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6 毫秒
1.
2007年11月17-19日,“古海岸与全球变化”广州论坛暨广东省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在广州大学举行(封底照片)。本次会议由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承办,来自教育部高等院校、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省地理和地质学会以及地方院校的15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分别就国际古  相似文献   

2.
唐启升 《海洋科学》1993,17(2):21-23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变化。在今后的年代里,人类活动的影响幅度将大于自然界的影响幅度。因此,80年代以来,研究全球变化成为国际科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产生了许多与海洋科学有关的大型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如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热带海洋与全球大气计划(TOGA)、全球海洋环流实验(WOCE)、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JGOFS)、海洋科学与生物资源(OSLR)和全球海洋观察系统(GOOS)等。在这些计划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海洋物理过程与生物资源变化相互关系研究方面出  相似文献   

3.
吴溪 《海洋世界》2007,(12):20-27
"全球变暖毋庸置疑,并可能给地球带来不可逆转的危害。"——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小组(IPCC)第四份评估报告古根海姆和戈尔的"真相"2007年2月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导演戴维斯·古根海姆以《难以忽视的真相》斩获最佳纪录片奖。本片的主演兼制片人是克林顿政府的副总统阿尔·戈尔。七年前在美国总统大选中惜败的戈尔转投环保事业,在《真相》中以资深环保者的身份出现,向观众展示全球变  相似文献   

4.
现今海平面的上升归咎于全球的变暖,海平面的变化已是一个威胁地球及其人类最严重的问题之一。而过去海平面上升与下降可以在地球的历史时期沉积的沉积层中得以诠释。2007年夏季,由国际大陆科学钻探(ICDP)资助,IODP将执行新泽西浅海陆架的勘探,届时将从美国东部近海早-中中新世沉积序列(24~14 Ma)中采集岩心。科学目标是评价在该时间段全球海平面的重大变化及其定年,确定海平面变化和沉积序列建造之间的联系。主要是恢复这一时期的地球气候系统,其中包括南极冰川最盛期与冰盖相对变小时温暖的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本航次计划在近海4…  相似文献   

5.
译者序     
南极研究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引起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的极大关注。在ICSU和世界气象组织(WMO)主持下的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是了解主宰地球整体系统相互作用过程的两项全球尺度的研究计划,是由许多区域性研究计划和核心计划组成的。南极区域性研究计划则是其中之一。南极地区在全球变化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区中的大气—冰—海洋—生物通  相似文献   

6.
刘敬圃 《海洋科学》1994,18(5):23-24
近30年来,人类的地球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以全球变化研究为对象的地球系统科学,并成为综合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化学、物理学等的更高层次的学科。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研究主要包括3个计划:1.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2.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3.全球环境变化的人为影响(HDP/GC)。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已决定开展统观念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和大气圈的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环境变化的人为影响(HDP/GC)”与已经起步的“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  相似文献   

7.
1 组织与分工日本 Argo计划由教育、文化、体育、科学技术部 (MEXT)和国土、基础设施、运输部以及气象厅和海上保安厅等 4个部门联合制定 ,并组织实施。日本海洋科技中心 (JAMSTEC)与全球变化探测性观测研究系统组负责延迟模式高质量 Argo剖面浮标资料的处理和分发 ;日本气象局 (JMA)则负责运行日本 Argo实时数据库以及 Argo剖面浮标资料的实时分发。2 计划与实施日本于 1 998年建立 Argo工作组 ,是国际 Argo计划的发起国之一 ,故也是国际 Argo科学组的首批成员 ,曾派代表参加了第一、第二和第三次国际Argo科学组会议 ,并于 2 0 …  相似文献   

8.
文章介绍最新的第12代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12)模型,选取5个具有代表性的日期,应用该模型提取和计算1997—2017年全球地磁正常场值并绘制平面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全球地磁正常场的总体结构较稳定,IGRF模型具有可靠性。以南海及其周边区域为例,应用IGFR-12模型,采用数据统计、图形展示和时间域对比的综合分析方式,分析其在不同时间段内地磁正常场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磁正常场值总体较低,变化较缓慢,呈增长趋势;地磁正常场总体北高南低且变化较大,同一纬度西高东低且变化较小;地磁正常场变化量由大到小的时间段依次为2012—2017年、2007—2012年、1997—2002年、2002—2007年,与IGRF-12中不同模型的差异相对应;IGRF模型中确定场模型数据的稳定性较优,预测场模型的可靠性较高但需进一步校正。  相似文献   

9.
<正>本刊讯经过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简称CSCD)的定量遴选、专家定性评估评议,本刊入选2015—2016年度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再度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第七版),以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此次是本刊首次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是继"中文核心期刊"(第六版)后的第3次入编《中文核  相似文献   

10.
《海洋与湖沼》2012,(3):410+437+561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定于2012年11月3—6日在青岛市黄海饭店召开。一、会议主题:全球变化下的海洋与湖沼会议下设专题:(1)海洋生态系统演变与生态灾害;(2)海洋动力过程及海气相互作用;(3)海洋腐蚀、污损及其控制;(4)全球  相似文献   

11.
2007年5月14日,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北京市人民政府、国际期刊联盟主办的第36届世界期刊大会在北京中国大饭店隆重开幕。来自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的1 000多位(国外650位、国内包括港澳台约350位)期刊出版业精英和传媒巨头汇聚一堂,把脉世界期刊业发展态势,共同探讨期刊界所面临的  相似文献   

12.
40 年来山东半岛滨海与内陆地区气温变化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1959~2012年的年平均气温为数据源,用Mann-Kendall(M-K)秩次相关法对山东半岛滨海(以威海、成山头和海阳气象站平均值为代表)和内陆(以济南、沂源和兖州气象站平均值为代表)区的气温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73~2012年以来滨海和内陆区的年平均气温变化总体呈增加的趋势,但低于同期全球增温幅度。从2个区域的比较来看,滨海区增温变化高于内陆区0.17℃。但是,M-K趋势检验表明,滨海区年平均气温波动幅度小于内陆区。不同分析时间序列长短对结果的影响极大,随分析时间序列(尺度)增加,变化趋势(β)无规律,但正态分布统计量(Zc)随分析时间序列增加而增加。本文对相同气候类型下滨海和内陆气温变化的差异性进行探讨,这对于正确认识和评估在全球升温背景下,滨海和内陆区域的气候变化特点和其对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进一步认识上层海洋中混合层和障碍层的时空变化特征。本文基于Argo (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海洋观测网2007—2018年的温盐数据,使用差值法计算了全球海洋混合层深度(Mixed layer depth, MLD)和障碍层厚度(Barrier layer thickness, BLT),讨论了二者的月均值、季节均值和年均值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全球海洋的混合层普遍在夏季浅、在冬季深,随季节变化的特征显著。北半球混合层变化幅度较大,大西洋混合层比同纬度的太平洋深;赤道海区混合层较浅;南半球混合层呈纬向带状分布,60°S附近大洋海域存在显著的深混合层带,南极大陆与该深混合层带之间的海域混合层常年较浅。全球障碍层呈"哑铃状"分布,两半球的高纬度海区是障碍层高发区,障碍层不仅厚且持续时间长,以半年为周期变化,南大洋60°S附近海域显著的厚障碍层带随季节变化;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长期存在障碍层,障碍层冬厚夏薄,且厚度大部分不超过40 m。  相似文献   

14.
莱州湾东岸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海岸带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关键地区,是海、陆、气相互作用的重要界面。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3个大型计划,即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地球环境变化中的人类作用因素研究计划(HDP)中,由HDP与IGBP分别以人类活动和地球环境为中心并相互结合,从系统性变化和累积性变化的观点,通过个人、地区、国家和国际合作的共同努力而进行。物质与能量流动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而过渡带(即界面)是进行全球变化研究的最有效地区。海岸带是最重要的过渡带。查明海岸带各地球子系统间物质与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对各子系统的描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海岸带的新概念,以陆海相互作用为其基本特征。由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提出的关于“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研究计划,在近几年中成为海岸带研究的热点以及全球变化中的研究前沿。  相似文献   

15.
全球变化与海岸带和海岸带综合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全球变化的发展与研究计划“全球变化”一词,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一些社会科学组织首先开始使用,用于指国际社会、经济和政治系统的变化,尤其是指国际安全的变化和生活质量的降低。20世纪80年代,自然科学家开始使用它,表征以地球环境为中心的一些事件,包括全球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等的变化状况。1983年,G伽伦德GeorgeGarland教授在国际科学联合会ICSU大会上提出了全球变化的概念,阐明了物理过程与生物过程相互作用的观点。自此,“全球变化”开始以地球环境为中心,更多地…  相似文献   

16.
文章比较了卫星专用传感器微波成像仪/探测仪(SSM/I&SSMIS)、遥感系统数据集(RSS V7R01)、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5代再分析数据(ERA5)和现代回顾分析的研究与应用第2版数据(MERRA-2) 4种观测和再分析资料在刻画全球大洋水汽气候态中的异同点, 初步探究了不同尺度的大气柱水汽总量(TCWV)的变化特征和长期趋势。研究结果表明, 4种数据TCWV的空间分布、季节和年际变化较为一致。从1988至2018年, TCWV总体呈增加趋势, 其中热带海洋的年际变化显著, 增加趋势较强, 且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高度相关。利用再分析数据做短时间(如1991—1997年)的TCWV趋势分析时要慎重使用ERA5和MERRA-2的数据。在研究热带区域长期水汽变化趋势时, 需谨慎使用MERRA-2的数据。  相似文献   

17.
全球和南海海平面变化及其与厄尔尼诺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卫星高度计资料,分析了1993年1月至2004年12月全球和南海的海平面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1993-2004年期间,全球和南海海平面的平均上升率分别为(2.5±0.2)mm/a 和(4.8±1.2)mm/a.研究发现,全球和南海海平面的低频变化都与 El Ni(n)o 密切相关,但二者对El Ni(n)o 的响应位相相反.1997-1998年 El Ni(n)o 初期,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呈现正异常;El Ni(n)o 后期,全球平均海平面下降并由正异常变为负异常.南海平均海平面在 El Ni(n)o 期间呈现负异常,在 La Ni(n)a期间呈现正异常,其低频变化与南方涛动指数的低频分量位相变化几乎完全一致.ENSO 可以通过南海季风和北太平洋环流(黑潮)的变化来影响南海海平面.El Ni(n)o 发生前后的北风异常,以及同期黑潮流量的变化都对 ENSO 影响南海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间歇10年之后.大洋钻探计划(ODP)第150航次返回到新泽西近海以评价全球海平面变化对被动大陆边缘碎屑沉积物的影响.通过深海钻探计划(DSDP)第93和95航次的初步努力,以及诸多石油公司的研究,为第150航次对新泽西陆缘的重点研究和相关钻探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9.
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是全球远洋渔业的重要目标鱼种,要实现有效的管理,对其进行科学的资源评估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以大西洋黄鳍金枪鱼为研究对象,根据国际大西洋金枪鱼养护委员会的渔获量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数据,使用贝叶斯状态空间模型进行资源评估,并探讨不同剩余产量函数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数据对评...  相似文献   

20.
海洋-大气二氧化碳通量的观测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大范围稳定地获取海洋-大气系统中二氧化碳的精确数据,是海洋科学、大气科学以及全球变化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科学计划中的重要任务.准确评估海-气CO2通量需要对海洋和大气中相关参数的同步精确连续观测,需要发展和建立海-气CO2通量的立体观测平台.该观测平台包括岸基、船基、航空、卫星和浮标等系统,主要技术包括走航大气和海水观测技术、浮标海-气CO2通量观测技术、极区海洋-大气CO2通量的观测技术和遥感海洋-大气CO2通量观测和评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