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Star.  VI 《地学前缘》1995,2(1):29-36
成矿演化可以分成5个时期(Ma):(1)小岩石圈板块,褶皱作用期并发育绿岩带(3800~3000);(2)陆壳主块的形成(3000~2700);(3)初始超大陆,开始板块构造作用的影响(2700~1800);(4)原生陆壳的多重作用(1800~600);(5)深部地幔分异,以构造岩浆分异作用为主(600~0)。  相似文献   

2.
泰山地区早前寒武纪主要地质事件与陆壳演化   总被引:24,自引:9,他引:24  
庄育勋  任志康 《岩石学报》1997,13(3):313-330
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工作,建立了鲁西泰山地区地质演化框架、晚太代早期表壳岩形成(2840 ̄2820Ma),晚太古代早期望府山期英云闪长岩侵位和高角闪岩相变质变形改造(〉2700Ma);晚太古代晚期绿岩建造形成和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变形改造(2700 ̄2600Ma),晚太古代晚期大众桥期基性-中酸性岩侵位(2560 ̄2530Ma);晚太古代晚期傲徕山期二长花岗  相似文献   

3.
华北古陆的形成与构造演化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华北古陆为例,论述了地球演化史中经历的三大阶段:(1)古陆的形成阶段(4600~1800Ma):地球形成早期,以地幔对流为主导作用,到早太古宙出现初始古陆核,地幔对流驱动的地体拼贴和板底垫托是陆壳形成的主要方式;中太古宙开始出现一定规模的坳陷盆地,发育了基性火山岩 碎屑岩 镁质碳酸盐岩等表壳岩,同时伴随着大量中基性、花岗质岩浆活动;晚太古宙和早元古宙是陆壳形成的主要时期,并已具现今板块活动特征。地幔热柱与板块构造共同控制着地壳运动。(2)古陆稳定发展阶段(1800~250Ma):地幔热柱活动较弱,古陆主要表现为缓慢的升降运动(造陆运动)。(3)地球新活动时期(250Ma至今):地幔热柱活动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时期。岩石圈发生明显的热减薄,地幔热柱表现为多级演化,并导致盆岭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Telfer金矿位于澳大利亚西部的Paterson省,是澳大利亚大型金矿之一。该矿自1977年开采以来其产金总量已超过125t。矿床产于北西向的Telfer穹隆内,金和伴生铜呈一系列垂向上叠置的层控或层状的金-铜硫化物石英矿脉产出。成矿时代为晚元古代(700 ̄600Ma),成矿主岩为上Yeneena群(约1000 ̄750Ma)低变质海相沉积岩系。硫化物矿石和蚀变矿物(碳酸盐和电气石)的C、O、B、  相似文献   

5.
粤北大沟谷碎裂钠长石岩型金矿床的形成经历了5个矿化阶段(D3^1-D3^5),金矿化主要发生在D3^2和D3^4阶段。对该矿床及其围岩的REE地球化学研究表明:(1)D3^1-D3^2阶段的成矿流体主要是钠质热液与其交代震旦纪地层所产生的分异热液的混合物,震旦纪地层中的Au等成矿元素可能是在钠质蚀变、淋滤过程中进入流体的;(2)D3^3-D3^5阶段的成矿流体可能主要是富CO2的深源流体,REE和  相似文献   

6.
胡瑞忠  李泽琴 《矿物学报》1995,15(2):144-149
本文主要根据年代学资料和金活化迁移的地球化学尾性,探讨了滇黔桂三角区微细浸染型金矿床成矿热液的演化途径。多种定年方法揭示,该区金成矿初始流体(古流体)的年龄为260Ma左右;金成矿年龄约为140 ̄75Ma。考虑到该区燕山晚期岩浆岩富含C1,本文认为古流体(260 ̄140Ma)向成矿流体(140 ̄75Ma)的转化,可能主要是通过燕山晚期岩浆活动产生的富氯流体加入原已存在的贫氯古流体,从而使这种新的混  相似文献   

7.
出露于加拿大苏必利尔罗灵河杂岩体中的含角闪石斑晶和单斜辉石斑晶的煌斑岩,具有碱性,含霞石标准矿物的玄武岩质成分(SiO2<50wt%),成分变化从原始岩浆到分异岩浆[Mg/Mg+∑Fe)=0.66-0.40;Ni=200-35ppm],岩石富含LREE[Ce/Yb)m=16-26,Cen=60-300;n=球粒陨石标准化],Sr(870-1800ppm),P2O5(0.4-1.3wt%)和Ba(1  相似文献   

8.
游云飞  陆士立 《铀矿地质》1994,10(6):367-371
本文介绍了汞热释谱技术及在找铀矿、金矿中的应用。其主要内容是;成矿期石英的HgS/HgCl2比值的R>1,而矿前期石英R<1;岩石的矛热释话通常为低温(<280℃)普通峰,而矿石、矿物的汞热释谱则为中温(280—600℃)、高温(600—800℃)特征峰;在矿床中汞化合物具有水平分带性:HgS在内带,HgCl2在外带;成功地应用于对硅化带合矿性评价。  相似文献   

9.
中国金矿床成矿时代的讨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俊建 《地球学报》1998,19(2):215-220
本文基于中国50个岩金矿床84组直接测年数据,提出中国金矿床具“一老(2500 ̄1800Ma)一新(280 ̄100Ma)”的成矿格架。区域分布上,前寒武纪形成的金矿床在矿年代为“西新东老”,而显生宙金矿为“西老东新”。中国金矿床最重要的类型为绿岩还型金矿。测年方法上,应采用单颗粒含铀矿物U-Pb法,而^40Ar/^39Ar、K-Ar法和Rb-Si等时线法仅适于测定显生宙形成的金矿床。  相似文献   

10.
80年代中期,中国和瑞士科技工作者开始联合进行黄土 ̄(10)Be研究。建立了黄土 ̄(10)BeAMS测量的理想流程,发现了 ̄(10)Be在黄土地层良好保存性等重要地球化学行为特征,确认了黄土 ̄(10)Be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洛川黄土剖面0.4~138m段600多个样品进行了 ̄(10)Be测定,建立了2.5Ma以来大陆堆积物同位素记录曲线。地磁极性倒转期间, ̄(10)Be浓度平均增高20~25%、持续20~30ka。洛川、西峰黄土剖面 ̄(10)Be变化与深海沉积物δ ̄(18)O变化之间均存在极好相关性,据此建立了75万年以来黄土地层相对 ̄(10)Be时标;黄土堆积速率与各时期 ̄(10)Be沉降通量之间亦存在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据此可望建立 ̄(10)Be绝对时标。探讨了Raisbeck峰事件、 ̄(10)Be/ ̄(26)Al比值等在黄土地层定年中的应用前景和途径。引入物理意义明确的“磁性物质通量”概念,建立了 ̄(10)Be—磁化率模型,定量估算出磁化率中降尘和成壤两组分相对贡献,求得洛川区域S_0、L_1、S_1三时期年均降水量。精确测定了黄土石英中“就地”成因 ̄(10)Be含量,获得不同时期黄土源区侵蚀速率。  相似文献   

11.
成矿流体中金属沉淀机制研究综述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概述了成矿流体中金属沉淀机理研究的新进展;(1)单纯的降温冷却可能不是引起金属沉淀最有效的机制;(2)压力的降低并不总造成矿矿物质的沉淀;(3)热液蚀变作用是引起矿物沉淀的重要机制之一;(4)缓冲体系对矿物沉淀的意义需要引起民重视;(5)流体的混合作用是许多矿床也可能是大型一特大型矿床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自然热液成矿环境是很复杂的,引起矿物沉淀的原因也是非常复杂的,因此,结合具体成矿体系,对客观实  相似文献   

12.
袁复礼石是一种Mg、Fe ̄(3+)、Al和Ti的硼酸盐新矿物,发现于辽宁省宽甸县砖庙硼矿区。该矿物黑色,近不透明,金刚光泽一半金属光泽。反射色亮灰,内反射深红褐色。非均质性弱,偏光色红褐。晶体呈细柱状,0.1×0.2×1mm。晶体化学式为:空间群:H=5-6,VHN_(50)=843kg/mm ̄2。{100}解理完全。红外光谱吸收谱带为:1387,1210,1024,951,733,600,510和408cm ̄(-1)。穆斯堡尔谱证明,以三价铁为主,二价铁较少。Fe ̄(3+)占据M(1)晶位,Fe ̄(2+)占据M(1)和M(2)晶位。袁复礼石为硼钛镁石的富Fe ̄(3+)类似物。  相似文献   

13.
在加拿大地盾的苏必利尔省东部,金产于混合岩化副片麻岩区的变质铁建造之中。位于距英云闪长岩入体100m的主要金矿点,经受了类矽卡岩的变质作用,该变质作用出现于麻粒岩级变质作用的晚期。尽管矿化作用产于高级变质围岩之中,但它具有许多低级太古宙绿岩带金矿化作用的特征,例如:(1)富Au、As、S、Sb、W、U和FeO;(2)贱金属/金比值低;(3)金在毒砂中作为包体存在;(4)位于长英质侵入体附近;(5)富铁的碎裂围岩;(6)相近的成矿时间(大约2650Ma)。这种金矿化出现于变质作用的峰期附近,并代表了晚太古代广泛发育的地壳深部成矿作用体系。本文的主要结论是太古代金矿化作用的主要特征与深部地壳地质作用有关,而不是与上部地层如绿岩带的淋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综合前人资料和实际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熊耳群山火岩系是在1800 ̄1400Ma的活动大陆边缘岛弧带形成的,具低金背景的特征,并指出其金成矿背影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构造动力成矿理论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造动力成矿作用是指在成矿过程中以构造动力成矿作用为主导的一种成矿作用。本文阐述了与动力成矿作用有关的基本概论及其差异。按成矿构造背景,构造成矿阶段,构造成矿方式提出了构造动力成矿作用三级划分方案;即一级划分为挤压型,拉张型和剪切型,二级划分为建造型和改造型;三级划分,在建造型中有动力分异作用,在改造型中分为动力粘流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动力分异作用和动力热液作用,在此基础上对构造动力成矿作用的基本特征。形成条件,形成机理,研究意义和注意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pH2.5的氯乙酸缓冲介质中,有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CTMAB)存在下,Mo(Ⅵ)与氨三乙酸(NTA)及溴邻苯三酚红(BPR)形成胶束混配配合物,该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在600nm,摩尔吸光系数为7.27×10 ̄4L·mol ̄(-1)·cm ̄(-1),配合物组成为Mo(Ⅵ):NTA:BPR:CTMAB=1:1:2:4。Mo(Ⅵ)量在0~1.0g/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由于NTA的存在,改善了方法的选择性,可直接分光光度测定矿石及钢中微量Mo。  相似文献   

17.
蒙阴县埠洼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埠洼金矿产于泰山(岩)群TTG岩系中,赋存于中浅层次韧性、韧-脆性剪切带内,矿体呈右行侧列式透镜体分布,成矿物质及热液主要来源于泰山(岩)群绿岩地层,其δ^18O值为5.4‰ ̄8.98‰,δ^34S值为2.05‰ ̄4.06‰,该矿床的成矿作用与韧性剪切变形变质导致的动力分异作用密切相关,赋矿空间为韧-脆性剪切作用形成的扩容带。  相似文献   

18.
重点研究了414矿床石英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其成矿温度490~530℃;成矿压力为1080×10 ̄5Pa;成矿溶液的pH值为4.82~4.83;Eh值为-0.425~-0.436伏特,fo_2:为10 ̄(-30.44)~1O ̄(-30.09)。  相似文献   

19.
与花岗岩有关的成矿流体与成矿金属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分异结晶和热重力扩散对花岗质岩浆结晶过程中成矿元素的相对富集有重要的影响,但在此过程中富水流体相的分离却显得更加重要,温度、压力、流体成分及水的绝对含量决定着亲花岗岩类元亲从熔浆中分离出来的量.流体中成矿元素主要以Cl ̄-、F ̄-、OH ̄-、HS ̄-等的络合物形式迁移,而其沉淀环境则介于岩石缓冲及流体缓冲条件之间。  相似文献   

20.
胶东台上金矿成矿机制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凤英  李兆麟 《地质论评》1994,40(5):456-465
模拟实验研究表明,台上金矿床的成矿机制为:胶东群地层重熔形成滦家河花岗岩岩浆时,初始浆为几乎均匀的熔体相;随着结晶成岩作用的进行,由于局部岩浆结晶分异作用,产生富K^+,Na^2^+,Ca^2^+,Mg^2^+,F^-,Cl^-,S^2^-,CO3^2^-及挥发份CO2,CO,H2O等的流体相,并不断从已结晶矿物及残熔体中,以[Au(HS)2]^-,[Au(HS)S]^2^-,AuCl4]^-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