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地学的发展问题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钱学森 《地理学报》1989,44(3):257-261
钱学森同志1987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第二次学部委员大会上,作了题为“关于地学的发展问题”的报告,提出了“地理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汇合”的概念,并强调地理科学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1989年6月他和科协有关领导同志谈话时又指出:“地理科学对社会主义建设来说,是一门迫切需要的科学.……社会主义建设过程所提出的问题很多,如资源利用、国土整治、发展战略等,都涉及地理科学。……最近小平同志讲到要进行中、长期规划,这应是地理科学所关心和要解决的问题。”他还指出:“为了社会主义建设,我们要组织力量,统一思想,理直气壮地建立地理科学。中国科协要为此多做工作。”钱老的这些主张高瞻远瞩,对活跃我国地理界的学术思想有重要意义,本刊现转载他在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大会上的报告,以供参考学习,并希望对地理科学的发展问题广泛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
王雅 《地理教学》1998,(4):14-15
多年来,钱学森教授坚持不渝地提倡建立地球表层学,地理科学.为祖国中长期建设规划服务。钱老倡立的“地理科学”这一综合性科学概念及其理论建设与实践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的学科建设起到重要的影响(本刊曾于1992年第2期,刊载过钱老的有关文章)。同样,因其事涉地理这一古老而又年轻学科的发展,又必将对新时期地理学的建构和中学地理教育改革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按照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内容标准”的规定,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高中地理课程必修模块“地理1”中的重要内容。这一部分学习内容,是形成学生地理环境差异性观点的主要载体。但在以往的地理教科书和中学地理教师知识结构里,对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认识多有不尽科学甚至错误之处。  相似文献   

4.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钱学森教授,十分关怀地理科学的发展,近年来高瞻远瞩地发表了许多发人深思、影响深远的精辟见解,使全国地理学界受到鼓舞。1989年12月钱学森教授在全国天地生相互关系学术讨论会上,就现代地理科学系统建设问题,又做了极其重要的讲话,可以预见,将对地理科学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为此,中国地理学会向全国地理学界发出通知,号召地理工作者要认真学习、理解、领会、贯彻钱老的讲话精神,把我国现代地理科学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以便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本刊将钱老讲话整理发表,以飨读者,以期引起全国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在回顾了对“地理科学”的认识过程后,用系统的观点阐述了自己对“地理科学”的见解,指出“地理科学”是一个学科体系,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十大部门之一,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并列的。文章还揭示了地理系统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提倡“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是研究此系统的可行的新方法,以此摆脱传统的“培根式还原论”方法所带来的困境。并认为地理工作者应树立起“地理哲学”思想,作为地理科学的哲学概括。作者在最后指出“地理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号召从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应用技术三个层次建立起“地理科学”,掌握和发展“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并大力宣传“地理科学”。  相似文献   

6.
11月4—7日,山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受中国地理学会委托,召开关于《地理科学》体系研讨会,由陈龙飞副校长和瞿宁淑秘书长(中国地理学会)主持,会上就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地理科学”为一大部门的建议及其概念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形成“纪要”上报与分送有关单位。参力呛议的教授、专家认为:钱学森同志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全局出发,在高层次上提出“地理科学这门研究人类存在基础的学问应该作为现代 科学技术的又一大部门,与先前九大部门并  相似文献   

7.
我很同意钱学森院士所提出的地理科学是十大科学体系之一的观点。地理科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地理环境.它研究地表各个圈层的结构及其规律性,以及它同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也是社会物质建设的基础。国家各部门经济建设及各类科学的发展,均离不开地理环境。总而言之,地理科学是一门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有着密切关系的科学。  相似文献   

8.
环境遥感对于地理科学研究方法的支持作用,体现为使地理科学研究从定性到定量,对地球表层系统物质地信息和能量信息的双重同步考察等。而地综合分析客一的加强,规范化的“信息合”技术应用以及以地理环境遥感信息分析处理为核心的地理制图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则是环境遥感的发展对地理科学研究理念的一系列拓展。  相似文献   

9.
章玲 《地理教学》2004,(8):33-34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和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学科本身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充满生活味。  相似文献   

10.
K90 2004010001地理环境整体性理论的初步探讨二Integration Princinleofg贬义〕graphy播玉君//地理科学一2003,23(3)一271一276 对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研究有“实证”与“理解”两个互补的研究途径,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研究应在“本体论”意义研究的基础上着重于“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上的研究.以自组织方法论为指导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研究应主要着重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条件、基本动力、基本途径、基本结构和复杂图景等方面.整体性不仅是地理环境的基本性质之一,而且也(应该)是地理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图l表2参35(作者)ChaK90 20040100…  相似文献   

11.
艾伦·  R    贝克  王均 《地理科学进展》1988,7(2):59-61
举行国际讨论会是种有效的方法,它使我们摆脱对某些历史地理慨念的错误认识。乔·格雷·泰勒(麦克尼斯州立大学)在他的重要发言中,将路易斯安娜的独特性描述为来自西班牙、法兰西和不列颠的影响相互冲突的结果,是政治的、宗教的和社会的冲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世界地理是我国高校地理科学专业重要的基础性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地理学思维、区域分析和综合分析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阐释世界地理学科特征和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当前我国世界地理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同时,随着全球化问题愈发突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世界地理研究机构的“复兴”,世界地理教学和学科发展迎来了良好机遇。最后,文章从5个“走向”提出了世界地理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包括从世界地理知识走向世界地理科学、从世界地理教学走向世界地理研究、从部门地理走向综合地理、从注重地理知识性走向突出地理决策性以及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期为我国高校世界地理教学以及世界地理学科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黄秉维先生始终坚持认为,“没有综合性地理研究,地理学便失其存在的依据”,“综合研究是发展自然地理学最主要的方向,同时也是带动部门自然地理学最有效的途径”。综合研究包括现代过程和历史形成这两个互相关联、互相补充的方面,为此60年代他提出自然地理研究的3个方向,实际上是地理学在自然环境层次上的综合。近年来,黄秉维先生提出的“陆地系统科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是在新形势下,他一贯主张的地理综合研究思想的继续与发展。他强调综合研究的重要性,指出只有跨学科研究才是综合研究;为了协调人地关系,仅仅有自然方面的综合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社会经济方面的综合和自然与社会经济方面的跨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地理研究》1991,10(3):98-104
今年是我国学位制度创建十周年。同样,十年来在地理学领域内研究生培养工作也取得了巨大成绩,在此,我们向那些为我国地理科学事业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工作中作出贡献的导师及教育工作者致以诚挚的敬意,也为能看到地理科学战线上增添了一大批新生力量而由衷地高兴。 地理学学位论文是广大研究生存导师精心指导下辛勤劳动的结晶,也是我国地理科学文献库中十分宝贵的财富。人们并不希望这些劳动成果,特别是那些新技术、新方法及与生产实践有紧密联系的研究项目完成之后束之高阁,而是期望这些劳动成球能及时走向社会,间接或直接地服务于我国的建设事业。也正是基于这一考虑,从1984年起,本刊创办了“地理学学位论文摘要”这个小小的栏目,为广大导师和研究生提供一个同地和窗口,并起到了信息交流与沟通情报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学位论文只是从事科研工作的第一步。你们的名字已经记录在地理科学的史册上。当今地理科学的发展需要你们,人们期待着你们为中国现代地碑科学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近几年,广大地理科学工作者不但深入各有关研究领域,而且在进行地理科学发展问题的讨论,同样,我们期望未来的地理科学工作者也能积极投入这一讨论中,也从讨论中充实发展自己。 今后我们期望在广大导师和研究生的支持和协助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哟我国的建设提出很好的意见来.地理科学工作者是 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不是单有地理科学就能全部解决。…··、还需要伎术科学等许多学科参 加”。黄河的整治从中央到地方各有关部门都极为重视,全国人民极为关注。要治理黄河,需 要地理科学与技术科学相互配合,相互协作。 19 89年 10月由中日地理学会、中国“国际减灾 十年”办公室、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及由国水利学会等单位在宝鸡联合召开“全国黄河流域 重大灾害及其综合治理学术讨论会”,应邀参加讨论的有地理、水利、天文、地震等学科的工作 者。会议期间,本刊编辑部邀请了部分到会的专家、学者对治理黄河问题进行了笔谈,在此感  相似文献   

16.
科学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及其研究内容与学科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科学与技术是不同的知识形态,科学史研究的地理思潮转向,地理学向“软”的一面转向并关注社会,科学史研究的地理思潮倾向于关注“社会→地理→科学”关系的历史解释,地理学家在科学史的地理解释思想上的贡献等理论基础上,拙文主要阐述科学地理学这一新学科在建构“科学—地理—社会”关系体系上的独特性:①建构关注过去的、现在的及未来的“社会→地理→科学”关系;②践行“以任务带动学科”和“任务学科并重”的地理学发展方略,主要建构“科学→地理→社会”关系;③聚焦于科学活动因素的区域性,注重区域相关性分析方法论。基于这种独特性和地理学方法论精髓,科学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体系包括:①科学研究及其组织与传播的时空结构;②科学研究及其组织与传播的时空结构与地理环境、经济、技术、社会、文化等结构要素的时空结构及其相互关系;③科学研究及其组织与传播对自然景观、社会景观、文化景观等的影响;④科学研究及其组织与传播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进的影响。科学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建构“科学—地理—社会”关系的独特性和研究内容决定了科学地理学的交叉性、综合性和区域性,这与地理学特征是一致的,促进着现代地理学微观上的“深”化发展和宏观上的“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李并成  贾富强 《地理学报》2014,69(11):1718-1724
侯仁之先生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这一全新科学领域的开拓者,他多次深入沙漠地区进行历史地理考察,对沙区地理环境的历史变迁及其演变规律进行了系统探讨,在学科理论建树和实践探索上取得丰硕成果。他的研究不仅揭示了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沙漠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过程及其演变规律,而且也为今天西北地区防沙治沙以及生产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历史借鉴。他的学术思想及业绩,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8.
洪广 《地理教学》1994,(5):48-48
“我国响应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提出的号召,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其中心任务是通过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以谋求全国和各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这正是地理研究的中心任务。也就是说.持续发展研究,将成为我国地理学下一阶段的主攻方向。”这是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晏传钧院士在庆祝中国地理学会成立8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19.
李容全  邱维理 《地理学报》2013,68(9):1281-1291
周廷儒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中国新生代地理学创建人。他开拓学科新方向的学术思想与成就,为地理学新一代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典型范例。周廷儒院士为解决中国何以有特殊的江南湿润亚热带和独特的自然环境格局两个区域自然地理学难题,博览古今中外书刊,寻求立足学科前沿的科学答案。他在1960 年提出"以古论今,预见未来"的超前学术思想,开创了探讨区域起源、演变与发展的自然地理学新方向——新生代地理学,使中国的区域自然地理研究迈上新里程,步入世界前列。周先生明确了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为地理环境的演变,确立的地理环境演变的时间起点为新生代初期。他所论述的新生代地理演变研究的基本原理包括:① 水平地带被破坏后产生各级区域;② 地理环境演变受主导因素组合定律控制;③ 驱动演变的能源有内能和外能,以内能占优势。同时,他还对地理环境演变的分析与综合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周先生的学术成就主要在于明确了中国自然地理原始水平地带遭到破坏的时代在古近纪末,五大自然地理区主要形成在新近纪及其以来,经过第四纪演变,形成现代中国地理环境的格局。他的论著,特别是"中国自然地理——新生代古地理"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区域自然地理学时代巅峰研究成果的问世。他提出的"以古论今,预见未来"的定理,已经成为当今及未来自然地理学,特别是区域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0.
《地理研究》2001,20(1):110-110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表层系统开放实验室2000~2001学术年会日前顺利召开并取得圆成功。刘纪远所长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词,李秀彬副所长主持了开幕式并对实验室成立的背景作了介绍。刘纪远所长在致词中强调,陆地表层系统开放实验室是该所陆地表层过程与区域环境变化模块的龙头单位,肩负着该模块基础理论研究和方法创新的重担。实验室应该广泛开展与国内外相关单位和同行的学术交流,从高起点出发,瞄准国际前沿研究领域。李秀彬副所长认为,对气候和地貌地研究是陆地表层科学研究的最佳切入点。 有关专家对实验室建设和陆地表层科学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地理学科主任宋长青从地理科学发展的阶段和趋势方面认为,目前地理科学发展的竞争方式已经从资源垄断、资料积累发展到对人才的争夺和各个学科的交叉研究。因而,实验室的发展建设应该很好地考虑人才与交叉学科的建设。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陈泮勤副局长认为解决某一问题需要高层次上的联合。他以IGBP中的三个核心问题之一的“碳循环”为例,强调了科学研究在国家目标与科学意义上的结合,强调了综合集成研究方法的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南京地理与湖泊所王苏民研究员介绍了我国湖泊研究的最新进展,对陆地表层系统研究的复杂性,特别是流域过程与环境变化的驱动机制等问题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朱立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