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夏威夷—皇帝海山链的弯曲是固定热点基准结构中记录了板块运动变化的最好例证。换句话说 ,弯曲首先记录了夏威夷热点相对于太平洋岩石圈的运动差异。 4种研究支持近来的观点 :(1 )从相对板块运动数据预测的全球板块运动 ;(2 )源于北太平洋海盆的板块扩张速率数据 ;(3 )利用地球和地震层析成像技术的地幔流模拟 ;(4 )来自皇帝海岭的新的古地磁数据。虽然受以前钻探的限制要获得板块运动速率的数据仍相当困难 ,但是最实用的古地磁数据表明太平洋热点已经迁移 ,其运动速率可与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 (81~43 Ma)的岩石圈板块相比。如果这个数据…  相似文献   

2.
在地球内部产生的地震波提供了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驱动板块运动的地幔对流方式的图案。海底扩张的发现和板块构造理论被接受以后的四十年,重要的盲点在于我们对驱动板块运动的地幔对流的方式以及导致地震、海啸和火山爆发等的原因知之甚少,目前仍然有许多激烈的争论。海洋岩石圈向下嵌入内陆板块,在板块汇聚边界处达到了地球的地幔底部了吗?细热的地幔柱上升通过板块中部“热点”火山下面的地幔了吗?  相似文献   

3.
尹延鸿等[1] 在东太平洋的 DSDP5 73孔发现始新世末期微玻璃陨石。他们认为始新世末期微玻璃陨石场的展布方向为 2 5 0°,与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改变所需要的矢量变化几乎一致 ,提出很可能是始新世末期陨星撞击引起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由NNW突然改变为 NWW。这与万天丰等 [2 ,3 ] 提出的陨星撞击可能诱导板块运动或引起板块运动方向改变的观点一致。这假说很有创新性 ,很有趣 ,在多学科中都可能有重要意义 ,值得详细研究。始新世末期有两层陨星撞击产物 [4,5] ,上面一层是 microtektites (微玻璃陨石 ) ,稍下一点的一层为clinopyrocene- b…  相似文献   

4.
基于ITRF2005的全球板块运动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荣敏  周巍 《海洋测绘》2009,29(1):1-3
基于最新的国际地球参考架ITRF2005的速度场,构建了一个新的现时板块运动模型ITRF2005VEL,比以往用空间测量技术或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建立的板块运动模型更精确和更全面地反映现时全球板块运动的特点。求解了ITRF2005VEL的现时板块运动参数;然后与地学板块运动模型NNR—NUVELlA相比两者基本一致。表明:最近三百万年内全球板块运动总体上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5.
海洋磁异常的制约因素是通过测量某一剖面特定极性间隔的宽度、求取扩张脊两端的平均宽度(如果可能的话)而获取的,一特征的噪音源即是不对称扩张的过程。该过程能够造成极性条带的宽度发生变化,即使板块运动是稳定的以及构造板块是刚性的,但对于研究程度较高的板块对(Plate Pairs),  相似文献   

6.
麦哲伦海山链主要由十多座相对独立的平顶海山组成,呈北西向展布于太平洋海山密集区。结合前人对麦哲伦海山链形成和漂移的认识,从板块运动和几何学角度出发采用backtracking和hot-spotting海山追踪方法对该区海山的起源与形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麦哲伦海山链是多热点成因的板内火山和板块构造运动共同作用的产物,最初于白垩纪期间由法属玻利尼西亚热点群西侧呈北北西向排列的热点活动产生,继而受到板块运动与区内近南北向和北北东向两组断裂及其热活化等的改造作用,最后形成了现今看到的平顶海山。  相似文献   

7.
夏威夷热点     
作为地球内部特殊窗口的热点,很久以来就吸引了地质学家的注意,因为它允许我们研究发生在地幔中的作用过程,如它的地球化学演化和在时间上及空间上的对流,以及岩石圈与地幔的相互作用。连续的海底山脉体系———夏威夷(包括海岛)和帝王体系,在太平洋西北部近30°N处具有特殊的折断,大部分地质学家很早就认为这是太平洋岩石圈板块在热点上空运动时留下的痕迹。他们还推测,热点起码在最近1亿年间保持不动,而在连续山脉链中的折断则标志着将近43Ma前,板块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南北向转变为北西向。同时,最近10年来的研究,包括模拟和…  相似文献   

8.
地球构造板块的运动代表着地幔的表面对流现象,在50~100 Ma以来控制着各种地质作用过程(包括地幔热损耗、海平面变化、碳循环和海水化学等)。虽然研究结果推断出了新生代和部分中生代的板块运动历史,但是对这一时期洋中脊扩张及岩石圈增生的全球速率变化仍存有争议。构造重建结果表明新生代时期板块速度呈增加状态(尤其在太平洋地区)(Cogné和Humler,2004),然而对洋中脊扩张(Kominz,1984)或俯冲(Engebretson等,1992)速率的全球性研究却表明新生代时期洋中脊处的岩石圈增生速率呈放慢状态。Rowley(2002)使用现代洋底的面积—年代分布数值…  相似文献   

9.
太平洋板块相对欧亚板块的运动及其与欧亚板块东缘新生代扩张的潜在关系C.J.Northrup等Molnar和Tapponnier(1975,1977)首次提出亚洲的许多构造特征与印度一欧亚板块碰撞带中的地壳碎块侧向消亡有关.他们认为欧亚的东缘为一自由边...  相似文献   

10.
论冲绳海槽的张裂运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长松  王英 《海洋学报》1999,21(5):95-100
琉球岛弧系向海沟方向的旋张掀斜运动和岛弧-弧后地区地幔流的波动运动是冲绳海槽张裂运动的动力源.在张应力场作用下,自早第三纪以来,冲绳海槽长期为一负向构造.现代海槽是老海槽的继承性、阶段性发展的产物,晚中新世以来冲绳海槽的张裂运动增强与菲律宾海板块的俯冲作用增强密切相关,但它不可能形成大规模的扩张.  相似文献   

11.
裴济群岛(西南太平洋)是地球上构造最复杂的地区之一。这是一个地壳扩张和转换断层区,它是由地球上地幔中流体的水平运动而产生的。这个区域非常广阔:它分布于太平洋——澳大利亚板块边界汤加海槽和瓦努阿图海槽之间。  相似文献   

12.
史学建  彭红 《海洋科学》1998,22(5):65-68
自60年代中期,板块构造学说诞生以来,关于板块运动的力学机制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大洋中脊是公认的重要板块分界线,也是全球连续性最好最长的板块分界线,对大洋中脊应力性质的认识将有利于探讨全球板块的运动机制。海底扩张学说为认识板块运动方向提供了许多令人信服的事实,但是,其运动力学机制并非符合后来发现的一些新的事实。本文试图进一步阐明海底是主动扩张还是被动拉张。1 海底扩张说的发展回顾海底扩张一词源于本世纪60年代,美国地质学家Hess(1962)和Dietz(1961)在地幔对流的基础上提出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大洋中脊顶部是地幔物…  相似文献   

13.
<正>路易斯维尔(Louisville)海岭是一个长达4300km的火山链,作为太平洋板块运动之上一个持续地幔熔体异常或热点推断已有8百万年的历史。由于它的线状地貌形态以及长期活跃的火山活动,路易斯维尔海岭成为已有深入研究的南太平洋夏威夷-皇帝海山行迹的参照体。IODP330航次将实施系列钻探(图1),主要科学研究目标为:  相似文献   

14.
对广东三水盆地上白垩统三水组、大 山组、古新统莘庄组及始新统 心组、宝月组的系统的古地磁研究结果表明:(1)旋转运动是该区构造运动的主要形式,顺时针旋转盆地拉张发育,这时针旋转盆地挤压衰亡,发育的程度与旋转角度有关;(2)始新世该区旋转方向由顺时针旋转变为道时针旋转,对应于太平洋-库拉板块对欧亚板块作用方向的改变,说明三水盆地的形成发育与太平洋-库拉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作用密切相关;(3)三水盆地所在的华南地块从晚白垩世至始新世在纬向上不存在明显的运动,一直停留在略低于现今纬度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15.
在求解板块运动参数的过程中,选用的台站分布越合理,参加解算的测站数据越多,求解的参数精度也就越高,但随之带来的就是系数矩阵的病态性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用了双h类岭估计方法对北美板块的欧拉参数进行估计,求出欧拉参数及其中误差,以及板块运动水平速度的残差百分比,并将求得的欧拉参数与其他模型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模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仍有一定的差异;此外,测站速度残差0~1mm的百分比在80%以上,表明利用此方法求解精度较好。  相似文献   

16.
ODP186(1999年6月15日一8月15日)和186E(1999年10月18日一11月11日)航次,科学家们将在大洋钻探历史中首次尝试在世界最活跃的地震带安置长期海底观测仪,科学仪器将安装在日本海沟地区的日本东海岸外150km的深钻孔中,这些仪器将记录地震和地球的运动,以便用来研究构造碰撞的动力过程,在该站位,太平洋板块正与欧亚板块碰撞并潜入其下,这一过程被称作俯冲作用,而俯冲带是地球上发生大地震和毁灭性地震的地区。当板块碰撞时,俯冲带可以储集应力,并能以地震的形式(地震性变形)快速释放,在板块缓慢碰撞的地方也可以出现蠕动运动(无震性变形)。由…  相似文献   

17.
广东三水盆地晚白垩世—始新世古地磁研究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广东三水盆地上白垩统三水组、古新统莘庄组及始新统布心组、宝月组的系统的古地磁研究结果表明:(1)旋转运动是该区构造的主要形式,顺时针旋转盆地拉张发育,逆时针旋转盆地挤压衰亡,发育的程度与旋转角度有关;(2)始新世该区旋转方向由顺时针旋转变为逆时针旋转,对应于太平洋-库拉板块对欧亚板块作用方向的改变,说明三水盆地的形成发育与太平洋-库拉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作用密切相关;(3)三水盆地所在华南地块从晚白  相似文献   

18.
台湾海峡及其邻区岩石圈层下地幔流应力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卫星测到的2~30阶球谐函数系数(GEM8) 计算了台湾海峡及邻近地区的岩石圈层下地幔流应力场。在比较了该区域的构造地质以后,发现应力场的方向,尤其是在板块收敛区域的甚高阶场(26~30阶)的方向与在菲律宾海和南海等区域的板块运动方向一致。  相似文献   

19.
地幔对流改变了物质的分布状态和热状态,使不同物质的混合为放射性和化学反应生热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可能性,岩石圈在消亡和增生过程中与地幔成为一个统一的壳幔对流体系,其中岩石圈向聚合带移动,软流圈向另一个方向移动,二者之间是相对运动的,软流圈内部的对流是壳幔对流体系得以维持的根本原因,从火山喷发可以直接观察到快速流动,快速对流能够将热量迅速带到岩石圈底部,促使岩石圈的受力状态发生变化,为板块的运动提供了原动力源,板块聚合构造在不同地史时期都有发现,有的已经消亡,有的正在演化,表明动力过程具有统一性。聚合带的构造演化与板块驱动力的生成有直接关系,本文探讨了一种板块运动的动力机制,初步定性分析了理想岩石圈底剖受热的4个演化阶段和动力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20.
地球表面的板块运动速度是恒定的,还是在百万年、十万年或更短的时间尺度上变化的?根据D.Wilson的研究结果,某些板块的运动在过去的5Ma间是恒定不变的,但是Vogt在同一问题上的研究结果是在过去的百万年间海底扩张的速度比这之前的百万年间增加了22%,那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