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根据工程地质实际情况设计施工工艺,把握施工技术的要点,确保密封系统的密封效果,减少膜下真空度的损失,是应用真空预压技术处理港口吹填区大面积软土地基的关键。结合威海港威海湾港区新港作业区的工程实例,对应用真空预压技术进行港口吹填区大面积软土地基处理的施工工艺、技术要点等做了详细论述,并实时监测了真空预压过程中膜下真空压力、孔隙水压力、表层沉降及分层沉降等的变化,掌握其发展规律,用于判断真空预压技术处理软土地基处理的效果。通过对各项监测数据的对比分析,得出了提高该技术处理软土地基效果的相应的结论,可供类似工程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14C测定年代报告(HD)I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矿部海洋地质所~(14)C实验室筹建于1982年8月,次年10月建成化学制样玻璃真空系统,1984年10月正式发表数据.本报告公布的130个年代数据系1984—1987年测试样品的一部分,测试样品多为碳酸盐和粘土,采用液体闪烁技术测量,本室代号为HD.样品的予处理和化学制备基本与文献一致.有机样品通氧燃烧,无机样品用6N盐酸酸解,制取CO_2;CO_2气体在玻璃真空系统中用干冰—丙酮,液氮冷阱和真空泵抽气纯化;纯化后的CO_2和不锈钢反应器内加热至700℃的金属理反应生成碳化锂将合成的碳化锂进行水解,水解生成的乙炔经数次冷冻抽气纯化,于120℃时在经过再生的含铬硅铝球催化剂上聚合成苯.合成的苯经气相色谱分析,纯度可达到市售优级纯苯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高低压两用舱,是潜水和航空两用设备,解决了高原潜水研究和低空飞行生理研究等所需的工具问题。一舱两用,可以提高舱体的使用率,节省低压舱的建造费和维护费。本文介绍的高低压两用舱建成后,经过千人次的潜水员、飞行员和高压氧治疗使用,特别是经过海拔五千米高原潜水研究和高空飞行生理测定,证明本设计是成功的,并得到了国内外一些专家的承认。高低压两用舱设计的技术关键,是工艺设计问题。本文综合介绍了两座高低压两用舱的舱内气压控制、供气系统、真空系统以及供氧方法等工艺设计方案,还摘录了部分工艺调试记录。  相似文献   

4.
高强度固体浮力材料是现代深潜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保证潜器浮力、增大潜器有效载荷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其关键原料——空心玻璃微珠的介绍为基础,论述了浮力材料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本实验室在空心玻璃微珠及其固体浮力材料制备方面的研究工作。本实验室制备的空心玻璃微珠的密度已低至0.21 g?cm–3,其在12MPa下的破碎率为40.6%;浮力材料密度为0.52 g?cm–3时,其压缩强度可达到40MPa。  相似文献   

5.
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水溶液包括天然水、工业污水、河水和海水等中的溶解气体,首先是要将溶解气体提取,然后才能进行色谱分析。 水溶液中溶解气体的提取一般有:直接注入水样法、加热法、真空提取法及汽提技术等。下面仅就水溶液中溶解气体的汽提技术,以及我们对此方法的改进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6.
数字海洋虚拟水下数字地形实现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数字海洋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实现虚拟的三维水下数字地形模型尤其关键。但常规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如ArcG IS等)尚不具备建立大区域数字海洋系统所需的一些关键功能。因此,根据数字海洋的特点,论述了数字海洋系统中实现水下数字地形的若干关键技术,即二重变换数字化技术,等深线到栅格数字地形直接生成技术,以及基于球面的三维地形显示技术等,并以数字南海系统开发作为实例,对提出的技术方法作了具体的实现验证。  相似文献   

7.
基于PC/104平台嵌入式Linux系统核心定制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PC/104平台的嵌入式Linux技术在海洋自动观测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Linux核心定制方法的研究是嵌入式Linux系统研制的关键工作。文章结合PC/104平台嵌入式Linux系统的研制,详细论述了Linux内核和文件系统的定制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的DSM-1数字旋转磁力仪技术改进的方法,是经不断试验、反复修改而成的。实际应用表明:技术改进后的DSM-1数字旋转磁力仪控制系统,其性能及使用功能比原系统有较大的提高,开发的软、硬件适用于所有兼容微机。对进口的DSM系列数字旋转磁力仪控制系统进行技术改进,均可参照此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9.
通过系统研究单道地震数据采集技术方法,结合项目实际应用效果和海上试验结果,从震源的选择、环境背景噪声特点、接收水听器实际效果、单道地震采集系统方法改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了一套可行的单道地震调查施工技术方法,采用一发双收双通道地震采集系统,可达到提高单道地震剖面分辨率和获得高信噪比资料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在研究区海域深水陆坡区地震数据采集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深水区地震数据采集技术,主要包括优化研究区海域深水区观测系统设计技术、提高研究区海域深水区激发效果技术、改进研究区海域深水区地震数据接收技术以及提高研究区海域深水区成像效果的其他技术方法等.通过系统研究和创新,进一步提升了研究区海域深水区地震数据采集水平,...  相似文献   

11.
许志峰  王明亮 《台湾海峡》1993,12(2):130-135
本文通过巴士海峡和菲律宾海沟两侧表层海水~(14)C 含量水平的测量,详细地介绍了海水~(14)C 含量测量的取样、制样流程、测量方法,并提供所获结果:测区高纬度海域表层海水~(14)C 含量水平略高于现代碳标准;低纬度海域表海水~(14)C 含量低于现代碳标准,是深层海水上涌与表层水混合的结果。从而说明海水的~(14)C 含量测量不仅有年代学意义,而且是海洋监测及海洋水文学研究的重要核素之一。文章还指出进一步开展菲律宾海沟中-南段海域表层、深层海水~(14)C 浓度变化梯度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一个极其复杂的大尺度河口系统,具有独特的河网体系和河口湾.为了探讨距今6 000 a以来珠江三角洲和河网的形成演变,提出一个长周期动力形态模型(PRD-LTMM)并讨论长周期模拟方法的建模和验证思想,重建了距今6 000 a海进盛期的古珠江河口湾的水下地形作为模型的初始边界.在模型中考虑的驱动力和控制因素包括代表潮、河流流量、泥沙输入、海平面变化、沉积物压实率及新构造运动等.分析和计算了三角洲总沉积量、有效堆积空间和沉积速率,用于模型控制和校验.应用必要的模型约减技术,实际模拟了长周期模型.34个14C测年钻孔资料初步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一些古文化遗迹证据可以印证模拟结果.地貌动力学分析进一步论证了计算结果的合理性,阐述了模型输出的地学意义.现阶段的研究揭示出海进盛期以来珠江三角洲的时空演进过程具有一些与已有研究成果大不相同的新的特征.提出距今6 000 a以来珠江三角洲等沉积时间线和若干沉积模式.珠江三角洲发育演变及其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其继承性的地质地貌构造所造成的独特的古海湾构造形态及其对河流和海洋动力分布的重塑.珠江河口的“门”及其双向射流动力体系对珠江三角洲和河网主干,特别对口门的形成演变起了控制性的作用,模拟结果还表明,古珠江河口湾中散落的众多基岩岛丘边沿沉积是影响珠江三角洲长期演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西菲律宾海作为西太平洋暖池的一部分,重建其在地质历史时期的热力学变化、陆源输入变化,对于理解西太平洋暖池在全球地质时间尺度上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古菌与细菌的细胞膜质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glycerol dialkyl glycerol tetraethers,GDGTs)对西菲律宾海XT-47孔沉积物的陆源输入及其...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位于东海内陆架泥质区中部的MZ02柱样岩芯进行粒度、常量元素、AMS14C分析,获得了粒度和常量元素随时间变化的高分辨率曲线.结果表明,近2 ka以来研究区沉积环境稳定,以沿岸流控制的浅海沉积为主,沉积物中CaO/K2O,MgO/Al2 O3和MnO/Na2 O比值的变化与我国东部气候变化序列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证...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定西鲁家沟黄土剖面15 ka以来的环境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鲁家沟黄土剖面粒度、磁化率、有机质和碳酸盐含量等气候代用指标的变化和14C测年结果,分析和讨论了定西地区近15 cal.kaBP以来气候演化的过程。结果表明15 cal.kaBP以来的气候变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1)末次冰期晚期(14900~11200 cal.aBP),气候较为寒冷干旱;(2)全新世早期(11200~7560 cal.aBP),气候开始转暖转湿,但整体上较为寒冷;(3)全新世中期(7560~3600 cal.aBP),气候温暖湿润,夏季风强盛;(4)全新世晚期(3600~1200 cal.aBP),气候变得干旱,夏季风强烈减退,风尘堆积旺盛,形成了现代黄土和表土层。该区末次冰期晚期以来的环境变化是不稳定的,气候存在频繁次级波动。1500~1200 cal.aBP的晚全新世期间,有机质含量出现峰值,表明气候总体向干旱化发展的同时,叠加了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根据对越南红河三角洲的2个钻孔的孢粉分析结果,结合沉积特征和高精度的AMS^14C测年数据,恢复了近五千年来百年一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发现了3个分别开始于4530cal.aBP,2100cal.aBP和620cal.aBP的明显降温事件,其中4530cal.aBP和620cal.aBP降温事件可与全球全新世气候变冷事件中的“新冰期(Neoglacial)”和“小冰期(Little Ice Age)”相对应,可能与由北大西洋地区几个短期变冷事件的全球气候响应机制有关。3340cal.aBP以来,人类干扰性植物成分的增加,表明人类活动对自然植被的影响改造作用增强,因此,本研究中气候的降温事件不排除人类影响的因素,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Continental slope terraces at the southern Argentine margin are part of a significant contourite depositional system composed of a variety of drifts, channels, and sediment waves. Here, a refined seismostratigraphic model for the sedimentary development of the Valentin Feilberg Terrace located in ~4.1?km water depth is presented. Analyzing multichannel seismic profiles across and along this terrace,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errace morphology and seismic reflection character are identified and interpreted to reflect variations in deep water hydrography from Late Miocene to recent times, involving variable flow of Antarctic Bottom Water and Circumpolar Deep Water. A prominent basin-wide aggradational seismic unit is interpreted to represent the Mid-Miocene climatic optimum (~17?C14?Ma). A major current reorganization can be inferred for the time ~14?C12?Ma when the Valentin Feilberg Terrace started growing due to the deposition of sheeted and mounded drifts. After ~12?Ma, bottom water flow remained vigorous at both margins of the terrace. Another intensification of bottom flow occurred at ~5?C6?Ma when a mounded drift, moats, and sediment waves developed on the terrace. This may have been caused by a general change in deep water mass organization following the closure of the Panamanian gateway, and a subsequent stronger southward flow of North Atlantic Deep Water.  相似文献   

18.
利用西太平洋海域多个站位的XBT、XCTD及CTD实测温盐资料,对WOA2018温盐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评估,开展了全深度声速剖面重构试验。结果表明,当水深分别为761~1 100 m、大于1 101 m和大于1 821 m时,实测资料计算的声速剖面与温盐模型推算的声速剖面互差在-2.0~2.0 m/s、-0.7~0.7 m/s和-0.7~0.45 m/s,而与实测温度和盐度模型推算的声速剖面互差总体上在-0.2~0.2 m/s。基于临界探测深度处温盐实测值对探测深度以外温盐模型施加约束和控制,以提高声速预测值精度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大地构造、气候变化和地表过程间的耦合作用被视为今后10年内六大地学新课题之一,而从事这一重大课题研究的有效途经便是陆地原位宇宙成因核素的研究和应用。从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实践来看,经常使用的是^3He、^10Be、^14C、^21Ne、^26Al和^36Cl核素,其中石英的^26Al和^10Be的配合使用最为普遍。通过陆地原位宇宙成因核素(TCN)方法基本原理的阐释,并结合当今国际上该领域利用^10Be和^26Al在暴露年龄与侵蚀速率、沉积物埋藏年龄以及河流下切速率等方面的工作实例.介绍陆地原位宇宙成因核素在地表过程以及地表过程与构造活动相互关系研究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辽宁暖和洞年层石笋NH5的7个230 Th年龄和962个碳同位素数据,建立了10.6~3.5kaBP时段全新世气候及生态演化的δ13 C序列,其长期演化趋势与北大西洋海表温度变化基本一致。该记录表明,10.6~8.8kaBP,δ13 C值逐渐负偏,由-9.4‰降至-10.3‰,气候逐渐转暖湿;8.8~6.7kaBP,δ13 C值负偏显著,平均值为-11.3‰,此时,气候温暖湿润,对应于全新世适宜期,纹层计数显示其持续时间约为1 945a;6.7~3.5kaBP,δ13 C值显著正偏,由-11.3‰升至-8.3‰,干旱化趋势明显。石笋δ18 O时间序列显示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在6.7kaBP前后,δ13 C、δ18 O均快速正偏,纹层计数显示约在40a内完成气候由暖湿到冷干的突变转型,可能是由于北大西洋海表温度降低和植被-大气系统的反馈作用对太阳辐射减少具有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