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人口死亡率空间差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直接标准化方法分析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探讨了2000―2010年中国人口死亡率空间差异。首先,分别选取2000、2010年人口普查时的全国人口年龄结构作为2次普查时的区域标准人口年龄结构,比较这2次人口普查时死亡率的空间差异。结果发现:标准化死亡率与粗死亡率的区域差异存在明显的不同,经过标准化以后,有的区域甚至发生了相反的变化;其次,选用2次人口普查时点全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平均年龄结构作为标准人口年龄结构,以计算各地区在2000―2010年的死亡率变化情况,并通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指标的变化进行对比证实,结果发现:2000―2010年全国所有地区的标准化死亡率均在下降,平均预期寿命都在提高。但若仅从粗死亡率的变化情况来分析,可能会错误地判断部分地区的人口死亡率出现了上升的趋势。在比较不同区域或不同时点的人口死亡率水平需要经过标准化,否则很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地理教学》2011,(10):64-64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及2005年、2015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采用相互作用关系模型计算了中国“人口流动系统”和“单向相互作用关系值”。结果表明:① 人口流动具有明显的凝聚性,东部地区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依然具有绝对优势;② 省际人口流动呈“非对称双向迁移模式”,人口回流的趋势已不容忽视;③ 长三角地区逐渐代替珠三角成为新的人口流动中心,人口流动开始北移;④ 中西部地区的人口流动分中心某种意义上已经出现,人口就近转移日渐凸显。将2010-2015年间省际人口流动新规律和特征与1995-2010年进行动态对比,对于制定未来人口和区域发展政策,继续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珠三角地区人口分布时空格局及其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游珍  王露  封志明  杨艳昭 《热带地理》2013,33(2):156-163
采用人口增减变化、人口商度以及人口集聚度等方法,对珠三角地区1982、1990、2000和2010年4期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了分析,定量揭示了珠三角地区近30年来人口分布的时空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从人口总量变化来看,1982―2010年珠三角地区人口数量增加了3 821.66万人,增长率达215.61%,远超全国平均水平;2)从人口流动状态看,1982―2010年珠三角地区以人口流入为主,其中珠三角的中部以及东部城市成为人口流入的主要地区,人口迁移流入是珠三角地区总人口增加、人口集聚程度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近10年珠三角地区的人口流入速率有所减缓;3)从人口集聚度上看,1982―2010年珠三角地区县市人口集聚程度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逐年增高,深圳、广州、东莞等市已成为区域人口集聚中心。  相似文献   

5.
1990—2015年中国县市尺度人口收缩的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振  戚伟  齐宏纲  刘盛和 《地理研究》2020,39(7):1565-1579
近年来,区域人口收缩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并且在中国也日益明显。利用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以及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本文在县市尺度上分析了1990—2000年、2000—2010年和2010—2015年三个时期人口收缩区的空间特征及演化趋势,并定量探讨了其形成与演变的影响因素,主要发现如下:① 人口收缩现象在县市尺度非常明显,三个时期人口收缩区占比均超过20%;② 2000—2010年人口收缩区以大面积扩张为主要特征,东北地区、川黔渝地区、长江中游地区最为明显,而东部地区则主要集中在江苏北部和福建西部等局部范围;③ 2010—2015年人口收缩转缓慢增长成为主要特征,仅东北地区、河南等人口收缩区仍有所扩张;④ 人均GDP和非农就业占比等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对人口收缩区的形成影响显著,而经济发展速度因素则与人口收缩的演变密切相关;⑤ 除经济因素外,人口自然增长因素对人口收缩区形成及演变的影响均非常显著,且其作用呈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6.
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随着中国城市住房改革的深入和住房市场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住房来源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文综合不同视角对当前中国城市居民住房来源体系进行了梳理,选取购买商品房、购买经济适用房、租赁住房和自建住房4种类型,以第五次人口普查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中国31个省(市、区)城市居民住房来源的构成、变化和省际差异特征,并通过构建神经网络对省际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并对未来城市居民住房结构的变化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的人口规模及地区分布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云南省人口发展的区域差异是云南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云南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云南省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和统计分布检验的结果表明,从第四次人口普查到第五次人口普查的l0年间,云南省人口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人口的地区分布差异也进一步扩大。云南人口地区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各地区人口增长差异较大。实现云南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有效控制人口总量增长的同时,高度重视对人口发展区域差异的合理调控。  相似文献   

8.
京津冀人口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婧  刘奔腾  李裕瑞 《地理研究》2018,37(9):1802-1817
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和社会经济数据、2015年12月13日-25日百度迁徙数据及地理空间数据等多源数据,从人口分布格局与流动格局两个角度,探讨近年京津冀地区人口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 2000-2010年,京津冀地区呈现出明显的由自然地理条件与交通区位因素影响下的人口疏密特征、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下的京津圈层特征,河北则缺少发育成熟的区域次级中心,京津冀地区人口普遍增加,且以人口显著增加为主要特征;② 人口普查的长时段迁移数据分析发现,京津冀人口流动活力增强,人口流入格局更为集聚;百度迁徙的短时段数据分析发现,北京是人口流入和流出的高热城市,天津是人口流出的较热城市,北京、天津、廊坊三地之间人口流动最为活跃,且以北京为核心的城市间人口流动较为活跃;③ 人力资本积累、产业结构特征、城镇发展水平、基期的经济发展水平、乡村化指数、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地理交通区位和地形起伏特征,是京津冀县域常住人口长时段内集散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而短时段人口流动方向与数量还受节假日与季节的叠加影响。从城市功能、场强、网络及其演化的综合视角,更有助于深化人口集疏变化的地理研究。  相似文献   

9.
宋广文  黎晓彐  肖露子  柳林  陈建国 《地理研究》2022,41(11):2897-2911
已有研究发现社区住房类型对城市入室盗窃的空间格局有重要影响,但鲜有学者探讨位于不同人口流动程度社区环境中的不同住房对入室盗窃影响的差异。本研究以中国东南沿海城市ZG市为例,基于日常活动和社会失序等理论,以社区为分析单元,利用入室盗窃警情数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兴趣点数据(Point of Interest, POI),运用空间滞后负二项回归方法,分析人口流动性与住房类型的交互作用对入室盗窃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流动性高的社区入室盗窃率较高;自建住房比例对入室盗窃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原公有住房比例和商品房比例则呈显著的抑制作用;交互变量的结果发现,人口流动性与不同类型住房变量的交互作用存在差异,其中,人口流动性与自建住房、经济适用房、原公有住房的交互变量对入室盗窃的发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与商品房的交互对入室盗窃的影响并不显著。说明在探讨不同类型住房与入室盗窃的关系时,应重视其所在社区的人口流动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是新时代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基于2000年和2010年全国分县人口普查数据,运用GIS空间统计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33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租赁住房发展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表明:2000—2010年,中国租赁住房发展经历了“空间分散化”向“空间集聚”的发展态势,租赁住房发展高值区向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西部地区的部分区域中心城市以及北京、厦门等经济发达城市更加靠拢;中国租赁住房发展和变化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且空间集聚趋势越来越强,而不同时期的中国租赁住房发展热点区分布有所变迁;空间计量模型表明,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住宅价格、租售比、外来人口比例、常住人口、65岁以上人口比例、家庭户规模和平均受教育年限等因素是影响2010年中国租赁住房发展区域差异的显著因素;而2000—2010年中国租赁住房发展变化主要与常住人口、外来人口比例、人均住房面积、65岁以上人口比例、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少数民族比例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人口发展的区域差异是甘肃省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其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对甘肃省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和统计分布检验的结果表明,从第四次人口普查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甘肃省人口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人口的地区分布差异反而有所减小,主要原因之一是各市人口增长差异有所缩小。实现甘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有效控制人口总量增长的同时,高度重视对人口发展区域差异的合理调控。  相似文献   

12.
基于分县尺度的2020-2030年中国未来人口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露  杨艳昭  封志明  游珍 《地理研究》2014,33(2):310-322
选取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系统预测了2020年和2030年中国分县人口规模,定量分析了未来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布局、各地区人口增减变化以及城市群人口集聚度变化。研究认为:①2020-2030年中国未来人口空间分布的总体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东南半壁人口比例会有所减少,西北半壁人口比例会有所增加,但增减变化在0.1%~0.3%之间;②2010-2020年中国有1641个分县单元人口将仍呈增加趋势,占地规模和相应人口都在全国3/4水平,人口增加仍是主要特征;2020-2030年中国人口增加的分县单元将大幅减少到598个,人口减少地区占地规模和相应人口将占3/5以上,人口减少成为普遍现象。③中国21个城市群地区人口总量将由2010年的7.81亿增加到2020年的8.68亿和2030年的9.17亿,相应的人口集聚度也将由2010年的1.99逐步提高到2020年的2.17和2030年的2.33,城市群地区人口集聚规模和集聚程度在逐步提高,人口集聚态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3.
采用人口普查数据分析2000—2010年山西省迁移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变化。结果表明,山西省迁移人口规模具有明显地域差异,空间分布上呈现"核心-外围"结构。其中,晋中地区迁移人口集聚趋势最为显著,晋北地区集聚由强变弱,晋西地区集聚逐步增强,晋南地区变化较稳定。进一步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山西省迁移人口空间格局变化的经济因素,认为经济总量的增加与迁移人口规模具有显著正相关性;煤炭销售量与迁移人口规模关系不明显;三次产业产值与迁移人口就业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且省会太原市第三产业对迁移人口具有较大吸引力,县(县级市)第二产业对迁移人口的吸引力较大,而地级市三次产业对迁移人口的吸引力均不明显;公路网密度和等级与迁移人口规模呈正相关关系,尤其是高速公路密度对迁移人口集聚规模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资料集锦     
《地理教学》2011,(12):62-64
人口普查数据预警我国恐成未富先老国家总人口13.4亿虽不出意料,但是60岁及以上人口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却引发了人们对老龄化的担忧。一方面是人均GDP刚过4000美元,步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另一方面是中国人口红利即将消失,人口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地区住房结构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住房结构是决定地震灾害脆弱性的重要因素。对全国农村住房结构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是科学评估农村房屋脆弱性的基础。首先,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五普)结果,将农村房屋分为“钢混”、“砖混”和“传统结构”(包括五普中住房墙体材料的“木、草、竹”和“其他”2个类型)3种结构类型,建立了全国县级尺度农村住房数据库,共2699个区县。探讨农村住房结构的空间差异,遴选可能与之相关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然后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归纳出影响各类房屋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砖混结构是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最主要的住房结构类型,尤其在中东部地区的比例很高,而传统结构住房在西部地区所占比例较高(接近50%),影响这两种结构住房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地域文化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越高,砖混结构房屋比例越高。钢混结构在农村房屋中所占比例普遍很低,东中部地区比西部、东北略高,气候、非农就业和镇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其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为了降低农村地区地震脆弱性,建议中国农村政策应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主,并积极推动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聚集,还需要在农村地区逐步推广房屋抗震规范。  相似文献   

16.
吴江洁  孙斌栋 《地理研究》2015,34(9):1744-1754
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第二次经济普查和问卷调查数据,定量描述和分析了上海都市区内部以街道为空间尺度的就业可达性及其空间格局,探讨了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与居住区位就业可达性的关系。结论表明:上海市的居民就业可达性呈现相对均衡的多中心分布格局,与北京就业可达性单中心的分布格局有明显的不同。同时,在控制个人经济社会属性和地区属性的条件下,上海的居民就业可达性对居民个人收入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一结论的政策含义是,地理区位较差的住房有损于居民收入,可能是吸引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政府通过提高地区的居民就业可达性,有助于改善就业机会,促进居民个人收入的增加。  相似文献   

17.
坦桑尼亚人口分布空间格局及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坦桑尼亚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辐射点,中国已成为坦桑尼亚第一大贸易伙伴。本文基于坦桑尼亚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及分地区统计数据,运用人口密度分析法、人口分布集中指数、人口重心模型和人口偏移增长模型,分析了坦桑尼亚自20世纪80年代末经济变革以来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坦桑尼亚人口分布以中央铁路线为界,呈现“南疏北密”特征;②1988-2002-2012年间,人口分布不均衡发展的态势不断增强,人口分布重心始终处于中部偏北地区,且有继续北移的趋势;③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是人口再分布的主要过程,中心城市的人口集聚能力不断增强,达累斯萨拉姆省始终处于正向增长的绝对优势地位,以致周边地区出现明显的人口偏移负增长;④铁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对人口集聚的作用明显。上述结论对中坦在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建设及公共服务方面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口的状况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反映,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取得了关于我国人口总量、结构、素质、分布、迁移等大量的基础数据,揭示出我国人口的基本状况和十年来的发展变化,是一笔极为宝贵的信息财富,对制定“十二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郭郡郡  刘玉萍 《热带地理》2023,(11):2087-2101
基于2000、2010和2020年3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区县作为空间单元,采用时序比较法、标准差椭圆、Moran’s I指数、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以及空间计量回归模型,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县域人口老龄化的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 2000—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县域人口老龄化整体呈加速加深的趋势,但不同区域及2010年前后呈现相对不同的变化;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县域人口老龄化主要表现出相似类型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且考察期内低-低型集聚的区县逐渐向成渝两大城市集中,而2010年之后,高-高型集聚的区县快速向成渝两大城市中轴线的两翼集中;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县域人口老龄化的整体差异在考察期内加速扩大,且不同时期区域内差异增减变化不一,区域间差异的扩大更多发生在2010年之后,人口老龄化的整体差异主要源于超变密度的较大影响;4)与2010年相比,不仅老龄化惯性、生育惯性、人口流入以及教育水平等因素在2020年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异的影响更大,且2010年后有越来越多的老龄人口向人口更密集的区县集聚。  相似文献   

20.
开展新形势下中国不同类型地区人口集疏变化研究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参考意义。论文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基于2000—2020年三次人口普查数据,对全国以及城市群、原连片特困区和边境区等不同类型地区的人口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人口分布东密西疏的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改变,2020年胡焕庸线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人口比值仍约为94∶6。目前中国分县人口已经进入负增长阶段,2010—2020年超过一半的县域人口负增长。(2) 2000—2020年城市群人口增长1.53亿人,2020年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接近90%,是承载中国人口的主体区域。2010—2020年,19个城市群中珠三角和长三角人口增长最为显著,而哈长和辽中南城市群人口负增长。(3)原连片特困地区在2000—2020年人口持续减少,20年间人口减少了1100万人以上。新疆南疆三地州和西藏区2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口增长明显,2010—2020年人口增幅超过15%。(4)边境地区县域2000—2020年人口基本保持稳定,但2010—2020年人口集聚度和人口密度略微下降。其中,东北和北部边境地区人口下降明显,2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