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最近在北京召开的国际科学联合会岩石圈委员会中国全国委员会扩大会议上,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马杏垣、程裕洪、叶连俊、刘东生、王鸿桢、刘光鼎、叶叔华以及来自地矿部、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有关高校、能源部、国家测绘局的二十多位地球科学家,联名呼吁把岩石圈研究列入今后十年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 国际岩石圈计划是80年代的一项重大国际科学计划,也是当代固体地球科学中最大的一项跨学科的国际合作计划。十年来,参加实施这项计划的国家达60多个。我国是最早参加国  相似文献   

2.
<正> 岩石圈研究计划是继60年代国际上地幔计划和70年代国际地球动力学计划后,于80年代开展的一项大型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其全称是“岩石圈的动力学、组成和演化—自然资源和减轻灾害研究纲要”。国际岩石圈研究计划是一个跨地区、跨部门的多学科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它运用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多学科手段和方法,从三维空间研究岩石圈的结构、构造、动力学及其形成、演化过程,以满足人类对矿产资源和环境保护的需求,减轻地质灾害,并为板块构造理论发展作出贡献。岩石圈研究是一项大型地学基础性研究项目,是当前地球学科的前沿课题,也是各国致力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3.
近三十年来,国际上组织了一系列全球性地球科学的研究,如国际地球物理年、国际上地幔计划、地球动力学计划、国际海洋考察和深海钻探计划及目前正在实施的国际岩石圈计划。现在世界上五分之三的国家和地区都制订了本国的岩石圈计划。 地壳和上地幔是人类居住和获取各种资源、能源,改造和利用自然的重要场所。岩石圈的结构、组成、演化和动力学研究是80年代  相似文献   

4.
被称为八十年代地球科学前沿的国际性多学科(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大地测量学)研究计划“岩石圈动力学和演化:地球资源和减轻灾害的纲要”,是在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ICSU)领导下,由国际大地测量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共同组建的.它是五十年代以来地球科学领域一系列国际多学科规划(如1957~1959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六十年代的国际上地幔计划、七十年代的国际地球动力学计划等)的继续.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70年代末,执行国际岩石圈计划以来,大陆岩石圈研究在我国引起重视,其中,中国大陆东部中一新生代岩石圈演化研究成为30年来我国地球科学一个醒目的亮点.2006年笔者曾初步评述这一重要的地球动力学现象已取得的共识和尚存认识差异的内涵、机制、起因及后效诸方面(周新华,2006).近年来,在国内外学者的努力下,多方面的认识得到深化;原有的分歧也得到进一步的厘清.  相似文献   

6.
国际大陆岩石围的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讨论会——笫三届全国构造地质学术会议于1937年8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市环柔县龙山宾馆召开。这次盛大的国际会议是由中国地质学学会同中国岩石圈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石油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发起并得到国际联合会岩石圈委员会、环太平洋能原与矿产资源委员会、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构造委员会、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新构造委员会的支持共同召开的。  相似文献   

7.
一、新的国际地球科学研究计划的诞生被称为八十年代地球科学研究前沿,期限十年的国际性多学科研究计划“岩石圈动力学和演化,地球资源和减轻灾害的纲要”经过七十年代后期三年多的酝酿、讨论和组织,巳于1980年付诸实施,并在过去的三年多时间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该计划是在全世界日益关心未来的矿产资源和能源、自然灾害和合理的管理环境等问题,以及地球科学正在出现重要的概念复兴的时刻,根据国际大地测量及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共同倡议,由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ICSU)建立的.它是五十年代国际地球物理年,六十年代国际上地幔计划和七十年代国际地球动力学计划的科学成就和国际多学科合作精神的继续.  相似文献   

8.
马杏垣 《地质论评》1981,27(1):87-89
一、新计划的缘起与制定经过被称为80年代地球科学前沿的一个国际性多学科研究规划:“岩石圈动力学和演化:地球资源和减轻灾害的纲要”已经诞生,即将付之实施。它的中心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部上地幔特征与地球动力学讨论会于1989年10月10—14日在合肥举行,这次会议是由我会新组建的地幔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委员会与“1989年地球物理综合学术讨论会第六专题——岩石圈物质组成”和岩石圈委员会第二工作组“大陆岩石圈的热、力学、化学和岩浆演化”分组联合召开的,这一形式提供了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不同学科、不  相似文献   

10.
9月8日至10日,60余名来自海内外的火山岩学者汇聚北京参加了由我会和国科联岩石圈委员会中国全国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石构造演化开放研究实验室共同主办的“中国及邻区新生代火山岩及深源岩石包体国际讨论会”。这次会议总结交流了近几年来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推动我国与海内外学者的合作,促进国际岩石圈计划的深入开展。与会代表中,除大陆学者刘若新、从柏林、邱家骧、解广轰等教授及中国科学院、有关院校和国家地震局、地矿系统知名学者外,还有台湾著名岩石学家陈正宏教授、著名地球化学科学家孙贤鉥博士、江博明博士以及美、英、日、意、墨西哥等国的专家学者。代表们主要就下地壳和上地幔岩石圈的结构、化学成分、性质与演  相似文献   

11.
《地质论评》1983,29(6):589-589
由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国际地质合作计划全国委员会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构造委员会、国际地质合作计划第“92”号项目(太古代地球化学)工作组、国际岩石圈委员会第三、四工作组和国际地质合作计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实施了20年之久的国际岩石圈计划是全球固体地球科学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国际合作计划。它是20世纪地学革命的产物和延伸,也是新世纪大陆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基础和先导。在这一国际大背景下。我国东部大陆岩石圈因其在不同地质时代发育有各类大陆岩石圈地幔的罕见特点,受到了学术界强烈的关注,从而构成了80年代以来我国地球科学前沿领域一个突出的研究热点,吸引了众多的科学家投身其中。  相似文献   

13.
岩石圈研究的重要问题与研究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功建 《地学前缘》1998,5(1):99-109
岩石圈研究是80年代和90年代国际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地球46亿年的历史记录有95%都保存在大陆岩石圈中。大陆和大陆边缘岩石圈的研究最具挑战性吸引力。文中笔者简述了研究岩石圈的现代地球物理方法技术,岩石圈研究已取得的重大进展,全球地学断面图的编制和综合研究,大陆动力学热点研究,大陆科学钻探工作,岩石圈生物圈计划,同时介绍了青藏高原的研究状况。青藏高原是全球地球科学家从事研究的最佳野外实验室,它的隆升对亚洲及全球都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由国科联岩石圈委员中国全国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石构造演化开放研究实验室共同主办的“中国及邻区新生代火山岩及深源岩石包体国际讨论会”于1992年9月8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目的是总结交流近几年来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动我国与海内外学者的合作,促进国际岩石圈计划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筹备工作大事记(续2)1987年·中国首次参加《国际岩石圈计划大陆钻探委员会(ILPCC-4)).地矿部的刘广志教授任该委员会的中方协调员。同年10月,刘广志教授组织地矿部的部分钻探专家座谈在我国开展大陆科学钻探的有关问题。1988年...  相似文献   

16.
前言 岩石圈动力学是地球系统动力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岩石圈动力学通过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与大地测量等地球基础学科开展对岩石圈的组成、结构、演化与动力学的理论、实验与野外观测研究;也开展岩石圈动力学对石油、天然气、煤、金属矿等重要矿产资源的形成、富集、演化和分布规律的评价与预测的应用研究;以及开展地震、水库地震等自然的和人为的地质灾害的成  相似文献   

17.
王清晨 《地质科学》2003,38(1):73-73,84,96
“超高压变质作用国际学术讨论会”于 2 0 0 2年 9月 2 0至 2 1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举行。讨论会由国际岩石圈计划第Ⅲ 8任务组主持 ,由国际岩石圈计划委员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协和国土资源部联合资助。国际岩石圈计划第Ⅲ 8任务组主席从柏林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副主任柴育成博士、国际岩石圈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长王清晨博士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词 ,向来自 9个国家和地区的 75名科学家表示欢迎 ,并祝学术讨论会圆满成功。讨论会围绕“超高压变质地体的地球物理调查”、“超高压…  相似文献   

18.
《沉积学报》2004,22(3):524-524
2004年7月26~28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塔里木油田召开了塔里木及周边地区盆地(山)动力学与油气聚集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专业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岩石圈计划中国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共同主办,由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承办孙枢、贾承造、刘宝王孚、钟大赉院士以及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局范蔚茗局长应邀参加了会议一与会正式代表60余人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兰州地质研究所、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西南石油学院、石油大学(北京)及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相似文献   

19.
地球深部探测国际发展与我国现状综述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探测人类居住的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组成是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共同的奋斗目标。本文介绍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国际地球探测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美国大陆反射地震探测计划(COCORP)、地球透镜计划(EarthScope),欧洲地球探测计划(EUROPROBE)、德国大陆反射地震计划(DEKORP)、英国反射地震计划(BIRPS)、意大利地壳探测计划(CROP)、瑞士地壳探测计划(NRP20),俄罗斯深部探测计划,加拿大岩石圈探测计划(LITHOPROBE),澳大利亚四维地球动力学计划(AGCRC)、澳大利亚玻璃地球计划(Glass-Earth)和澳大利亚地球探测计划(AuScope),简要概括了国际地球探测计划的成果,回顾了我国地球深部探测的历史与工作基础,简要论述了我国开展地壳探测计划的必要性,并介绍了近期启动的国家科学专项"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的目标与"两网、两区、四带、多点"的工作部署,展望了我国地球深部探测发展的未来。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揭示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特征及其演化规律,深化对中国大陆形成、演化及大陆动力学的认识,查明岩石圈三维结构特征与矿产资源(含能源)形成、分布以及与地质灾害成因机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国土资源规划与开发利用,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深部地质科学依据,为地球科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