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华北地区Ms≥5级地震平静的预测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华北地区Ms≥5级地震平静、密集的韵律特征,以Ms≥5级地震平静时间超过30个月为异常背景,提出了该地区Ms≥6级地震发生前的定量预测指标:(1)当华北地区的Ms≥5级地震平静异常时间达到30个月时,该地区有发生Ms≥6级地震的危险性;Ms≥5级地震平静异常时间达到40个月时,发生Ms≥6级地震的危险概率为0.54,R值检验为0.12;Ms≥5级地震平静达到50个月时,发生Ms≥6级地震的危险概率为0.77,R值检验为0.22;(2)当华北地区的Ms≥5级地震平静异常结束后,3个月之内发生Ms≥6级地震的危险概率为0.38,R值检验为0.35;9个月之内发生Ms≥6级地震的危险概率为0.54,R值检验为0.44;15个月之内发生Ms≥6级地震的危险概率为0.69,R值检验为0.53。  相似文献   

2.
太阳活动与四川及邻区强地震时空分布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四川及邻区分别统计分析了不同地区Ms≥6.0的强地震发生频率及其与太阳活动的关系。结果是,四川Ms≥7级地震多发生于太阳活动下降段及谷底段;四川各地的中强震(Ms≥6.0)的发生皆与太阳活动背景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利用最大熵谱分析方法和最大熵原理方法,对首都圈(北纬38°~42°,东经113°~120°)1484年以来发生5.0级以上地震的时间序列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首都圈地区历史上5.0级以上地震存在12.9年的卓越周期,并且在今后50年内,发生5.0≤Ms〈6.0和6.0≤Ms〈7.0地震的概率分别是0.9907和0.6916,发生7.0≤Ms〈8.0地震的概率较低,只有0.2564发生Ms≥8.0地震的概率最低。仅为0.0718。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云南地区Ms≥5.0级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在对云南地区地震目录完整性和均匀性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总结和分析了20世纪云南地区Ms≥5.0级地震活动时、空、强分布的基本特征。有以下主要认识:(1)6.7级以上大震存在十年尺度的活跃-平静交替活动过程;(2)50年左右的大震复发周期;(3)5级以上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具有很大的随机性,5-6级地震活动不存在活跃期和平静期之分;Ms≥5.0级地震有约2.6次/年的期望年发生率,每年发生0.8-4.5次Ms≥5.0级地震的自然概率是68.3%;(4)6级以上地震具有空间丛集特征,云南全区80%的6级以上地震只分布在全区20%左右的面积上;(5)以金沙江-红河断裂带为界,6.7级以上大震成组地在滇西和滇东交替活动;(6)5级以上地震活动的b值为0.69。  相似文献   

5.
2003年6月10日托克托MS4.2级地震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6月10日,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发生Ms4.2级地震,结束了1999年9月12日和林格尔Ms4.2级地震后呼和浩特地区ML≥3.0级地震持续45个月的异常平静。托克托Ms4.2级地震后,呼(呼和浩特)一包(包头)盆地中小地震活动显著增强,而相邻的临河盆地中小地震活动微弱。通过阴山地震带中强地震前中等地震活动特征分析,推测托克托Ms4.2级地震具有中强地震前显著地震性质。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1970年以来东北地区发生的慨≥5.0浅源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区附近的地震活动空间图像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在9次(组)Ms≥5.0地震中,有8次地震前在震源区附近出现孕震空区,其中7个孕震空区中强震前出现了逼近地震;6次地震前震源区附近出现了异常地震条带。  相似文献   

7.
对华东地区Ms≥5地震活动时间特征研究可知,华东地区的地震活动为群集(丛集)型地震活动。应用灰色系统理论GM(1,1)模型对这种变化进行了拟合和预测,认为目前该区地震处于活动,将持续20多年;又以Ms≥5地震平静时间超过3年为异常背景,提出了该区Ms≥5.5地震发生前的定量预测指标,认为华东地区Ms≥5地震持续平静,对该区5级以上地震的发生时间具有明显的中短期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8.
概述了青岛市地震前兆观测系统,结合1992年以来青岛周边地区发生的4次Ms≥5.0地震分析了前兆观测的映震能力,以期对青岛市地震监测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郭和  张启明  董国胜 《地震研究》2002,25(3):262-266
统计分析了滇西地区1966-2001年36个Ms≥5.0地震序列。结果表明,滇西地震类型的分布有一定的地域性,和震级的大小也有明显的关系,并得出最大地震(Mmax)与次大地震(M2)的经验统计公式,以及最大余震的时间分布特征,最后得出滇西地震序列类型判定方法。  相似文献   

10.
岫岩-海城MS 5.4地震序列空间分布特征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岫岩-海城Ms5.4地震序列分布范围较为集中,用平时使用的定位软件难以给出较为精确的地震参数。本文采用相对定位方法,利用辽宁遥测数字地震台网的数字记录资料,对整个序列ML≥2.0的地震进行了精确定位,并对整个地震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陈宇卫  张军  闫素萍  庆梅 《地震地质》2003,25(4):647-654
在分析 190 0年以来中国大陆西部特大地震 (MS≥ 7 5 )的时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 ,进一步研究了大陆西部特大地震与大华北地区强震 (MS≥ 6 0 )活动的相关特征 ,结果表明 :地震构造对西部的强震活动显示出很强的控制力 ;大华北强震与西部特大地震具有同步活动特点 ,但滞后于西部的地震活动 ;西部特大地震第 3活跃时段已经开始 ,但大华北地区出现 6级以上地震的连发还为时尚早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大陆基底构造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大陆基底可以分为4个区域:西域克拉通和东亚克拉通具太古代-早元古代变质基底,蒙藏增生陆块与华南增生陆块为元古代基底.在西域克拉通内可以识别出南塔里木陆核分布区、准噶尔陆核分布区与伊犁陆核;在东亚克拉通内可以勾画出燕吕陆核分布区、黄淮陆核分布区、秦岭陆核分布区和扬子陆核分布区.在克拉通形成的同时或稍后,在克拉通的两侧发育巨型基底断裂.在东亚克拉通的东西侧为郯庐断裂带与东亚克拉通西缘断裂带;在西域克拉通的南北为阿尔金断裂带与阿尔曼大断裂带.在蒙藏地块中部通过的日喀则-狼山断裂带是位于两克拉通之间的重要断裂带.  相似文献   

13.
华北、西南一些地区地震发生在地壳浅部的证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区域小孔径数字地震台网对河北省唐山、张北、怀来,山西省大同和云南省剑川、禄劝、姚安等7次地震的定位或重定位结果,并结合相应区域个别大震用远场资料反演的震源深度结果,以及山西省临汾遥测地震台网重新测定的震源深度结果,与以往地震目录中给出的震源深度测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小孔径台网的震源深度测定结果基本分布在地表至地下十几千米的范围内.而以往给出的测定结果中,震源深度大致分布在地表至地下30km 的深度上,与其平均值相差一半至一倍,两者之间的差别非常显著.分析认为,小孔径数字地震台网的测定结果可能更接近震源深度分布的真实情况,即上述地区的地震应是发生在地壳浅层内.对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讨论,并提出改善震源深度测定精度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80年代中期以来地震分形研究在中国兴起,并发展为一个十分活跃的科学分支。本文综述了近年中国地震分形研究的概况,及取得的重要进展,并提出了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1 INTRODUCTION Man-induced sediment disasters result from sedimentation due to human activities. The sedimentation defined herein results from five fundamental processes: land use change, erosion, transport, deposition, and accumulation. The processes progress gradually or relatively rapidly on land surfaces whose geomorphologic features are affected by human activities. Man-induced sediment disasters affect four sediment conveyance types: drainage networks, slopes and gullies, channels, …  相似文献   

16.
关于我国国家重力控制网重新平差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我国1985重力基本网和一等网的有关情况,探讨了国家重力控制网重新平差的必要性和设想.  相似文献   

17.
在以往的地震构造研究中,注重了那些继承活动的断裂带.但在与现今区域地质环境和应力场性质基本保持一致的最近构造阶段,还有正在产生的新断裂带,即新生断裂带.我国华北和西南地区由地震活动揭示出的北东向唐山-河间-磁县和北西向腾冲-耿马-澜沧两条地震带,对应的正是新生断裂带.为示区别,称其为新生地震构造带.以这两条地震构造带为例,从地震活动和地质构造方面论证它们的存在,初步分析它们的特征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重力勘探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回顾了重力勘探半个世纪的发展概况,尤其是自80年代以来在技术方法上的进步对重力勘探发展的影响;概述重力勘探在区域重力调查、区域构造研究、油气勘探和固体矿产勘探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最后对重力勘探的发展方向,提出进一步发展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南地区地震滑坡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本文总结了中国云南、川西地区1970年以来M≥6.7级强震的滑坡资料,归纳了该区地震诱发滑坡的地质地貌特征。认为把地震滑坡按其运动方式而划分为推移式滑坡、牵引式滑坡、溜滑性滑坡和崩塌性滑坡这四种类型有利于对地震滑坡灾害的评估。统计结果表明,大部分滑坡体的体积小于50000m ̄3,滑坡体的厚度以0.5-5m为主,因而西南地区的地震滑坡以浅层小型滑坡为主;滑坡均发生于第四系堆积层中,其中又以残积层中最为发育;这些滑坡主要沿四种结构软弱面发生;边坡的坡度对滑坡亦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一般来说,滑坡主要发生在坡度为30°-50°的斜坡上,其中最有利的坡度为35一40;地震滑坡的分布面积则主要取决于震级的大小,虽然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随震级的加大,地震滑坡的最大震中距和最大分布面积大致是增加的。一般来说,产生新的滑坡所需的最小地震烈度为7度,而诱发老滑坡所需的最小烈度则为6度,二者相差约1度左右。此外,滑坡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地震断层的控制,其分布主方向和地震断层的方向大致相同。最后,本文在归纳了西南地区地震滑坡灾害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西南地区进行地震滑坡灾害评价的若干要点。  相似文献   

20.
陈立德  罗平 《地震研究》1995,18(4):331-340
本文分析了1500-1994年间中国大陆7级以上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得出强弱活跃期相间交替出现,地震轮回内活跃期与一个轮回持续时间之比服从准黄金分割,活跃期具三幕式结构,一个活跃段一般仅有一个主体活动区、1-2个参与活动区等结论。据此分析认为,1977年后中国大陆已进入第四个轮回的相对平静期,并将持续30年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