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日东海问题实质及海域划界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两国在东海问题上有诸多争端,主要包括东海油气田资源、钓鱼岛归属以及东海海域的大陆架与专属经济区划界之争。两国间就此争端已举行多轮双边磋商,均无实质性进展。本文从两国历史、国际海洋法、地缘政治、军事战略的角度分析中日产生争端的根源,揭示问题的实质,拟定出一套合情的解决方案,并对未来的东海局势发展与我国的应对策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开发、利用、共享海洋资源是这个时代的一个发展的主题.文章从国际海洋法角度,阐述了大陆架划界的基本理论依据,对3种不同划界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主张遵循国际海洋法自然延伸原则和公平原则的划界科学依据.在缓解大陆架油气矿产资源开发方面,文章提出应遵循"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准则,进一步做好必要的科学技术准备,依据法律维护我国海洋专属经济区权益.  相似文献   

3.
北冰洋面积约1 300×104km2,周边国家对200 M(海里)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的划界现状及对200 M外大陆架的诉求,对于我们参与北极科考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大陆架与专属经济区的划界,美国与苏联已签署协定,美国国会已批准,但前苏联和俄罗斯未批准,这直接导致两国的海域争议不断。俄罗斯与挪威也已签署协议。美国与加拿大之间未签署协议,争议区超过7 000 M2。丹麦与加拿大已签署协议,完成划界,但存在汉斯岛的主权争议。挪威与丹麦及挪威与冰岛已完成划界。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规定,北冰洋周边国家拥有确定北冰洋200 M外大陆架的权利。俄罗斯和挪威已提交200 M外大陆架划界方案,挪威对南森海盆西部的划界方案已得到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原则同意,但俄罗斯方案仍有很大的争议。作为《斯瓦尔巴条约》的签署国,斯瓦尔巴协定区,我们有权进入;因美国没有签署《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阿拉斯加北部大陆架及200 M外的楚科奇海台,都是我们进行科考的选择。此外,也可以通过国际合作,参与不同海域的科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北冰洋面积约1 300×104 km2,周边国家对200 M(海里)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的划界现状及对200 M外大陆架的诉求,对于我们参与北极科考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大陆架与专属经济区的划界,美国与苏联已签署协定,美国国会已批准,但前苏联和俄罗斯未批准,这直接导致两国的海域争议不断。俄罗斯与挪威也已签署协议。美国与加拿大之间未签署协议,争议区超过7 000 M2。丹麦与加拿大已签署协议,完成划界,但存在汉斯岛的主权争议。挪威与丹麦及挪威与冰岛已完成划界。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规定,北冰洋周边国家拥有确定北冰洋200 M外大陆架的权利。俄罗斯和挪威已提交200 M外大陆架划界方案,挪威对南森海盆西部的划界方案已得到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原则同意,但俄罗斯方案仍有很大的争议。作为《斯瓦尔巴条约》的签署国,斯瓦尔巴协定区,我们有权进入;因美国没有签署《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阿拉斯加北部大陆架及200 M外的楚科奇海台,都是我们进行科考的选择。此外,也可以通过国际合作,参与不同海域的科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地理教学》2005,(8):5-5
1.扩大日本在东海的海洋权益。日本陆地面积狭小,资源贫乏;通过争夺岛屿以扩大海洋领土已成为日本的国家战略。中国在自己管辖海域内开发春晓等油气田,日本就硬说中国侵犯了日本经济权益。日本外务省曾表示,只有争得钓鱼岛的主权.日本才可以和中国划分大陆架大约2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并进而夺取东海丰富油气资源的一半。日本现正处心积虑地扩大其海域管辖范围。按目前其要求的海域面积,已达300多万平方公里,是其陆地领土的10倍;日本还不满足,还企图于2009年向联合国大陆架委员会提交调查数据,把其大陆架范围从200海里扩大到350海里。  相似文献   

6.
东海大陆架与中国东部大陆是一个完整的地理单元,东海大陆架是中国大陆在水下的延伸,连续延伸至冲绳海槽。冲绳海槽位于亚欧板块与菲律宾板块的交界处,地质运动活跃,已经逐渐脱离大陆的性质具备洋壳或准洋壳的性质,成为中日大陆架的天然分界线。在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上日本主张"等距离中间线原则",但是"等距离中间线原则"不具有普遍适用性,也不能达到公平的结果。而应当适用"公平原则",考虑多种因素。"自然延伸原则"是大陆架制度的权利依据,而且我国是大陆架自然延伸超过200海里的国家,所以应将大陆架的自然延伸作为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的主要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7.
中国与海洋邻国间海域划界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根据我国的领海制度,中国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法以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内容,研究划分我国与海洋邻国之间的海域管辖范围,从而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  相似文献   

8.
明确各国北极海洋权益现状是我国未来北极活动的基础。本研究根据相关文献及图集资料,基于地图视角,对环北极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划界、外大陆架申请、海洋保护区建立等方面进行定量化、空间化的分析,以此反映北冰洋海洋权益基本情况。结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海公约》《大陆架公约》《领海及毗连区公约》等相关法律政策,预测北极海洋权益未来发展趋势并探究其对我国未来北极活动的影响,为我国未来北极策略制定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沿岸国家对北冰洋活动的限制程度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经向上,呈现出显著的纬度地带性,即限制程度随着纬度增高而逐渐减弱;在深度方向,对大陆架的控制范围大于对其上覆水域的控制范围。  相似文献   

9.
吴传钧 《地理学报》2002,57(3):372-372
由辽宁师范大学海洋资源研究所张耀光教授撰写的《中国边疆地理(海疆)》一书,己由科学出版社在2001年4月出版。全书共约52万宇,图25幅,表197张。共分为5篇24章。第一篇中国海疆自然地理概况与自然资源,阐述了中国近海特征、海岸带与大陆架、岛屿以及中国海疆自然资源等;第二篇中国可管辖海域(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与海洋权益  相似文献   

10.
张耀光  刘岩  王艳 《地理科学》2003,23(3):257-263
中国既是中国海(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沿岸国家(包括台湾以东西太平洋海域),历史上也曾经是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的沿岸国家。帝国主义入侵与清政府不平等条约的签定,使中国一部分海疆与海权丧失,失去了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沿岸国的地位。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及中国颁布的《领海法》、《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法》,对中国海疆地理格局的形成、演变进行研究,从而了解中国的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等可管辖海域(海洋国土)的地理格局。  相似文献   

11.
晚更新世末期南海北部陆架的古地理探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吴正  冯文科 《地理学报》1993,48(6):491-496
根据地球物理综合调查,沉积物的粒度、矿物成分、石英砂粒扫描电镜分析,14T测年,以及微体古生物等成果,表明南海北部外陆架地区在更新世末期,冬半年气候干寒,东北风强劲,风沙活动强烈,砂丘广布,为干寒多风沙的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12.
朱瑛  薛桂芳  李金蓉 《极地研究》2011,23(4):318-327
自《南极条约》1961年生效以来,南极地区一直处于以《南极条约》为核心的南极条约体系的约束之下.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建立了大陆架制度,要求沿海国应在批准《公约》生效10年内完成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的划定①.1994年《公约》生效后,澳大利亚、挪威、阿根廷和英国在提交各国200海里以...  相似文献   

13.
“外大陆架问题”折射出了地理因素是众多国际关系和国际法问题中的重要因子。地理因素在历史上驱动了国际法的产生和发展,广泛分布于国际法体系中的各个部分并和国际法紧密结合而并呈现出多种鲜明特点。地理因素同时还是未来国际法发展和产生争议的聚焦点。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11南极夏季在普里兹湾获取的海水样,检测了Chla、磷酸盐、硅酸盐、硝酸盐和铵盐的含量。结果表明,普里兹湾表层海水中Chla的含量普遍具有冰架边缘>陆架区>陆坡及深海区的分布特征,海冰的消融及水体的稳定性是影响表层海水Chla分布的主要原因。Chla含量的垂直分布与光照条件相关,具有上层水体含量高,随着深度逐渐降低的分布特征。磷酸盐、硅酸盐和硝酸盐的水平及垂直分布特征都与Chla的分布格局相反。表层海水中铵盐的分布特征与磷酸盐等主要营养盐的分布格局相反,冰架边缘、陆架区铵盐的垂直分布特征与陆坡及深海区不同,在冰架边缘和陆架区有机质降解过程主导着水柱中铵盐的浓度,而浮游植物吸收作用与有机质降解过程之间的平衡控制着陆坡及深海区铵盐的垂直分布。根据Chla与营养盐的浓度及分布特征,结合温度、盐度、溶解氧等水文要素,分析探讨了Chla深层最大值现象(DCM)的成因及67.5°S以南表层海水中铵盐对硝酸盐吸收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华南末次冰期盛期最低海面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镇国  徐起浩 《地理学报》1995,50(5):385-393
本文从陆架残留砂、水下海滩岩、陆架残留地貌、海底岩芯、珊瑚礁沉积间断、陆域侵蚀沉积反映等方面,综合考虑海面下降、陆架均衡沉降、构造活动、海流潮流波浪的再造作用等多种因素,认为华南末次冰期盛期的最低海南可能是-80m左右。  相似文献   

16.
Two sediment cores obtained from the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northern South Shetland Islands, West Antarctica, consist of: an upper unit of silty mud, bioturbated by a sluggish current, and a lower unit of well-sorted, laminated silty mud, attributed to an intensified Polar Slope Current. Geochemical and 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14C analyses yielded evidence for a late Holocene increase in sea-ice extent and a decrease in phytoplankton productivity, inferred from a reduction in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higher C : N ratios, at approximately 330 years B.P., corresponding to the Little Ice Age. Prior to this, the shelf experienced warmer marine conditions, with greater phytoplankton productivity, inferred from a higher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C : N ratios in the lower unit. The reduced abundance of Weddell Sea ice-edge bloom species ( Chaetoceros resting spores, Fragilariopsis curta and Fragilariopsis cylindrus ) and stratified cold-water species ( Rhizosolenia antennata ) in the upper unit was largely caused by the colder climate. During the cold period, the glacial restriction between the Weddell Sea and the shelf of the northern South Shetland Islands apparently hindered the influx of ice-edge bloom species from the Weddell Sea into the core site. The relative increases in the abundance of Actinocyclus actinochilus and Navicula glaciei , indigenous to the coastal zone of the South Shetland Islands, probably reflects a reduction in the dilution of native species, resulting from the diminished influx of the ice-edge species from the Weddell Sea. We also document the recent reduction of sea-ice cover in the study area in response to recent warming along the Antarctic Peninsula.  相似文献   

17.
The South China Sea continental margin in the Qiongdongnan Basin (QDNB) area has incrementally prograded since 10.5 Ma generating a margin sediment prism more than 4km-thick and 150–200 km wide above the well-dated T40 stratigraphic surface. Core and well log data, as well as clinoform morphology and growth patterns along 28 2D seismic reflection lines, illustrate the evolving architecture and margin morphology; through five main seismic-stratigraphic surfaces (T40, T30, T27, T20 and T0) frame 15 clinothems in the southwest that reduce over some 200 km to 8 clinoforms in the northeast. The overall margin geometry shows a remarkable change from sigmoidal, strongly progradational and aggradational in the west to weakly progradational in the east. Vertical sediment accumulation rat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cross the entire margin after 2.4 Ma, with a marked increase in mud content in the succession. Furthermore, an estimate of sediment flux across successive clinoforms on each of the three selected seismic cross sections indicate an overall decrease in sediment discharge west to east, away from the Red River depocenter, as well as a decrease in the percentage of total discharge crossing the shelf break in this same direction. The QDNB Late Cenozoic continental margin growth, with its overall increased sediment flux, responded to the climate-induced, gradual cooling and falling global sea level during this icehouse period.  相似文献   

18.
近20年来中国古河道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20年来,我国在嫩江大安古河道、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河道、长江南京以下段古河道及古深槽、海底古河道等区域的研究,获得了大量研究成果,深化了理论认识,拓展了应用领域。这些新成果与新认识进一步表明,中国各外流大河均有末次盛冰期埋藏古河道,该期古河流深切于末次冰期间冰阶的陆地及浅海大陆架,形成切割谷和谷底部的深槽,谷内堆积了末次盛冰期和早全新世的河流相滞留物质和粗颗粒物质,上部被中全新世海相、海陆交互相或陆相细粒物质覆盖,构成了埋深约20~50 m的浅埋古河道带。古河道中蕴藏着比较丰富的地下淡水,是洪冲积平原及浅海陆架地区的重要水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