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球深部地震学研究进展索恩莱(美)梁慧云译全球地震学研究正系统地揭示着地球深部的结构、成分及动力学特征。最新的重大进展包括有:全球地幔内部不连续面的层析成象图、第一代地震粘滞性非球状模型,高分辨度的消减板三维图像,及核-幔边界附近复杂结构的图像。我们...  相似文献   

2.
在过去的30年中,穿过地球内核的地震波的走时显示出虽然小然而却是系统的变化。这种变化通过使已知内核地震各向异性的对称轴产生移动的内核的自转而得到圆满的解释。推断的自转速率每年比地幔和地壳的自转快1°。  相似文献   

3.
地球科学     
  相似文献   

4.
5.
6.
分形几何与地球科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颙 《华南地震》1994,14(3):85-92
分形几何与地球科学陈颙(国家地震局,北京100036)FRACTALGEOMETRYANDGEOSCIENCE¥ChenYong(StateSeismologicalBureau,Beijing100036)编者按:分形几何与非线性动力学是近年来国际...  相似文献   

7.
地震学史     
引言 目前,地震学是指关于震源(主要为天然地震)、地震波及其传播所在介质属性的研究。在此定义下,地震学仅仅只有100年的历史,但是人类试图了解地震却可追溯到科学发展的初期。地震学这门学科,比之其他的学科更受到其研究对象的影响。从1755年葡萄牙的里斯本地震到1995年日本神户地震的发生,破坏性地震不断激发科学界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第二十九届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大会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大会(GeneralAssemblyof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SeismologyandPhysicsoftheEarth’sInterior(IASPEI))于(1997年)8月18日~28日在希腊第二大城市萨洛尼卡举行中国(包括台湾)、美国、俄国、英国、法国、德国、希腊、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等40多个国家约800多位学者出席了大会,我国国家地震局团组(24人)、中国科学院(4人)、地质矿产部(1人)、高等院校(1人)和山西省科委共引人前往参加大会共收到摘要约1500篇,其中我国67篇.大会…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地震学未来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国际地震学发展的前沿问题,结合目前我国地震学研究的具体状况,从地震观测技术开发与资料管理、地震的地震学研究、地球内部物理的地震学研究和地震的工程学应用研究几个方面,对我国地震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思考。  相似文献   

10.
11.
1 简介:怎样做才能得到一个合适的地震台网 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内,一些发展中国家建设了一系列地震台网.但遗憾的是,如果我们回顾一下1990年之后的情况,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台网建设大多未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2.
国际测地学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是一个为促进和协调在地球的物理、化学、数学性质及地球的空间环境方面研究的组织。其研究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重力场河地磁场的性质,地球作为一个整体及其组成部分的动力学性质,地球的内部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推进中国数字地震学的发展,有很多工作需要做。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地震观测资料的累积,为用户服务的数据系统的改进,软件开发及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资料的标准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为纪念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成立一百周年,IASPEI 组织编写的《地震学与工程地震学》(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EARTHQUAKE AND ENGINEERINGSEISMOLOGY)于2002年出版。这部百科  相似文献   

15.
地震学是研究地震及与地震有关现象的学科,尤其是对地球内部物理性质的研究。海洋地震学只是针对在海洋进行观测的地震学。由于海洋覆盖了大多数的板块边界,所以大多数地震发生在洋底。这为在海洋进行近源地震观测和研究提供了契机。模拟地震波速度结构为了解正在进程中的地震过程和历史活动提供了基本方案。但由于缺少洋底宽频带地震数据,目前对全球范围的地球深部模拟工作开展得还比较有限。  相似文献   

16.
面向"十五"的数字地震学发展战略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1年 2月 1 6日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组织召开了“全国测震学科技术协调组工作会议”。会议就《数字地震观测》教材的编写和面向“十五”的数字地震学的发展战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参加会议的有监测预报司处长高荣胜 ,学科组组长吴忠良 ,副组长庄灿涛、刘瑞丰 ,学科组秘书王凤霞以及专家组成员童汪练、张少泉、宋瑞、杨建思、薛兵等。现将专家们的提议汇集如下。1 关于《数字地震观测》教材的编写专家们首先对《数字地震观测》教材的编写问题进行了讨论 ,约定在 2 0 0 1年 3月底 ,各部分编撰人员完成编写工作 ;3月底至 4月初由张…  相似文献   

17.
18.
本报告叙述了:(a)核查及其合理性;(b)地震核查的基本任务;(c)辨别地震源和/或爆炸源的物理基础和爆炸当量的测定;(d)和地下核试验的地震监测有关的技术问题;(e)解决多伦多大学法律地震学研究组所发展的战略的基本问题;(f)该组研究工作的科学意义。地震学为监测地下核爆炸提供了首要方法。改进的地震仪硬件、加拿大的研究专长和广袤试验场地(加拿大地域辽阔,与有核禁试侦察意义的其它地区极其相似)的可资利用,这些都有助于使加拿大对法律地震学这个高度专业化的分支日益变成引人注意的贡献者。1985年12月以来,多伦多大学完成的研究工作有两部分:(a)利用老的新近重新更新过的黄刀地震台阵(YKA)记录的P 波进行远震核查和(b)利用加拿大东部的遥测台网(一组记录地震的台站)记录的高频L_(?)和P_n 进行区域性(近距离)核查。对YKA 的600多条爆炸远震记录分析表明,在这个固定的侦察站和世界上7个流动的核试验区相连接的路径中,P 波衰减有很大差别。利用YKA 所取得的大量归档保存的核爆资料和最新可资利用的信号分析技术,我们已经能够对以前发表的这些相同路径上的P 波衰减结果做出重要的修正。为鉴别这些修正的震级,我们曾指出,利用以前的衰减值和我们修正后的衰减值,从YKA 的资料推断出的爆炸当量估计值之间相差2倍之大,这依赖于核试验场地的位置。为了从另一种观点来理解修正的重要意义,我们还使用自己的新衰减值进行爆炸资料的分析。该研究得出的结果是,震源深度的标志器(称为震相pP)可从地下核爆的信号中成功地揭示出来。为改善远震快速定位精度,我们还对利用台阵定位和全球地震台网定位之间深度上的系统偏差进行了研究。根据7000多个地震的记录分析,该研究导致以系统位置校正项来描述。利用这些修正项将有助于可靠地、快速地(从20分钟到1小时)对那些发生在YKA1000km 半径范围内的任何记录较好的地震事件进行震中测定。上述资料的深入研究是用新发展的信号识别和处理的方法完成的。“定向能量法”(Oriented energy approach)植根于数学工程的最新进展,多伦多大学研究组利用最近重新更新的YKA 的三分向宽频带记录,把该方法引进到地震波场分析中。初步的研究已表明,这种新方法易于有效地识别出淹没于噪声中的信号。利用在监测区范围内外地震台网的各个台站,上述远震核查研究和以监测低当量核爆为目标的区域性(近距离)核查研究双管齐下。我们所作的区域性研究着重于核禁试侦察中最重要的两种区域性地震波——L_(?)和P_n 的传播、衰减和地质学畸变(场地效应)。测量L_(?)波的能量随距离而减小(即衰减)的新技术已获发展,并在低衰减的加拿大地盾中得到成功的检验。我们已指出,在有与场地明显有关的差别的情况下,在加拿大地盾中即使100km 那么短的路径上,这种方法也能够侦测出L_(?)波经受的微小衰减量。这种尺度的空间分辨率,在监测低阈值的核禁试条约中是个重要的优点。发展测量P_n 衰减的一种有效方法肯定是有前途的。不像其它震相,P_n 的传播模式以及其能量的几何扩散(和衰减无关的现象)方式, 所知甚少。众所周知,关于P_n 几何扩散率的不确定性是测定P_n 衰减的主要误差源。最近,我们在加拿大地盾中已完成改善和检验联合测定P_n 衰减及其几何扩散率的方法。为了保持到达的L_(?)波和P_n 波的“地震状”和“爆炸状”的图像特征以及为可靠的当量估值“标准化”台基的放大因子,我们已努力解决了由于台站附近构造复杂性引起的近台信号失真问题。对于L_(?)波和P_n波已制定了标定方案。为了示范,我们使用了L_(?)场地效应的标定方案以构成台网校正的新方法。为有效地把台网的各个台站(仪器加上台站地质场地效应)变成近于同一的“克隆”(clones),对于正源识别和可靠的当量估计,每个地震事件只需要有很少几个记录台站。事实上,我们完全有能力获得一个折合源(reduced source)识别阈值。  相似文献   

19.
20.
中国数字地震学的发展战略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九五”期间中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和流动数字地震台网的建设,为发展中国数字地震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如何发挥这一新的观测系统的效益,是跨世纪中国地震学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结合国家数字地震建设项目的实际,讨论了“十五”期间中国数字地震学的发展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