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2年至1994年在大亚湾开展了日本对虾Penaeusjaponicus的放流增殖研究,以探讨恢复业已衰退资源的可行性。标志放流体长53—109mm的日本对虾11188尾,生产性放流体长20—41mm的日本对虾苗640万尾。放流增殖效果明显,标志放流的回捕率为2.91%,生产性放流的回捕率为9.3%。大亚湾内放流的日本对虾,不作季节性远距离洄游,只作季节性短距离的浅水-深水区移动。  相似文献   

2.
对 2 0 0 3年 6月 2 0日在胶州湾放流的约 13 0万尾南美白对虾 ,放流 (虾苗平均体长、体重分别为 3 .13cm ,0 .3 0 9g)的洄游分布、生长特性及回捕率进行了跟踪调查 ,结果表明 :南美白对虾适宜于胶州湾放流 ,且其生长期主要分布于胶州湾浅水区域 (水深 <5m) ,生长速度快 ,至 8月 2 0日~ 9月 3 0日回捕南美白对虾时的平均体长达到 13 .97cm ,平均体重为 3 5 .5 1g ,回捕率约为 12 .3 5 %。  相似文献   

3.
大亚湾日本对虾放流技术和增殖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渡远 《热带海洋》1998,17(1):59-65
1992年至1994年在大亚湾开展了日本对虾Penaeusjaponicus的放流增殖研究,以探讨恢复业已衰退资源的可行性,标志放流体长53-109mm的日本对虾11188尾,生产性放流体长20-41mm的日本对虾苗640万尾,放流增殖效果明显,标志放流的回捕率为2.91%,生产性放流的回捕率为9.3%,大亚湾内放流的日本对虾,不作季节性远距离洄游,只作季节性短距离的浅水-深水区移动。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山东威海近海用于增殖放流的大泷六线鱼亲鱼、放流苗种和回捕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情况,本研究采用线粒体DNA控制区第一高变区序列,分别对232尾大泷六线鱼亲鱼、276尾放流苗种以及121尾回捕群体展开遗传多样性比较和遗传结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629尾大泷六线鱼个体共检测到163个单倍型,其中3个单倍型为6个群体所共享,亲鱼的特有单倍型最为丰富。6个群体单倍型多样度和核苷酸多样度范围分别为:0.911.8±0.027.8~0.958.8±0.008.0、0.006.8±0.004.1~0.009.2±0.005.1,表明6个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遗传分化指数Fst范围为-0.006.1~0.007.5,仅亲鱼与放流苗种之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AMOVA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内部。本研究表明山东威海近海用于增殖放流的大泷六线鱼亲鱼与放流苗种种质资源优良,且增殖放流活动未对回捕群体产生明显遗传多样性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没有放流幼虾的1987年的河口区仔虾相对数量和8月份幼虾数量比值(109)为系数(a),以ni=axi式(ni是i年自然补充量,x_i是i年河口区仔虾相对数量),估算胶州湾中国对虾有关年份自然补量。将各年8月份幼虾数量(Ni)扣除自然补充量后,再按捕捞系数(k)为0.75,以Ci=(Ni—ni)k/R式估算放流虾的回捕量和回捕率(C)。结果表明,1985,1986和1988—1990年回捕率分别为16.05,11.23,8.49,13.69和17.40%。对虾放流增殖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根据在胶州湾东北部,红石崖和黄岛后湾标志放流虾的回捕情况的明显不同,联系到海域的环境特点和幼鲈鱼的分布及中国对虾的习性,讨论了制约放流虾回捕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中国对虾放流点应选择在河口,混水,软底质海域。  相似文献   

7.
对虾塘混养泥蚶,目前在浙南沿海地区较为普遍。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虾塘混养泥蚶、既不需增添设备,又不必专门管理,也不妨碍对虾发育生长,所养泥蚶生成快、个体大、肉质肥嫩,每公斤100~120颗,亩产可达0.5吨,而且成活率高。饲养周期短,经济效益高。如洞头县黄岙镇对虾场第17承包组,于1990年在83亩的虾池中投放规格为600颗/公斤的蚶豆(即蚶苗),嗣后又放养虾苗300万尾,当年收捕中国对虾4.175吨,价值6.68万元,泥蚶30吨,价值  相似文献   

8.
崂山湾日本对虾增殖放流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8年崂山湾放流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 Bate)群体的洄游分布、生长特征及回捕率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日本对虾7~8月主要分布在崂山湾浅水区域(水深5 m),9月份随着水温的降低,作季节性短距离的由浅水区向深水区移动。日本对虾生长速度快,且具有雌雄生长的差异,雄虾生长较快,但雌虾能达到更大的个体。回捕调查表明,由于受浒苔灾害的影响,日本对虾放流群体的回捕率仅为0.48%。根据崂山湾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日本对虾放流群体的生长特性,认为适宜的放流时间为5月下旬,合理的开捕日期应为9月1日。  相似文献   

9.
大亚湾直鲷标志放流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1997年在大亚湾开展了真鲷Pagrosomus major的标志放流研究,以探讨了以人工放流增残大亚湾真鲷资源的可行性,标志放流的真鲷共2000尾,体长为57-71mm(平均体长为61mm),标志放流效果明显,共回捕标真鲷324尾,回捕率达16.2%,初步了解了标志真鲷在大亚湾的分布移动趋势及生长等情况。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牵头完成的国家“八五”攻关项目“渤海主要经济鱼类、梭子蟹、海蜇放流增殖技术研究”,历时5年,取得丰硕成果,并积累了宝贵经验。 1.梭鱼放流增殖配套产业的建立,使放流工作达到规范化和规模化,放流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放流增殖项目的苗种年产量达1000~2000万尾,5年放流量达2200多万尾,跟  相似文献   

11.
丁字湾增殖中国对虾适宜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字湾位于山东省海阳、莱阳、即墨三市交界处,面积为130km2。该海湾局封闭式内湾,不易受风浪影响,地势平坦,潮间带宽阔,水深较浅,最深处10m。湾内水质肥沃,营养丰富,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喜食的寻氏肌蛤、鸭嘴蛤资源丰厚。该湾春季有亲虾产卵繁殖,6,7月份有幼对虾分布,是进行对虾增殖的优良海湾。但因受饵料和空间等制约,放流数量并非可以无限增加,据1988~1992年对丁字湾中国对虾放流增殖适宜量的研究表明,随放流数量增加,对虾个体变小,生长减慢,自然死亡率上升。因此,放流…  相似文献   

12.
广东各地海洋与渔业部门针对沿海海域以及珠江等各江河渔业资源退化情况,积极组织人工增殖放流活动,仅今年6月8日这一次,全省就将2亿多尾鱼虾苗投进了深圳、惠州、东莞、江门等地沿海水域。 据介绍,为使广东海域及江河渔业资源得到增殖和发展,从1980年开始,广东各地海洋与渔  相似文献   

13.
双斑东方鲀标志放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5年12月在福建九龙江口海域标志放流双斑东方鲀3 192尾,至2006年12月共回收90尾,第一年回捕率为2.82%.主要捕获渔具为流刺网和定置网,其中流刺网捕获83尾,占92.22%,定置网捕获5尾,占5.56%.主要捕获海域为九龙江口的海门岛至鼓浪屿一带,捕获83尾,占92.22%.这表明双斑东方鲀放流后并未作远距离洄游,九龙江口海域作为双斑东方鲀的索饵场和繁育场,应加强环境保护和海域使用管理.  相似文献   

14.
郑东 《海洋科学》1982,6(4):1-5
渤海是我国秋捕对虾的主要渔埸之一,准确地发布秋汛对虾数量预报,对于捕虾生产有重要作用。 本文以每年8月上旬在渤海内三个海域所调查的幼虾相对资源量为主要指标,经最佳组合,结合太阳黑子及黄河径流量对秋季对虾产量的影响,建立每年渤海秋汛对虾动态数量预报方程。经过5年试报的结果表明:预报准确率平均可达到88.9%;1979和1980两年分别达到95.0%和95.4%。  相似文献   

15.
胶州湾是我囻黄海南部对虾的重要产卵场之一,每年4月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亲体陆续进人胶州湾,进行产卵活动。繁殖的幼对虾生长迅速,至8月下旬虾群平均体长可达13cm左右,成为秋汛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近年由于捕捞力量加强等诸多因素,湾内对虾的年渔获量由70年代的2-5t,减至80年代的1-2t。虽然1984年以来有关部门实施对虾增殖放流,对虾资源量有所回升,但是因春季洄游的亲体(雌虾)数量锐减,7-8月间又使用各种网具违捕幼虾,因而极大地损害了幼虾资源。刘瑞玉等(1992)曾调查研究了胶州湾对虾生物资源。本文根据作者1991年以来5月和8月的对虾拖网调査资料,对胶州湾对虾资源的生态分布及其变动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加强管理和保护幼虾资源,以及提高对虾产量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高密度对虾种苗生产回顾及其存在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述了丰南县黑沿子镇对虾育苗场5年来高密度培育虾苗的技术程序。1985年用396m~3水体育出0.7cm以上的种苗9858.8×10~4尾;1986年育苗水体增加到544m~3,育出种苗24208.7×10~4尾;1988年育苗水体为67.8m~3,育出种苗24834.7×10~4尾;1989~1990年,每  相似文献   

17.
用人工培育的大黄鱼幼鱼,经丁香酚溶液浸溶麻醉、体背系挂塑料牌,经网箱暂养后于1987年1月20日在官井洋中放流6216尾。2个月内回捕483尾。通过对回捕鱼及其捕捞实况调查,并结合定置网渔获物中天然大黄鱼及海区温盐断面调查,对放流标志鱼早期的生态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用人工培育的大黄鱼幼鱼,经丁香酚溶液浸浴麻醉,体背系挂塑料牌,经 网箱暂养后于1987年1月20日在官井洋中放流6 126尾。2个月内回捕483尾。 通过对回捕鱼及其捕捞实况调查,并结合定置网渔获物中天然大黄鱼及海区温盐 断面调查,对放流标志鱼早期的生态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双斑东方纯标志放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5年12月在福建九龙江口海域标志放流双斑东方纯3192尾,至2006年12月共回收90尾,第一年回捕率为2.82%.主要捕获渔具为流刺网和定置网,其中流刺网捕获83尾,占92.22%,定置网捕获5尾,占5.56%.主要捕获海域为九龙江口的海门岛至鼓浪屿一带,捕获83尾,占92.22%.这表明双斑东方纯放流后并未作远距离洄游,九龙江口海域作为双斑东方纯的索饵场和繁育场,应加强环境保护和海域使用管理.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的对虾养殖事业发展很快,虾苗的需求量急剧增长。与此同时,我国的对虾增殖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并开始向有关海区试放虾苗,以增殖我国的对虾资源。为此,迫切需要解决大规模生产虾苗的技术问题。 受国家水产总局的委托,我们进行了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的研究,根据东方对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