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三疣梭子蟹视觉特性的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疣梭子蟹分布广,资源丰富,经济价值高,是我国重要的海洋水产资源之一。它的趋光行为表明其视觉特性在生活中占重要位置。目前,对无脊椎动物视觉研究多以昆虫和头足类为对象。虽然Wald等对马蹄蟹、蜘蛛蟹等的色觉方面有过研究,但未能得出一致结论。郑微云、罗会明于1979年所发表的论文,曾用行为方法对三疣梭子蟹色觉进行过研究,但不够深入。我们试图用电生理方法对三疣梭子蟹的视觉特性作较系统分析,为了解甲壳动物视觉特性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2.
蓝圆鲹和鲐鱼趋光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鱼类趋光特性的研究,国外已有报导[1].例如,鱼在光梯度条件下选择最适照度区[2-7]、不同生理生态因素[8-12]、月光[13-15]、颜色光[16-22]对鱼类趋光性的影响等已有不少研究.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 T.& S.)、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 Houtt)是我国主要的中上层鱼类资源.为此,通过光梯度实验,研究这两种鱼属于哪种趋光类型及其最适照度区的范围,研究背景光(模拟月光)、不同颜色光对它们的趋光性的影响,这些都将对灯光捕捞实践中光强范围、颜色光的选择、克服月光影响的措施等提供重要的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3.
水母以其高效的运动性能和灵活的感知功能,近年来在仿生学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可广泛应用于海洋探测和环境治理等领域。基于仿生学原理,从模拟水母的运动特性和趋光功能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款双驱动的仿生水母,通过基于柔性机构的仿生鳍条实现水中扑动推进,通过基于管状折纸机构实现水下喷射推进,通过双驱动结构的协同驱动设计,有效提升水母推进效率。实验结果表明:双驱动模式下的仿生水母推进效率更高,摆动推进和喷射推进的最大推进力之比约为 2.7︰1,最大运行速度可达 100 mm/s,能够实现灵活的水下全向运动。模拟水母趋光特性,结合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趋光控制系统,能够实现水下的趋光运动。  相似文献   

4.
陈崇光 《海洋科学》1990,14(6):51-52
当前,世界主要沿海渔业国家为适应资源变化的形势,十分重视新渔场和新捕捞对象的开发利用,并从底层鱼类资源的利用逐步转向对中上层鱼类资源的开发利用。80年代以来,世界中上层鱼类的年产量达到27×10~(6t),占世界海洋鱼类年总产量的36%左右。日本海洋鱼类的年产量为11×10~(6t),中上层鱼类的年产量约占49%。而我国近年来的海洋捕捞年产量约  相似文献   

5.
拟菱形藻的分类及藻毒素多莫酸(DA)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赤潮作为一种日益频繁发生的海洋自然灾害正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而对赤潮的研究也已成为海洋研究的热点。硅藻(Diatoms)是赤潮生物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在80年代以前,一般都认为硅藻赤潮并不产生毒素,只是角毛藻中的某些种类会对养殖鱼类造成物理性的损伤,导致鱼类死亡。真正对硅藻(特别  相似文献   

6.
碳中和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海洋负排放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经。海洋作为地球最大碳库,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海洋和海岸带生物参与碳循环,并对海洋碳汇产生重要贡献。鱼类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在海洋碳循环中的作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最新研究表明海洋鱼类在无机碳循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化对鱼类参与碳循环过程的认识、量化其固碳潜力将有助于丰富海洋碳循环研究。本文首先系统梳理了鱼类参与碳循环的过程和机制等研究进展。鱼类通过产生碳酸盐粪便、水平和垂直迁移运输、生物扰动、生物碳和“尸体”碳以及食物网消耗与传输等方式参与海洋碳循环。鱼类参与碳循环的证据和参与海洋碳循环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其次,本文提出目前鱼类参与碳循环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包括渔业捕捞源汇之争、水产养殖业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准确量化鱼源碳酸盐的困难,仍有待理论和方法学的深化研究和技术的革新去解决。最后本文提出鱼类参与碳循环的研究展望,及其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潜在机遇,同时结合当前渔业碳汇的发展进程以及行业需求,提出渔业减排固碳发展路径建议。本文旨在提升鱼类在海洋碳循环贡献和服务生态系统的潜力的认识,为海洋碳汇和渔业碳汇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介绍了海洋深层水的优良资源特性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世界各国在海藻养殖、鱼类养殖、蔬菜栽培、食品制造、酿酒、制冷、制盐、制冰及饮料生产等多方面应用海洋深层水的最新成果,并展望了今后海洋深层水研究开发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郑微云  柴敏娟 《海洋学报》1981,3(3):472-476
乌贼是重要的海洋水产资源之一,对其视觉特性的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显然都有一定的意义。视网膜电图(ERG)作为网膜的综合电活动是反映视觉特性的一个良好指标。乌贼的ERG的特性至今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对其ERG的波形和适应特性作了较详细的描述。续文将报导对ERG的光谱敏感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简讯     
新西兰发现三种新的海洋鱼类品种 据新西兰农业和渔业部(MAF)宣布,近年来,新西兰渔船和研究船在一系列探捕中发现了3种新的海洋鱼类品种,目前存放在惠灵顿的新西兰鱼类博物馆中。据该馆馆长克莱夫·罗伯茨博士说,这3种新的鱼类品种是:  相似文献   

10.
膜片钳技术在海洋鱼类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膜片钳技术是1种先进的电生理技术,通过该技术研究海洋鱼类的电生理活动,可以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揭示鱼类某些重要的生理功能。文中简要介绍了膜片钳技术的基本原理,回顾了国内外应用膜片钳技术研究离子通道在鱼类中枢神经元功能、渗透压调节和心脏功能调节方面的作用。展望了该项技术在研究海洋鱼类生长发育、生殖和免疫防御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由于海洋中一些经济鱼类资源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因此,研究海洋鱼类增、养殖问题,已成为提高渔业产量的主要课题之一。作者根据1980年7月至1982年12月对浙江乐清湾鱼类资源、种类组成等调查研究的结果,结合1983年上半年的社会调查,就乐清湾鱼类资源现状和增、养殖途径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2.
海洋鱼类种类繁多,千姿百态。生物学家按目、科、属、种分门别类约有2万多种之众,而水产工作者却多按水层、深度,将鱼分为中上层鱼类、中下层鱼类和底层鱼类。各层鱼类的色彩、形态特征与所栖息的自然环境,其高度的统一,体现出物以类分、鱼以群集的自然特性。中上层鱼类:按平面划分可分为潮间带、浅海区和远洋区。典型的中上层鱼类身体呈梭形,两端尖细,在海水中游泳阻力小,大部分为高速游泳鱼类。远洋区中上层鱼,例如蓝点马鲛、金枪鱼、东方旗鱼、白枪鱼、箭鱼、噬人鲨等都是在海洋中快速游泳的鱼类,其背部颜色具有与远洋区海水一样的蓝黑色,腹部颜色较淡。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近海的主要渔业资源呈现衰退趋势,因此从2000年至今相关单位持续开展人工增殖放流以修复渔业资源。文章基于2017—2021年浙江近海鱼类增殖放流统计数据作出分析,对比放流资金、放流数量、放流物种等变化趋势得出:2017—2021年主要在浙江近海12处重要的增殖放流海域投放了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黄姑鱼(Nibea albiflora)、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等16种海洋鱼类,累计投入放流资金11 285.9万元,投放海洋鱼类苗种共计46 799.8万尾,其中标志鱼投入共330.1万元,放流苗种48.8万尾。调查和文献报道显示,增殖放流对增加浙江近海海洋鱼类生物资源量、恢复海洋鱼类群落结构、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促进海洋渔业的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根据调研情况和相关文献梳理了增殖放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以期为今后科学规范实施增殖放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海洋鱼类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叙述了分子系统地理学的发展简史、研究内容,重点介绍了Avise的5种物种分布模式及中性溯祖理论。并回顾了近年来分子系统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海洋鱼类研究中的应用,最后对海洋鱼类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的理念已得到广泛认同,但其在海洋牧场建设中的应用仍非常少见。本研究根据2020-2021年在蜈支洲岛海域开展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构建了海洋牧场鱼类群落的质量谱模型(SSM),反映了海洋牧场中食物网的复杂结构以及种间相互作用,以评估捕捞对海洋牧场鱼类群落的影响。研究通过对两种管理策略(单物种管理和多物种管理)的模拟,分析特定种类的捕捞死亡系数变化对鱼类群落产生的影响,并利用群落总生物量、质量谱斜率、平均最大质量、平均质量和大型鱼类指数5种群落生态指标监测了鱼类群落的特征状态。单物种管理策略结果显示,蜈支洲岛海洋牧场生态系统呈现下行控制效应,肉食性鱼类对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存在着强烈的调控作用。捕捞死亡系数变化后,不同物种间竞争捕食等复杂的相互作用会产生营养级联效应。多物种管理策略结果显示,灰海鳗(Muraenesox cinereus)的捕捞死亡系数对群落质量谱斜率影响最大,大头狗母鱼(Trachiocephalus myops)和灰海鳗的捕捞死亡系数对鱼类群落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最大。研究结果对于保护和维持鱼类群落稳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管理者更好...  相似文献   

16.
鱼类视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类作为脊椎动物最重要的类群之一, 在其生长发育和进化中, 视蛋白在视觉图像形成和 生物钟昼夜节律等非图像形成功能调节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其是否直接参与视觉成像分 视觉视蛋白和非视觉视蛋白两大类。本文对国内外鱼类视蛋白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重点介绍鱼类视觉系统视蛋白和非视觉系统视蛋白的研究进展, 包括各自的组成、分类、分布、生 理功能及视蛋白基因等,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鱼类视觉感知的分子机制及鱼类资源的保护及应用奠定 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1.海洋生物资源量估计海洋是生物资源宝库。据生物学家统计,海洋中约有20万种生物,其中已知鱼类约1.9万种,甲壳类约2万种。许多海洋生物具有开发利用价值,为人类提供了丰富食物和其他资源。关于海洋生物资源的数量,特别是其中鱼类资源的数量,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生物学家曾做过许多研究,有些专家用全球海洋净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年产量)和以估算世界海洋渔业资源数量基础,其结果为:世界海洋浮游植物产量5000亿t。折合成鱼类年生产量约6亿t。假如以50%的资源量为可捕量,则世界海洋中鱼类可捕量约3亿t。2.…  相似文献   

18.
南海北部海洋鱼类个体石油烃含量的频率和区域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从宏观上把握南海北部海洋鱼类的石油污染概况,在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南海北部海洋鱼类石油烃的频率分布和区域分布特征。分析表明:石油烃的检出率为100%,石油烃含量的频率特性表现为F分布,其中近90%的鱼类石油烃含量为1-15μg·g^-1(干重);被研究的5个海区中,广州湾海洋鱼类的石油烃含量明显高于北部湾(p〈0.05)和红海湾(p〈0.05),该3个海区和珠江口的石油烃含量明显高于台湾浅  相似文献   

19.
吴源 《海洋世界》2002,(7):16-17
世界海洋中的鱼类有两万五千种左右。研究它们的活动规律对开发海洋生产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鱼类的洄游方向和远近各自不同,向陆岸方面移动和溯河而上的叫“近陆洄游”,离开陆地和顺流而下的叫“远陆洄游”。也有把从海洋到淡水的“溯河洄游”,由淡水到海洋的叫“降河洄游”的。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我国海域鱼类资源状况,指出由于过度捕捞造成了海洋鱼类资源衰退,并就保护海洋鱼类资源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