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各气象要素与总辐射量的相关关系,分析各要素对总辐射量大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几种水平面太阳总辐射量计算模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中国区域1961-1999年39 a间98个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建立6个模型分别以天文辐射、干洁大气总辐射和湿洁大气总辐射为起始数据,进行太阳辐射日总量的模拟,对比分析了6个水平面太阳总辐射量计算模型的性能.结果表明:在三种起始数据中,干洁大气总辐射和湿洁大气总辐射均能较好地体现宏观地势对太阳辐射空间分布的影响,以湿洁大气总辐射为起始数据的计算模型拟合精度相对较高.对6个水平面太阳总辐射量计算模型的对比分析发现:2个以日照百分率为主导因子,气温日较差为修正项的综合模型拟合误差最小,精度最高;经典的日照百分率模型次之,但其模型系数最稳定可靠;3个气温日较差模型拟合效果最差.最终选用经验系数稳定、拟合精度较高的日照百分率模型,制作了2001年中国水平面太阳辐射日总量空间分布图.  相似文献   

3.
1990年延安(36。36’N,109°30’E,958m)建成气象辐射三级站,在日常观测工作中,往往由于云状、云量、水汽、大气透明度等天气现象的影响导致正常数据异常变化,或由于仪器的水平、短路、断路和外场磁场干扰等所引起辐射观测仪器显示数据失真。根据20a气象辐射观测经验,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中部闪电活动与相关气象要素季节变化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袁铁  郄秀书 《气象学报》2005,63(1):123-128
利用 1995年 4月至 2 0 0 2年 12月间卫星观测的闪电资料与NCEP再分析资料中的地表降水率、云功函数和热通量 ,分析了青藏高原中部闪电活动与相关气象要素季节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 :青藏高原中部闪电活动的峰值出现在 7月份 ,并在春季表现出明显的闪电活动 ;相关气象要素中 ,最能够准确描述闪电活动的季节变化及其春季异常特征的仅有地表总热通量 ;降水 (或云功函数 )与鲍恩比 (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之比 )的乘积能够较好地反映闪电活动的季节分布特征与春季的“异常”。结果表明 ,感热通量或鲍恩比可能在对流有效位能向对流上升动能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鲍恩比可作为修正闪电产生效率的一个重要参量。  相似文献   

5.
台湾地区总云量的分布及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立凤  吴道绪 《气象科学》1998,18(3):256-261
本文利用台湾出版的1995年台湾地区地面气候资料年报,对该地区的总云量作了统计分析研究,揭露了该年台湾地区总云量的分布、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其结果对作好海峡两岸的航空气象保障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关于总辐射与地表净辐射的相关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7.
武汉天河机场低能见度现象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迪 《山西气象》2006,19(3):18-20
用5年滑动平均方法并用最小二乘法建立方程式,计算太阳辐射气候倾向率及日照气候倾向反映太阳辐射的45a变化趋势,用小波分析方法分析太阳总辐射的周期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太原地区的年日照时数减少,年总辐射量呈显著减少趋势,有11a的周期变化,在1981年左右有突变。初步统计能见度低于10km次数在逐年增多。  相似文献   

8.
保定市近55a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保定市1955~2009年的日照、云量、雾、沙尘等资料,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近55 a年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其趋势变化率为-103.9 h/10 a,四季日照时数也均呈现下降特征,保定市的日照时数5月份最多,12月最少。影响保定市日照时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14:00总云量的增多,以及雾、轻雾日数增多导致能见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9.
湛江观测站迁移对气象要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差值的方法,对湛江气象观测站新旧两站1、4、7月份的气温、湿度、风向风速对比观测气象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旧站月平均气温(包括最高、最低)均比新站偏高,其中月平均气温差值(旧站-新站)变化范围在0.5~0.8 ℃,1、7月份旧站气温偏高现象比4月明显,表现为在冷热季节里,两者温差加大;旧站相对湿度略比新站偏小;新站月平均风速、月极大风速均比旧站大,风向也不太一致.并从地理位置、测站环境、仪器安装等方面分析了形成差值的原因,为气象资料序列延续和订正提供依据,为今后查阅使用气象资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分析乳源站自1964年建站以来,地理环境从20世纪60、70年代郊区到近10年来为城市中心地带,气象观测环境也从良好转为较差.从气象探测环境变化的3个阶段,分析本站建站到2006年的气象要素(温度、日照、风)的变化情况,说明环境变化对气象要素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相似文献   

11.
潮州市气象观测环境变化对气象要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潮州市1963~2006年近44年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分时间段进行对比,发现观测环境的变化对气象要素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平均气温上升明显,高温酷暑天气增加,低温天气明显减少,平均相对湿度下降,蒸发量减少,目测项目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用ECMWF1980-1983年资料探讨了亚洲季风区水汽汇季节内变化的标准差分布、空间型及传播,并讨论了水汽汇与热源(本文第I部分)季节内变化特点的异同。结果表明:一方面,季节内时间尺度上水汽汇的变化特征与热源比较一致(尤其是在夏季),变化显著区主要位于季风活跃区及其附近地区,与季风雨带的位置极为接近,且夏季陆地上清楚,冬季海洋上明显;EOF分析的主要空间型反映了印缅地区、中国东部及沿海、西太平洋  相似文献   

13.
影响上海市空气质量的地面天气类型及气象要素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地面天气形势及气象要素的变化在空气污染潜势预报中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利用天气学原理将地面天气系统进行分型,探索研究不同地面天气类型对上海空气质量变化的影响。整理、分析2003—2005年地面天气类型和气象要素与空气质量的关系,发现:(1)上海秋冬季以大陆冷性高压系统移动为主,而夏季主要以副热带高压和台风影响为主,春季是冬季与夏季之间的过渡,天气系统转换较为频繁。(2)春、秋、冬季易引起上海市空气污染的天气类型有L型高压、高压、高压前和均压场4种地面天气类型,与空气质量优等级相对应的天气类型是低压槽、高压底和高压后。夏季空气质量优等级对应的天气类型主要有台风、高压(副高)和低压槽。(3)秋冬季节典型天气过程一般经历高压前(或冷空气)→L型高压→高压→高压后(或高压底)→低压槽的转换,PM10浓度变化也表现为先升后降。(4)气象要素的变化也与空气污染存在密切联系,气压与空气污染物的关系为正相关,而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与空气污染物浓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利用SPSS数据处理工具,对1997~2006年、1987~1996年的主要观测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对比分析,从而得出观测环境变化对气象要素数据"三性"是否有影响的结论,具体为:虽然龙川县温度变化呈上升、降水增多、最小相对湿度有增高的势头,但是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还处在大气候的范围内,所以龙川站现在的气象数据还是符合"三性"要求.  相似文献   

15.
选取平远观测场附近较高建筑物建设前后各10年(1987~2006年)的气象资料,通过资料对比,分析气象要素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受观测场周围建筑物的影响,各风向频率发生变化,风速减小,温度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6.
采用对比分析方法,对开平及周围台站历年各气象要素进行分析,考虑了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周围环境城市化的影响,总结出开平站的观测场搬迁到5层楼顶,对气象数据有较严重的影响:使气温更偏高,大约使年平均气温偏高约0.25 ℃,也令年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出现异常、湿度减小约2%、蒸发量增大、霜日急剧减少及地温变幅增大.  相似文献   

17.
利用历史资料对比分析了博罗站建站以来探测环境的变化情况,以及探测环境的变化对各气象要素的观测记录所造成的影响.分析表明,随着探测环境的严重破坏,各气象要素的值也发生很大的变化,观测的记录虽然反映测点的气象状况,但是并不能反映测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平均气象状况,因此观测记录也就失去了代表性.此外,探测环境的改变也影响了观测资料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罗定站因城市环境变化给气象要素带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1971~2005年35年来罗定的气象观测数据进行分析,以1996年为分界点,分析讨论罗定近10年(1996~2005年)和前25年(1971~1995年)气象要素的变化.结果表明:因城市发展,不同程度地改变了观测环境,对气象要素造成了影响,罗定气温具有显著的增暖趋势;日照时数、降水量整体呈下降趋势;最多风向频率减少,平均风速降低.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大气总水汽量的反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1,他引:2  
利用2001年青藏高原89个气象站资料、NCEP格点再分析资料以及2001—2003年7月3个地基GPS站的大气总水汽量观测资料,对GPS遥感的大气总水汽量与探空观测结果做了比较,研究了大气总水汽量变化对降雨形成的影响,大气总水汽量与地面水汽压的关系,分析了青藏高原大气总水汽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GPS遥感的大气总水汽量与探空观测结果吻合得较好,2001年那曲站两种结果相比均方根误差仅0.15 cm;大气总水汽量与地面水汽压之间有良好的相关关系;不同季节高原上基本都存在3个明显的大气总水汽量高值中心:即东南部、西南部和西北部;高原大气总水汽量分布的季节变化与500 hPa风场及整层大气水汽通量的变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日照、风、温度、云、能、天等观测项目的历史数据变化特点分析得出:由于城镇建设的不断发展,连南地面观测环境受到破坏致使本站日照偏少、风向趋于单一、风速偏小,温度偏高,对云、能、天的观测也有严重影响,使得所获得的观测资料不能充分体现当地气候特点,失去了"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因此,必须严格按照<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进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才能使获得的气象要素数据准确有效,为气象科研提供基础数据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