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Wright染色对长鳍裸颊鲷(Lethrinus erythropterus)的头肾、体肾、脾脏、肝脏等组织涂片、印片的观察,发现其头肾、体肾、脾脏是其主要的造血器官。红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主要在头肾和体肾中发生,其次是脾脏。肝脏中无原始型血细胞,可能不是其造血器官。血细胞的发生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即原始阶段、幼稚阶段、成熟阶段。本文着重描述了长鳍裸颊鲷的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发生过程中各阶段细胞的形态特征。嗜碱性粒细胞的发育也可以在头肾中被发现。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青石斑外周血细胞的显微结构,血涂片经过wright染色液染色,可区分出:红血细胞、血栓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5种血细胞,未发现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细胞中,血栓细胞体积最小,单核细胞体积最大;在数量上,血栓细胞最多,淋巴细胞次之,单核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则较少。青石斑的淋巴细胞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大淋巴细胞、中淋巴细胞和小淋巴细胞。此外,在外周血液中还观察到少量未成熟的红血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幼稚型、成熟型和功能衰退型以及三者之间过渡类型的嗜中性白细胞皆可见到。偶尔可见正在分裂的红血细胞及单核细胞,提示红血细胞及白血细胞的部分种类也可在外周血直接分裂。  相似文献   

3.
红鳍笛鲷外周血细胞的显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opterus)外周血细胞的显微结构,血涂片经过Wright染色液染色,可区分出:红血细胞、血栓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5种血细胞,无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细胞中:血栓细胞体积最小,单核细胞体积最大;血栓细胞数目最多,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数目最少;淋巴细胞有大中小3种类型:大淋巴细胞、中淋巴细胞和小淋巴细胞。此外,在外周血液中还观察到少量幼稚的红细胞,偶而可见正在分裂的红细胞,提示红细胞也可在外周血直接分裂。  相似文献   

4.
通过Wright-Giemsa染色对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tens (Richardson)]的头肾、体肾、脾脏、肝脏四组织涂片、印片的观察,发现其头肾、体肾、脾脏是其主要的造血器官。头肾能发育生成各类型血细胞,体肾能生成红细胞和粒细胞,脾脏能生成淋巴细胞和红细胞。肝脏中未发现幼稚型血细胞。血细胞发生大致经过原始、幼稚和成熟三个阶段。细胞化学染色显示:外周血细胞中,除淋巴细胞外,均有糖原;嗜中性粒细胞含有ACP、ALP、NACE、αNAE和POX;嗜酸性粒细胞含有ACP、NACE和POX;单核细胞含有ACP、αNAE和POX;小淋巴细胞有ACP。研究发现斜带髭鲷是一种抗病能力较强的鱼类。血细胞组织化学染色可作为斜带髭鲷疾病诊断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5.
花尾胡椒鲷肾脏和脾脏血细胞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李长玲  曹伏君  刘楚吾  黎祖福 《热带海洋学报》2002,21(3):7-13,T001,T002
对花尾胡椒鲷Plectorhinchus cinctrs造血器官的细胞学和组织学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花尾胡椒鲷血液、肾脏和脾脏组织涂片的观察,发现肾脏、脾脏内血细胞的发育大致经过3个阶段:原始阶段、幼稚阶段、成熟阶段。由于幼粒细胞在成熟过程中形态变化较大,又可将其幼稚阶段再分为:早幼、中幼、晚幼3个阶段,因此其发育可分为5个阶段;造血母细胞从造血器官释放入外周血有一成熟过程。着重描述了各个阶段细胞的形态特征,并对花尾胡椒鲷血细胞发育的过程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青弹涂鱼 ( Scartelaos virids ) 外周血细胞的显微结构,血涂片经过Wright液染色,可鉴定出红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栓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未发现嗜酸性粒细胞.红细胞数量多,圆形,具圆核;血栓细胞体积最小,呈三五个聚集分布;嗜碱性粒细胞体积最大.淋巴细胞大小有三种:大淋巴细胞、中淋巴细胞和小淋巴细胞.在数量上,血栓细胞最多,淋巴细胞次之,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则较少.此外,还见到红细胞、单核细胞可在外周血液中通过直接分裂产生,这说明红血细胞及白血细胞的部分种类也可在外周血直接分裂.  相似文献   

7.
在透视电镜和扫描电镜下,对绿海龟 Chetonia mydas的外周血细胞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透视电镜下,红细胞核卵圆形,细胞质均匀无细胞器;淋巴细胞核内异染色质较少,多聚集于细胞核的中央,胞质中只有少量颗粒和空泡;单核细胞表面有少量伪足状突起,核呈马蹄形,核内异染色质多,胞质中有少量小的嗜天青颗粒;嗜碱性粒细胞表面有细小胞突或伪足,胞核呈V形,分叶,核内异染色质分布均匀,胞质中特殊颗粒多,圆球形,大小不一,颗粒电子密度高,环绕在胞核周围;嗜酸性粒细胞表面具有细长的指状突起,核内异染色质多,胞质内含有特殊颗粒和嗜天青颗粒两种,胞质中还有少量的空泡和内吞泡;嗜中性粒细胞表面可见突起和微绒毛,细胞质丰富,含有两种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颗粒,胞质内有吞泡.在扫描电镜下,红细胞长椭圆形,可以看见细胞核,细胞表面光滑,无突起;淋巴细胞根据细胞表面结构的特点可分为两种: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表面凹凸不平,有粗短密集的微绒毛突起,T淋巴细胞表面光滑,无微绒毛突起;单核细胞表面多皱褶,皱褶较B淋巴细胞的起伏大一些,扫描电镜下下还可见到正在分裂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胞体比一般细胞大,外形不规则,经常伸出伪足把其他细胞包围起来;血栓细胞形态不规则,多有细长突起,聚集成团;粒细胞表面不光滑,有许多皱褶及不规则突起,突起易脱落;提示所有白血细胞表面具有突起,具有吞噬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牙鲆外周血细胞显微及亚显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研究牙鲆外周血细胞显微及亚显微结构 。光镜观察显示,牙鲆外周血中包括六种类型的血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血栓细胞、单 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未见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体积最小,单核细 胞的体积最大;在白细胞中,淋巴细胞数量最多,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最少;此外,还可见到 正在分裂的血栓细胞,说明血栓细胞可在外周血液中经直接分裂产生。电镜研究结果表明, 牙鲆红细胞的细胞质均匀,有少量线粒体和囊泡以及大量的极细颗粒;淋巴细胞核大且中位 、胞质中含较多的游离核糖体,胞体具有短伪足;单核细胞的核偏位且形态不规则,胞质中 有内吞泡和较多的细胞器;颗粒白细胞可根据颗粒的不同形态分为Ⅰ型和Ⅱ型两种类型。同时,对牙鲆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进行了较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大弹涂鱼血液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报道了大弹涂鱼外周血胞的显微结构,血涂片经过染色,可鉴定出红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栓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未发现酸性粒细胞和碱性粒细胞。红细胞数量多,圆形,具圆核。血栓细胞体积最小,单核细胞体积最大,淋巴细胞有大小两种:大淋巴细胞和小淋巴细胞。还见到红细胞、大、小淋巴细胞可在外周血液中通过直接分裂产生。此外,血液中还观察到分解、解体状态的红细胞。  相似文献   

10.
黑鲷外周血细胞的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光镜和电镜技术研究了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外周血细胞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结果表明,血涂片经过染色,可鉴别出红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细胞、血栓细胞和浆细胞.电镜下红细胞中可见线粒体和囊泡;淋巴细胞可见特征性的中心体,细胞器较少,未见线粒体;单核细胞胞质中游离核糖体丰富,空泡多见,嗜天青颗粒和线粒体极少见;嗜酸性细胞含有4种类型的颗粒和其他细胞器;血栓细胞形态多样,胞质中富含游离核糖体和空泡,致密颗粒极少,具指状突起或丝状伪足;浆细胞胞质中可见成层的粗面内质网包绕在核周围,游离核糖体丰富,线粒体和空泡少量.此外,黑鲷血液中还观察到嗜酸性细胞吞噬红细胞的过程,以及血栓细胞蚕蚀红细胞和淋巴细胞侵蚀红细胞现象.对白细胞的吞噬性问题和粒细胞的分类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结合日本新糠虾雌性生殖系统的解剖特征和组织结构特点,首次对日本新糠虾卵巢发育及卵子发生进行分期,并对各期卵巢发育时间及卵巢长与体长间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日本新糠虾雌性生殖系统由卵巢和输卵管组成。卵巢呈“H”形,分左右两叶,两叶间有呈近三角形横桥连接,横桥内侧为生殖上皮。卵巢实质不分叶,卵细胞由横桥向两侧卵巢迁出并逐渐发育变大。卵子的发生经历5个阶段,分别为卵原细胞、卵黄合成前期卵母细胞、内源性卵黄合成期卵母细胞、外源性卵黄合成期卵母细胞和成熟期。滤泡细胞随着卵细胞的迁移而迁移,卵细胞发育后期出现滤泡细胞与卵母细胞相融合现象。卵巢发育分为5个时期,分别为未分化期(以卵原细胞为主,约为孵化后的18d)、小生长期(以内源性卵黄合成期卵细胞为主,约为孵化后的22d)、大生长期(以外源性卵黄合成期卵细胞为主,约为孵化后的25d)、成熟期(以成熟卵细胞为主,约为孵化后的28d)和退化期(为排卵后卵巢,约为孵化后的32d)。退化期卵巢中未见有结缔组织增生,而实质中存在着大量早期卵细胞,滤泡细胞呈多层分布于卵细胞周围。输卵管自卵巢末端生出,开口于第6胸肢基部内侧腹甲上,随卵巢发育,管腔渐增大。日本新糠虾卵巢长与体长间有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红笛鲷头肾和脾脏显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红笛鲷头肾和脾脏显微结构的观察发现,头肾表面覆盖有一薄层纤维结缔组织性被膜,未见明显的小梁.实质主要由淋巴组织和血窦构成,可分为两个区,A区淋巴组织排列成索状,环血管呈放射状分布;B区的淋巴细胞则以形成弥散性分布淋巴组织为特征.主要细胞有各种血细胞、巨噬细胞和一些其他的颗粒细胞等,未见明显的巨噬细胞聚集中心及粒细胞聚集中心.脾脏被膜较薄,未见明显的小梁,实质由白髓和红髓相间排列组成.白髓中未见明显的脾小结、淋巴鞘结构,红髓由脾索和脾窦构成.研究结果表明:红笛鲷的头肾和脾脏是硬骨鱼类机体造血的主要器官,又是鱼类重要的免疫器官.  相似文献   

13.
14.
Micronuclei (MN), nuclear buds (NB) and fragmented-apoptotic cells (FA) were analyzed in mature peripheral blood and immature cephalic kidney erythrocytes of flounder (Platichthys flesus), dab (Limanda limanda) and cod (Gadus morhua) from 12 offshore sites in the Baltic Sea (479 specimens) and 11 sites in the North Sea (291 specimens), which were collected during three research vessel cruises in December 2002, 2003 and in September 2004. The highest levels of environmental genotoxicity (frequencies of MN up to 0.5‰, NB – up to 0.75‰) and cytotoxicity (FA – up to 0.53‰) were observed in flatfishes from areas close to oil and gas platforms in the North Sea and in zones related to the extensive shipping and potentially influenced by contamination from large European Rivers (Elbe, Vistula, Oder). In dab from the offshore zones of the North Sea, the levels of nuclear abnormalities were higher as compared to those in dab from the Baltic Sea. Responses in immature kidney erythrocytes were higher than in mature erythrocytes from peripheral blood. MN frequency lower than 0.05‰ (the Baltic Sea) and lower than 0.1‰ (the North Sea) could be suspected as a reference level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erythrocytes of flatfish.  相似文献   

15.
鱼类的外周血细胞是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血细胞形态与结构的观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鱼类免疫机理。作者在实验中发现,不同鱼类血细胞的种类及其结构并不完全相同,因此,有必要进行大量的实验以确定鱼类外周血细胞的组成是否可以反映其种间差异。 牙鲆是中国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目前有关其血细胞的形态学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以牙鲆外周血细胞为材料研究其超显微结构,以便能准确地了解牙鲆血细胞的分类及不同血细胞的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16.
Major alteration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peripheral blood cells were observed among winter flounder (Pseudopleuronectes americanus) from Martha's Vineyard (MV), East Cape Cod Bay (ECCB), Fox Island (FI) (Narragansett Bay), Central Long Island Sound (CLIS), Gaspee Point (GP) (Narragansett Bay), Black Rock Harbor (BRH) (Bridgeport, CT), New Bedford Harbor (NBH) and Quincy Bay (QB) (Boston Harbor). Collection locations ranged from relatively uncontaminated offshore (MV) and nearshore (ECCB) sites to the more contaminated estuarine (FI, CLIS) and urban embayments (GP, BRH, NBH, QB). Differential diagnosis demonstrated a shift in lymphocyte counts from 28% (MV) to 54% (QB) that increased with the incidence of liver lesions in relation to known and suspected levels of sediment chemical contamination. A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ratio of circulating immature to mature erythrocytes was observed in flounder collected from Boston Harbor. Immature erythrocytes comprised 18% of the total erythrocyte population of fish from QB in comparison to 6% observed in flounder from ECCB.  相似文献   

17.
采用硫酸铵盐析、DEAE-Sephadex A50凝胶层析法对豚鼠气单胞菌的溶血素进行分离、纯化,获得分子量为32.2kDa的单一多肽溶血素,测定溶血价为25。将该溶血素倍比稀释后梯度接种南方鲇,研究其对南方鲇的致病性和组织病理损伤情况。结果表明:豚鼠气单胞菌溶血素具有较强的毒力,对南方鲇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0.29mg蛋白/kg体重;病鱼表现为体表褪色,腹部膨大,肝、脾、肾肿大,肝、脾淤血、出血明显;胃肠道内充有大量粘液,黏膜充血、出血;组织病理学表现为骨骼肌水肿、变性,肝细胞变性、坏死,血窦扩张淤血,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脾脏淋巴细胞减少,胃肠道黏膜上皮变性、坏死,脱落。  相似文献   

18.
李婵  姚翠鸾 《海洋与湖沼》2013,44(2):499-506
采用RT-PCR和RACE-PCR技术克隆了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Ⅰ型干扰素基因全长cDNA序列及其基因组序列,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该基因在大黄鱼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谱,以及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LPS、polyI:C刺激后大黄鱼脾脏、肝脏和头肾组织中该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大黄鱼Ⅰ型IFN基因全长cDNA为878bp,开放阅读框558bp,编码185个氨基酸。推测的大黄鱼Ⅰ型IFN氨基酸序列N端含有20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其后包含一个保守的IFabd结构域。大黄鱼Ⅰ型IFN基因包含5个外显子,4个内含子,在大多数组织和细胞中都有表达,其中在血细胞中表达量最高,肌肉中表达量最低。PolyI:C刺激可诱导大黄鱼Ⅰ型干扰素基因在脾脏、头肾和肝脏中的表达量显著上调;LPS刺激可诱导大黄鱼Ⅰ型干扰素基因在脾脏和肝脏中的表达量显著上调;灭活的副溶血弧菌可诱导大黄鱼Ⅰ型干扰素基因在头肾和肝脏中的表达量显著上调。  相似文献   

19.
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 检测了TLR21 基因在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感染迟缓爱德华 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后, 在0 h、1 h、3 h、6 h、12 h、1 d、3 d、6 d 后, 在心脏、肝脏、脾脏、 头肾、鳃、小肠、肌肉和血的时空表达特征, 并探讨了它们与牙鲆先天免疫反应的关系。结果表明, 大 多组织在感染病原6 h 后TLR21 基因表达明显上调, 尤其是头肾和小肠。头肾6 h 的表达量达到了 对照组的59.3 倍, 小肠6 h 的表达量为对照组的38.6 倍。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引起牙鲆体内各组织 中TLR21 的上调表达和变化, 为研究牙鲆对迟缓爱德华氏菌的防御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