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旨在对明末北京王恭厂药局爆炸事件的灾害地质学研究作一粗浅的探索,由于这一事件的复杂性,有许多奇异现象尚未得到科学的解释,三百多年来被称为世界三大奇灾之一。 1626年5月30日北京城里发生的这次大爆炸,从当时留下的大量史料分析,它绝不是一般的火药库爆炸,但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至今还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分析。三千多年前印度的死丘事件发生的时间过早,记载匮乏;1908年6月30日的苏联通古斯爆炸发生较晚,但却在渺无人烟的原始森林中。王恭厂灾变事件发生在明王朝京畿之地,文化发达、史料详尽,真可谓得天独厚。  相似文献   

2.
与地震相关的西安地裂事件的全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运用历史分析方法,通过物探、热释光测年、古建筑地震地裂反应分析等,探讨了新生代以来与地震相关的西安地裂事件全过程,初步建立了与地震相关的西安地裂事件历程,并按地质历史、地震记载历史、现代三个阶段讨论了地裂灾害特征。并结合地裂场地地震动力效应研究,对未来 5 0年内与地震相关的地裂危险进行了预测。本文成果不仅可指导西安城市建设规划,而且为地裂灾害工程抗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九寨沟地震前后次生地质灾害分布特征,本文应用Arcgis软件平台,对研究区震前472处和震后新增272处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80.88%震后新增灾害点分布在距震中30km范围内,灾害点密度随震中距的增大而减小。67.28%新增灾害点分布在烈度Ⅷ度及以上区域,灾害点密度随地震烈度的降低而减小。(2)地震前后灾害点均集中分布在距河流300m范围内,各占总数的79.45%和81.25%,灾害点数量与密度均随着与河流距离的增加而显著降低。(3)地震前后在高程2 000~2 600m灾害点数量最多,高程2 600~3 200m次之。(4)地震前后分布在15°~45°坡度范围内灾害点数量分别占总数的82.2%和84.2%。(5)滑坡、崩塌等次生地质灾害为泥石流发育提供较好的物源条件,在未来3~5a雨季应切实做好泥石流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4.
地球系统中各种空间对象在时空及功能上的直接或间接的依赖关系是研究各种复杂问题的出发点, 模拟和分析这些对象之间的直接和间接制约关系往往是认识复杂系统和进行空间决策的基础, 如在地震、洪水、火灾等突发性事件发生过程中各种应急设施和部门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往往是复杂的、不协调的关系.由此产生的级联效应往往会造成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如何提高对灾害效应的认识, 预警预报灾害的级联效应是提高灾害预防和应急反应能力的重要基础.在研究灾害事件中相关对象之间的空间复杂结构的基础上, 通过建立定量关系来表示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采用模糊Petri网技术模拟对象之间的级联效应.以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堰塞湖的空间复杂结构为例, 动态模拟堰塞湖的潜在级联效应, 推测出易受影响的堰塞湖, 从而为有效防治地震后的次生灾害提供一种理论与技术思路.该方法和技术同样可以用于其他地学复杂系统结构的模拟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基于遥感技术的都汶公路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分布规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汶川县境内的都汶公路(漩口-汶川路段)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利用遥感技术提取公路沿线的各类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信息,将灾害点分布与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等要素进行叠加分析,获得了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规律,其特点为:①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集中分布在映秀-北川断裂与汶川-茂汶断裂之间;②次生山地灾害主要发生在海拔高度1 000~2 000 m的地带;③次生山地灾害主要分布在30~60°的边坡;④地震及余震期间以崩塌、滑坡、滚石为主,后期以泥石流、滑坡为主;⑤次生山地灾害具有沿岷江河谷发育且在河流左右两岸呈不对称分布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城市震灾特点与江西省城镇抗震防灾工作中的地震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黎珍 《江西地质》1996,10(4):309-317
本文根据历史地震记载,现代地震台网记录资料和近年来的地震活动,工程地震和地震地质方面的研究成果,简述了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介绍了江西省境内城镇震灾概况和省境内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我省城市城镇抗震防灾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地震问题,即城市地区地震预测的基础研究,基岩山区的山崩,滑坡,沿江(河,湖)地区沉陷,砂土液化和水库下游城市的次生灾害等。  相似文献   

7.
云南彝良907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9月7日11时19分40秒,云南省彝良县发生M5.7级地震,12时16分29秒,再次发生M5.6级地震,两次地震诱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通过现场调查,分析了本次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特征:震后次生地质灾害数量明显增加、由地震直接诱发的地质灾害分布明显受震中控制;Ⅷ度区、Ⅶ度区的地震地质灾害点密度分别是Ⅵ度区地震地质灾害点密度的11倍与4.5倍;地质灾害的分布表现出很明显的上/下盘效应,上盘地质灾害密度是下盘地质灾害密度的2.6~3.9倍;震后新增次生地质灾害点的分布受岩土体性质控制明显;震后次生地质灾害降雨叠加效应与链生效应较为明显,具有震级小、灾情大、灾害多、规模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南部地区发生了芦山地震(Ms 7.0),此次地震诱发了大量次生山地灾害。以地震重灾区宝兴作为研究区,利用卫星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和高清航拍图像,以及崩塌滑坡数据统计分析,并结合野外调查研究,对区内次生山地灾害的空间分布与岩性、断裂和坡度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总结了宝兴地区地震诱发的次生山地灾害发育规律:1以中小型崩塌滑坡为主,且沿省道S210集中分布;2崩塌滑坡主要发生在宝兴杂岩区浅表强风化层及第四系松散堆积层;3研究区内发育的五龙断裂和小关子断裂不是芦山地震的同震断裂;4该区域70%的崩塌滑坡发生在坡度大于30°的区域范围内,30~40°坡度段崩塌滑坡最为集中;5人类工程活动是宝兴地区次生山地灾害集中发育在S210省道两侧的主要原因;6在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2次地震及其余震的频繁加载作用下,宝兴地区崩塌滑坡的活动性增加,未来几年将是中小规模崩塌滑坡发育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9.
九寨沟7.0级地震诱发公路沿线大量地质灾害,通过对公路沿线地震地质灾害的遥感解译和现场调查,表明地质灾害以中小型崩滑灾害为主,高陡斜坡路段岩土体失稳灾害突出,地震诱发岩土体失稳部位坡度一般在36°以上,树木对坡面滚石拦挡作用显著。地震诱发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地震烈度为VIII度和IX度的区域,在川主寺至九寨沟公路的上四寨至九寨天堂段、九寨沟景区公路的五花海至箭竹海段形成2个地质灾害密集发育区。震后边坡上残留崩滑堆积物、拉裂变形岩土体、植被丧失,易于产生坡面滚石、泥石流、溯源侵蚀等次生灾害,对公路造成危害,应采取绕避、被动及主动防护、生态修复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特点及动因机制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具有发生范围大、密度大、明显的成群成带性、灾害类型以崩塌滑坡为主、且崩塌远多于滑坡以及次生地质灾害将长期存在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是由于地震波自(地壳)内而外的、纵波和横波的连环传播导致山体先是结构性损伤,继而使表层岩土体失稳而造成的.岩性、地形地貌以及岩层倾向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灾害类型的发育和空间分布.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防治将是一个任务艰巨、过程漫长、前所未有、充满科技挑战的一项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1.
Ferr.  LM 张中杰 《世界地质》1991,10(1):194-195
岩石爆破与堕落为南非金矿开采巾生命安全的最大危害,在所有灾害事件中占55%。Gay与Wainwright(1984)全面综述了对致力于理解采矿诱发地震的广泛研究。里氏(Richter)强度为二级及其以上为大约1000次采矿绣发地震事件已被检测了,每年都由南非地质调查局的国家地震网所定位。Slapra(1987)已说明,对于1971年以来的18年中,对于强度为3.3级以上的事件,这些数据是完整的。这些地震历史可为不同采矿地区期望地震发生的频度和强度提出有效的预见。本文研究了在事件发  相似文献   

12.
第期南岭地区花岗岩矿床的控矿条件及成矿规律··············,···……张宏良裴荣富(1)上海及其邻区的楔形断裂系统············……段光贤高灯亮毕兴锁王允侠(13)从上海地区地下淡水古河道含水层的分布探讨嵘泅列岛的供水问题···……陆志坚(23)一次罕见的地震次生灾害一北京王恭厂事件的原因分析···············……刘昌森(27)上海软土地区桩基工程地质条件·········································……气…傅正秀(33)跨孔测试技术在岩土工程中…  相似文献   

13.
将层次分析方法运用到地震次生灾害评价中,结合GIS技术,运用多源数据,以潜在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为例,选取灾害发育的主要控制性影响因素,包括致灾因素、诱灾因素、历史因素,建立地震次生地质灾害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五级评分值标准。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方法对基础资料进行处理和分析,通过统计、叠加、合并、分类等空间分析方法,得到地震次生灾害危险性等级评价结果。结果表明:六安地区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总体呈现从南到北递减的阶梯型分布特征。其中,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金寨、霍山和舒城县的侵蚀中低山和剥蚀丘陵地区,且以活动断裂分布中心向两侧递减。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次生山地灾害的实地考察、遥感调查和综合分析,阐述了次生山地灾害类型与特征,分析了次生山地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并结合灾害活动特性,探讨了次生山地灾害的发育趋势,提出了灾区防灾减灾和恢复重建的对策与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汶川地震在极重灾区诱发次生山地灾害逾万处,其分布具有点多面广、类型多样、成灾迅速、危害严重、监测预报困难等特点;(2)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受地震烈度、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的制约,并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延续性;(3)利用GIS和遥感技术,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动态监测与灾情评估,从而为防灾减灾管理和灾后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5.
赵家沟位于北川县擂鼓镇坪上村西北侧,属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在地震发生前为一般性清水沟或洪水沟。由于地震的影响,流域内发育了多处滑坡和崩塌,斜坡上和沟道中堆积了大量松散固体物质。在2008年9月24日暴雨的作用下,赵家沟流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泥石流灾害,成为地震次生泥石流沟。通过现场实地调查和室内分析,对地震次生泥石流灾害形成的地质地貌条件、物源条件和水源条件进行了分析。表明地震次生泥石流灾害的发生频率和规模有可能加大,其危险性由于松散固体物质的增大而上升,这是地震次生泥石流灾害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成灾与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四川5.12汶川地震震级高,强度大,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巨大。地震次生灾害特别严重,频繁发生,以坡面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地质灾害如地裂缝、地面塌陷、道路滑塌以及堰塞湖和社会灾祸最为常见。这些次生灾害以活动断裂为地质构造基础;地表大量松散固体物质为物质来源;强烈频繁的余震、坡面流水和沟谷洪流为动力条件,暴雨、洪水、持续的高温为诱发和触发因素。暴雨、洪水、高温是次生灾害主要的致灾因子,由此形成了三个系列的灾害链,造成人员伤亡和生态环境恶化,影响更加深远。对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防治要加强监测与动态分析,及时排除堰塞湖险情,严防传染病的蔓延。当前防治应以工程措施为主,植树种草,进行生态修复是进行远期治理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7.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发生ML9级强烈地震。地震的强度是100a来全球非常罕见的。地震引起了巨大海啸,浪高近10m,波及到东南亚、南亚和东非地区10多个国家,造成近30万人遇难。地震使印度尼西亚、泰国的部分岛屿发生了地形变化。海啸在受灾国留下了大片的盐碱地。苏门答腊板块边缘的一个长距离破裂带通过长时间积累,蓄积了巨大能量。这些能量在2004-12-26集中释放出来。导致了这次地震海啸的发生。地震海啸灾害本身规模巨大,发生异常突然,再加上受灾地区人员密集,缺乏海啸灾害逃生的知识和经验。印度洋沿岸国家没有海啸预警系统,是造成这次灾害巨大伤亡的原因。中国从台湾-海南岛一线的海区,存在地震海啸的可能性。因此应不断完善海啸预警系统,提高沿海地区建设工程的防灾抗灾标准,加强防波堤建设以及采取恢复红树林等生物工程措施,预防潜在的海啸灾害。  相似文献   

18.
极震区岩体地震动力破坏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汶川地震时极震区产生了严重的地震地质灾害,其中强烈地震动造成的岩体动力破坏是造成灾害的根本原因。从极震区含义、地震动特征、岩体地震动力破坏概念、地震松动岩体和方法论等方面初步探讨了极震区岩体地震动力破坏问题。极震区是未来地震的潜在震源区,区内的地震属于直下型。极震区地震动具有不同于非极震区的地震动特征,岩体地震动力破坏的复合性特点就是地震动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对极震区岩体动力破坏概念的理解应考虑地震动的特点。地震松动岩体是极震区地震动造成的一种特殊破坏类型,是形成震害次生灾害的重要原因。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等学科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手段为研究极震区岩体地震动力破坏这一命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预测和评价极震区因岩体动力破坏造成的工程震害和地质灾害,减轻和预防未来地震时的灾害损失,是极震区岩体地震动力破坏研究的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19.
420芦山地震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诱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本文在对芦山地震重灾区自然地质环境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芦山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规律、类型和特征及震后演化趋势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芦山地震新诱发次生地质灾害1337处,主要次生灾害类型为崩塌、滑坡和不稳定斜坡,灾害规模以中小型为主,新增的次生地质灾害主要发育于白垩系、三叠系砂泥岩、二叠系碳酸盐岩地层、第三系砾岩半成岩地层的陡坡和陡崖上以及全强风化壳和第四系堆积物中,并沿龙门山南段断裂带(中林双石断裂)以及宝兴河、芦山河、灵关河等河谷和沟道两侧以及公路内侧山坡的陡坡地段集中分布。芦山地震不仅诱发了数以千计的次生地质灾害,还形成了许多潜在的、隐蔽性强的地质灾害,地震灾区的次生地质灾害总体会呈现加剧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的丰富文化遗产中,保存了大量的有关各种灾害和异常,特别是地震地质、气象、水文等方面的史料。中外许多学者这些史料都极为重视。从5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就曾整理出有关历史地震的史料、历史上水旱灾害的史料以及一些大河的历史水患史料。这些工作对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以及国民经济建设,都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这些工作还只是着眼于个别的单一要素的灾害和异常。最近由宋正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任总主编和孙关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地学部)任副主编的《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重大历史灾害和异常史料的多学科综合性工具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