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保德阶层型剖面磁性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古地磁测量表明 ,中国新近系保德阶界线层型 ,山西保德冀家沟剖面记录了 12个正极性段与 11个负极性段。上部黄土显示了正极性与负极性 ,记录了松山负反极性带的一部分 ;红色黏土与砂砾岩层记录了 Cande95古地磁极性年表中的 C2 An.1n,C2 An.2 n,C2 An.3n,C3n.1n,C3n.2 n,C3n.3n,C3n.4 n,C3An.1n,C3An.2 n,C3Bn,C4 n.1n,C4 n.2 n及其间负极性带。剖面红色黏土的地质年龄为 8.0 Ma— 3.0 Ma,包括了榆社期的早期和保德期的中、晚期。冀家沟保德阶剖面含有二层哺乳动物化石层 ,上化石层以含丰富的鹿科化石为特点 ,相当于含 4 9地点动物群的层位 ,年龄约 5 .5 0 Ma;下化石层相当于含 30地点动物群层位 ,古地磁年龄应当在 6 .5 Ma— 7.0 Ma之间。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黄土、红色粘土与古湖盆沉积物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岳乐平 《沉积学报》1996,14(4):148-153
本文通过磁性地层学、古生物地层学、沉积学的对比研究,讨论了中国黄土高原地区黄土,红色粘土与该区重要古湖盆之一,古三门湖堆积物之间关系,并分析气候环境对它们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红色粘土与上覆黄土可以是连续沉积,并呈相渐变关系。2)中国黄土与三门组记录了布容正极性带与松山负极性带。B/M界限位于L8,J亚带位于标志层L9与L15之间,大约S10-S13之间,O亚带位于S22-S33,或三门组之中。M/Ga界限对应于黄土与红土界限。并基本对应于三门组与游河组界限。3)红色粘土(三趾马红粘土)并非仅仅是中新世保德期沉积物。它包括上新统与中新统,上新世静乐组记录了高斯正极性带,吉尔伯特负极性带,中新世蓝田组记录了Epoch5。4)古三门湖堆积包括早更新世早期三门组(1.20—2.50Ma,松山负极性带),上新世晚期游河组(2.50—3.50Ma,高斯正极性带),更早期的三门湖沉积未出露。三门组与午域黄土为同期异相沉积,记录了松山负极性带,游河组则与该区上部红色粘土(静乐组上段)为同期异相沉积,记录了高斯正极性带  相似文献   

3.
新近系-第四系界面撞击事件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中国黄土高原南缘的段家坡黄土-红粘土剖面Ga/M边界(2.48MaBP)上下地层中5种微颗粒和土样微量元素的研究,进一步确定了下更新统午城组黄土底部记录着两次撞击事件的信息。较早的一次记录于L38中,年代为2.53-2.48MaBP,以多种撞击成因或与之有关的微颗粒为标志,且有丰度为58.3×10-12g/g的Ir异常和14.3×10-9g/g的Au异常给与确证。这是一次真正的N/Q界面撞击事件,在气候地层上与从上新统红粘土向更新统黄土的过渡相一致,在磁性地层上与从高斯正极性向松山反极性的转变相联系。较晚的一次记录于S37中,年代为2.43-2.42MaBP,在多种微颗粒标志中,还包括含有Ir异常分别为3.89×10-6g/g的宇宙尘和2.15×10-8g/g的生物球粒。文中用综合成因模式解释了不同特性的撞击记录共存的现象,并指出中国黄土在天文地质研究方面尚蕴藏着大量信息。   相似文献   

4.
中国北方陆相沉积5.30Ma磁性地层序列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岳乐平  张云翔 《地质论评》1999,45(4):444-448
本文通过中国北方新第三纪晚期典型剖面的磁性地层研究,建立5.30Ma以来中国北方陆相沉积积磁性地层序列。中国黄土记录了Brunhes正极性带与Matuyama负极性带,年龄约2.50Ma。静乐红土(包括静乐剖面,榆林剖面,蓝田剖面)对应于Gauss正极性带与Gilbert负极性带,年龄约2.50 ̄5.30Ma。三门组记录了Matuyama负极性带下段,年龄约1.20 ̄2.50Ma。游河组记录了Ga  相似文献   

5.
通过中国北方5.30Ma以来含丰富哺乳动物化石的典型剖面的磁性地层研究,建立5.30Ma以来中国北方陆相哺乳动物群与磁性地层序列对比。中国黄土记录了Brunhes正极性带与Matuyama负极性带,黄土年龄约2.50MaB.P.,其中发现有午城动物群、公王岭动物群、阳郭动物群、陈家窝动物群与靖远动物群。三门组记录了Matuyama负极性带下段,年龄约1.20—2.50Ma,其中发现有三门动物群。静乐剖面的静乐红土对应于Gauss正极性带上段,年龄约2.50—3.00Ma,其中发现有静乐贺丰动物群。游河组记录了Gauss正极性带,年龄约2.50—3.40Ma,其中发现游河动物群。泥河湾沉积对应于Brunhes正极性带、Matuyama负极性带、Gauss正极性带,年龄约0.13—3.40Ma。其中小长梁剖面记录了Brunhes正极性带与Matuyama负极性带上段(含Jaramilo亚带),年龄约0.13—1.00Ma(其中含化石及石器地层年龄约0.90—1.00Ma)。榆社盆地麻则沟组记录了Gauss正极性带(2.50—3.40Ma),高庄组记录了Gilbert负极性带(3.40—5.30Ma)。  相似文献   

6.
北京怀柔HR_(88-1)钻孔剖面磁性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系统古地磁样品采集、处理和测量的基础上,运用磁性地层学的研究方法,对北京怀柔地区HR(88-1)钻孔剖面进行了详细地层划分,分别确定了该区上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和上更新统的分布深度及地质年代。  相似文献   

7.
北京怀柔HR_(88-1)钻孔剖面磁性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系统古地磁样品采集、处理和测量的基础上,运用磁性地层学的研究方法,对北京怀柔地区HR(88-1)钻孔剖面进行了详细地层划分,分别确定了该区上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和上更新统的分布深度及地质年代。  相似文献   

8.
吕梁山西麓中上新世的一套厚层红黏土层记录了吕梁山前盆地的演化和吕梁山新近纪的隆升。山前不同的构造部位,各异的古地貌特征导致红黏土的堆积特征差别较大,柳林复兴地区黏土层的下部常含有数层化石层和薄厚不等的砾石层。本文对复兴地区的红黏土进行了岩石磁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得出了复兴地区红黏土及所含砾石层和化石层的古地磁年龄,并通过野外沉积特征以及粒度等指标探讨了复兴地区红黏土的形成过程。岩石磁学结果表明,红黏土中特征剩磁的载体为磁铁矿和赤铁矿。古地磁和生物化石显示复兴剖面的年龄为7.1~2.6Ma。其中所含厚层砾石层的古地磁年龄约为5.2Ma。两层化石层的年龄分别为~6.8Ma和~7.1Ma。剖面野外沉积特征和粒度变化显示柳林复兴地区红黏土堆积初期有水流作用的参与。  相似文献   

9.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2007,26(17-18):2067-2089
The continental vertebrate fauna of Cúllar Baza-1 (Granada, Spain) occur immediately above the Matuyama/Brunhes polarity boundary, and therefore represent an initial record for the Middle Pleistocene. All polarity zones for the Late Pliocene through Middle Pleistocene are found in an 80 m section, which includes this fossil quarry. The existing collection of abundant remains of micro-mammals, macro-mammals and lithic artifacts (indicating human activity) can now be assigned an earliest Middle Pleistocene age of 0.75 Ma. Another section, 25 km across the Neogene Baza Basin, also has the Matuyama/Brunhes polarity boundary. However, in this case the Huéscar-1 fossil quarry and the Puerto Lobo sites are both below the polarity boundary, thus representing a record of the late Early Pleistocene at ∼0.9 Ma. Differences in micro-mammal species across these Matuyama/Brunhes boundaries are significant and justify an approximately coincident biostratigraphic boundary between the Biharian and Toringian stages.  相似文献   

10.
三门峡地区黄土L9的重磁化现象及原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黄河三门峡地区曹村黄土剖面L1至L13(年代持续约1.1Ma)的高分辨率古地磁研究发现:布容/松山界线位于第8层古土壤(S8)的顶部,贾拉米洛正极性亚时的顶、底界分别位于S10和L13的顶部,上述古地磁极性转换界线与洛川标准剖面一致。“上粉砂层”(L9)的绝大多数样品特征剩磁方向与现代地磁场方向一致,而其中的弱发育古土壤层(L9SS1)则呈预期的反极性特征。综合L9的厚度、岩性和岩石磁学特征,认为这一巨厚的正极性带可能反映了完全由岩性所控制的重磁化特征。对于L9重磁化的原因,似乎很难用后生的化学剩磁和粘滞剩磁来解释。文章尝试性地提出,可能在L9沉积后的间冰期(对应S8)和布容正极性时内气候较湿润的时期,由于雨水的向下渗透而诱导了其中强磁性矿物(磁铁矿)在沉积后随地磁场方向的变化而进行了重新排列。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周缘库车组、西域组磁性地层学初步划分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邓秀芹 《沉积学报》1998,16(2):82-86
作者用磁性地层方法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周缘库车组西域组地层。结果表明:库车组记录了吉尔伯特(Gilbert)负极性带,年龄为3.40~5.30Ma,其中显示了柯奇蒂(Cochiti)正极性亚带(3.80~3.90),努尼瓦克(Nunivak)正极性亚带(4.05~4.20Ma)、西杜夫加尔(Sidufjal)正极性亚带(4.32~4.47Ma)及思维拉(Thvera)正极性亚带(4.85~5.00Ma)。下西域组记录了高斯(Gauss)正极性带,所龄为2.48~3.40Ma。其中包括凯纳(Kaena)负极性亚带(2.92~3.01Ma)与马莫斯(Mammoth)负极性亚带(3.05~3.15Ma)。上西域组记录了松山(Matuyama)负极性带下段,年龄为1.50~2.48Ma。其中包括留尼昂(Reunion)正极性亚带(2.12~2.15Ma)与奥尔都维(Olduvai)正极性亚带(1.67~1.87)Ma)。根据上述古地磁资料,作者将库车组划为下上新统(N1 2k),年龄为3.40~5.30Ma。下西域组划为上上新统(N2 2x),年龄为2.48~3.40Ma。上西域组划为下下更新统(Q1 1),年龄为1.50~2.48 Ma 。作者认为由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造成塔里木盆地周缘山系的迅速抬升 ,形成高大山系的时代为上新世初期 ,大约 5.30 Ma 。  相似文献   

12.
中国第四纪古地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扼要介绍了中国第四纪古地磁学研究的进展,其主要结论为:中国黄土-古土壤的主要磁性矿物是磁铁矿、赤铁矿和磁赤铁矿,特征剩磁载体为磁铁矿;L8和L33分别记录了M/B和G/M地磁极性转换过程;Jaramillo极性亚带的顶、底分别位于L10和L12;六盘山以东的黄土剖面,由于土壤化作用强烈,成土过程产生的次生剩余磁性已将持续时间只有5000a左右的Blake极性亚时的原始磁信息掩盖,无法分离出来;只有六盘山以西的黄土剖面才有可能记录Blake极性亚时。黄土的剩余磁性受“Smoothing”和“Look-in”效应的影响很小,因此是研究极性转换期间地球磁场形态学和古风向的合适物质。  相似文献   

13.
新近纪中晚期以来吕梁山西麓堆积了一套厚层红粘土。由于红粘土堆积早期有水流作用的参与,导致红粘土中夹杂有数层砾石层,这些砾石层记录了吕梁山山体隆升的信息。文章对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吴家峁剖面红粘土进行了沉积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探讨吕梁山西麓红粘土的堆积过程以及吕梁山新近纪的抬升事件。磁性地层结果显示吴家峁剖面的古地磁年龄大约为7.1~2.6 Ma。所含砾石层的古地磁年龄分别为6.2 Ma、5.9 Ma、5.8 Ma、5.5 Ma、4.9 Ma、4.0 Ma和3.7 Ma,其中6.2 Ma和4.9 Ma两层砾石层较厚,延伸较远,较稳定。结合吕梁山西麓中段卫家洼和复兴剖面的研究,得出红粘土中砾石层是吕梁山隆升剥蚀的产物,推断在大致8.1~3.7 Ma之间吕梁山有较为明显的隆升。目前在吕梁山西麓中段的研究不支持这些砾石层是古黄河或者古湖泊沉积物。  相似文献   

14.
川西甘孜地区黄土的磁性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川西高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气候主要受印度洋季风、高原季风的影响。广泛分布于川西高原的黄土-古土壤序列是高原周缘地区连续的古气候记录类型之一, 记录了上述环流系统的演化过程及其与青藏高原阶段性演化的关系, 对探讨高原隆升的环境响应具有重要意义。对川西甘孜地区甘孜-A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表明, B/M界线出现在L7的底部, 并且在剖面下部出现了松山负向期的贾拉米洛正向极性亚带。以古地磁界限点作为时间控制点外推该剖面典型风尘沉积的底界年龄约为1.16 Ma BP。   相似文献   

15.
河南邙岭塬黄土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河南邙岭塬北缘中部,孟津扣马黄土剖面野外观测及室内磁化率研究,剖面共发育11层(S1~11)以上黄土-古土壤序列,各层古土壤清晰;但第二层(S2)的磁化率值相对较低,而且与第三层(S3)间所夹黄土层非常薄,显示异常特征。古地磁测试结果揭示,B/M界限在深度38.9m处,位于L8的底部。松山负极性时晚期,记录了两段正极性。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榆社县王宁剖面的古地磁测试结果表明,R红土始自高斯正极性带顶部,向上跨越包括奥杜威极性亚带在内的松山负极性带下半部。这一结果揭示了老R红土的存在,对于确定R红土的层位和沉积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R红土磁化率值的变化与土壤化程度呈正相关性,反映了形成期内气候波动的特征。在它所跨越的1Ma间,R红土记录了9次明显的气候波动。这种由古土壤层和R红土层更迭及磁化率峰谷交替表现出来的气候波动韵律与天文韵律中0.1Ma周期相近。且红土的磁化率各向异性度很小,线理、面理同等发育,粘滞剩磁很强,以及阻挡温度谱等主要磁学性质都与原生黄土系列相近,意味着二者成因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7.
欧亚黄土中古地磁极性界线的地层学解释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欧亚黄土中记录的布容一松山极性倒转界线为例,简要回顾近年来对黄土中 古地磁极性界线地层学解释的讨论。研究表明,由于在记录古地磁极性转换时存在不同程度 的“错位”,黄土中所测的极性界线的年代地层意义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就中国黄土而言,第 8层黄土(L)中下部或第8层古土壤(S)顶部测得的布容-松山界线系“错位”的产物,该层位 的年龄应老于 0.79MaB.P。对黄土中测得的Cobb Mountain极性事件界线进行地层学解释, 推论蓝田猿人化石层位的年龄1.2MaB.P。  相似文献   

18.
新近系谢家阶层型剖面古地磁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古地磁测量表明,中国新近系谢家阶界线层型剖面——西宁盆地谢家剖面共记录了18个正极性段与17个负极性段,与标准极性柱中C5Bn.2n—C7n.1n之间的极性带能很好的对应。剖面中谢家组的年龄为17.32—21.58Ma,谢家哺乳动物群的年龄约为21Ma,相当于MN2中期。  相似文献   

19.
中国黄土研究新进展(一)黄土地层   总被引:39,自引:15,他引:39  
本文扼要介绍最近几年中国黄土研究中的土壤地层学、磁性地层学、气候地层学、第四纪下界及海陆古气候对比等方面的新进展。根据新发现的黄土剖面,中国黄土中共可区分出37个土壤地层单位。中国黄土底界的古地磁年龄为2.5MaB.P.。2.5Ma以来,中国北方共经历了37次大的冷暖交替。2.5MaB.P.前后,全球气候出现了一次大的转型事件,它可作为第四纪的开始。中国黄土-古土壤系列同深海氧同位素记录在1.7Ma至今的时段上可以很好的对比;2.5Ma至1.7MaB.P.的气候变化,以黄土记录较为明确。  相似文献   

20.
五十万年来毛乌素沙漠的变迁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对沙漠-黄土边界带的古风成砂-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研究表明,毛乌素沙漠至少在0.5MaB.P.就已出现,但也并非从其出现之初就持续至今。沙漠-黄土边界带的风成沉积所记录的沙丘活化和固定的多次转变是第四纪时期毛乌素沙漠对气候振荡响应的结果。五十万年来,沙漠-黄土边界带的石峁剖面记录了13层古风成砂,代表了13次沙漠大规模的南侵。沙漠的南侵不仅可以发生在冰期鼎盛之时,同样也可以发生在间冰期中的寒冷气候幕出现之时。此外,鉴于沙漠-黄土边界带具有气候敏感性的特点,石峁剖面的地层记录还表明了第四纪时期不仅有冷期与暖期的多次旋回,而且冷期和暖期发生时还有次一级的气候波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