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昆仑山是青藏高原北部一个高寒干旱的自然地理单元。它是亚洲中部高峻挺拔的巨型山系之一,跨经度16°以上。山地东段与西段的自然状况明显不同。本文主要论述东、西段地貌景观的差异性:山地西段呈现横向岭谷相间的形态,处于青壮年地貌发展阶段;山地东段以纵向低山与高位山间盆地为特点,高原地貌特征明显,属老年地貌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
东昆仓山库木库勒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雄伟的昆仑山耸立于青藏高原的北缘。以其巨大的高程,独特的自然景观著称。本文着重讨论东昆仑山库木库勒高位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过程。通过地层剖面,构造地貌特征的分析,并辅以生物化石资料,笔者对库木库勒盆地的形成时代,地貌发育各阶段的构造环境和气候条件进行了探讨。对构造迁移、岩溶地貌、盆地成盐演化以及盆地周围山地上升幅度等若干问题提出了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3.
试论昆仓山北坡的黄土沉积环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昆仑山北坡的黄土主要来源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粉尘物质,是在干旱的草原环境下堆积形成的.昆仑山北麓一带年浮尘日数高达100d以上,黄土堆积持续进行.它是青藏高原现代地貌形成的标志沉积,不仅同现代大气降尘具有相似的生物气候环境,而且可能具有相似的环流条件.在干旱的气候背景上有过不同程度的气候波动.7000-5000a.B.P.为显著的相对湿润时期.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科学院、地方和部队有关部门的领导、支持和协助下,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简称中科院青藏队)于1988年6—9月在西-中昆仑山地区开展综合科学考察。参加本年度野外考察的人员共65名,分6个行动组,即地质,地层古生物,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冰川与冻土,生物以及自然地理。 野外考察区域西起新疆叶城新藏公路西侧,东抵青海格尔木青藏公路,以新疆境内的西-中昆仑山北翼地区为主要工作范围。 此次考察地区东西绵延,范围广袤,除塔里木盆地南缘的主干公路外,伸入山区的支线公路很少,不  相似文献   

5.
东昆仑山冰川作用述要(以木孜塔格峰一带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昆仑山乃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它与阿尔金山共同扼守于高原东北边缘。这里地势高耸,地形复杂;因深居内陆,干旱少雨,自然条件极差。因此,这一区域普遍呈现高寒荒漠自然景观,唯其上点缀着斑斑冰川,由于受到高原地貌的影响,发育着独具特征的高原冰川组合类型,现代冰川是这样,第四纪冰川亦然如此。一、现代高原冰川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区位于东昆仑山腹地,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北缘。区内海拔高,地形相对高差较大,气候寒冷而较干旱。故冰缘作用强烈,冰缘现象种类繁多。本区冰缘作用及其形态类型的分布具明显的垂直地带性。自高至低有4个冰缘作用带,各带内冰缘现象不同。区内冰缘现象的动态变化相当复杂,这与环境条件有关,主要决定于自身的生成条件。  相似文献   

7.
2008年3月21日于田7.4级地震的构造背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3月21日在新疆和田地区于田与策勒县交界处发生7.4级地震.地震发生在塔里木盆地的南边,靠近西昆仑山区边缘的阿尔金地震带.阿尔金断裂带西南端是有三个分支、向西撒开的构造,北面一支分布在硝尔库勒盆地,中间一支就分布在阿什库勒盆地,是这次地震主要的发震断裂构造;南面一支一直延伸到郭扎错盆地,限制了余震的分布范围.地震破裂是以拉张为主兼有走滑运动的倾滑破裂,是阿尔金深断裂左旋扭错的结果,和震源机制解的结果相一致.阿尔金断裂的强烈地震活动,往往伴随有青藏高原周边主要断裂带的大震活动.这次7.4级地震之后的一个多月就发生了四川汶川8级地震,在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和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西部及帕米尔高原周缘地区是否会引起地震活动的进一步加强,也值得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高寒区生态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于伯华  吕昌河 《地理研究》2011,30(12):2289-2295
在分析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形成机制的基础上,构筑了3个层次、10个指标的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系统评估了青藏高原生态脆弱性及其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中、重度以上脆弱区的面积较大,占区域总面积的74.79%。微度、轻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藏东南海拔3000m以下的山地、祁连山南坡的西北段和昆仑山北...  相似文献   

9.
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东北部的一个大型拗陷盆地(北纬36°-39°30',东经90°-98°30'),介于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及昆仑山支脉祁曼塔格和布尔汗布达山之间,东西长850公里,南北宽250公里,土地总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见3页图1)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而柴达木盆地为2600-3200米,从西北向东南倾斜。盆地中心盐泽广布,所以蒙语称之为“柴达木”。它是青藏高原和西北干旱区的过渡地带,自然条件上兼具高寒和干旱的特点,对农业生产限制较大。1980年总人口2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仅占37%。这里矿产资源丰富,号称“聚宝盆”,氯化钾、氯化钠、氯化镁、锂、碘、溴等储量均占全国第一,天然碱、钙、芒硝、硼矿等都名列前茅,还有较丰富的铅锌矿和石  相似文献   

10.
阿尔金山及其毗邻地区构造地貌的形成和演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志中 《地理研究》1994,13(3):35-43
在新构造运动中复活的阿尔金走滑断裂带制约着本区构造地貌的分布格局和发育过程.阿尔金山即是该断裂带所控制的断块发生强烈上升而成的差异性断决山地,以阿尔金山为轴成反对称分布的区域地貌格局也是阿尔金走滑断裂带发生大规模左旋平移和逆冲推覆的产物.本区构造地貌演化则经历了三个阶段,其间断块上升活动西强东弱并自西向东发展,因而形成阿尔金山西高东低的起伏形态.  相似文献   

11.
横断山地在青藏高原的东侧,两者的关系十分密切。 横断山地的范围,从不同的学科出发,对其有不同的说法。就地理学观点而言,可把横断山地的范围初步定为,西倚青藏高原,北与昆仑山脉、秦岭山地相接,东迄大渡河、安宁河—昆明,南抵昆明—保山一线,当约东经98°00′—102°30′,北纬25°00′—33°00′,包括川西山地、滇西北山地和藏东南山地,面积约70万平方公里。这是一个东西窄,南北长的山地地区。本区南部,山岭河谷相间,呈南北向,属典型的高山深谷区。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在总结1987年喀喇昆仑山-西昆仑山综合科学考察成果的基础上,于1988年6—9月,又考察了西昆仑山东部地区、中昆仑山区。通过考察,在高原的形成、演化,自然环境变迁,生物区系的种类组成、起源、演化,自然地域的分异规律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证据和新进展。  相似文献   

13.
会议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主办,于1988年4月22—27日在安徽合肥举行。与会者含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新闻出版影视部门和科考队员所在机构等,共24个单位64位人员。会议内容是,交流1987年喀喇昆仑山-昆仑山综合科学考察成果,讨论和制定1988年考察计划。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植被垂直带与气候因子的空间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集成了青藏高原气候区149个山地植被垂直带数据,利用国家基本气象台站自建站以来到2001年的地面观测日气象数据,计算了地面的温暖(WI)、寒冷(CI)、湿润(MI)、吉良龙夫(Kira)干湿指数、干燥度(Idm)等水热指数,运用GIS的空间分析模块,模拟了青藏高原水热条件的空间分布形势,探讨山地植被垂直带谱分布规律与制约因子的定量指标.结果表明:在高原的东北部、西北边缘,以荒漠、荒漠草原、山地森林、山地草原、灌丛、草甸为组合的半干旱、干旱结构向高原腹地以高寒草原、高山草甸、荒漠带组合的高寒干旱带谱结构的变化;东南、南部边缘,以温暖湿润为特征的以森林带为优势带谱组合结构逐渐向寒冷的高原中心变化;高原的地势效应,致使的水热形势旱现从中央向边缘变化的趋势是致使青藏高原植被垂直带谱分布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山水 《山地学报》2007,25(6):697-697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西藏阿里处于世界屋脊的巅峰区域,是屋脊上的屋脊。 阿里地区位于西藏最西端,境内喜玛拉雅山山脉、冈底斯山山脉、唐古拉山山脉、念青唐古拉山山脉、喀喇昆仑山山脉、昆仑山山脉等世界上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横亘在广阔的土地上,平均海拔在4500m以上;众多的雪山冰川孕育了马泉河、狮泉河、象泉河和孔雀河等,它们是雅鲁藏布江、印度河、萨特累季河、恒河支流哥格拉河的上游源头。因此,阿里被称为“千山之巅、万水之源”。阿里属高寒荒漠山地,气候寒冷干燥,降水量少,年均降水量50—100mm;地表多呈戈壁和石质山地,山麓地带有沙丘堆积;植物种类十分稀少,以高寒草原为主,生长有耐干旱和高寒的垫状小灌木等;动物种类贫乏,主要野生动物有适应高寒气候及粗糙草场的藏羚羊、野牦牛、野驴、岩羊和藏盘羊等。  相似文献   

16.
基于帕默尔干旱指数的中国春季区域干旱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利用全国515个站(1957-2000年)气象资料,修正计算帕默尔干旱指数(Palmer drought severy index),进行干旱区划和研究春季区域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干旱变化全区一致性程度低,干旱演变的区域差别大,存在着以内蒙古高原、南岭、华北北部及长白山脉、长江中下游、黄土高原、黄淮地区、天山北部、东北平原、河西走廊、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等为代表的12个干旱特征区.内蒙古高原区、华北北部及长白山脉区、黄土高原区、天山北部区域、东北平原区、河西走廊及其沙漠戈壁区春季干旱指数趋势变化呈下降趋势.南岭区、长江中下游区、黄淮区域、云贵高原区、塔里木盆地区、青藏高原区春季干旱指数趋势变化呈上升趋势.中国春季干旱指数大多存在5~8年的短周期年际周期变化,12~13年、15~16年的长周年际周期变化存在于部分区域,个别区域还存在20年长周期年际周期变化.中国干旱的区域特征差别显著.  相似文献   

17.
1951-2010 年中国主要气候区划界线的移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根据采用同一区划方法、指标体系划分的1951-1980 年及1981-2010 年中国气候区划结果,对比分析了过去60 年中国气候区划的主要界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51-1980 年至1981-2010 年,我国寒温带界线西缩、北移;暖温带北界东段北移,其中最大北移幅度超过1个纬度;北亚热带北界东段平均北移1 个纬度以上,并越过淮河一线;中亚热带北界中段从江汉平原南沿移至了江汉平原北部,最大移动幅度达2 个纬度;南亚热带北界西段北移0.5~2 个纬度;青藏高原亚寒带范围缩小,高原温带范围增加。东北湿润、半湿润区虽转干与趋湿并存,但其中温带地区的湿润-半湿润东界东移,大兴安岭中部与南部的半湿润-半干旱界线北扩;其他地区的干湿分界线虽未出现明显移动,但北方半干旱及华北半湿润区总体转干,河西走廊、新疆及青藏高原的干旱、半干旱区总体转湿;而南方湿润区则趋干与转湿并存。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演化与分异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青藏高原的强烈隆起导致其本身自然环境的巨大变化和自然区域的明显分异。本文阐明上新世以来青藏地区由低海拔亚热带环境向高寒环境的演化以及因全球气候冷暖波动所引起的变化。对山地垂直自然带结构类型的划分和此较研究,揭示了与山体效应密切相关的分布模式。在自然地域分异规律的背景上,探讨了水汽通道、干旱河谷和寒旱核心等高原山地独特的地生态现象。  相似文献   

19.
中昆仑山北坡黄土主要分布于和田至于田一带中山区,过去限于条件多为路线考察,并认为是亚砂土堆积.笔者对此经实地考察和采样分析,初步认为中昆仑山北坡黄土堆积以粗粉砂(0.05-0.01mm)和极细砂(0.1-0.05mm)为主,物质来源主要是塔里木盆地南部地区沙丘,其形成环境较为干旱,风力对黄土形成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山地地理     
F062.1 2003032115干旱区山地森林的发展模式研究:以昆仑山奥依塔克地区为例=On tl飞c development model for mountain forests in aridland:a ease srudy of tl飞e Oytag valley of the Kunlun Moun-tfllns/张百平,陈晓东…//地理科学一2003,23(1)一19一24 山地森林具有多功能性,在山地生态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对下游地区则具有生态保护作用.奥依塔克是昆仑山少数几个森林较为集中的地区,在协调林业、牧业、旅游业、人民生活需求的过程中,形成了山地森林可持续管理的“奥依塔克模式”.我国干旱区山地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在于:(1)加强山地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