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地城市的分形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形美学以一种新观念和方法研究城市美学,通过建立简单分形模型探讨和度量城市的不规则性和复杂性,使山地城市美学研究从定性走向定量,从模糊走向科学。山地城市与平原城市比较,在地形地貌、空间形态和景观格局等方面表现出了独特的分形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印度是人口仅次于中国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印度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分析印度城市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而中国国内关于印度城市化和城市扩张的研究和报道相对较少。论文选取10个人口超过100万的印度城市,获取1990、2000和2014年基于Landsat影像的土地利用数据和人口数据,采用圈层分析法将城市划分为等间距的同心圆圈层后统计各圈层内建设用地密度,选取增长率、密度、强度以及景观指数指标对印度城市扩张进行多维度对比分析。研究发现:①城市土地扩张快于人口增长,1990—2000、2000—2014年土地年均增长率分别是人口年均增长率的3.27和2.43倍。②建设用地密度随着与城市中心距离增加而衰减,且在一定距离内快速下降;同圈层内建设用地密度随时间逐渐增加;城市以分散的方式向外扩张,城市形态变得更加松散,特别是在第二阶段(2000—2014年)。③建设用地斑块破碎化程度与城市扩张强度的空间变化相吻合。城市扩张最活跃区域与景观破碎度最严重区域都随时间不断向外推进,城市扩张对景观格局产生显著影响。在全球城市扩张背景下,研究结果将为理解城市扩张时空特征而提供印度样本,也将为研究其他地区城市扩张提供分析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山地城市街道音象及景观特色塑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光宇  黄莉芸  陈娜 《山地学报》2005,23(1):101-107
街道是人们对城市景观最直接最经常的感受来源,是人们认识城市的重要场所.山地城市因其特殊的地理地貌环境,其街道的景观形象对整个城市形象具有更大的影响力.从山地城市道路形态特征意象、视觉特征意象及城市街道景观的三个构成要素,探讨了山地城市街道意象及其景观特色,以及如何构筑具有山地特色的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4.
山地城市街道意象及景观特色塑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街道是人们对城市景观最直接最经常的感受来源,是人们认识城市的重要场所。山地城市因其特殊的地理地貌环境,其街道的景观形象对整个城市形象具有更大的影响力。从山地城市道路形态特征意象、视觉特征意象及城市街道景观的三个构成要素,探讨了山地城市街道意象及其景观特色,以及如何构筑具有山地特色的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5.
王磊  段学军 《地理科学》2010,30(5):702-709
城市化是建设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分析建设用地时空演化格局已成为学者研究城市化过程的重要视角。采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测度了1985年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空间扩展的集聚特征并分析其演变过程;并结合格网建设用地密度频率的变化特点,将空间划分为不同的景观梯度地带,以此研究城市空间在不同地带中的扩展特点。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空间扩展聚集程度先降后升,城市化区域融合趋势明显,并在城市空间扩展中表现出以上海、南京和苏州等为代表的3种模式,反应了长三角内部不同的经济发展特点。此外,在不同景观梯度下,长三角城市空间扩展表现出典型的阶段性特征。2000年以前在各个景观梯度下城市空间扩展差异较小,表现为较强的拓展性扩展;2000年以后,在城市核心区扩展强度加强,表现为填充式扩展加快。同时,城乡过渡区面积增加迅速,表明随着城市空间扩展的加速,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土地不集约利用现象已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6.
城市景观格局对城市内涝的影响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吴健生  张朴华 《地理学报》2017,72(3):444-456
近年来,城市内涝问题频发,引发了强烈关注。现有有关城市内涝问题的研究多关注土地利用与城市内涝的关系,而对于城市景观格局对城市内涝影响的研究则不多。本文以内涝问题严重的深圳市为研究区,利用深圳市2014年5月11日暴雨期间内涝点数据(共278个),选取类型水平上的最大斑块面积比例(Largest Patch Index, LPI)、斑块聚集度(Patch Cohesion Index, PCI)、景观破碎度(Landscape Division Index, DIVISION)、景观水平的蔓延度(Contagion Index, CONTAG)、香农多样性指数(Shannon's Diversity Index, SHDI)共5个景观指数,并结合土地利用类型、不透水率、植被覆盖度、降雨量、地形地势及雨水管网密度等内涝影响因子,运用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究深圳市景观格局对内涝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土地利用类型中,住宅用地等建设用地对内涝灾害影响最大,其面积比例的增加会加剧区域内涝程度;② 城市各类型景观格局特征中,建设用地斑块的优势度、聚集度越高,景观破碎化程度越低,区域的内涝程度越高,绿地的景观格局对城市内涝的影响与建设用地相反;③ 城市整体景观特征中,景观整体越复杂越不易引发内涝灾害;④ 不透水率等人为因素比降雨量等自然因素对城市内涝的影响程度大。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使人关注到地表景观格局对内涝的重要作用,为内涝治理和景观格局的规划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吕拉昌  孙飞翔  黄茹 《地理学报》2018,73(10):1910-1922
传统城市化概念已难以解释全球范围内出现的新兴城市化模式,而“创新”是解读城市化新变化的重要概念。从“流的空间”视角,提出了基于创新的城市化概念。在此基础上,选取中国地级及以上270个城市作为研究的空间单元,依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了中国高技能迁移人口和城市文化多元性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方法,构建城市创新空间回归模型,测度了中国高技能迁移人口规模和城市文化多元性水平对城市创新产出的影响,验证了基于创新的城市化概念。研究表明:① 基于创新的城市化概念顺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背景,强调高技能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过程,促进城市职能与景观发生变化,城市知识活动与行为的扩展,可以很好的解释城市发展的新动力、新机制和新的创新景观。② 基于高技能劳动力迁移的创新的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中国的沿海及省会城市的城市化发展有重要作用。③ 中国国内高技能劳动力迁移规模和城市文化多元性水平均对城市创新产出具有正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形下,城市高技能迁移人口数量每增加10%,直接带来的城市创新产出增加3%;城市文化多元性水平每提高10%,直接带来的城市创新产出增加2%。研究在理论上加深了对区域创新系统开放性和动态性的理解与认识,为知识经济下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论城市景观格局与城市灾害--以陕西榆林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来认识城市灾害,分析了城市景观的基质、廊道对城市灾害的影响,运用斑块原理分析城市景观斑块的格局与城市灾害的关系。认为区域与城市景观基质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城市灾害的类型;廊道是城市的灾害源、通道和承灾体;城市景观斑块,特别是灾害脆弱性斑块的格局特征对城市灾害的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以陕西榆林市为例,进行了以防灾减灾为目的的城市景观生态建设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生态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9.
贺艳华  周国华  唐凯 《地理研究》2011,30(10):1795-1804
利用湖南益阳市2008年1∶1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采用景观指数分析与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益阳市域土地利用空间梯度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益阳市土地利用空间梯度特征明显,呈现出"平湖—丘岗—山地"地域梯度、"中心—外围"城乡梯度、道路两侧轴带梯度;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差别化的区域发展政策等人为活动因...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动画产业时空格局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渠爱雪  孟召宜  杜霖  冯立娅  谢梦  何昭辉 《地理科学》2018,38(12):1961-1969
以动画产品为研究对象,利用国家广电总局官方统计数据与新媒体网络数据,对中国城市动画产业发展的时空格局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首先,从产业规模、产品质量、产品集中度3方面构建动画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三角模型法与GIS技术分析中国城市动画产业时空格局,发现:中国动画城市不断增多、发展范围梯度扩散,动画城市多数处于萌芽阶段、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动画城市之间差距较大、“二元三核”格局逐渐形成,四大板块差距明显、东中西梯度发展;其次,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中国动画产业空间格局成因,结果表明生活质量、包容度、创新精神等内生条件是中国城市动画产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文化资源、政策支持等外在条件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城市景观特色丧失、千城一面等城市建设规划与管理症结.随着经济发展,城市风貌与景观特色已广受关注.针对城市景观乱象,在总结国内外城市景观研究与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展城市景观调查、加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保护、重视乡土植物景观保护与利用以及加强环境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等思路,探讨了构建符合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时代精神、结合城市自然环境特征、切合社会经济发展与居民文化生活状况的城市景观评价与控制体系,指出通过坚持城市景观特色的继承与发展进行有效地城市景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大庆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以石油资源、草场资源和耕地资源发展起来),是人地关系作用最强烈的区域之一,也是土地利用发生急剧变化且具有特色的区域.揭示本区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变化规律,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引发的生态安全问题,对于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产业结构调整及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为此,本研究基于大庆市1978、1988、1992、1996和2001年5个时段的MSS和TM影像,获取20a来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信息.以GIS技术为数据集成分析平台,计算湿地景观格局指数和各湿地景观类型的时空转移过程,以期从景观格局的角度定量刻画区域湿地景观过程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和由此产生的湿地生态安全威胁.结果表明,区域内耕地不断增加,建设用地的扩大,以及湿地盐碱化和草甸化过程,是湿地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土地利用造成的湿地景观分割、景观破碎和景观迅速减少,对生物多样性安全、水资源安全和人类健康安全等产生威胁;因而,应根据人类与自然共生原理,对不同湿地进行景观生态的分析、评价、规划和设计,逐步恢复原有的自然湿地景观,使其发挥多种湿地功能.  相似文献   

13.
利用影像尺度响应进行城市扩张变化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光谱直接比较的变化向量分析基础上,提出一种利用景观类型的尺度响应特征进行城市扩张的变化检测方法,该方法充分挖掘了对象的几何特征与纹理特征。首先,利用基准期与检测期影像中不同景观对象的各自拟合特征对数据进行分割,获取子对象,根据每个对象内象元光谱具有同质性的原则,对景观类型发生变化的对象通过规则进行识别,以初步提取变化范围。进而,利用ROC曲线确定最佳分界点与可疑区间范围,以对象为基本单元采用模糊函数的思想对变化区域进行精确提取。最后,以山地城市——贵阳市主城区Landsat-5 2001年和2008年的多光谱影像为数据源,对方法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准确、迅速的提取城市变化范围。  相似文献   

14.
广州市内环路对城市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辉  李榴芬 《热带地理》2000,20(4):291-293
对广州市内环路工程进行分析,以内环路沿线地区为重点研究区域,根据内环路高架桥的设计与内环路沿线生态景观现状,从城市整体景观与生态角度出发,对内环路对广州市城市生态景观影响作出评价。认为广州市内环路工程对广州市城市生态景观影响有:1.内环路建设塑造了广州市中心区城市新景观;2.破坏局部地段现有的视觉景观及生态环境;3.由于高架路对阳光的遮蔽作用,日照环境质量总体水平比内环路时下降,改变了沿线植物生态系统结构。  相似文献   

15.
生态承载力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利用2001—2012年的城市大气环境面板数据和2004—2015的城市水环境面板数据分别进行固定效应向量分解回归,验证了中国区域生态承载力沿胡焕庸线垂直方向梯度递增的假说。假说的成立表明中国各城市的生态承载力可以用其城市中心距胡焕庸线的垂直距离来表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城市生态承载力方程,基于胡焕庸线两侧人口承载力的稳定性,计算了中国大陆332个地级行政区及4个直辖市的相对生态承载力,并按照生态承载力差异程度将中国大陆的东、中、西部进行了重新划分,为研究中国城市生态承载力的格差提供了新视角的分析思路和比较基准。提出在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时,要充分认识各城市的生态承载力格差,使各城市的生态负载与之相适应。  相似文献   

16.
浅析中国山地村落的聚居空间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徐坚 《山地学报》2002,20(5):526-530
中国传统村落数量多、分布广、个性鲜明,被称为“传统文化的明珠”、“民间收藏的国宝”等,其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人聚环境,近年来逐步受到世人的瞩目。山地村落由于所处地形地貌的特殊性,空间特征明显,形象清晰,无论是选址、布局、意境追求、景观建构均呈现显著的空间意象和外在景观,构成历史文化价值丰富的村落文化景观。开展中国山地村落聚居空间的系统研究,不仅是文化研究、乡土研究的需要,而且也是城乡规划、旅游规划及现代旅游文化村落设计的需要。特别是在传统村落面临急剧损毁的今天,倡议传统村落及其保护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从乡土建筑、地方文化、景观资源三方面入手,提出山地村落研究的基本框架,主要分析中国山地落环境空间、生活空间和精神空间等的形成及布局特点,并试图探讨以下几个论点:对中国山地村落的类型及境界进行分类;阐述中国传统的、系统的村落规划思想;对山地村落作多维空间的立体图象研究,寻求景观后深刻的文化影像;完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制度的措施等等。希望能对山地村落文化景观的理论研究有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提出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城市景观体系构成从总体上划分为自然要素与人工要素。城市景观体系构建的主要工作是通过对城市景观构成要素的归纳分析,在景观引导规则的调控下,进行城市景观的总体布局,建设结构合理、特色浓郁、环境优美、自然和人文景观相互交融的城市景观体系。西昌是航天城、月亮城、历史文化城、山地旅游休闲城、又是彝族文化的中心。尽管西昌在城市景观构建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从城市地域特色景观构建、景观整体意象、山、城、水多元生态共生景观建设、建筑群设计整体效果表象等方面仍然十分薄弱。对此作者提出了制定城市景观规划、构建绿色走廊景观带、新村延线蓝色走廊景观带、海河与邛海滨水区主轴线、整理南北街历史文化景观带、规划点、注重城城景观设计的环境评价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周均清  黄光宇 《山地学报》2003,21(4):449-455
我国自1980年代初以来就开始重视山地城市问题的研究。随着国家推进社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和数字城市建设热潮的兴起,我国山地城市与其他城市间的数字鸿沟问题在近年来呈现出一种明显的扩大化趋势,山地城市的数字化研究与建设工作相对于平原地区城市而言严重滞后。为了合理利用城市资源,促进山地城市的发展,缩小与平原城市之间的差距,有必要对山地城市的数字化研究与建设工作引起重视。山地城市数字化研究与建设的重点应该强调以资源高效整合利用为核心,突出山地城市特色,突出山地自然地理条件影响下的空间资源利用的复杂性,重视前瞻性的山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新技术背景下全新的城市问题研究等方面。有针对性地采取因地制宜的集中发展重点项目等措施,及时开展山地城市的数字化相关问题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9.
周亮亮 《热带地理》2000,20(2):125-129
城市景观为城市文化的载体,是城市物质表现,而城市文化同时又建设和改变着城市景观。佛山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景观与文化的相互作用显著,文中试以佛山市为例,追溯城市的文化背景、景观的空间演变,从历史文化景观、工商业专业文化景观、宗教文化景观、民俗文化景观、园林绿化景观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文化特征分析,指出构建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生态城市相结合的综合性城市是佛山市今后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景观建设的取向。  相似文献   

20.
全国中心城市发展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区域经济分析中常用的主成分方法(PCA),来研究全国35个中心城市的发展梯度及差异.通过计算各中心城市的主成分载荷矩阵、主成分得分矩阵、梯度值,总结出全国中心城市发展水平的空间地域分异规律,并针对中心城市发展水平的梯度分区,提出一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