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今年一月二十七日,是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在庆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六十周年的日子里,地质矿产部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谨向中国地质学会致以热烈的祝贺,向全国广大地质普查勘探、科研和教学工作者致以热烈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对支持和赞助我所工作的西北五省(区)地质局、队、院(校)和国内有关单位致以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2.
今年一月二十七日,是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在庆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六十周年的日子里,地质矿产部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谨向中国地质学会致以热烈的祝贺,向全国广大地质普查勘探、科研和教学工作者致以热烈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对支持和赞助我所工作的西北五省(区)地质局、队、院(校)和国内有关单位致以衷心的感谢。中国地质学会从成立到解放前的二十七年间,为推进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组织地质学术交流和培养地质人材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三十三年来,随  相似文献   

3.
北戴河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庆祝大会渤海之滨,群英荟萃,花甲之年,殊堪庆贺。值此喜庆之际,谨向大会致以热烈的祝贺,并借此机会,向我国老一辈地质学家和战斗在生产、教学和科研战线的地质工人、教师及地质科技工作者致以深切的敬意。中国地质学会从1922年成立至今,已经整整六十年了。六十年来,我国地质事业从  相似文献   

4.
今年一月二十七日,是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在庆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六十周年的日子里,地质矿产部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谨向中国地质学会致以热烈的祝贺,向全国广大地质普查勘探、科研和教学工作者致以热烈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对支持和赞助我所工作的西北五省(区)地质局、队、院(校)和国内有关单位致以衷心的感谢.中国地质学会从成立到解放前的二十七年间,为推进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组织地质学术交流和培养地质人材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三十三年来,随着我国地质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地质学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壮大.中国地质学会会员暨广人地质工作者,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矿产资源的普查勘探,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的勘测,地震地质、能源地质和地热地质的调查研究,地质人材的培养,地质测试与实验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国内外地质学术交流,以及地质科学理论的提高和地质知识的  相似文献   

5.
《地质论评》1989,35(2):192,161
亲爱的同志们: 正当改革大潮奔涌九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曙光绽露于华夏大地之时,中国地质学会在京召开了“地质科学、地质工作向何处去?”学术讨论会暨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值此之际,谨向中国地质学会全体会员及全国地质工作者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经历风风雨雨,中国地质学会已渡过66个春秋。抚今追昔,思绪万千。  相似文献   

6.
阎金 《地质论评》2002,48(6):575
各位代表、各位嘉宾: 今天,参加“中国地质学会80周年—面向21世纪地质科学讨论会”,我感到十分高兴。我受部长的委托,谨代表科学技术部向中国地质学会80华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地质科技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广大地质科技工作者和全体会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和问候! 昨天,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同志向中国地质界和中国地质学会发表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中国地质学会80年来所取得的辉煌业绩,表达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对我国地质事业的高度重视与关怀,为我们指明了新世纪地质工作的方向和任务。这不仅仅是对我国地质界的重要指示,也是对我国科技界的重要指示。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和全  相似文献   

7.
业一 《地质科学》1982,(1):40-40
为迎接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六十周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在1981年对近几年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认真总结,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在此基础上,选编了一本庆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六十周年专刊,书名为《地质科研成果选集》,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发行,现已开始预订。  相似文献   

8.
喜逢《国际大陆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讨论会——第三届全国构造地质学术会议》胜利召开之际,武汉地质学院出版社全体同志,谨向大会致以热烈的祝贺,并预祝大会在总结经验、检阅队伍、学术交流、国际交往、团结奋进、推动构造地质发展等方面取得新成就!本社竭诚为全国地质学界服务,并借此机会,将近期和即将出版的部分新书敬告读者,向构造会议献上一束小小的礼花。  相似文献   

9.
各位领导、各位院士、专家、代表们、同志们: 上午好! 中国地质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今天在这里顺利召开.首先,我代表国土资源部党组、代表中国地质学会第38届理事会,向参加会议的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并通过你们向辛勤工作在地质科研、勘查、教学等领域的5万多名地质学会会员和全国广大地质工作者表示亲切的问候!向这次获奖中国地质学会第11届青年地质科技奖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相似文献   

10.
朱德丰  吴根耀 《地质科学》2007,42(1):133-133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盆地构造分委会)、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大庆石油学院和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发起与组织的“全国盆地构造与能源资源会议”,2006年9月18日至20日在大庆油田召开。会议由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和大庆石油学院承办,来自科研、高校和生产单位的211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我国幅员辽阔,盆地类型多,分布广,后期改造强烈,资源勘探开发难度大。  相似文献   

11.
张文佑教授自1934年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开始从事地学研究以来,迄今已整整五十年了。张文佑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大地构造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委、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并兼任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以及其他多种职务,五十年代早期还曾任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秘书。  相似文献   

12.
正当秋高气爽,喜庆丰收的金色季节到来之际,我们高兴地迎来了著名地质学家叶连俊教授从事地学研究五十周年。叶教授的科学业绩正象这金秋的果树硕果累累,这是他在崎岖的科学道路上五十年如一日地艰苦奋斗、不畏艰难险阻、努力攀登的结果。这五十年,是他充满理想、奋斗、成功、挫折、再成功、再前进、不断向科学高峰迈进的五十年,是他富有科学创造力的五十年,也是他热爱祖国、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五十年。  相似文献   

13.
陈安泽 《地球学报》2016,37(5):535-561
笔者从中国地质科学院建立之始,就随着地质部陈列馆(即现中国地质博物馆)划归中国地质科学院领导,而成为其创始研究人员,60年来从没离开过,因此见证了其全部历史。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工作过程中,以笔者为主,利用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学科优势和挂靠单位中国地质学会学术团体这个全国性学术交流平台的有利条件,将地球科学运用到为中国旅游业发展服务中去,从而创立了一门地学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学科——旅游地学(Tourism Earth-science);在旅游地学理论指导下,提出了建立地质公园的建议和一整套实施方案,经过艰辛努力,终于促使地质公园得以建立;地质遗迹是建立地质公园和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地质资源,是旅游地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都是中国地质工作者的首创,是中国地质科学院的重大科学研究成果之一,其在中国地质工作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本文将旅游地学和地质公园产生的历史背景、研究内容、发展过程、建设现状与国内外发展趋势,以及地质遗迹资源的类型划分、评价准则、形成与分布规律、应用保护现状综述如下,以作为献给中国地质科学院建院60周年的礼物。  相似文献   

14.
陈梦熊 《第四纪研究》2007,27(1):157-160
李捷先生,字月三(1894.4.29~1977.1.30),河北成安县人。著名区域地质学家、矿产地质及工程地质学家。1916年毕业于农商部地质研究所讲习班,同年进入地质调查所,开始从事地质事业。他是我国地质界的老前辈,中国地质学会的创立会员,中国地质事业重要奠基人之一。早年在河北、山东等地,长期从事野外实地考察,并于1928年完成1 ∶ 100万中国地质图南京开封幅,是我国最早完成的3个图幅之一。1927年他参加周口店大规模的发掘工作,担任中方代表,为两年后"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奠定基础。1928年调任原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曾在湖北、四川、广西以及苏皖等地区,开创性的完成大量调查工作。解放后,他曾担任水利部勘探设计总局地质总工程师,水电部水电总局副总工程师,为新中国的水利水电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李捷先生是我国最早参与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少数老地质学家之一,对冰川研究造诣甚深。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在鄂西山区首次发现冰川遗迹,50年代又在三门峡以及北京附近发现冰川泥砾层的分布,对研究这些地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问题以及第四系划分,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吴福元 《岩石学报》2021,37(1):284-316
1913年成立的中央地质调查所(成立时称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是中国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级科研机构,代表了中国现代科学的起始,在中国现代科学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它成立后的几十年间,中央地质调查所在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大地构造学、地震学、土壤学、古生物与古人类学等众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学术成就,是民国...  相似文献   

16.
《沉积学报》1987,5(3):4-5
Prof.Ye Lianjun has already in geoscience for 50 years since he graduatedfrom the Department of Geology,Beijing University in 1937.As a geologist,especially a sedimentologist,he is well known both in China and in the world.Heis a member of Devision,the Academia Sinica,deputy director of the Division ofEarth Science the Academia Sinica,chairman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h Committeeand Degree Committee of Institute of Geology,Academia Sinica,deputy councilpresident of China Society of Sedimentology,standing council member and honorary council member of China Society of Petroleum,council president of the Society of Oceanography of Beijing and a member of the Committee on Sedimeatology,IUGS.He was also a couacil member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dirnentologists untill 1986.  相似文献   

17.
王鸿祯 《第四纪研究》1994,14(2):115-118
尹赞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又是我国地质事业的一位开拓者和组织者。尹先生对科学界、地质界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地质教育方面,自1952年至1956年,他参加了北京地质学院的筹建工作,并担任了第一任副院长兼教务长。在北京地质学院任职期间,他竭尽全力推进各项教学工作,培养了大批学生,满足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地质人才的需求。他为北京地质学院的成就而自豪,并长期关怀学院的成长,关怀地质教育的健康发展。我们缅怀尹先生的最好方法就是推动学校工作的进一步向前发展,使之建成为当代地质教学和科研的一个中心。  相似文献   

18.
段万倜 《第四纪研究》1989,9(3):195-200
本文简要介绍了李四光教授从青少年直到逝世为止的毕生活动中的重要事迹。其中包括早年留学日本时参加中国同盟会和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后,专攻地质科学,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前后,专心致志地从事地质科学研究和地质教育工作,在长期的科学活动和社会活动中,为繁荣祖国科学事业,发展和提高中国地质科学水平,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寻找和开发矿产资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在国内外科学界、知识界享有崇高的声誉,为后人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中国人民引以为荣。  相似文献   

19.
程裕淇 《第四纪研究》1989,9(3):224-226
李四光先生是我国老一辈地质学家之一,对地质学的许多分支学科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建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而闻名于世。我对1933年11月他在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届年会上关于庐山第四纪冰川的理事长演说至今记忆犹新。作为一个科学家,他强调一个地质工作者首先要做好野外工作,一切地质假说和理论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任地质部部长,他鼓励地质工作者要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It has been over a hundred years since the birth of research on Chinese geosciences history, which was accompanied by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Chinese geosciences. For hundreds of years, it has grown out of nothing to brilliant performance by several generations of Chinese geologists committing their hearts and minds with the spirit of exert and strive without stop to promote the process of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and to produce the significant impact on serving the society. The study of Chinese geosciences history reflects objectively and historically the history of geosciences in China, which has recorded, analyzed and evaluated the dynamic process sitting in the background and clue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geosciences development.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geological science has roughly experienced two stages in China. The first stage is the study of individual researchers. It spanned approximately 70 years from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o the end of the 1970s. The research contents were mainly based on the evolution of geological organizations,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individual mineral species, the history of deposit discovery and the research of geological characters. The main representatives are Zhang Hongzhao, Ding Wenjiang, Weng Wenhao and Li Siguang, Ye Liangfu, Huang Jiqing, Yang Zhongjian, Xie Jiarong, Gao Zhenxi, Wang Bingzhang and etc. The most prominent feature of this period is the accumulation of a very valuable document for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China's geological history and lays a foundation for the exchange of geological science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The second stage is organized group study. It took around 60 years from the 1920s to 1980s. It includes the history of Chinese geology, the history of geological organizations, the history of geological disciplines, the history of geological education, the history of geological philosophy,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geological science communication, the history of geologists and etc. The most chief feature of this stage is the birth of academic research institute―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mmission on the History of Geology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