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F304.1 2003043045科尔沁沙地人工种草的战略地位与现状分析: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二Taot,c pha、e and pote,ltial of gra邵plantat:on in奎lor、,;:1、ar、d ial、d/‘高玉葆,聂庆华…刀中国沙漠一2003,23 3少一242一245 借助于ETM图像判读数据、统计资料与实际调查资料分析后认为,通辽市人工种草现状不容乐观,但尚有潜力可挖人工种草在通辽市具有战略意义.它不但能够增加农民的收人,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通过对人工种草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后认为,通辽市人工种草发展舍饲畜牧业的潜力在农区而非草原区,其中发展玉米青储尤…  相似文献   

2.
农牧交错带不同人工植被下荒漠化土壤肥力的变化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研究了陕北农牧交错带荒漠化土地上种植人工植被后,在不同的植被恢复类型和生长状态下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的特征。结果表明,随着人工植被的建立与生长,土壤肥力总体趋于好转,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显著改善,土壤质地变细,微生物数量增加,土壤酶活性增强;同时,使流动沙地向半固定、固定沙丘方向转化。但随着植被盖度和植被种类的不同,不同样地土壤肥力差异很大;多年生乔木林改良土壤肥力的潜力最高,耕作粗放的农地土壤肥力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3.
不同植被类型对厚层黄土剖面水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王志强  刘宝元  张岩 《地理学报》2008,63(7):703-713
为了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差异和土壤水分的年际变化特征, 对陕西省绥德县境 内的农地、天然草地、人工柠条林、人工侧柏林、人工油松林、人工油松侧柏混交林地0~10 m 土壤剖面的土壤水分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农地土壤约在3 m 以上、其他植被类型约在 2 m 以上土层的土壤含水量随年降雨量的大小存在年际变化, 且农地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其 他植被类型, 其他植被类型间无显著性差异。0~2 m 土层农地土壤水分在不同测定年份始终在易效水以上, 但其他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随降雨量的不同变化于难效- 无效水与易效水之间。农地3 m、其他植被类型约2 m 以下的土壤含水量无显著性年际变化。农地与天然草地 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其他人工林植被, 但二者含水量之间无显著差异, 土壤水分都属易效水 范围。人工柠条灌木林土壤水分显著低于其他植被类型, 人工侧柏林、人工油松林和人工油 松侧柏混交林之间土壤含水量无显著性差异。人工柠条林土壤水分属于难效-无效水范围, 人工乔木林接近难效-无效水范围。  相似文献   

4.
农牧结合是高寒牧区放牧系统的一项重要的实践,具有实现农业和牲畜业可持续生产的重大潜力。然而,目前青藏高原的农牧业分离已经导致集约化农业、草地退化和饲料短缺的问题产生。因此,为探索高山放牧系统中农牧结合的潜力,本研究以中国普兰县为例,基于多数据源,分析了牧草生产潜力和牲畜产量,并从饲草供给角度评估了农牧结合的潜力。结果表明:普兰县可用于人工种草的潜在边际土地约560公顷,基本位于环境条件较好的普兰镇周边。而积温是牧草种植的主要环境限制因子,今后牧草种植应注重品种的抗寒性和生长周期,同时也要注意人工草地建立后的退化和沙化问题。另外,虽然2012–2016年普兰县牲畜数量明显下降,但高寒草地放牧牲畜数量依然高于农牧景观的牲畜放牧数量。该地区目前放牧牲畜数量一般维持在约11万只羊单位,而人工草地和作物秸秆能够提供约1.1万只羊单位的饲料,约占农牧景观中牲畜数量的一半。普兰县农牧结合可以适当补充放牧条件下牲畜饲料的缺额,尤其是在农牧区的普兰镇。本研究结果对未来牧草生产和发展农牧结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不同潜水埋深下,黄河三角洲柽柳(Tamarix chinensis)的光合作用参数变化规律,选择已生长3 a的柽柳幼苗,在盐水矿化度为20 g/L条件下,模拟设置0 m、0.3 m、0.6 m、0.9 m、1.2 m、1.5 m和1.8 m的潜水埋深,种植选择的柽柳幼苗;利用光合作用仪和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测算分析了柽柳幼苗的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等。研究结果表明,在盐水矿化度为20 g/L下,随着潜水埋深的增加,柽柳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光系统II的电子传递量子效率都呈单峰型变化,当潜水埋深为0.9 m时,其都达到最大值,柽柳光合效率最高;当潜水埋深≤0.3 m时,柽柳叶片净光合速率减小主要以气孔限制为主,而在其它潜水埋深下,主要以非气孔限制为主;当潜水埋深为0 m和0.3 m时,柽柳叶片光系统II开放的反应中心比例减小是导致其实际光化学效率减小的主要原因;当潜水埋深为1.8 m时,柽柳激发能捕获传递效率显著降低,导致其实际光化学效率减小;与潜水埋深为0.9 m相比,当潜水埋深为1.2 m、1.5 m和1.8 m时,柽柳叶片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远大于电子传递量子效率的下降幅度,即在盐水矿化度为20 g/L下,中、高潜水埋深导致了柽柳光合暗反应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6.
以2013年2月17日~19日的一次人工增雨过程为例,详细分析了人工增雨数值模式产品对人工增雨作业的指导作用,认为模式产品能够给出未来24小时内的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其24小时降水分布与地面降水实况非常相近,其柱云水量分布与卫星云图、雷达回波非常相似。利用模式每3小时的降水量、柱云水量和柱过冷云水量,可以分析出人工增雨作业条件较好的区域和时段,对人工增雨作业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潜水水位对单井抽水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以地下水为灌溉水源,全线采用节水滴灌方式灌溉。全线共有108口水源井,水源井间距约4 km。以第69号水源井(38°41′12″N、83°22′16″E)为例,在距水源井120 m范围内设置了7个地下水监测井,利用潜水水位的动态观测数据,分析了抽水过程中水位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持续抽水过程中潜水水位变化可分为快下降和慢速下降两个阶段;潜水水位恢复过程可分为快速上升和慢速上升两个阶段。水位下降和上升的速度变化形成水位的空间差异,即降落漏斗的形成和消失。利用稳定流抽水试验计算得出含水层渗透系数为12.85 m/d。  相似文献   

8.
查清煤矿区地下水的补给及流动模式是矿区安全开采的重要基础保障之一。通过环境同位素示踪剂(~2H和~(18)O)以及地下水~(14)C测年技术,识别出新疆木垒煤矿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结果显示:该区中部平原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高海拔山区降水,南部地区潜水的平均补给高程约为1 700~2 300 m。~(14)C测年结果与同位素δ~(18)O低值表明,第三系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是晚更新世寒冷气候条件下补给形成的;侏罗系孔隙裂隙水、基岩裂隙水与现代潜水之间存在有一定程度的水力联系,地下水的补给流动途径是基岩裂隙水在出山口渗出地表后部分通过山前透水层渗入地下,进而补给潜水及第三系裂隙水或侏罗系孔隙裂隙水。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重建后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物种多样性研究相对较薄弱的地区。目前关于该区植被恢复重建后的物种多样性研究尚未见报道。研究该区植被恢复重建后的物种多样性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重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选取6个物种多样性指数对纸坊沟流域主要的天然及人工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天然灌木林物种多样性最高,均匀度最大,人工乔木林和天然草本的物种多样性及均匀度接近,人工灌木林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最小。人工林纯林(包括纯乔木林、纯灌木林及单一乔灌混交林)具有很强的抵抗其它乔灌物种入侵和定居的能力,对林下草本也有很强的控制能力。因此,要建造一个具有较高物种多样性的群落,在建造初期就要选择多物种混交,并注意初值密度。  相似文献   

10.
 通常认为极干旱区土壤水分来源于降水、大气或凝结水,深埋区不存在潜水蒸发。然而通过使用拱棚法初步证明在极干旱深埋区存在潜水蒸发,而潜水是土壤水分的重要来源。为了进一步求证土壤水分来源,开挖200 cm×200 cm×200 cm的土坑,完全隔绝与下层土壤及四周的水分联系,回填后监测土壤10、30、50、100、150 cm的空气温湿度;同时设置与四周隔绝但底面联通的对照坑。27 d后都模拟25 mm降雨。监测发现模拟降雨前联通土壤的水分含量、空气相对湿度、绝对湿度都明显高于隔绝土壤。1 a后远离降雨时土壤水分的检测发现隔绝土壤水分含量低于联通对照,但因隔绝土壤处于潜水蒸发漫溢的相同气象环境,其湿度不会无限下降。隔绝对比实验反演证明深埋极干旱区存在潜水蒸发。  相似文献   

11.
草牧场防护林营造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文标  陈立新 《中国沙漠》2002,22(3):214-219
草牧场防护林是具有特殊作用、功能和意义的防护林林种。它不仅可以改善草牧场微域气候,增加牧草产量,改善牧草质量,提高草牧场生态经济系统的生产力和稳定性,而且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改善区域性生态环境,促进区域性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20世纪以来对草牧场防护林的研究就已开始,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草原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其研究日趋活跃。该文在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草牧场防护林的概念、功能、作用、特别是营造技术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并对草牧场防护林的营造技术进行了展望。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加强草牧场防护林建设,对于草原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和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黄河上游龙羊峡库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项研究以黄河上游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的龙羊峡库区为研究区,应用遥感与GIS一体化的方法,建立了库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在系统的支持下,利用多时相、多波段TM遥感数据,对库区近十年来生态环境变化进行监测分析,揭示了库区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现状,以及建库近十年来生态环境时空演化的过程与发展趋势,为库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项研究利用遥感和GIS技术,采用生态环境综合分类系统,在一次分类处理中通过多层次不同级别的组合获得了基于同一信息源的土地沙漠化、草场盖度、土地利用处地覆盖等多种环境类型信息,并利用环境信息模型对库区的土壤侵蚀进行了评价。基于GIS的分类后再处理使遥感分类精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研究表明,在GIS的支持下充分利用遥感信息监测与评价生态环境,是区域生态环境定量化研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半干旱草原地区沙漠化防治战略的转型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我国的治沙事业虽已取得很大成就, 但总体而言, 依然是点上治理、面上扩大, 治理速度赶不上沙化速度。针对我国北方半干旱地区的环境特点, 通过分析、比较, 提出应将生态建设的重点从强烈发展中的、严重的沙漠化土地转向正在发展中的和潜在的沙漠化土地。  相似文献   

14.
在潜在沙漠化地区"乱垦"是有害无益的。但科学的合理垦殖不应该禁止, 而应积极提倡和支持, 贵南牧场成功的经验, 应引为借鉴。该场自1968年改军马生产为农牧业结合经营方式, 在木格滩进行实验性垦殖, 20多年来在生态环境和经济收入上取得了显著的双重效益。其具体措施是: 1. 有选择的开垦土地。在开垦之前先进行勘测, 选择地面平整、土层深度在2.5m以上的粉砂质或轻壤质土地块进行垦殖, 耕种深度不超过30cm。2. 保持地形原貌。对开垦土地不进行平整, 让其自然起伏, 保持原来地貌, 使表层2m以上的土层保持均匀一致、稳定。3. 实行"耕二休一"和草田轮作制。改良土壤的理性化状, 不断补充和提高土壤肥力。4. 合理耕作。春翻地采取边翻、边压、边播种, 翻后压两遍, 播后再镇压, 尽量缩短工作程序时间(以不超过24小时为准); 而夏翻地封冻前镇压, 来年免耕播种。5. 采取残茬越冬。尽量减少耕地面的裸露, 让地面被作物茬子和撒在地里的秸秆覆盖, 减轻风蚀。这为我国在容易发生沙漠化草原地区进行合理的农业开发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经验。  相似文献   

15.
Ecological degradation is a common problem around the world which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nkind. This paper selects Lashihai basin as the study case, and uses Logistic stepwise regression to simulate the original ecology of the potential vegetation in the area as a reference system for the defini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subsequent degree of ecological degradation and its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analysis yields four main results. (1) The strong human disturbance areas in the Lashihai region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Lashihai basin, and the main impact factors are roads, residential areas and cultivated lands. (2) Besides lake, there are eight potential vegetation types in Lashihai, among which evergreen coniferous forest is the dominant community, and the other seven planting types of potential vegetation include warm meadow, grass, beach grass, evergreen broad-leaved shrubbery, deciduous broad-leaved shrubbery, warm steppe and alpine grassland. (3) The elevation and average phosphorus content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potential vegetation, while the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have differential sensitivities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4) On the whole, the degree of ecological degradation in the basin is relatively light, in which the proportion of non-degraded areas accounts for nearly half, the area of mild degradation is about one-fourth, the moderately degraded area is concentrated in areas with strong human disturbance, accounting for only 18.64%, and the severe degradation is rare, occupying an area of only 3.17%.  相似文献   

16.
毛乌素沙地草场荒漠化评价的指标体系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刘玉平  慈龙骏 《中国沙漠》1998,18(4):366-371
毛乌素沙地草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开垦、过度放牧、樵柴和挖药材等,沙地草场荒漠化过程分为4个阶段,即轻度退化、中度退化、严重退化和极严重退化。应用植物被分类、排序和梯度分析等技术研究了沙地草场荒漠化过程。轻度退化阶段以臭柏、麻黄等中旱生灌木为主;中度退化以油蒿、柠条等为主;严重退化以籽蒿、羊柴等为主;极严重退化以沙米、牛心朴子等为主。随着退化的发展,地表覆沙厚度逐渐增大,土壤中各种营养成分大幅度下降,土壤机械组成粗化,由沙壤土向沙土发展,沿退化梯度群落种多样性呈现单峰曲线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沙地草场在群落水平上的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7.
陈俊岩 《西部资源》2012,(3):153-154
鄂尔多斯的煤炭资源经过多年的开采,给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针对鄂尔多斯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根据目前煤炭开采技术现状,提出适合鄂尔多斯地区的保水开采技术途径,将矿井水、瓦斯、矸石进行资源化利用。从而实现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促进鄂尔多斯地区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沙漠和沙地的资源优势与农业发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人口、粮食、土地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今后我国几十年的主要问题。我国后备土地资源的68%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其中沙漠和沙地面积辽阔,类型繁多,涉及212个县(旗)、48×106人。我国的沙漠和沙地具备适度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依托,具有灌溉、雨养和高寒农业等特殊环境,是栽培作物和养殖家畜的集中区,许多尚无饲养或尚无栽培种类可以取代的野生动植物具有独特经济价值和高度的抗性。我国的沙地持续利用技术体系已初步建立,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流沙固定技术,结合各地的具体条件创建了许多成功的区域开发治理模式。沙漠和沙地开发必须摆脱传统的农业利用模式,依靠科技进步,多采光、少用水,结合资源条件、市场需求、投资能力,有计划、有步骤地规模开发。  相似文献   

19.
基于塔里木河下游2000年、2010年、2016年3期的遥感资料,对区域内的土地类型进行分类,评估整个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等估算区域的社会经济评价分值。结果表明: 自生态输水以来,塔里木河下游地区的未利用地面积变化不大,水域面积增加最显著,耕地和建筑用地面积有所增加,林地和草地的面积有所减少。 2000~2016年,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价值有所增加,其中以提供美学景观价值和气体调节的价值增加最大,增加率分别为318.35%,312.94%;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率约为69.57%。影响塔里木河下游经济发展的因素可以概括为经济地理因素与农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0.
Afforestation in China’s subtropic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equestering CO2 from the atmosphere and in storage of soil carbon (C). Compared with natural forests, plantation forests have lower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content and great potential to store more C. To better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afforestation on soil C turnover, we investigated SOC and its stable C isotope (δ13C) composition in three planted forests at Qianyanzhou Ecological Experimental Station in southern China. Litter and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for total organic C, δ13C and total nitrogen. Similarly to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SOC in natural forests, SOC concentrations decrease exponentially with depth. The land cover type (grassland) before plantation ha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SOC. The SOC δ13C composition of the upper soil layer of two plantation forests has been mainly affected by the grass biomass 13C composition. Soil profiles with a change in photosynthetic pathway had a more complex 13C isotope composition distribution. During the 20 years after plantation establishment, the soil organic matter sources influenced both the δ13C distribution with depth, and C replacement. The upper soil layer SOC turnover in masson pine (a mean 34% of replacement in the 10 cm after 20 years) was more than twice as fast as that of slash pine (16% of replacement) under subtropical condition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masson pine and slash pine plantations cannot rapidly sequester SOC into long-term storage pools in subtropical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