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小根 《海洋科学》1997,21(1):56-60
根据海南岛榆林验潮站1954~1992年连续39a潮位观测资料,经过统一基准面校正后,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得出近40a来海南岛南岸的相对海平面变化呈上升趋势,相应的平均上升速率为0.64mm/a,这一数值较近百年来1~2mm/a的全球海平面上升速率明显偏小,反映出同期海南岛南岸的地面是微弱抬升的。  相似文献   

2.
红树林潮滩沉积速率测量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树林捕沙促淤功能是红树林防浪护岸效益的主要表现之一。本文用标志桩法与(210)Pb同位素定年法测定红树林潮滩沉积速率。海南东寨港林市村岸段标志桩试验显示:红海榄Rhizophorastylosa密林区普遍淤积,平均速率4.1mm·a(-1);白滩与疏林区侵蚀,平均速率8.2mm·a(-1)。沉积速率随滩地高程增加或潮水浸淹频率的减小而减小。冬春淤积为主而夏季冲刷为主。区域性淤积速度受区域泥沙来源与海岸动态影响。在粤西廉江高桥镇凤地村岸段的(210)Ph测试显示,0—90cm段沉积历时为145(1847—1992)a,平均沉积速率为6.2mm·a(-1)。其中0—40cm段1966—1992年沉积速率15.4mm·a(-1)最大,40—50cm段1930-1966年沉积速率2.8mm·a(-1)最小。  相似文献   

3.
中国沿海海平面的上升预测模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海平面上升,已为世界各海洋国家所关注,研究表明,近20年多年以来,我国沿海的海平面以1.5mm/a的速率上升,这与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趋势是一致的,为了预测海平面的这种上升趋势,本文试图从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海平面上升和结合我国海海平面变化特点提出了我国的海平面变化预测模型,即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趋势既取决于全球温室效应的增强,又受到沿海地壳升降和地面下沉的影响,文中给出了我国海平面变化  相似文献   

4.
秦皇岛沿岸海平面变化与地壳升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道永 《海洋学报》1998,20(3):76-81
本文研究发现,近43年来秦皇岛沿岸相对海平面变化呈总体下降趋势,其变化速率为-2.1~-2.4mm/a,经地壳升降观测资料修正后,确定海平面变化速率为-1.3~-1.6mm/a,并分岸段讨论了相对侮平面变化的年速率.由此证明,秦皇岛沿海海岸侵蚀并非由海平面变化引起.预计未来10余年内,海平面变化将不会对海岸带经济发展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5.
海平面上升对中国沿海地区影响初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五十年来中国沿岸海平面变化总的呈上升趋势,年变率平均为1.4mm/a,中国沿岸地形复杂,未来海平面上升可能影响的主要脆弱区为黄河、长江和珠江三大三角洲和滨海平原,其可能受害区域估计达35000km^2。影响中国沿岸相对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因素有:近代地壳垂直运动和地面沉降,台风和风暴潮,海岸侵蚀和海咸水入侵等。  相似文献   

6.
对全球449个水位站的月平均和相应的年平均水位序列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用这两种水位序列进行计算,若不计异常升降值并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平均升降值参加统计,则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率分别为1.41mm/q和1.37mm/a,全球海平面升降区域性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7.
海平面上升包括绝对上升和相对上升两种概念。与全球气候变暖相关联的海平面上升属于海平面的绝对上升,这是全球性的,世界各地的上升速率几乎都一样,其上升速率每年约1.5毫米左右。海平面的相对上升则不一样,它包含着两种成份,一是与全球气候变暖相关的海平面绝对上升,另一成份则是地壳的升降和洋流等海洋动力学因素的影响所致。因为不同岸段地壳升降、洋流等影响不一样,所以海平面的相对上升在不同的岸段和不同时段可以有不同的数值,它具有很强的局限性。例如在我国漫长的海岸线上,在有些岸段上海平面的相对上升为正值,而在另一…  相似文献   

8.
红树林潮滩沉积速率测量与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红树林捕沙促淤功能是红树林防浪护岸效益的主要表现之一。本文用标志桩法与^210Pb同位素定年法测定红树林潮滩沉积速率。海南东寨港林市村岸段标志桩试验显示:红海榄Rhizophora sytlosa密林区普遍淤积,平均速率4.1mm·a^-1;白滩与疏林区侵蚀,平均速率8.2mm·a^-1。沉积速率随滩地高程增加或潮水浸淹频率的减小而减小。冬春淤积为主而夏季冲刷为主。区域性淤积速率受区域泥沙来源与海  相似文献   

9.
南极冰层的冰量为24.5×106km3,占地球总冰量的90%以上,南极冰川进退控制着全球海平面变化和气候波动。酉部南极乔治王岛第四纪冰碛与湖积剖面记录了近12000a来南极曾于距今11000a,9000a和6100a出现过3次快速的冰消过程,近6000a来是一小幅度冷暖交替的气候波动过程。深圳湾北岸潮间带堆积是在近6000a以来发育的,堆积物的环境记录表明,海平面呈周期性升降变化,波动周期平均为670a,低海面时期发生于距今5500—4900a,3900—3600a,2400—2200a和1300—1200a。相邻低海面间则是海面上升时期,每一升降周期的海平面变化幅度为80cm左右,近100a的现代增温,海平面处于上升阶段,上升速率为2—3mm·a(-1)。  相似文献   

10.
红树林潮滩沉积速率及海平面上升对我国红树林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红树林潮滩沉积速率介于4.1~57mm/a之间,本文通过红树林潮滩沉积速率与当地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的比较,认为海平面上升对我国大部分地区红树林不会构成严重威胁,但对当地泥沙来源少,红树林潮滩沉积速率较低的地区会造成严重影响,此外,还对影响红树村潮滩沉积速率的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中国沿岸现代海平面变化及未来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1985年以前和1992年以前两个时段,对我国沿岸25个验潮站近百年来的海平面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计算了两个时段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年速率和平均海面高度,论述了海平面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并对未来海平面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计算结果表明,近百年来我国沿岸相对海平面在总体上不但持续上升,而且近年来上升速率普遍加快;根据海平面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变化趋向,预计到下世纪中叶前后,全球性海平面大幅度上升的可能性不大,我国沿岸区域性海乎面平均上升幅度不超过15cm,不同岸段因地壳升降差异性大而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12.
根据对16个验潮站的实测资料的统计分析,本文首次分布了浙江沿岸近30余年来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9mm/a,是过去100a全球海平面上升速率的2.5倍,显示出区域性构造沉降因素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高家镛  张金通 《台湾海峡》1993,12(3):248-256
本文从理论及实际资料两个方面入手,初步探讨了海平面与沿岸地壳这两个独立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只有对两者变化幅度值进行数学分析,才能确切地了解海岸升降的原因;我国东部沿岸新构造时期地壳的升降活动所反映的海平面升降变化总体上显示为北高南低特征,该特征与沿岸断块构造差异活动(北降南升)密切相关,而根据地壳形变测量、验潮站观测资料所得的海平面则相反(北低南高)。这一矛盾现象似可用长周期趋势变化与短周期瞬时变化的“非等效性”予以解释。文中还认为南海海域近代海面上升与沿岸地壳下降活动关系密切;以地壳年均升降速率为指标划分地壳垂直活动强度类型应是一种可行的方案;华南沿岸既有“相对稳定”岸段,也有“活动”及“强烈活动”岸段。  相似文献   

14.
广东沿海相对海平面变化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特固  杨清书 《热带海洋》1997,16(1):95-100
根据广东省沿海及珠江三角洲口门区17个验潮站资料,分析近40a(1955-1994)平均相对海平面变化特点,表明RSL存在振幅20-40cm的准同步变化和1.5-2.0mm.a^-1上升率。广东沿海的RSL长期变化存在30-40a,振幅2-3cm的气候周期,珠江三角洲口门区的RSL变化深受珠江径流量变化的影响。径流量变化1000亿m^3,各分流口门的年平均水位相应变化4-6cm。  相似文献   

15.
Gros.  EE 《海洋地质前沿》1998,(11):16-18
全球海平面上升速率的新资料(2.1±1.3mm/a,Nerem等,1997)在局部相对海平面的历史和组成中有长期的影响。两个重要的时期作为较温暖气候和海平面位置的模型,即125kaB.P.末次间冰期和5kaB.P.的全新世中期(Foland等,199...  相似文献   

16.
海平面上升对长江三角洲附近沿海潮滩和湿地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于1988-1991年,对长江三角洲附近沿海潮滩和湿地进行较全面的调查,利用高程-面积法、沉积速率法,并引进未来冲淤趋势参数,对全区14个典型潮滩断面进行海平面上升影响的估算。结果表明,当海平面上升0.5m和1.0m时,全区潮滩面积分别比1990年的减少9.2%和16.7%;湿地面积减少20%和28%,并发生高级类型向低级类型的逆向演替。各岸段损失率相差悬殊,以侵岸段较大,淤涨岸段将减缓淤涨,甚至  相似文献   

17.
太平洋海域海平面变化的灰色系统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太平洋海域48个长期验潮站的月均海平面分别建立了GM(1,1)模型。GM(1,1)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太平洋海域的海平面变化的趋势,它除了能给出连续的海平面变化速率外,同时能方便地给出海平面变化的加速率。模拟结果表明,在太平洋地壳均衡假设下,太平洋海域的月均海平面以平均速率0.17cm/a上升。在太平洋海域所取的48个长期验潮站中,有40个站在加速上升,全部站的平均加速度为0.00029cm/a2。且加速率逐渐增大。当然这些加速率都很小,但作为一种普遍性的趋势,这已足以说明:太平洋海域的海平面在加速上升  相似文献   

18.
湄洲湾夏季的初级生产力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王宪  李文权 《台湾海峡》1994,13(1):8-13
湄洲湾1992年夏季的叶绿素a,三磷酸腺苷,碳比积累速率,初级生产力的变化范围和均值分别为0.45-4.72,1.49mg/m^3;0.12-1.07,0.31μg/dm^3;0.06-0.58,0.34d^-1;0.07-0.34,0.21m/(m^2.d)。叶绿素a与三磷酸腺苷之间。初级生产力与碳比积累速率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叶绿素a三磷本能腺苷的比值为4.8,湄洲湾夏季浮游植物的生长受氮不足  相似文献   

19.
福建沿海晚更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绍鸿  杨建明 《台湾海峡》1994,13(2):166-175
本文选择了六类79个具有^14C年龄和准确高程的古海面标志物,按北,中,南三个岸段分别建立了三条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讨论了福建沿海晚更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特征和规律,通过比较也分析了不同岸段新构造差异升降情况。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中白垩世高频率低幅度海平面变化的因果机制存在着争议。一些研究人员提出,引起冰川———冰消作用旋回的气候变化或地球体变形是这一时期非构造性海平面变化的主要动因。地球体———冰川性海面升降都不可能引起全球海平面均匀变化。为了验证海平面变化地层记录的同期性或穿时性,笔者选择了7个被认为是构造稳定区的阿尔布期海平面曲线。海侵———海退旋回平均持续期为1.54Ma,频率为0.3-2.7Ma。7个海平面曲线中有5个是克拉通盆地(阿曼、巴黎盆地、莫斯科凹陷和复合曲线)。得克萨斯剖面位于大陆边缘,西太平洋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