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东亚和东南亚第四系对比中,有关的几条界限,本文建议如后。采用Globorotalia truncatulinoides的初现位作为本区海相第四系的下界,其位置大致在古地磁Olduvai亚时的下界,时间约为距今1.9Ma。在南中国海、东海及沿岸地区,发现了以G.truncatulinoides的初现位为代表的一系列有意义的生物事件,如Pulleniatina finalis的初现位,Globigerinoides obliquus和Globoquadrina altispira的灭绝位,以及Globorotalia menardii和Pulleniatina obliquloculata壳体旋向的变化。此界限在东亚和东南亚也是相当稳定的。在陆相地层中,以泥河湾组为代表,狭义的泥河湾动物群(相当于晚维拉方动物群)所在地层的底界,其古地磁位置为Olduvai亚时的底界。以此作为陆相第四系的下界,与上述海相第四系底界一致。 以古地磁布容/松山界线作为中更新世和早更新世的界限,其年代为0.73MaB.P.。中国中更新世的标准地层周口店组,其底界恰为布容/松山的转换面,北京猿人的年代为0.60—0.23MaB.P.。在洛川黄土剖面上,布容/松山界线为古土壤S_7的底界。雷琼地区中更新统下部的北海组的底界也是布容/松山界线,所产的玻璃陨石的裂变径迹年龄为0.687—0.733MaB.P.。在黄海,布容/松山界线是第Ⅶ海侵层的顶界。通过岩石地层标志,以及动物群、古人  相似文献   

2.
安徽淮北平原更新世—上新世地层划分及第四纪下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区更新统自上而下有茆塘、潘集、桃园三个哺乳动物群,分别与萨拉乌苏、周口店、泥河湾(狭义)动物群相当。通过古地磁、热释光、氨基酸、铀系法测年,并结合气候地层对比,上、中、下更新统底界可分别定为0.13、0.7、1.8Ma左右。上新统/中新统的分界线与地中海地区的Piacenzian/Messinian分界线基本一致,其年龄在4.5Ma左右。  相似文献   

3.
泥河湾层古地理环境的初步认识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几乎所有关于泥河湾层的著述中,皆或多或少地涉及泥河湾层形成的古地理环境问题.早在二十年代,Barbour,G.B.和Licent,E.等人,即根据泥河湾动物群的性质,认为泥河湾期相当温暖湿润,同时也指出该层上部的蒸发岩,标志着后期气候变干的趋势.六十年代以来,北京大学等单位,对湖盆演变及其与新构造运动关系等问题,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近年来微体古生物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古气候信息.周昆叔研究了红崖南沟剖面下部孢粉谱,认为这里记录了一个“冷期”.刘金陵(1980)研究了虎头梁剖面下部孢粉谱,认为它代表一种“凉——北方型”气候.任振纪研究了蔚县142钻孔孢粉组合,认为泥河湾层记录了三个“冷期”.汪品先等(1975)在东窑子头发现的有孔虫  相似文献   

4.
蔚县水西堡钻孔发现的微体古生物群与泥河湾组剖面相符,从古地磁测试泥河湾组顶部已属中更新世.从钻孔确定介形虫组合序列,Ⅴ—Ⅷ单元为泥河湾组下部,Ⅰ—Ⅳ单元为上部.发现二个有孔虫层位,从而确定华北上新世-更新世界限提供依据,这对该区新构造运动、古地理、古环境等研究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5.
华北地区海陆相第四系的生物地层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是我国第四系研究的典型地区,很多研究者曾对其作过较为全面的讨论.但过去仅研究陆相地层与生物群,缺乏海相化石与年代地层学控制,致使一些有关地层时代与地层对比问题未获解决.六十年代以来,华北地区第四纪海相层与化石的发现、为进行第四系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前景.作者及何炎对华北第四纪有孔虫做了一系列研究.安藏生及本文作者对北京平原第四系磁性地层学、海相微体与超微化石做了研究.1975年与1978年,河北省地质局七队与其它单位对河北第四系作过比较全面的总结.基于上述资料及某些磁性地层学资料,我们有可能探讨华北海、陆相第四系的划分、对比及地层界线问题.一、华北第四纪海相生物地层系统作者将华北约300万年以来的海相第四系与上上新统划分为十个海相化石组合带(以有孔虫为主,见附表.)这十个带均有直接或间接的年代学资料为佐证.各带多有可靠的区域对比资料确定其上、下接触关系,仅有Ⅰ、Ⅱ带的关系尚待进一步澄清.各带的代表性化石皆以它们在我国的首现资料为准.兹扼要分述如下:(一)Ⅰ组合带 代表化石为Ammonia tepida,Evolutononion weiheense,代表剖面  相似文献   

6.
浙江宁波地区第四纪磁性地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宁波地区B12和LK1两孔472块古地磁样品的测定,结合微体古生物、孢粉和地层等资料,对宁波地区的第四纪磁性地层的划分与年代作一初步探讨.经分析表明,宁波地区迄今钻遇的第四系地层,在极性年表中属于73万年以来的布容正向时,未见早更新世的沉积;全新世底界以哥德堡亚时为标志,距今1.2—1.3万年;晚更新世底界应放在吉曼卡亚时为宜,距今19.8—21.5万年.  相似文献   

7.
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泥河湾层的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北阳原-蔚县盆地的泥河湾层,是我国下更新统的标准地层之一,研究的历史较久,早在1926年巴博尔(Barbour,G.B.,)等人认为泥河湾层(Nihewan Bed)是黄土堆积之前,红土堆积之后的一套河湖相地层,自此之后,驰名中外.到目前为止,有近60篇文章从不同侧面对泥河湾层进行了论述.笔者在1979—1982年期间对泥河湾层进行了调查.本文对泥河湾盆地的大南沟、铺路、红崖南沟、虎头梁、小渡口、下沙沟、石匣西、石匣东、五里台九个地层剖面(图1)采得的324个岩样标本,做了光谱半定量测定,用取得的各元素含量数据,进行了最优分割法(Optimal partitioningmethod)计算,对所计算的结果做了初步的整理分析,进而对泥河湾层的划分与对比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福建沿海下更新统的磁性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通过对下更新统海湾相的“镇海组”(Q1^m?)建组剖面--福建龙海市关头剖面进行古地磁测量,配合K-Ar法测年、粒度、矿物和孢粉等分析资料,确认该剖面中部的灰绿色粘土粉砂质砂层属于早更新世,其沉积相应为冲-洪积相,仍沿用“镇海组”(Q1^al pl)之名。研究表明第四纪下界存在于该剖面的灰绿色粘土粉砂质砂层与红褐色粉砂粘土质砂层之间(即M/G面上)。这是福建首次用年代地层学手段发现的第四纪下界。  相似文献   

9.
松嫩平原西部近200m厚的第四系,基本记录了距今约300万年来地球磁场所经历的极性时与极性亚时的周期变化.东部高平原第四系仅厚70—80m,岩心自上而下记录了布容正向极性时和松山反向极性时的上部.讨论了第四纪底界与内分层、早更新世晚期地层缺失及关于林甸组与泰康组地层断代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安徽淮河中游平原第四系研究,最早是由杨钟健、周明镇先生进行的.他们根据江苏泗洪下草湾、戚咀和泊岗村附近地层中的哺乳动物化石和瓣鳃类化石研究,将更新统自下而上划为下草湾组、泊岗组、戚咀组.六十年代初,张可迁同志根据淮北1:20万综合水文地质普查资料,对区内第四系提出了不同的划分意见,将下更新统称为下草湾组,上更新统称为下蜀组,且认为中更新统可能缺失.七十年代,安徽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根据安徽省地质矿产局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在近卅年来于淮北平原施工的大量第四纪钻孔资料,将更新统自下而上建立了蒙城组、潘集组、茆塘组.显而易见,本区第四纪下限的专门性工作很不深入,基本是以岩性为分层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浅地层、单道地震剖面联合解释,发现了一系列与天然气水合物密切相关的海底异常地貌、地层结构.在精细浅地层剖面上发现了陆坡丘状体、浅部断层以及由连续强反射层、声空白补丁、局部增强反射和声空白带构成的海底浅部含气带.浅部含气带位于海底之下34-82m,通过其空间分布位置判断,认为气体来源于深部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在单道地震剖面上识别出麻坑、气体渗漏柱、褶皱、模拟海底反射(BSR,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等结构.BSR位于我国首次钻取的天然气水合物样品深度之下,判断其为该区水合物稳定带底界.依据ODP1148站深海钻井的地层厚度、沉积速率、测年等资料进行地层划分,识别出渐新世、中新世等地层界面,初步建立了神狐海域水合物区沉积地层年代标尺.地层年代划分结果表明BSR、褶皱、首次钻取的水合物样品位于晚中新世至上新世地层内,以上地层成为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探重点目标层位.  相似文献   

12.
在1985年〈地震地质〉第七卷第二期上,发表了强祖基、叶士忠合写的“1668年山东莒县一郯城81/2级大震区的活动断裂特征”一文,文中报道了沂、沭河下游的第四系,建立了第四系层组,描述了各层的岩性和化石,并指出了它们的标准出露地点.文中所建立的下更新统“马陵山组”、上更新统“戚嘴组”上段及下全新统“归义组”,均以含海相化石为特征.有关的更详细的化石名单,曾由叶士忠在〈地球科学〉1984年第3期,以“沂沭河中下游地区第四纪海相地层的确定”为题,作过报道这对该区,首次发现“海相层”的报道,颇为引人注目.近十几年来,对渤海周边地区的海侵层位及黄海海州湾附近的海侵层位中的微体化石组合,作过很多研究,发表过不少论文,已为研究黄、淮、海平原第四纪地质的专家们所熟知.但是,强、叶二人所报道的化石组合中,有不少有孔虫和介形类的新的种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与邻区第四纪地层对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由于所有的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标志都是穿时的,建议在区域层型剖面中以“最佳物理参考点(golden spike)”作为地层划分和对比的规则,并以放射性测年资料和已经验证的古地磁转换面作为时间界面划分的标准,同时辅以尽可能多的其它对比标志。据此,本文建议采用Globorotalia truncatulinoides的初现位(FAD)或Olduvai极性亚时的底界(1.9Ma)作为更新世的下界;以极性时Brunhes/Matuyama的界限(0.73Ma)作为中更新世/早更新世的分界;以同位素第5期的开始(128ka)作为晚更新世的下界;全新世则以第九届INQUA所建议的10ka为其起始。中国的第四系以北方的泥河湾和周口店剖面、西北的黄土剖面,以及黄海的QC_2孔为基础,与邻区的俄国西伯利亚北部、日本的房总半岛和大阪、越南的湄公河平原、泰国中部平原、印尼爪哇的桑吉兰以及新西兰等地的第四纪剖面进行了对比。除了广泛采用的测年资料和古地磁资料而外,在对比中还采用了其它的对比标志为依据。例如生物群:有孔虫的G.truncatulinoides的初现位(FAD)不但在中国海域和沿岸剖面中广泛发现,在日本房总半岛、高锅和挂川,以及新西兰均有发现;哺乳动物中的剑齿象(Stegoden)和大角鹿(Megaloceros)(或其相似属)在东亚或东南亚广泛分布;人类化石方面,据测年资料,中国的陈家窝人Homo  相似文献   

14.
宣德环礁是一个新生代的碳酸盐台地,也是永兴岛所在地。为了更好地了解台地的结构演化,我们在宣德环礁首次开展了高分辨率地震试验,试验得到了高分辨率的过现代岛礁区域的地震剖面,利用这些地震剖面将岛礁地层划分为5个地震层序,分别是SQ1(下中新统)、SQ2(中中新统)、SQ3(上中新统)、SQ4(上新统)、SQ5(第四系)。在层序格架的约束下,探讨了不同时期台地发育特征和演化规律,希望能为西沙海域关于岛礁地层地震层序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素材。  相似文献   

15.
中国第四纪大陆海侵层磁性地层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磁性地层学是一门近年来新兴的学科.由于地磁极性变化具有全球性和同时性,这就提供了在地层形成过程中可将剩余磁性的极性变化,作为标准来进行地层对比.我国第四纪磁性地层学的工作是从七十年代初期开始的,在解决第四纪下限、第四纪地层的分层和时代、第四纪海侵层的对比和年代、古人类化石的年代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得出早更新世泥河湾组地层年代为距今140—307万年左右,元谋组地层为距今150—315万年左右.北京顺 5孔中最早一次海侵的时代为距今 235万年左右.“元谋人”年代为170万年左右,“兰田人”年代为80万年左右.笔者曾  相似文献   

16.
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它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最窄处仅130km。在距今15000—18000a前的大理冰期极盛时期,东海、黄海发生了最低海面下降,此时台湾海峡出现了陆桥,致使台湾岛不但与福建大陆联成一体,甚至琉球群岛也产生一连串的陆桥,大陆上的古人类、古文化、哺乳动物群以及植物群等,得以从大陆迁徙和传播到台湾岛上。甚至远溯至100万a前,在琉球石灰岩堆积之后的海退时期,台湾与大陆间即形成了陆桥,使大陆的动物群到达台湾。如台湾早更新世的哺乳动物化石即与华北泥河湾动物群相似,在台南县所发现的“左镇人”化石即与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相  相似文献   

17.
广东东部沿海全新世地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对全区1700个钻孔资料的分析及选择其中4个代表性剖面进行了详细研究,综合全区47个钻孔的放射性碳年代分期、孢粉分析反映的气候更替、沉积环境的变化等,提出将广东东部(珠江口以东)沿海的全新世地层划分为下、中、上统,其中的中全新统和上全新统再各分为上、下段,即共5个地层段。下全新统以距今1.2万年为起始年龄,以河相砂砾层和风化的花斑粘土、“老红砂”作为上更新统与全新统的分界。并划分出韩江三角洲区、滨海平原区、珠江三角洲区等3个地层区。  相似文献   

18.
根据第四系研究工作的需要,为了进一步了解大沽河口河床第四系沉积厚度的变化以确定古河道的位置,在北纬38°11′—36°17′30″,东经120°02′30″—120°09′的范围内(图1)开展了直流电测深工作.共完成电测深剖面五条,总长度为19.8公里,井旁十字测深五个,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不仅了解了工区第四系总厚度的变化,且能对第四系进行分层.一般可将本区第四系分为两层,局部层位可分为三层,并推测出断层十余条.这对研究新构造运动、河床的发展史、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农田利用和水库建设等,均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对南黄海境内扬子准地台界限和演化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根据近两年来在南黄海海域新获得的多次复盖数字地震剖面、重磁测量和钻井资料结合地质部第一海洋地质调查大队、航空物探大队909队的工作成果,试对杨子准地台在黄海境内的界限和构造演化(主要是中、新生代)问题予以探讨,尚希同志们指正.一、扬子准地台在黄海境内的界限关于杨子准地台在南黄海海域的位置,尚无一致意见,以往的研究者多以嘉山—响水—千里岩断裂带作为扬子准地台北界;后有人推测该界限可能位于从朝鲜临津江褶皱带经南黄海北缘至青岛、诸城一带,并提出临津江褶皱带乃是秦岭褶皱系的东延部分,后受郯庐断裂带的切割产生位移.地质矿产部第一海洋地质调查大队的同志们认为:苏北盆地的基底是所谓“鲁苏地盾”和扬子准地台的一部共同组成,二者之间,除古生界—中生界中、下三叠统盖层不断增厚、且呈过渡关系外,并无明显界限可寻.最近,江苏区测队在完成苏北地区1:20万地质测量工作后,根据基底时代、主要岩性、矿产及莫霍面深度等指出:扬子准地台与中朝准地台之间的界限应以海(州)-泗(阳)断裂带为界,详见表1.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中部最近130ka来气候变化的碳、氧同位素记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根据歧山剖面的碳、氧同位素记录分析表明,距今130ka来,黄土高原中部地区的气候至少经历了8次较大的波动。在万年尺度上,这些波动与全球的趋势基本一致,但在较小的时间尺度上,在大趋势相似的背景下,又有明显差别,反映了气候变化的区域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