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于永芬  陈承惠 《台湾海峡》1995,14(3):241-248
本文分析测定了福建厦门大嶝海域三个沉积物柱样中的了孢粉、硅藻、有孔虫和^14C年代,对其微体古生物组合特征,沉积环境和地层年代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划分出两个孢粉带,即下部的栎属-蕨类带和上部的松属-蕨类-禾本科带,表明自下而上气候由热湿变为暖干。硅藻以柱状小环藻-具槽直链藻组合为代表,有孔虫组合则以毕克卷转虫占优势,表明为近岸浅水环境,但柱样上下有些差异。  相似文献   

2.
渤海东北海域有孔虫埋葬群特点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渤海东北海域211个表层样品中有孔虫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共得底栖有孔虫48属109种,浮游有孔虫匮乏。对底栖有孔虫中58个种运用Q型因子分析,经方差最大化旋转,获得3个主因子的方差累计贡献为98.62%。组合Ⅰ为毕克卷转虫变种-冷水面颊虫,代表低温低盐沿岸流分布的滨岸环境;组合Ⅱ为异常诺宁虫-伊格尔虫未定种,代表黏土粉砂沉积物分布的近岸浅海;组合Ⅲ为压扁卷转虫-覆盖面颊虫,代表30m水深线以外的较深水环境。研究区有孔虫埋葬群分布主要受冬季低温低盐沿岸流、沉积物分布、潮流、沉积速率及CaCO3含量等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对渤海湾西岸39件表层沉积样中有孔虫和介形类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底栖有孔虫20属41种,海相介形类26属32种。底栖有孔虫分布主要受离岸距离、河流入海、潮流与相应的水深、盐度和沉积速率影响,可划分3个有孔虫组合区。南部组合Ⅰ区以阿卡尼圆形五玦虫和毕克卷转虫变种为主,代表了受淡水注入影响的近岸带河口沉积环境;西北部组合Ⅱ区为毕克卷转虫变种—具瘤先希望虫—阿卡尼圆形五玦虫组合,代表了近岸浅水沉积环境;组合Ⅲ区中优势种为具瘤先希望虫,主要位于10m以深水域,沉积环境更近似于正常海相环境。海相介形类分布主要受盐度、水深和沉积物的底质类型与运移规律影响,并大致以10m等深线为界划分为2个介形类组合区。浅部组合Ⅰ以陈氏新单角介为绝对优势种,代表了广温、广盐的滨岸浅海河口环境;组合Ⅱ以美山双角花介为绝对优势种,生存环境少受淡水影响,离岸相对较远。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北海外沙泻湖CK10 钻孔岩芯进行硅藻、有孔虫、孢粉的综合分析, 发现全新世地层中有8 个硅藻组合带,5 个孢粉组合带和5 个有孔虫组合。结合14C测年资料与沉积物特征, 认为该泻湖全新世地层可划分为早全新世、中全新世、晚全新世。植被演替为混有落叶阔叶林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林→亚热带、热带常绿阔叶林→混杂有中、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的南亚热带季风雨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演变依次为热湿偏凉干→热湿→炎热潮湿→热湿偏凉→热湿。沉积相发展顺序为河漫滩相→河口沼泽相→河漫滩相→河口沼泽相→河口湾相→泻湖相→河口湾相→泻湖相。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南海中部8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硅藻分析,共鉴定硅藻129种,划分出结节圆筛藻-辐射圆筛藻-具槽直链藻-条纹小环藻组合、结节圆筛藻-楔形半盘藻-菱形海线藻-海洋菱形藻组合、结节圆筛藻-楔形半盘藻-海洋菱形藻组合等3个硅藻组合区。文章根据硅藻的数量分布,分析了其控制因素,并根据培氏根管藻和淡水硅藻分布,讨论了黑潮和陆地径流对本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珠江口底质中有孔虫埋葬群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世界上有关河口区有孔虫群的研究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国外已有近40条河口的工作记录,我国近十几年来也已开始研究.关于珠江口底质沉积中有孔虫的系统工作,迄今尚无报道,同济大学(1980)对本区西江口的有孔虫和介形虫群做了较详细的研究,并划分出霜粒企虫-毕克卷转虫组合和同现卷转虫-条纹判草虫组合.H.O.Waller(1960)对台湾岛以南到北部湾的沿海陆架的底质有孔虫群建立了四个组合,其中内陆架组合(20—46m)为异地企虫-日本九字虫组合.本文的工作是在上述基础上进行的.  相似文献   

7.
笔者对珠江磨刀门海区底质中的19个样品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计有有孔虫36属73种,介形虫16属21种.按其分布范围不同可分为两个组合:Ⅰ.霜粒希望虫 Elphidium nakanokawaense与毕克卷转虫(变种)Ammonia beccarii var.,宽卵中华丽花介Sinocytheridea latiovata与小璃玻介Candoniella组合: Ⅱ.同现卷转虫Ammonia annectens与条纹判草虫Brizalina striatula,宽卵中华丽花介Sinocytheridea latiovata与东台新单角介Neomonoceia tina dongtaiensis组合.这些组合的分布与盐度、深度、沉积物类型及沉积速率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朱晓东 《海洋学报》1994,16(4):91-95
本文首次记述了我国海岸现代底栖有孔虫畸形现象的发现及其与海水环境状况的关系.在连云港港区及其附近海岸采集的2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17个含有畸形壳体,共计101枚,分属玻璃质壳、瓷质壳和胶结质壳三大类十余个属种,其中以毕克卷转虫变种Ammonia beccarii (Linne) vars.和希望虫Elphidium数量最多.壳体畸形类型有10种.畸形有孔虫的分布与海水环境的污染程度密切相关.畸形有孔虫可作为海洋环境污染的一种生物指标.与国外文献报道相比,连云港港区畸形有孔虫含量尚较低,表明污染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北海外沙Xi湖CK10钻孔岩芯进行硅藻、有孔虫,孢粉的综合分析,发现全新世地层中有8个硅藻组合带,5个孢粉组合带和5个有孔虫组合,结合^14C测年资料与沉积物特征,认为该Xi湖全新世地层可划分为早全新世,中全新世,晚全新世。植被演替为混有落叶阔叶林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林-亚热带,热带常绿阔叶林-混杂有中,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的南亚热带季风雨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10.
渤海湾表层沉积硅藻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渤海湾潮间带4条长度为2~3 km的测线的14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硅藻,结合前人在浅海区(低潮线以下至水深约30 m处)15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硅藻资料,发现并统计了分属于21属的46种硅藻。应用对应分析方法,将渤海湾潮间带及浅海区表层沉积硅藻初步划分为3个组合。其中,组合Ⅰ为条纹—柱状小环藻-圆筛藻组合,分布在以泥质为主的潮间带区;组合Ⅱ为双眉藻-曲壳藻组合,分布在砂质为主的潮间带区;组合Ⅲ为条纹—柱状小环藻-菱形藻-圆筛藻-具槽直链藻组合,分布在浅海区。从潮间带向浅海区,随水深的增加,呈现出条纹—柱状小环藻数量减少、具槽直链藻数量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南海是我国目前海上石油勘探与开发的重要海区,而海区及沿岸第四纪沉积研究,是海上石油开发的工程地质重要背景资料.我国南海海区第四纪孢粉藻类研究较差.本书系统研究了南海中北部及沿岸地区第四纪硅藻、孢粉组合,并借助计算机运算,应用因子分析、系统聚类、模糊聚类、对应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划带,恢复其硅藻植物群、孢粉植物群,探讨其演替和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确定地层时代,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本书系统研究了南海陆架和中部深海盆地表层沉积的硅藻、孢粉分布规律、组合特征及分区;探讨了孢粉组合、硅藻植物群的特点与环境的关系;南海北部陆缘热带、南亚热带第四纪植被带移动与古气候变化幅度;对结节圆筛藻壳体大小与古环境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对长江口YD0903孔的底栖有孔虫组合进行了定量统计分析,结合沉积地层学、AMS14 C测年、沉积物粒度等,重建了全新世以来研究区的沉积环境演化。主要划分为6个环境演化阶段:11 260~10 150cal.aBP,以Ammonia beccarii vars.组合为标志的滨岸环境;10 150~7 730cal.aBP,以Epistominella naraensis-Ammonia beccarii vars.奈良小上口虫-毕克卷转虫变种组合为标志的滨岸—浅海过渡环境;7 730~3 610cal.aBP,以Epistominella naraensis奈良小上口虫组合为标志的溶解氧偏低的浅海环境;3 610~2 930cal.aBP,以Quinqueloculinaspp.组合为标志的温度、盐度相对较高的浅海环境;2 930~2 150cal.aBP,以Bolivinaspp.组合为标志的低氧富营养的前三角洲—浅海环境;2 150~220cal.aBP,以Protelphidium tuberculatum组合为标志的低温的前三角洲—浅海环境。  相似文献   

13.
东海北部陆架柱样中底栖有孔虫组合及其古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海北部陆架区D-46C和D-74C柱样底栖有孔虫分析结果表明,D-46C柱样自下而上为压扁卷转虫(Am-moniacompressiuscula)组合,并可以进一步划分出压扁卷转虫—花朵虫(A.compressiuscula-Florilusspp.)亚组合、压扁卷转虫—叶状串珠虫(A.compressiuscula-Textularia foliacea)亚组合和压扁卷转虫—强壮箭头虫(A.compressiuscula-Bolivina robusta)亚组合;D-74C柱样自下而上可以划分出三个组合:叶状串珠虫—压扁卷转虫(Textularia foliacea-Ammonia compressiuscula)组合、大西洋花朵虫—异地希望虫(Florilus atlanticus-Elphidium advenum)组合和大西洋花朵虫—结缘寺卷转虫(Florilus atlanticus-Ammonia ketienziensis)组合。两个柱样中底栖有孔虫组合垂向变化明显,结合AMS14C测年结果,初步认为两个柱样均为全新世以来的沉积。其中,D-74C柱样为全新世中期(相当于亚北方期)以来的沉积,在全新世晚期一直受到陆地冲淡水的强烈影响;D-46C柱样为全新世早期(相当于前北方期和北方期)以来的沉积,受到陆地冲淡水流的影响较D-74C柱样小。  相似文献   

14.
陆钧 《热带海洋》1999,18(1):16-22
定量分析了南海33个1000m水深线以内的现代表层沉积样品中的硅藻,发现主要的种有菱形海线藻,短刺角毛藻,结节圆筛藻、长海毛藻,海洋菱形藻和条纹小环藻。根据硅藻主要种的百分含量,各站位硅藻丰度的变化以及其它一些特征,将33个样品划分为5个硅藻组合,并着重研究这些组合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黄海表层沉积物中硅藻分布与环境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海表层沉积硅藻可划分为三个区:(1)滨岸-潮间带区,水深为20—30m,盐度为30.0‰,主要分布着以柱状小环藻为主的潮间带种类;(2)过渡区,包括黄海北部的大部和西南部,水深在30—50m之间,盐度为31.0—32.5‰,本区还可进一步划分为明盘藻、直链藻和辐裥藻三个亚区;(3)浅海区,包括黄海中北部和东南部,深度大于50m,盐度大于32.0‰,分布着以圆筛藻为主的组合,个别海区还见反常硅藻组合。光照、盐度和温度是影响硅藻分布最重要的因素,而反常硅藻组合的出现则可能与古地理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6.
在进行南海北部浮游硅藻的研究过程中,曾见到5种细胞壁极薄、外观非常晶莹透明的圆盘状硅藻。经在相差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详细研究,发现它们都是尚未描述过的新种圆筛藻: 1.细束纹圆筛藻 Coscinodiscus minutifasciculatus sp.nov. 2.薄壁圆筛藻 Coscinodiscus tenuithecus sp.nov. 3.汕头圆筛藻 Coscinodiscus shantouensis sp.nov 4.海南圆筛藻 Coscinodiscus hainanensis sp.nov. 5.平壳圆筛藻 Coscinodiscus planithecus sp.nov. 它们都分布在南海北部的近岸水域,数量相当可观,是该海区近岸性浮游植物组成的重要成分,其数量变动及密集区的位移都与沿岸水的消长情况相关。它们又是海洋动物的基础饵料,是海洋中的原始生产者,而且还是重要的微体化石和造岩藻类。近年来在石油探测中,圆筛藻又被用做鉴别地层的依据。因此为使圆筛藻能更好地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作用,首先必须了解这些种类的形态特征与分布情况,否则在应用于生产实际时就会遇到困难。  相似文献   

17.
对珠江三角洲中山地区ZK201-2钻孔微体生物群的分布特征及壳体保存状况进行了研究,共发现有孔虫12属23种,介形类16属19种。根据优势属种的分布及部分特殊种的生态环境指示意义,识别出7个有孔虫组合和3个介形虫组合,分别指示了不同的沉积环境。应用上述分析结果,并结合岩性变化特征,恢复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研究区沉积环境演变过程。晚更新世晚期,在ZK201-2钻孔河床相砂砾沉积之上的细粒沉积物中发现海相腹足类及双壳类生物碎片,判断是受到海水影响的河口湾沉积;末次盛冰期海平面下降,原有海相沉积暴露地表风化形成杂色黏土沉积层;冰后期首先出现河漫滩至滨海河湾相沉积,未发现钙质微体生物化石;约9cal.kaBP后开始进入潮汐河口湾至前三角洲沉积阶段,沉积速率较快,有孔虫和介形类以壳体保存较好的半咸水-浅海种为主,其丰度、分异度及属种组合变化受海平面变化和河流输砂影响频繁;至全新世中期7cal.kaBP前后珠江三角洲中部出现最大海侵,有孔虫和介形类丰度、分异度值出现相对高值;全新世晚期海平面逐渐下降,研究区进入低速沉积阶段,依次发育河口沙坝、潮下带至滨海湿地、三角洲平原相沉积,期间发现多期风暴潮沉积,见大量异地分子。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南海北部陆坡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古海洋沉积环境演化特征,对研究区ZSQD196PC柱状样有孔虫、硅藻及有孔虫氧同位素资料开展了分析。依据沉积有孔虫、硅藻主要属种的百分含量、丰度及组合特征,将有孔虫划分为3个组合,分别对应于氧同位素MIS1、2、3~4期;将硅藻划分为4个组合,大致对应于MIS1~4期。MIS1期有孔虫以暖水种占优势,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百分含量显著升高;硅藻丰度低且以热性种占优势,其中冷期出现大量沿岸种,反映相对温暖的气候条件。MIS2~4期有孔虫以冷水种占优势,温跃层种含量相对较高;硅藻丰度高且以广布种占优势,出现沿岸种含量的升高,反映较冷的气候条件。通过对比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分析讨论了末次盛冰期、Blling—Allerd暖期和新仙女木事件在ZSQD196PC柱状样的沉积响应,揭示了末次冰期中的气候波动。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14年8月在大丰-射阳海域进行的调查,初步分析了绿潮发生时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共鉴定出6门51属93种,其中硅藻(62种,占66.7%),甲藻(26种,占28.0%),其余门类(金藻、绿藻、裸藻和隐藻)5种。网样共发现5种优势种,分别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劳氏角毛藻Chaetoceroslorenzianus、虹彩圆筛藻Coscinodiscus oculs-iridis、格氏圆筛藻C.granii、琼氏圆筛藻C.jonesianus,水样共6种优势种,分别为中肋骨条藻、锥状斯比藻Scrippsiellatrochoidea、血红哈卡藻Akashiwosanguinea、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nitzschioides、盔状舟形藻Navichlacorymbosa和裸藻Euglena spp.。其中,中肋骨条藻生态位较宽,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网采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为27.29×104 cells/m3,其中甲藻占6.5%,硅藻占91.2%。水采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为0.66×104 cells/L,其中甲藻占33.8%,硅藻占58.9%。结合历史数据分析表明,绿潮发生期间,调查海域营养盐浓度降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甲藻种类数明显升高。绿潮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可能存在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0.
南海深海盆地硅藻组合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开发  蒋辉  冯文科 《海洋学报》1985,7(5):590-597
南海深海盆地硅藻以热带、亚热带远洋性种类为主,伴有少量近岸种和北方种,依据柱状剖面硅藻种类百分含量的变化,自上而下划分出六个硅藻带,奇数带基本上为热带-南亚热带硅藻植物群,而偶数带则为亚热带硅藻植物群,反映了该区古温度及古地理条件变化,其中Ⅰ带相当于全新世,其余各带均属更新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