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本文指出根管藻(Rhizosolenia)对黄东海邻接水域水系的指标意义。1987年调查期内共采到根管藻15种,3变种和2变型,占我国海域已报导的总种数的80%;在调查海域内出现了3个由不同种数和不同优势种组成的、具有不同生态性质的根管藻群落;这些群落的分布位置及其生态性质与现场海域不同水文性质水系的分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两种根管藻的有性生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观察两种根管藻有性生殖过程中的雌雄配子产生、受精、复大孢子形成和最大细胞重建,比较它们性发生的细胞大小,复大孢子的形态发生和细胞增大倍率。  相似文献   

3.
两种多管藻中脂肪酸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多管藻是红藻门(Rhodophyta)松节藻科(Rhodomelaceae)多管藻属(Polysiphonia)的海生藻类,国外对其研究的历史已有40多年,到80年代前后,AlkmanR.G.(1977),HeibaH.I.(1988)和PettittTrevorR.(1989)等人比较详细地研究了多管藻属内的Polysiphonialanosa等所含的脂肪酸;90年代初,李烈英等人对几种海洋生物中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进行了比较研究[1],发现多管藻属中的P.mor-rowii中脂肪酸的主要成分为饱和脂肪酸16∶0与高度不饱和脂肪酸EPA(二十碳五烯酸),其他种类脂肪酸含量很少。作者近两年对产于我国近海的多管藻P.urceolata和P.japonica…  相似文献   

4.
多管藻化学组成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普通化学分析法方法对红藻类的一种特殊海藻--多管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化学成分测定,结果表明,多管藻中铁,锌含量超常丰富,尤其铁元素含量是其他藻类的近千倍,而Pb、Cd等重金属含量极微;蛋白质含量在海藻中达35%以上,这在中国大型海藻中是极为罕见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近期在对2007年和2008年两次采自海南岛的多管藻类的标本进行分类研究时,发现有数号标本,它们的藻体形态及内部构造特征有些不同于已知的多管藻属Polysiphonia的种类。经研究鉴定,结果表明,这些标本应是目前尚未报道的多管藻属的一个新种,命名为海南多管藻Polysiphonia hainan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6.
一种新型经济海藻--冈村枝管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介绍了1种新型经济海藻冈村枝管藻。阐明了引进新型经济海藻,对进一步发展我国海藻栽培业的经济意义和生态意义,综述了该物种的生物学特性、栽培和加工情况、应用价值,以及作者在这方面初步的研究工作,并展望了在我国发展枝管藻栽培业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利用显微观察及生物冷冻切片技术,对采集自河北秦皇岛的多管藻类(Polysiphonia Complex)海藻样品进行形态分类学研究。经鉴定,样品中包括:多管藻属(Polysiphonia)2种:多管藻(Polysiphonia senticulosa Harvey)和丛托多管藻(Polysiphonia morrowii Harvey);新管藻属(Neosiphonia)2种:倾伏新管藻(Neosiphonia decumbens(Segi) Kim et Lee)和球果新管藻(Neosiphonia sphaerocarpa(Børgesen) Kim et Lee),其中丛托多管藻、倾伏新管藻及球果新管藻均为渤海西岸首次记录。本文对样品物种的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提供了清晰的特征图片。研究结果补充了渤海湾内的藻类资源数据,为多管藻类相关研究提供了分类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两种多管藻中总氨基酸含量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管藻属海藻(Polysiphonia)是红藻门松节藻科的一类海藻。I.M.Munda等曾经研究过Polysiphonialanosa和P.elongata中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Ito.Koichi对Purceolata中酪氨酸的存在形式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中的一碘酪氨酸、二碘酪氨酸、三碘酪氨酸和四碘酪氨酸(T4,甲状腺素)都有降低大白鼠血中胆固醇的作用。近10来,未见发表过关于多管藻中氨基酸成分的进一步研究结果。作者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产于青岛海域的Purceotota和P.japonica…  相似文献   

9.
psbA基因编码光合系统Ⅱ反应中心的D1蛋白,是叶绿体基因组中一个重要的光调控基因.根据网管藻(Dictyosiphon foeniculaceus)、髋藻(Myelophycus simplex)、粗粒藻(Asperococcus fistulosus)、索藻(Chordaria flagelliformis)、点叶藻(Punctaria latifolia)、水云(Ectocarpus siliculosus)、铁钉菜(Ishige okamurae)、绳藻(Colpomenia sinuosa)、网胰藻(Hydroclathrus clathratus)、幅叶藻(Petalonia fascia)等10种藻类的psbA基因高度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利用PCR方法从冈村枝管藻(Cladosiphon okamuranus)基因组DNA中扩增出约750 bp的片段,将该片段连接到pMD18-T载体上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片段长度为737bp,推导的245个氨基酸序列与网管藻、髋藻、粗粒藻、索藻、点叶藻、水云、铁钉菜、绳藻、网胰藻、幅叶藻的D1蛋白相对应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均高于96%.该基因序列已被GenBank收录,登录号为EU332142.  相似文献   

10.
紧密角管藻的有性生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团老  林均民 《台湾海峡》1996,15(2):147-153,T001
1994年7月在厦门近岸分离紧密度管藻,培养研究有性生殖过程和氮营养、光条件对生殖的影响。结果显示,该藻卵配生殖中,复大孢子形成后,在经里面形成一个休眠孢子,然后休眠孢子再发育成大型的原初细胞。氮营养丰富时,只有小型细胞能够性化,并且只产生雄配子,氮营养贫乏可以诱导中型细胞同时产生雌雄配子。每天12h光照和11μEin(s.m^2)光强度最有地性化。研究结果表明,紧密角管藻有性周期中形成休眠孢子是  相似文献   

11.
从海洋红藻多管藻(Polysiphonia urceolata)和蓝藻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中分别纯化了R-藻红蛋白和C-藻蓝蛋白,然后用高碘酸钠氧化法将二共价连接。交联反应液经Sephadex G-200凝胶过滤纯化共价交联物。光谱分析表明,共价交联体内部存在着从R-藻红蛋白到C-藻蓝蛋白的能量传递。  相似文献   

12.
作为超氧阴离子(0- 2)清除剂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 ,简称SOD)广泛存在于需氧生物体内。自从McCord和Fridovich1969年发现SOD后 ,国内外不少学者对SOD的分离纯化、理化性质及其在生物学和临床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其中以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 SOD)的研究最为深入。目前国内外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SOD资源有牛血、猪血、猪肝、人血、刺梨等。但关于藻类中SOD的提取尚未见报道。本文结合多管藻的综合利用 ,从多管藻(Polysiphon…  相似文献   

13.
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等离子光谱法分别研究了潮滩盐沼植物翅碱蓬(Suaedaheterop-tera)根际与非根际(根上部和根下部)沉积物中Cu、Zn、Pb和Cd的总量和化学形态。结果表明,从总量来看,不同潮滩沉积物中4种重金属次序均为Zn>Pb>Cu>Cd,但同一元素随潮滩位置变化明显,尤以中潮滩差异最显著,重金属总量明显大于其他两个潮滩(低潮滩和高潮滩),特别是根际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总量远高于非根际沉积物总量,其比值分别为Cu3·4—4·2倍,Zn2·2—2·7倍,Pb3·2—3·3倍。同一潮滩均表现为根际沉积物>根上部>根下部。Cd含量相对较低,其变化不明显。从化学形态看,沉积物重金属表现为环境直接影响态(交换态和有机结合态)、环境间接影响态(碳酸盐态和铁锰氧化物态)和稳定态(残渣态)。与非根际沉积物相比,根际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Cu和Pb以稳定态为主,其次为环境间接影响态,环境直接影响态最低;Zn与上述2种金属不同,以环境直接影响态含量最高(可交换态是有机结合态的7倍),其次分别为环境间接影响态(主要是碳酸盐结合态)和稳定态。实验结果表明,由于特异根圈效应,一方面该植物使可迁移形态的Cu和Pb在根际逐步得到矿化,使其生物可利用性降低;另一方面使Zn的生物可利用性提高,促进了植物对Zn的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14.
海洋红藻多管藻内生真菌EN-22 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采自广西涠州岛近海多管藻(Poiysiphonia urceolata)分离到的一株内生真菌EN-22的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利用正相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PTLC)以及重结晶等分离手段从该菌发酵液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通过一维、二维核磁共振技术、质谱技术等鉴定了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4-(4-喹啉)-4-羟基-2-丁酮(1),3-羟基-3-(2-氧丙基)吲哚-2-酮(2),3-吲哚乙醇(3),3-吲哚甲酸(4),2-羟基-3-吲哚丙酸(5),2-酮-3-吲哚乙醇(6),3,3-二吲哚-2-羟基-丙醇(7),β-咔啉(8),尿嘧啶(9),环-(S-脯氨酸-S-异亮氨酸)(10),(22E,24R)-3β,5α,9α-三羟基麦角甾-7,22-二烯-6-酮(11),(22E,24R)-5α,6α-环氧麦角甾-8,22-二烯-3β,7α-二醇(12),5α,6α-环氧-24(R)-甲基胆甾-7,22-二烯-3β-醇(13),胡萝卜苷(14),过氧化麦角甾醇(15);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天然产物,并首次报道化合物1的碳谱数据.  相似文献   

15.
郑磊  林均民 《台湾海峡》1994,13(3):280-283,T002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中华半管藻的营养细胞和休眠孢子的形态结构显示:营养细胞上下壳各具一个线性裂口而不外突的唇形突,壳壁上的眠纹放射状,爪状连接刺上有零散的单孔,从单孔分泌胶质与相邻细胞连接;休眠孢子双凸透镜形或近球形,壳厚,表面平滑无纺饰,上壳面边缘具8-16根分叉长刺,下壳面具微刺,外围有一裙状物,其上有微孔。两类细胞不同的状形态特征反映其不同的生态适应。  相似文献   

16.
Polysiphoniaurceolata和P.japonica在青岛是常见海藻 ,属于红藻门(Rhodophyta)松节藻科(Rho-domelaceae)多管藻属(Polysiphonia),大量生长在潮间带迎浪礁石上和养殖海带、扇贝等经济海产品的架子上 ,一般作为害藻除去,没有什么利用 ,若能对其综合开发,将会有很大的社会效益。Koichi曾于1976年对日本海域的P.urceolata中的氨基酸进行研究,并测定了其中碘代氨基酸的活性。Glombitza从P.urceolata中得到了一系列的溴代酚…  相似文献   

17.
从采自青岛近海的红藻多管藻(Polysiphonia urceolata)中分离到一株毛壳霉属真菌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对其发酵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采用溶剂提取、分配,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柱层析以及制备薄层层析等技术已分离获得6个单体化合物,通过一维、二维超导核磁共振技术、质谱技术等鉴定了其中4个化合物的结构,均为苯甲醛类衍生物,分别为2-(1-庚烯基)-3、6-二羟基-5-(3-甲基-2-丁烯基)苯甲醛(Ⅰ)、2-庚基-3、6-二羟基-5-(3-甲基-2-丁烯基)苯甲醛(Ⅱ)、2-(3、5-庚二烯基)-3、6-二羟基-5-(3-甲基-2-丁烯基)苯甲醛(Ⅲ)、2-(1、3、5-庚三烯基)-3、6-二羟基-5-(3-甲基-2-丁烯基)苯甲醛(Ⅳ)。  相似文献   

18.
紧密角管藻生活史中三类细胞的形态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团老  林均民  谢宏  杨听林  胡韧 《台湾海峡》2000,19(4):T002-T004
通过光学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紧密角管藻(Cerataulina compac-ta)的细胞、休眠孢子和复大孢子壳壁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该藻生活史出现的在类细胞,它们的形态结构特征有明显判别。其中,休眠孢子还分有无性和有性形成的两种类型,它们的形态结构有相似之处,也有区别,且具多样性。以上三类细胞的形态结构特征显示各自的形态与其生理功能和生态适应相统一。  相似文献   

19.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中华半管藻的营养细胞和休眠孢子的形态结构显示:营养细胞上下壳各具一个线性裂口而不外突的唇形突,壳壁上的眠纹放射状,爪状连接刺上有零散的单孔,从单孔分泌胶质与相邻细胞连接;休眠孢子双凸透镜形或近球形,壳厚,表面平滑无纹饰,上壳面边缘具8~16根分叉长刺,下壳面具微刺,外围有一裙状物,其上有微孔。两类细胞不同的形态特征反映其不同的生态适应。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热带西太平洋雅浦Y3海山冬季和马里亚纳M2海山春季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对调查区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优势种类、细胞丰度以及多样性指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海山区共鉴定浮游植物4门50属219种,其中硅藻门30属106种,甲藻门17属112种,蓝藻门1属2种,金藻门2属3种。两个航次研究区浮游植物优势种均以链状硅藻如根管藻(Rhizosolenia)、半管藻(Hemiaulus)和角毛藻(Chaetoceros)等属的种类为主,此外太阳漂流藻(Planktoniella sol)、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tii)以及部分角藻(Ceratium)物种优势度也比较明显。Y3海山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1.60~16.61 cells/L,平均值为5.02 cells/L; M2海山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1.36~10.20 cells/L,平均值为4.12cells/L。两个海山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分布趋势均受硅藻影响较大,甲藻细胞丰度相对较低。在属的水平上,角毛藻、根管藻、角藻和半管藻等属的细胞丰度对两个海山区浮游植物总细胞丰度的贡献较大。多样性指数方面, Y3海山区浮游植物群落香农-威纳指数H′(shannon-wiener index)介于3.95~4.69,平均值为4.30; M2海山区浮游植物群落香农-威纳指数介于3.23~4.46,平均值为3.83。两个海山区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处于较高水平,但站位间的变化不明显。目前,关于热带西太平洋海山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研究还非常缺乏,亟需后续研究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