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据日本《科学新闻》1980年8月15日报道,日本科技厅1980年度地震方面特定研究实施计划是菲律宾板块北端有关大地构造的综合研究,目的是搞清楚其周围地区的地震机制。第一期以三年时间根据伊豆半岛、相模湾及骏河湾地区地壳构造、构造运动及地壳活动等的调查,结合已有知识,综合地阐明该地区地震机制,同时研究开发用于该地区海域的观测系统等地震预报方面的必要技术。关于地壳构造,为了搞清楚板块潜入状  相似文献   

2.
日本《读买新闻》1980年5月27日刊登了题为《注视根室近海——地震预知连络会确认色丹地震前兆》的报道,摘译如下:日本地震预知连络会于1980年5月26日在东京都文京区汤岛会馆召开了第50次例会,会长萩原尊礼(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报告了日本列岛各地的地震、地壳活动的近况。会上讨论了1980年2月23日在北海道根室  相似文献   

3.
日本《朝日新闻》1978年1月25日刊登一篇题为《科学技术厅新年度研制计划》的文章,其中谈到由于伊豆大岛近海发生地震,海底地震预报的必要性受到重视。最近国立防灾科技中心决定研制两种新型地震仪器,用于观测海底倾斜变化和记录海底的微小地震。现结合《东京新闻》1978年1月18日的有关报道,综合摘编如下:  相似文献   

4.
日本通商产业省工业技术院地质调查所于2 0 0 0年 8月 31日和 9月 1日在东京的惠比寿日本 SGI公司实播中心用大屏幕公开试播了四国近海南海海沟的海底地质构造片。该所于 1 999年夏季 ,与东京大学海洋研究所和海洋科学技术中心一道 ,利用科学技术振兴调整费 ,开始实施“减轻南海海沟的海沟型巨大地震灾害的地震发生机制模式化和观测系统高精度化的综合研究”,这一从 1 996年到 2 0 0 0年的研究项目的目的之一是通过对该海域的三维地震波探查 ,搞清海底深约 1 0 km的地质构造。这次演示采用的是“镜频系统”这一最新的三维地下构造表现法。…  相似文献   

5.
据日本《读卖新闻》1991年9月6日报道,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5日宣布,该中心使用潜水调查船“深海6500”号对日本海沟进行调查,在世界首次发现了因板块下沉而出现的海底裂缝。该中心认为,这个海底裂缝很可能是在1933年发生三陆地震时产生的。那次地震曾造成3000余人死亡。该中心将继续对此进行调查。“深海6500”号调查船所调查的海域是,在太平洋板块一侧的岩手县宫古市东侧海面约  相似文献   

6.
综合介绍了2001年3月24日日本广岛发生6.4级地震的破坏情况,发震和构造背景及历史地震记录;概述了日本的地震灾害,地震观测技术和“地震预计计划”的进展,并阐述了日本未来10年地震调查研究的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7.
日本兵库县南部地区1995年的可控震源地震勘探计划为了弄清1995年1月17日兵库县南部地震震源区的详细地壳构造和该地震断层附近的微细构造与物理性质,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计划利用可控震源进行地震勘探。这次勘探将与地震预报计划(“地下深部构造的综合调...  相似文献   

8.
由日本的学术组织“断层研究资料中心”举办的“大陆地壳地震构造研究讨论会于1988年10月21日在京都大学会馆隆重召开。日本各大学、各研究机关的80余位有关专家、教授和地学科学家出席了大会。著名地质学家藤田和夫教授主持了大会,并做了重要的发言。会上共宣读论文16篇,对从喜马拉雅山脉到日本海沟的大陆地震应力场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会者对中国大陆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会上发表的论文涉及地震学、重力学、地  相似文献   

9.
大陆多震层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0年4月27—30日在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举行。来自意大利、希腊、日本、苏联和中国的50多名专家学者对大陆地区地震震源集中分布在10—20公里深度的中部及中-上部地壳进行多学科综合性讨论,会议分4个专题进行:①大陆地震活动性和地壳应力场;②大陆地壳的结构和孕震的环境和过程;③浅部构造的活动性与中深构造的关系;④岩石地球化学的理论研究和地壳岩石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与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联合首次召开的“构造物理与地壳形变学术会议”于1985年3月10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家地震局、中国科学院、地矿部、煤炭部、石油部、化工部和高等院校等24个单位的代表共97人。提交大会的论文90余篇,其中以中青年作者的文章居多  相似文献   

11.
日本《每日新闻》1980年9月8日在第12版“大地震警报时代的开始”的专栏中登载一篇题为《向地震实用化阶段进军的一百年》的文章,摘译如下:“地震预报,不是一个学者所研究的范围。学者应该致力于基础研究。”这种论调在过去非常强烈。现在怎样了呢?认为地震预报不是学问的人已经基本上没有了。根据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12.
日本内陆地震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5月12—14日在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召开。与会者超过100人。这次学术讨论会分热构造与地震、非均匀构造与地震、地震物理三部分,报告论文31篇。第一部分是“热构造与地震”。报告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为了调查生存于深海底的白瓜贝(海贝的一种)的生态情况并探索它与关系到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地壳活动的关系,日本科学技术厅海洋科学技术中心将于1993年夏季在相模湾初岛(静冈县)附近海域的海底设置有关观测装置。利用深海摄像机等长期监视贝类的活  相似文献   

14.
日本《每日新闻》1980年9月29日第12版“大地震警报时代的开始”的专栏登载一篇题为《前兆现象多而无规律性》的文章,摘译如下:在大地震到来之前一定会伴随着某种前兆现象。因此人们认为"地震能够提前预报"。现在中国根据观测到的前兆现象成功地预报过地震。  相似文献   

15.
《地震构造学的基本问题》是由苏联科学院主席团地震学与抗震工程联合委员会组织汇编的一本文集,于1986年由莫斯科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216页,32开本。文集由地质矿物学博士舒金担任责任编辑,并写了序言。文集内综合了1984年8月4—14日在莫斯科召开的第27届国际地质学代表会议地球物理讨论会上的重要报告。这些报告讨论了地震构造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地壳的应力状态;震中与不同区域其他地震构造特性的时空关系;地震活动性与反映地壳和上地  相似文献   

16.
据日本《朝日新闻》1980年6月9日13版刊载的《保卫城市的“生命线”,日美共同研究地震对策》的报道,最近在华盛顿召开的日美天然资源开发会议、防风抗震专门会议上,就日美双方共同研究地震对现代城市“生命线”的影响及其对策的计划作了大致商定。集中研究了松软地基上石油库的受震等具体课题,同时决定吸收政府有关单位以外的大学、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于1981年12月5—14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大陆地震构造及地壳动力学学术讨论会。会议代表主要来自国家地震局及所属的省局、研究所、分析预报中心及专业队,并有地质部、建工部、中国科学院及有关大专院校,共计39个单位136人。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交流与讨论近几年来在大陆地震构造、地壳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并讨论1982年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活动计划。 通过大会及小组会的学术交流,检阅了我国在大陆地震构造及地壳动力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在大陆地  相似文献   

18.
中美地震科技研究合作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中美两国根据1980年正式签定的“中美地震科技合作议定书”所进行的合作研究近况,包括地震前兆和地震预报;板内活动断层与地震研究;地震工程与减轻地震灾害;地壳深部构造;岩石力学实验室研究;超长周期地震台站的设置和资料与地震图胶片的交换七个方面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9.
地球的粘度     
正在研究日本及其附近地震的科学家们首次发现了可表明软流圈(即位于地壳下面的半流体层)的粘度或柔软度的地球物理现象。他们发现,发生在日本本土上的地震的发震时间与那些发生在开始向本土下俯冲的附近海底的地震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在34—38年以后,海底地震势必会发生。华盛顿卡内基学会的研究人员们说,他们认为这种相关性表明内陆地震释放应变的速度大小,可以影响到海底地区。这个速度是由软流圈粘度所控制的。地球顶层的刚性地壳破裂成几个巨大的板块,它们在软流圈上彼此相对地缓慢地运动着。在研究地区,沿日本东北部沿海,构成该海底的板块正在该岛下以约30度的角度下沉到300英里的深度。研究人员说,该海底板块的运动还紧压着  相似文献   

20.
据1979年5月15日日本气象厅观测部地震课报道:日本气象研究所地震研究部在东京大学、海上保安厅、日本电信电话公司等单位的协助下,从1974年开始动工,经过5年艰苦努力,正式建成海底地震监视系统,并于1979年4月1日开始运用。这项“海底地震观测系统的研究”计划,作为日本第3次地震计划的一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