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整理分析了自2000年以来的相关论著,力图对"人类世"名称的来历、"人类世"提出的背景及数年来学术界的争议内容等进行介绍和评论,希望引起国人对这个可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地层学"事件"产生更广泛的关注和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人类世"(Anthropocene)这个词,由"人类"和"新(时代)"组合而成,由环境领域学者Paul J.Crutzen和Eugene F.Stoermer于2000年创建,用于代表自人类工业革命以来的地质时代。人类世自提出后,数年间即在学术界,包括我国第四纪研究领域的学者间,就其是否成立、如成立其下限如何确定等引发了广泛的讨论。2008年2月Zalasiewicz等21位伦敦地质学会地层委员会的成员联名在"GSAToday"上发表论文,从地层学概念上,尤其针对持反对意见或修改意见者提出的质疑点,就人类世这个地质时代的建立进行了全面论证,并对可作为人类世下限的标识提出了建议,正式把人类世概念推广到地球科学领域。  相似文献   

2.
"人类世"(Anthropocene)一词是由大气化学家诺贝尔奖得主Crutzen与生态学家Stoermer在2000年首次正式提出的,一经提出即在学术界引发广泛讨论。当前,相关国际会议上有关人类世的议题逐渐增多,国际上一些相关的研究计划和新期刊也陆续推出,人类世问题已成为环境科学、地球科学、考古学、生物学及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目前国际人类世研究前沿热点集中在人类活动驱动的地球系统变化、人类世下限的确定等方面;研究焦点是找到一个确定人类世的边界或标志物——地质学界公认的"金钉子"(GSSP)。人类世是在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这一背景下提出的,强调人类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地质营力,其对地球改造的程度与后果足以与传统意义上的地质营力(地震、造山运动等)产生的影响相匹敌。由于中国巨大的人口规模和有限的生存空间,在过去几十年中对国土地理环境改造的幅度是空前的,因此从未来既要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又要保护好国土环境与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而言,在中国开展人类世问题研究不但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针对我国人类世问题的研究现状,提出了设立人类世专业委员会、组织召开人类世研究学术会议、参与人类世研究国际有关的组织与相关协会、资助人类世研究计划与项目等以推动人类世研究工作深入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人类世生态地质学研究方法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立广  杨仲康 《沉积学报》2017,35(5):958-967
地质学家和社会学家广泛关注“人类世”这一新概念,但是,对于“人类世”的时间跨度仍然存在很大争议。在结合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人类世提出了新的划分方法:认为人类世是一个以人类活动为主导因素的地质时期,要探讨人类世的生态与环境演化过程,就需要寻找一种有时间序列、分辨率高、分布范围广并且与生物活动紧密相关的沉积层。选取粪土层作为过去生态环境信息记录的新载体,运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探索南极生态、气候和环境变化的问题,是南极无冰区生态地质学的理论基础。南极无冰区生态地质学是人类世生态地质学的组成部分,是沉积学与地球化学、考古学、生态学多学科交叉的结果,它的理论和方法已被成功地运用到北极和中国的南海地区,它应该放在全球的沉积学大平台上,开拓新的领域。并详细讨论了人类世生态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及应用实例,对于了解人类世以来气候、环境和生态的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龙川江盆地上第三系芒棒组沉积体系与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孙泽轩  姚毅锋  陈勇  李国新 《铀矿地质》2004,20(5):286-293,298
龙川江盆地是造山带内部发育的新生代小型山间断陷盆地。本文结合该盆地晚新世构造、火山活动与沉积作用,对盆地盖层芒棒组沉积体系与层序地层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建立了龙川江盆地晚新世沉积模式,认为晚新世早期断陷带内快速堆积,主要以发育冲积扇沉积体系为特征,中、晚期冲积扇快速人湖,由此而形成冲积扇一扇三角洲一湖泊沉积体系组合;提出了龙川江盆地芒棒组层序的形成受多期构造活动控制的观点,并建立了3个构造层序,划分了体系域。  相似文献   

5.
杜长洲  孙亚力  刘青 《安徽地质》2007,17(3):161-165
古近纪时期明光盆地前人曾将西部的沉积称"舜山集组",东部的沉积称"土金山组".经工作证实古近纪明光盆地为统一盆地,其地层为定远组,ESR测年后认定时代为古新世--始新世.明光城北的原下草湾组,ESR测年后认定为渐新世的沉积并更名为明光组,填补了省内渐新世的沉积空白.  相似文献   

6.
通过攀西地区丙南组露头及典型剖面研究,详细论述了丙南组的岩性组合特征及分段,首次提出丙南组在部分地区为海相沉积的新观点。丙南组的时代自曾繁乃先生1945年于攀枝花丙南渡命名至今,皆因未发现化石而暂置晚三叠世。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及相关资料研究,以古气候因素、与邻区早三叠世青天堡组对比,以及丙南组与上覆大荞地组的接触关系等多方面资料,提出丙南组的时代归属应为早三叠世。  相似文献   

7.
国际地层委员会人类世工作组决议人类世应由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金钉子”)定义为一个正式的地质年代单位。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活动突变式增强,改变了原有的地球演化速率和方向,对地球环境造成极为显著的影响,并在地质记录中留下清晰的具有全球同步特性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印记,为识别这一年代地层单位的底界提供了最佳选择。当前,全球共有12个人类世“金钉子”候选剖面和点位参评。与此同时,中国学者在人类活动代用指标体系构建、人类世候选“金钉子”研究与国际对比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发现人工放射性核素、微塑料、δ13C、δ15N和硅藻等均可作为人类活动理想的标志物,且远离城市和人类活动影响的中国四海龙湾玛珥湖沉积物剖面对全球信号敏感,239,240Pu浓度于1953年快速增加,多环芳烃、129I、烟炱14C、碳球粒、DNA、δ13C和重金属等指标在1953年前后均存在系统性变化,因此提出1953年作为人类世底界。中国四海龙湾湖沉积物剖面与日本别府海湾沉积物剖面被人类世工作组提...  相似文献   

8.
贵州志留系床板珊瑚十分丰富,分布广泛。自葛利普(1930)首次描述Favosites forbesivar.kweitingensis以来,已有50多年研究史。系统研究始于1956年,秦洪宾描述了贵阳打鱼寨志留系的几种Favosites,认为属中志留世。陈敏娟对原翁项群下部的床板珊瑚进行了描述,首次发现Troedssonites。她虽然把这套珊瑚按传统的观点置于中志留世,但已提出了有可能属于早志留世的疑问。何心一等对凤冈、湄潭、松坎、石阡等地石牛栏组的珊瑚及其地层意义进行过论述,补充了许多新资料。葛治洲和俞昌民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也只零星地描述了几个属种。较系统描述的是杨绳武等,他们共描述了46个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介绍苏联以H.N.尼古拉耶夫为代表的新构造学派的研究现状;概述他们所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即:划分新构造期的标准应当是“地质-构造组合标准”,传统的“地貌标准”应当废弃;新构造期的下限应划在始新世与渐新世之间,而不是中新世;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具有同等的意义等新观点.还论述了他们对新构造期全球动力学系统所进行的分析,及其由此所得出的分层构造运动,分层构造应力场和分层构造形变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全新世以来,全球增温、人类活动加剧,使得火演化规律和火机制愈加复杂.系统性地研究全新世火活动的时空演化规律,不仅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区域火活动机制与气候因子、植物特征以及人类活动之间的关联,而且对预测未来火的演化趋势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文章综合对比分析了中国中东部季风区域全新世以来的炭屑/黑碳沉积记录,发现该区域全新世火活...  相似文献   

11.
在黄土高原地区,全新世晚期的黄土-古土壤地层,不仅记录了自然环境变化的信息,而且保存了大量的早期人类活动的信息[1].因此,在全新世黄土高原的古环境研究中提取、区分自然环境变化信息与人类活动记录,是研究早期人类活动与区域资源环境关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二叠纪时拉萨地块的古地理位置一直是地学界探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以雅鲁藏布江蛇绿混杂岩为代表的新特提斯歼启的时间.目前地学界对这一问题至少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新特提斯直到晚二叠世(甚至早侏罗世)才开启,二叠纪时拉萨地块紧邻大印度;第二种观点认为在二叠纪时拉萨地块位于特提斯洋内.其原因在于目前缺乏有关拉萨地块、喜马拉雅带的构造重建资料(包括古地磁资料).  相似文献   

13.
人类世呼之欲出,中国地质学家应当有所作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宗喜 《中国地质》2017,44(2):411-412
<正>自人类诞生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就开始出现。直到最近,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开始注意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已经可与自然营力相匹敌。2000年,荷兰科学家Paul Crutzen提出了人类世(Anthropocene)的概念,在此背景下,基于现代地层-年代学框架的人类世研究逐渐兴起。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逐渐得到科学界的认同。  相似文献   

14.
油气井工程中的一个新领域--井下控制工程学浅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气井工程中普遍存在控制问题.由于油气井的特殊结构、井下作业的特殊环境和载荷性质,使井下控制问题表现出固有的特殊性和难度.为促进油气井井下控制技术研究的发展,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有关成果的基础上,笔者于1993年前后提出了"井下控制工程学"这一新概念,1997年被中国石油工程学会钻井基础理论学组列为"油气钻井工程"专业的一个新分支.井下控制工程学是用工程控制论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和解决油气井井下工程控制问题的有关理论、技术手段的一个新学科分支,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应用技术新领域.在回顾100 a来钻井工程技术发展过程的基础上,阐述了井下控制工程学产生的技术与学术背景,论述了井下控制工程学的学科框架、基本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介绍了井下控制工程学十余年来在中国的研究进展,并对井下控制工程学的未来发展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东部位于欧亚草原带东端,人类活动历史悠久.但目前对这里的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还缺乏系统的整体性研究.文章根据已有的考古资料、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研究结果与具体的实地考察,在数据集成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内蒙东部地理环境特征与人类活动遗址时空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 表明:1)从气候环境的角度上看,全新世的湿度呈从...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渗沙水锡矿点宏、微观研究,否定了原矽卡岩型锡矿的成因观点,提出锡矿化与早二叠世末碱长花岗岩侵入和热液充填交代有关,矿化受断裂破碎构造控制。以此新观点为指导,我们在南天山东段首次发现了与早二叠世末钾长花岗斑岩有关的成型锡矿床-独山锡矿床。从蚀变、矿期活动及矿石中锡的存在形式等方面对该矿床进行了详细研究,确定了该矿床的形成包括锡石-泥晶碳酸盐充填交代、锡石-石英-铁矿物充填及锡石-石英-硫化物充填3个成矿阶段。根据稳定同位素、稀土特征对矿床成因进行了探讨,并建立了矿床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7.
黄土是公认的三大古气候记录载体之一,全新世黄土由于位于顶层极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故研究程度不高.最近在甘肃会宁白草塬发现一个沉积连续、分辨率高、且保存完整的全新世黄土剖面,该剖面忠实地记录了全新世古气候演化,能够很好地与三宝洞和葫芦洞石笋氧同位素记录全新世古气候进行对比:二者共同记录了约12.5 ~11.5ka之间的Younger Dryas冷干事件;约10.5 ~5.2ka全新世适宜期,但是适宜期中气候变化具有不稳定性;5.2ka至今,气候较全新世适宜期慢慢变干变冷,二者相互印证了东亚季风区全新世古气候演化的一般过程;而驱动二者演化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量的变化.位于黄土高原西北边缘的会宁白草塬剖面中的磁化率和粒度两参数相比较:粒度较磁化率波动更频繁,记录古气候变化更灵敏.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们对全新世气候演变研究在中国不同气候区的广泛开展,逐步建立了大量不同分辨率的古气候代用指标序列,已表明了中国全新世气候环境演变不是一个单一、稳定的变化过程,曾多次被突变气候事件所干扰[1~4].其中,发生于8.2kaB.P.前后的冷干事件(简称"8.2ka事件")是早全新世最为显著的一次气候突变事件.该气候事件已在格陵兰、北大西洋、东欧、加勒比海等地区和相关沉积中得以证实[5~7].近年来,人们经常把亚洲季风区内获得的早全新世气候代用指标的异常与格陵兰"8.2ka事件"[7]联系起来,有的直接论述其记录与"8.2ka事件"的联系[2~4,8~10].  相似文献   

19.
洪友崇 《地质通报》2006,25(5):560-564
记述了原长翅亚目化石(Protomecoptera Tillyard,1917)在中国陕西铜川中三叠统中的首次发现,填补这个亚目化石在中国的空白.根据脉序特征,确定是2个新属、种:Glytochorista martynovae gen.et sp.,Phyllochorista orientis gen.et sp.nov.,属这个亚目的汤姆蝎蛉科Tomichoristidae O.Martynova,1958,从而将这个科的化石推向最高层位,即从早二叠世推向中三叠世,跨时5000多万年.从这个意义来讲,对研究该科从古生代晚期向中生代早期的演化有一定的重要参考价值.化石采自铜川中三叠世铜川组下段上部灰绿色泥页岩.新属、新种属于陕西昆虫群(系中三叠世陕西动物群或陕西生物群的一个化石门类)铜川昆虫组合的新成员,时代相当于欧洲拉丁尼期(Ladinian stage).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盆地控制沉积的观点出发,提出桂东南的培地组应该与桂北的老堡组、湘南的留茶坡组等含硅质地层对比,归属于震旦系。这样华南盆地加里东旋回(包括晚震旦世)中的地层序列就可以从层序地层和海平面变化等方面得到统一的解释。文中还介绍了同位素年龄和化石方面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