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钦昌 《物探与化探》1987,11(5):396-399
电测深法一般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勘察中能取得较好的地质效果。为扩大其在成都平原水文地质工作中的效用,本文介绍试用电测深资料估算该平原上部含水层导水系数(T)及井位涌水量(O)0的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成都平原石亭江山前冲洪积扇的三星堆水源地水文地质条件及求参效果对比,阐明了正确选择水文地质参数对水厂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安塞油田注水开发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安塞油田特低渗透油藏的非均质性较强,注水开发启动压力梯度大、天然微裂缝较发育和油井见水后采液、采油指数下降等因素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日益突出,根据安塞油田多年实际注水开发试验,从注水参数优化、精细注水单元划分、注水剖面调整和优化注采井网方面分析总结了安塞油田注水开发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特点,在注水参数优化方面提出了超前注水及油井投产的时机选择,以及强化注水、不稳定注水的特点和方法,针对油层的非均质性提出了三分精细注水的核心和方法,对剖面调整技术和井网优化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为油田开发提供了技术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4.
成都平原微承压地下水成因机制及水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都平原部分地段出现了微承压地下水,经分析水质达到了国家饮用水标准。成都平原微承压地下水赋水岩层为第四系中一下更新统和上白垩统上部浅层风化带,第四系粘土层作为隔水层覆盖在含水层之上。在平原的周边丘陵地带,粘土层被风化剥蚀,含水层暴露,直接接受降水补给。地下水沿砂砾石、砂岩孔隙、泥岩溶隙溶洞和各种构造应力作用产生的裂隙运移,若遭遇断层切断切穿含水地层,便沿断层上升,在断层附近形成上升泉。  相似文献   

5.
吴军涛 《地下水》2022,(3):168-171
湔江冲洪积扇是成都平原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岩性结构具有成都平原沉积物的普遍特征,反映了成都平原新生代第四纪以来以继承性沉降为主的特点。分析研究了湔江冲洪积扇第四系孔隙含水层空间分布特征、富水性及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对于成都平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地下水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注水开发是致密砂岩油藏增产的重要手段,长时间注水会改变地层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影响油井产量。为探究长时间注水对地层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影响的微观机制,选取同一储层已注水15a及尚未注水岩芯进行对比试验分析。通过试验得到了注水前后地层岩石在弹性力学参数、矿物成分、微观孔隙结构等方面的差异。长时间注水后,岩石矿物成分及内部结构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黏土矿物及方解石含量降低,岩石颗粒间填充物及胶结物大量减少,中小孔隙发育为大孔隙,孔隙度增大,进而导致致密砂岩力学性质弱化,变形能力增大。  相似文献   

7.
成都平原放射性环境地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成都平原地质背景和环境放射性现状,分析了地质条件对放射性水平的影响及原因,总结了成都平原地质环境对天然放射性水平及其分布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8.
煤层注水是煤矿降尘的主要技术措施。据有关资料,静压注水降尘效果不明显,高压强制注水及添加降尘剂注水经验证,煤体润湿效果也不理想。以寿阳祥升煤业150502综采工作面脉动高压注水试验为例,详细说明了脉动高压注水的钻孔设计、参数确定、注水系统及钻孔施工情况。通过对采煤机综采工作面煤壁、回风顺槽断面注水前、后的全尘浓度进行分析测定,降尘效果达47%,超过降尘40%的设计标准,由此可见,煤层脉动高压注水降尘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陈英姿  邓英尔  袁伟 《地下水》2014,(2):150-152
雎水地区位于成都平原北缘,北西侧为龙门山前缘侵蚀溶蚀中山区,山前为典型的冲洪积平原。在调查基础上,主要分析雎水地区含水层特征、地下水类型、含水层(组)富水性、地下水补径排特征、研究区分区及分区渗流场等。研究区域主要以冲洪积砂砾卵石层为主,并叠置于晚更新统泥质砾卵石层之上,二者共同构成冲洪积平原松散岩类孔隙潜水主要含水层。上部潜水流向总体方向为140°,地下水径流从扇顶至平原区由强减弱。研究结果可为当地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煤层注水的水气驱替理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煤层注水是世界上煤矿矿井防治冲击地压的首选措施。而注水时间、流量、压力等注水工艺参数选择是决定注水防治冲击地压效果的关键。煤层注水过程中水在煤层中渗流的规律是选择注水工艺参数的理论依据。由于煤层孔隙、裂隙中充满气体,煤层注水实际上是水替代气的水驱气的渗流过程。但迄今为止的研究均视为水在煤体中渗流的研究。与实际相距甚远。论文首先分析了煤层注水防治冲击地压的机理,注水使得煤层软化,达到峰值强度后煤体抵抗变形能力随应变降低的幅度减小,即强度后应力-应变曲线变缓。然后根据煤层注水是水驱气过程,将煤层注水视为水气驱替的有动界面的渗流问题研究。将煤层视为各向同性的孔隙介质,分别按照水驱气由钻孔径向周边流动的平面径向流和由钻孔沿煤层平行流动的平面平行流两种情况,建立了水驱气的微分方程,给出了定解条件,并进行求解,得到了不同时间水锋面到达的位置即水注满煤层孔隙的范围。从而可以根据需要注水的范围求出需要提前的注水时间和注水量。为煤层注水预防冲击地压的工艺参数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大型化综放开采煤层注水方案及参数确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强调在大型化综放开采煤层中开设抬高中间巷进行煤层注水,其注水效率高,可一巷多用,防灾效果全面。结合算例,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在厚煤层中注水的过程,得到最小湿润范围准则为煤层厚度的1.5倍。分析了综放开采煤层注水工艺参数中注水压力、时间和钻孔间距与湿润范围的动态变化关系,给出了选取合理的注水工艺参数的方法。指出在大型化综放开采进行煤层注水,湿润时间充裕,同时,考虑到压裂并软化煤体,应采用较高的压力注水,此时,钻孔间距可扩大至35m。  相似文献   

12.
煤层注水中的水渗流规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煤层注水是煤矿矿井预防冲击地压的首选措施。本文将煤层注水中水渗流问题视为有动界面运动的渗流力学问题,针对厚煤层,薄煤层两种情况,分别用径向流.平面平行流导出了提前注水时间和流量的计算公式,为煤层注水预防冲击地压的工艺参数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王刚  冯净  陈雪畅  闫松  李胜鹏 《岩土力学》2022,43(Z2):144-154
增强煤层注水能力是目前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煤层注水难易程度缺乏准确的判别标准。通过考虑煤体孔裂隙渗流分形结构特征和毛细作用下化学润湿特性,建立了煤层注水渗流量模型;基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法基础,构建了集对联系度区间评价体系,划分了煤层注水的难易程度。结果显示:(1)注水效果受孔隙率、孔隙半径、接触角、液体的密度、表面张力、黏滞性系数、重力加速度等渗流结构参数和化学润湿特性等最简参数的影响,体系模型表征了煤体渗流结构和化学润湿特性与渗流量的关系。(2)在组合赋权下,孔隙率权重为0.32,对注水效果贡献较大,最大孔喉半径和接触角的贡献度次之;最小孔喉半径权重为0.17,对注水效果影响最小。(3)煤样X1、X2、X5评价指标值介于(0,0.25),属于难注水煤层;煤样X3、X4评价指标值介于(0.25,0.50),属于较难注水煤层。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都平原环境考古工作在聚落选址与地理环境、古气候与古蜀文明发展、灾变事件研究及史前人地关系综合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表明: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的出现与当时的地理环境应有很大关系;成都平原中—晚全新世以来气候整体温暖湿润,其中有多次气候波动和降温事件发生;古洪水、古地震等自然灾害与古蜀文明发展的关系很密切;基于成都平原诸多先秦遗址的人地关系综合研究表明,河流、地貌、气候等因素与史前聚落变迁有很大关系。总体上,成都平原环境考古工作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受限于研究材料和方法,目前仍然缺乏高分辨率古环境演变规律的研究成果;自然灾害与成都平原先秦时期古文化演变的一些重要节点的耦合关系仍不明确;今后还需要加强与河流地貌有关的聚落环境考古研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分析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关系以及定量和模型化研究史前人地关系也将是未来成都平原环境考古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黄明  马春梅  朱诚 《古地理学报》2017,19(6):1087-1098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都平原环境考古工作在聚落选址与地理环境、古气候与古蜀文明发展、灾变事件研究及史前人地关系综合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表明: 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的出现与当时的地理环境应有很大关系;成都平原中—晚全新世以来气候整体温暖湿润,其中有多次气候波动和降温事件发生;古洪水、古地震等自然灾害与古蜀文明发展的关系很密切;基于成都平原诸多先秦遗址的人地关系综合研究表明,河流、地貌、气候等因素与史前聚落变迁有很大关系。总体上,成都平原环境考古工作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受限于研究材料和方法,目前仍然缺乏高分辨率古环境演变规律的研究成果;自然灾害与成都平原先秦时期古文化演变的一些重要节点的耦合关系仍不明确;今后还需要加强与河流地貌有关的聚落环境考古研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分析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关系以及定量和模型化研究史前人地关系也将是未来成都平原环境考古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成都平原区成都粘土的粒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成都平原区内5个代表性的第四系剖面上的成都粘土进行了系统的粒度分析。结果表明,成都粘土以粉砂颗粒(5~50μm)为主,平均粒径约为7.1—7.3φ(7.4—6.6μm),缺少粗尾,〉63μm颗粒的含量很少,以细颗粒物质为主,呈双峰分布。其粒度分布及粒度参数特征与北方黄土及甘孜黄土非常相似,而与河流相沉积物有很大差异,表明成都粘土属于风成堆积。根据光释光测年(OSL)结果,成都平原区的成都粘土是晚更新世中期至晚期末次冰期堆积物,其物质主体是远源的。  相似文献   

17.
对成都平原8条具有代表性的隐伏断层进行氡气测量,其研究表明其氡气特征除新津断层外其余都表现为多峰异常,成都平原隐伏断层大多为规模较大的断裂带,可能有多个分支断层组成。位于成都平原中西部边缘的隐伏断层活动性强于东部的隐伏断层,表明成都平原隐伏断层活动性受龙门山构造的控制。通过该研究,为监测隐伏断层的地震活动性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成都平原水患治理方向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于公元前256年的都江堰工程,经历代维修和改建,至今已成为一个功能齐全、设施配套、效益巨大的水利工程。但是对于来自岷江上游的洪水而言,只起到分洪减灾的作用;对来自平原汇水区以内的暴雨洪水的减灾效果却并不显著。 本文根据1988年5月1日成像的成都平原TM卫星图像显示的平原水系展布状况,对平原区金堂、新津等地频繁的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出发,认为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由自然因素造成的。作者提出治理的措施是:针对上游汇流过快的矛盾,可在干流沿线修建梯级滞洪丁坝及滞洪区,以延长洪水过境的时间;对狭窄的出口可采取拓宽、改道或增设泄洪涵洞的方式进行。防洪堤的修建应以河曲包络线为标准线。  相似文献   

19.
阿南油田构造复杂 ,非均质性较强 ,是典型的低渗透砂岩油田 ,注水开发存在油产量低、采出程度低、稳产难度大三大矛盾。为了提高阿南油田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动用程度 ,提高油田产油量 ,降低含水率 ,为下一步新区块投入开发及油田注水开发调整提供依据 ,以阿 11断块的阿 11- 30 4井组 (其开发层位是 A上 油组 )为研究对象 ,充分利用井组内及邻近区域内井的油藏精细描述静态资料和井组内注采井的动态资料 ,参考注采井的产吸剖面资料 ,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该井组稳定注水的 6种方案 ,优化了阿南低渗透砂岩油藏的注水参数。  相似文献   

20.
针对增强型地热系统中水通过复杂裂缝系统提取干热岩储层热量的过程,基于离散裂缝网络模型热流耦合构建了增强型地热系统的解析模型,利用Laplace变换得到了干热岩储层解析解,分析了在五点井网开采下注采井网参数对出口端温度及热提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裂缝网络和井网模型下出口端温度下降幅度和热突破的时间不同;在相同裂缝网络下,井距越大,热突破时间越晚,当井距分别为50.0、100.0和150.0m时,热突破时间分别为2.0、5.2和15.0a;注水速率越小,温度下降越慢,当注水速率分别为0.1,0.2和0.3kg/s时,生产20.0a,温度下降幅度分别为53.0,34.5和26.8℃;通过正交实验分析方法得到注采参数中井距影响最大,其极差为13.15,其次为注水速率和注水温度,井网模型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