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池际尚,女,教授。1917年6月25日出生于湖北省安陆县。早年参加过爱国学生运动。194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1946年获奖学金去美学留学,入宾夕法尼亚州布仑茂学院,主攻岩石学。1947年获硕士学位,1949年获博士学位。后在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地质系任著名岩石学家F.J.特纳教授的科研助理。1950年回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任清华大学地质系副教授。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2年任北京地质学院教授。195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石油教研室主任、岩石教研室主任、岩浆岩研究室  相似文献   

2.
青年岩石学专家──胡克胡克,1957年出生于山东省蓬莱市。1982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并留校任教。1986年获硕士学位,1989年获岩石学专业博士学位,1991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现任地质系岩矿光学教研室副主任,岩石学副教授。1982年以来,胡...  相似文献   

3.
何镜宇     
何镜宇先生1922年11月17日出生于北京。他是我国著名的沉积岩石学家。194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理学院地质系,后在察哈尔省和北京地质调查所工作。1950年起在清华大学、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岩石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曾任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何先生曾在清华大学地质系协助池际尚教授首次开了沉积岩石学课,随后参加筹建北京地质学院,并担任矿物学和岩石学教学工作,编写了第一本《沉积岩石学》教材,并与张瑞锡先生一起创建了北京地质学院沉积岩实验室。1956~1957年他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和苏联科学院合组的黑龙  相似文献   

4.
    
沈其韩 《地质学报》2012,(9):1329-1330
程裕淇,中共党员,浙江嘉善人。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系,1938年考取庚子赔款的留学名额,赴英国利物浦大学专攻变质岩石学,并获博士学位。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称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国内外知名的学者、是我国老一辈的地质学家、是我国现代地质科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是我国变  相似文献   

5.
《地质论评》1983,29(5):495-495
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于1983年5月21—25日在北京召开了火山岩分类命名小组扩大会,会议由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沈其韩同志主持,参加这次会议的分类命名小组成员和扩大会代表共30人。 1980年11月在杭州召开的全国火山岩会议决定在岩石学专业委员会之下成立火山岩分类命名小组,并责成该组对会议中提出的分类意见和存在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并在适当的时间提出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6.
冯增昭 《古地理学报》2005,7(4):433-435
吴崇筠教授1954-1975年执教于中国石油大学的前身北京石油学院和华东石油学院,主要承担沉积岩石学的教学工作,先后编写了3本沉积岩石学著作。第一本是《沉积岩石学参考材料》,北京石油学院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出版。第二本是《沉积岩石学》,中国工业出版社1961年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公开出版的沉积岩石学教材。第三本是《沉积岩》,石油化学工业出版社1977年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沉积岩石学专著。吴崇筠教授是中国石油大学沉积岩石学教学和教材建设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我们深切怀念吴崇筠教授。  相似文献   

7.
《国外铀金地质》2009,(2):F0002-F0002
金远新,男,江苏常熟人,1962年6月生,中共党员,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198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放射性矿产地质专业,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岩石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召开的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及其深源包体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二年七月二十七日至七月三十一日在黑龙江省德部县五大莲池举行。参加讨论会的有科研、院校、生产等五十几个单位130位代表。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岩石学家和大地构造学家尹赞勋、张文佑、马杏垣、徐克勤,吴利仁等参加了会议,并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受到与会代表的欢迎。我院岩浆岩研究室和岩石教研室7位教师和研究生代表出席了会议。 讨论会是我国研究新生代玄武岩及其深源包体岩石学与地壳运动关系的一次盛大的学术交流会。会议收到论文74篇,其中我院教师及研究生提交8篇。这些论文提供了中国东部几十个地区新生代玄武岩及其深源包体的岩石学,造岩矿物学,岩石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  相似文献   

9.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2009,(3):F0003-F0003
薛春纪教授男,汉族,1962年4月出生于陕西省眉县。1983年于西北大学本科毕业,获岩石矿物学专业学士学位,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获得西北大学矿床学专业硕士学位,1999年获得成都理工大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博士学位。2001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完成博士后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地学新星     
地·学·新·星吴才来男,1960年生。1982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同年被分配到安徽地矿局321地质队工作;1988年考取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研究生,分别于1991年和1994年获岩石学硕士及博士学位,随即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做博士后...  相似文献   

11.
由本会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编辑的《岩石学报》于二月初创刊。这是我国第一个单一岩石学专业的学术性刊物;它的创办将推动我国岩石学的发展。该刊主要刊登火成岩、变质岩、沉积岩岩石学与成因岩石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新理  相似文献   

12.
地学新星     
地学新星马鸿文男,1952年生。1986年7月获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岩石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随即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工作,1988年11月回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作。现为材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主要从事岩浆岩岩石学及矿物材...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北京市委顾问、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地学部常委、原武汉地质学院副院长、我国著名岩石学家和地质教育家、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池际尚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1994年1月1日上午8时5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池际尚教授遗体告别仪式于1994年1月8日上午10时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中央厅隆重举行。地矿部部长朱训、副部长张文岳等领导、我校京汉两地领导、不少著名科学家、池教授生前好友、同事、弟子近千人参加了“向池际尚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并送了花蓝、花圈,对安卧在鲜花丛中、身盖中国共产党党旗的池际尚教授表示沉痛哀悼,并向池先生的亲属表示深切的慰问.根据池先生的生前遗言,她的骨灰将洒在她早年工作过的地方——长城脚下。 池际尚教授1917年6月25日生于湖北省安陆县。早年参加革命工作,1936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7年在长沙上大学时受党派遣,参加湖南青年战地服务团,从事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改学地质,194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46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布伦茂大学奖学金出国深造,1949年获博士学位。后被选聘到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任著名  相似文献   

14.
《岩石矿物学杂志》2019,38(1):143-143
获奖论文:《河南嵩县松里沟金矿床中碲化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2016年第35卷第4期)。王鹏,男,1991年10月出生。2014年7月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专业学士学位;2017年7月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硕士学位;2017年9月至今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成矿学,合作导师为毛景文院士和叶会寿研究员。  相似文献   

15.
为充分展示、交流和总结我国矿物学、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促进我国地球科学的发展与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将于2011年4月6日~9日在广州召开。会议主题:矿物学岩石学  相似文献   

16.
正尊敬的各位同仁:2018年金秋九月是我国著名岩石学家游振东教授的90华诞.游振东教授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956年起一直在中国地质大学(包括其前身原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从事岩石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为我国变质岩石学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荣获李四光地球科学奖(教学奖)、原国家教委(现教育部前身)教学成果国家级一等奖和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游振东教授是我国变质地质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20世纪80年代即敏锐地注意到国际上变质作用研  相似文献   

17.
四川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石学委员会于1984年11月3日至8日在渡口市成立并进行学术交流。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四川省地质、冶金、教学、科研、基建工程兵等有关单位70名代表。大会共收到论文和摘要25篇,与会代表对康滇地区岩浆岩、变质岩为主的学术问题进行了交流,同时讨论了有关岩石学的科技咨询工作。大会还组织了野外地质考察。  相似文献   

18.
徐克勤院士离开我们一周年了。我以无限崇敬的心情,怀念这位杰出的矿床学家、岩石学家和地质教育家。徐先生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质系。1939年赴美深造,1944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获博士学位。1945年回国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技正。1946年起任中央大学地质系教授,次年兼任系主任。1949年南京解放,中央大学更名为南京大学,徐先生继续担任南大  相似文献   

19.
三江平原位于我国的东北端,总面积约42500平方公里,是我国垦荒的重点地区之一。该区第四纪的研究曾长期处于空白,有关专门论述很少。本文系笔者于1974和1976年参加该区野外调查所获有关资料的初步整理,谬误之处望指正。  相似文献   

20.
冯景兰,字淮西,河南唐河县人。我国著名地质学家矿床学家。1918年考取北京大学预料。同年赴美留学,在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学习矿山地质、荣获矿山工程师学位,1921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矿床学、岩石学和地貌学、获地质硕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河南中州大学科学通论讲师,不久晋升为地质系教授,并任矿物地质系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