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影视包装技术的应用直接决定着气象节目的效果和质量。随着气象节目内容日趋成熟,影视包装新技术的应用成为节目创新的有力抓手。主要介绍用于气象影视节目的前沿包装技术,并以《新闻联播天气预报》在使用包装新技术的方法和思路为案例,探索未来气象节目使用包装技术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2.
王鹏飞  李子华 《气象》1982,8(6):15-16
我们在1980年《南京气象学院学报》第一期发表了《“巨凇”形成机制的探讨》一文以后,为了广泛了解一些不同的看法,并补充说明一些情况,曾又写了《“大雹”乎?“巨凇”也!》一稿,并在《气象》1982年第2期刊登。现在看到《对“大雹乎?巨凇也!”的进一步探讨》(见《气象1982年第4期,以下简称《探  相似文献   

3.
《重要天气电码》是继续贯彻“全国灾害性天气会议”,加强灾害性天气预报、情报工作,尤其是加强短时天气预报的一项重大措施,也是气象业务改革的一次重大措施,也是气象业务改革的一次重要尝试,是关系到气象业务工作走新路子的大事。因此,学好、用好《重要天气电码》是气象测报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这里就我初学《重要天气电码》谈点粗浅的看法,以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相似文献   

4.
ASP+ACCESS在气象短信素材库系统建设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朱平 《广东气象》2008,30(4):42-44
介绍了ASP+ACCESS在《广东省气象短信素材库》后台系统建设中的应用,分析了该系统数据分类、数据库连接和数据检索方法。并列举了部分详细查询语句,说明了数据表的具体结构。最后提出几点优化设想。  相似文献   

5.
2008年是本届委员会实施成都成立大会各项工作设想的关键之年,气象软科学委员会应该在不断提高期刊建设和学术交流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加强与气象软科学学科建设相关研究、气象软科学培训和《气象软科学讲义》编撰和用多种方式开展合作和培养年轻人才等方式,在前六届软科学委员会工作基础上,不断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对气象软科学的重视。我们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目前,我国的主要气象刊物有《气象学报》、《气象科技》、《大气科学》、《高原气象》、《热带气象》、《气象》、《军事气象》、《航空气象科技》、《卫星气象》、《农业气象》、《中国气象》、《气象知识》和《农业气象科技》,以及各省的气象刊物。除此以外,尚有各气象专业院校的各种气象刊物,同时在《中国科学》B 辑、《科学通报》、《海洋预报》以及地方上有关综合性刊物中不时有气象方面的一些报道  相似文献   

7.
从整体上研究梅雨期的划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李小泉 《气象》1981,7(6):9-9
《气象》月刊开展了关于梅雨问题的讨论,许多同志发表了很好的意见,读后很受启发。在这方面我做的工作不多,谈一点个人的看法,和大家一起讨论。  相似文献   

8.
《气象科技》1981,(6):39-47
天气学P44也谈梅雨期标准—安徽省气象台邓剑华;《气象》,中央气象局气象月刊编辑部,198。,.嵋3,16 索取号:P4一1一80P44划定梅雨期应以环流的季节调整为主—江苏省气象台周曾奎;《气象》,中央气象局气象月刊编辑部,1980,泄9,14一16 索取号:P4一1一80P44对入梅期的几点看法—上海中心气象台许以平;《气象》,中央气象局气象月刊编辑部,198。,。飞鳃,16 索取号:P4一1一80P44长波不稳定发展的传播与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的关系—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缪锦海;《气象学报》,中国气象学会,1980,Vol.35,.脑3,269一27印 索取号:P4一9一80P44区域梅雨…  相似文献   

9.
为了系统地总结近20年来县站预报的经验,《气象》组织了“怎样做好县站预报”的专题讨论,我们认为很有必要。下面就图资群结合的问题,谈谈我们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0.
林大强 《气象》1982,8(9):19-20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0年第1期)和《气象》(1982年第2期)先后发表了“巨凇形成机制的探讨”和“大雹乎?巨凇也!”两文(以下简称“巨凇”两文),这两文对林西大冰块都作出了是“巨凇”的肯定性结论。《气象》(1982年第4期)发表了另一篇文章“对‘大雹乎?巨凇也!’的进一步探讨”,就当时是否有形成“巨凇”的过冷却降水到达地面提出了疑问,作为这个资料的直接收集人,笔者也打算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林西大冰块的发现经过和当时的气象情况1975年7月25日,内蒙昭盟林西县十二吐公社境  相似文献   

11.
叶爱华 《山东气象》2003,23(2):39-40
通过气象行政执法案例剖析,提高了对基层气象执法重要性的认识,提出了基层气象行政执法的一些思考和设想。  相似文献   

12.
今年6月16日,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条例》(下简称《气象条例》)发布实施一周年。《气象条例》是我国第一部地方综合性气象法规,被评为1995年全国气象部门十件大事之一。回顾过去,《气象条例》的发布施行,进一步统一了我区的气象行政管理,调整、理顺了部门之间的关系,发挥了各部门、各年位在气象管理和气象活动中的作用,推动7国家气象事业和地方气象事业的协调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气象事业更好地为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展望未来,《气象条例》的深入贯彻,必将保证新疆气象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1广泛宣传《气…  相似文献   

13.
在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条例》(下简称《国家条例》)的基础上,自治区人大和人民政府分别颁发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条例》(下简称《新疆条例》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规定》(下简称《保护规定》),其中关于气象行政处罚的规定,是一个新问题,因此,有必要结合有关法律法规,就如何实施气象行政处罚问题作些研究。三气象行政处罚的特征气象行政处罚是指自治区各级气象主管部门依法对违反地方气象法规和规章的行为给予气象违法行为人的制裁措施。从这一概念看,气象行政处罚有四个特征。1.至气象行政…  相似文献   

14.
叶子祥 《气象》1977,3(12):8-8
看了《气象》第8期《怎样做好县站预报?》讨论栏的编者按及两篇文章后,很有启发。佘修平同志的文章讲得具体,观点鲜明,看了以后有所教益。但对该文中的两个问题有不同看法: 1.该文对统计方法的看法存在一定片面性。 我认为统计方法在县站预报中还是起了一定作用的。就拿我们温州地区来说,目前县站中长期预报  相似文献   

15.
1990年4月20日至23日,国家气象局办公室在浙江省气象局招待所召开了全国气象期刊编辑人员研讨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计划单列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院校近40人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交流了气象期刊工作的经验,研究分析了气象期刊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围绕气象期刊工作如何适应改革、开放和气象业务、服务迅速发展的需要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新疆气象》、《浙江气象科技》、《辽宁气象》、《成都  相似文献   

16.
正《气象研究与应用》(《广西气象》)创刊60年来,在广西气象局的领导下,并得到广西气象科技人员的大力支持,经编辑人员的努力和辛勤劳动,与时俱进,把《气象研究与应用》(《广西气象》)办得愈来愈好,对广西气象事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在此,热烈祝贺《气象研究与应用》(《广西气象》)创刊60周年,并从农业气象方面谈两点个人的感言:(1)《气象研究与应用》(《广西气象》)是广西农业气象发展的"助推器"。我是一位早在1954年开  相似文献   

17.
杨远驰 《气象》1981,7(5):26-27
《气象》自去年第8期开展了关于天气电码编报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不仅对某些具体问题进行了争论,而且还针对现行电码规定存在的缺陷和如何正确理解、执行编报规定等提出了很好的意见。本文将根据个人对GD—01的理解,对这次讨论中提出的某些技术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与各级气象业务管理部门和各级台站的同志们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风雨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在2017年的春天,《气象与环境科学》迎来了创刊40周年!40年,征途漫漫。1978年,伴随祖国改革开放的春风,《河南气象》期刊应运而生,河南省气象事业掀开了崭新的一页。1992年改为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河南气象》走上了一个全新的舞台,开始了新的征程。2007年《河南气象》正式更名为《气象与环境科学》,实现了华丽转身,开始在全国气象期刊事业的舞台上崭露头角。2014年《气象与环境科  相似文献   

19.
正值此《气象研究与应用》创刊60周年之际,《广东气象》期刊全体同仁谨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气象研究与应用》创刊以来,先后几代编辑部工作人员认真学习有关知识,努力提高气象业务科技素质和编辑水平,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科技期刊法律法规,编辑加工精益求精,把《气象研究与应用》办成在国内外气象行业具有较大影响的科技期刊。《气象研究与应用》已经成为广西气象工作者展示气象  相似文献   

20.
江涛  刘文祥 《气象》1980,6(9):20-21
读了《气象》第8期蔡恒荣同志的“关于几种特殊情况下过去天气的编报”一文,我们认为对编报中现在天气和过去天气的配合问题开展讨论是很必要的。 蔡文中列举了四个例子和他的看法。对其中例2、例4,我们同意蔡恒荣同志的看法。对于例1和例3,我们提出以下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