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同进  刘景秀 《气象》1979,5(8):13-14
1977年9月,北半球太平洋热带地区一直活跃着一条赤道辐合带,东西横跨上万公里(80—170°E)。9月12日以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150°E至170°W广阔的洋面上越过赤道,并于14日在加罗林群岛的特鲁克岛附过建立起赤道高压,高压西侧的偏西南气流将赤道辐合带北推至20°N以北地区。由于赤道西风扰动叠加,7710号台风于14日08时在这一辐合带里生成,后西行进入南海,在南海海面经过北翘、南折、停滞、打转等,最后在北部湾消失,历时共14天,维持台风强度有10天、强台风强度共2天(见图1)。我们现  相似文献   

2.
台风活动对ECMWF副高中期活动预报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统计分析发现 :欧洲中心中期数值预报 ( ECMWF)产品可作为预报副高中期活动的重要依据。然而 ,对台风环流的处理失当可能是导致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 12 0°E588线北界 72小时预报产生大于 5个纬距严重错误的主要原因 ( 2 2 / 38)。当台风进入关键区 ,即进入近海和大陆区时 ,以当日分析场作为初始场的欧洲中心中期数值预报产品 12 0°E588线北界 72小时预报基本都发生大于 2个纬距的错误 ( 14/ 19)。反之 ,则很少发生错误。当台风生成或消亡时 ,以当日分析场作为初始场的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 12 0°E588线北界 72小时预报也将发生大于 2个纬距的错误 ( 2 3/ 2 8)。但是台风活动对 130°E588线北界预报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采用波谱分析方法对1957年1月至1977年12月赤道东太平洋海温(180°—90°W、5°N—10°S)、南方涛动指数和我国东部降水作了分析。通过功率谱的计算得到如下结果:(1)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存在3.4年的振动周期。(2)南方涛动指数的变化存在3.4年和1年的振动周期。(3)我国华北、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降水分别存在1、2.3和3.4年的周期。利用交叉谱计算位相差,表现出海温与南方涛动在3.4年周期上近乎反向变化,海温的变化落后于南方涛动。南方涛动在3.4年周期上超前华南降水。华北降水在周期为1年的振动上落后于南方涛动。本文还对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和南方涛动的年际变化作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4.
冬季地温分布与春、夏降水相关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本文利用1964—1983年的30年冬季(12—2月)地温资料及春夏季的降水资料,分析了它们的距平分布图。发现冬季0.8米地温的高轴线与春季(3—5月)的多雨轴线基本相合;1.6米的高地温轴线与汛期(4—9月)多雨轴线相合,偏差在2°纬距以内者达90%。还发现,凡西太副高强年的次年汛期雨带偏向高温轴线的北方约1—2°纬距;凡副高弱年的次年,雨带则偏向高温带的南方1.5—2°纬距。这些统计结果可直接应用于长期降水预报。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1949—1976年7—9月份西北太平洋台风资料(缺1971、1974—1976年打转低压资料)对122—145°E间15°N以北范围内的太平洋上打转台风进行了统计(①指其路径轨迹已呈一圆形,②包括打转热带低压,但不包括在南海生成东移至本区域打转的台风或热带低压,下同)。统计结果表明,打转台风路径虽是台风路径的一种特殊现象,但还是有一定规律的。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利用1948—2011年NCEP/NCAR月平均水平风场资料,采用全球大气环流的三型分解等方法,研究了Hadley环流的双层结构及其年代际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 Hadley环流双层结构客观存在,且4、5、6、10、11月南半球Hadley环流双层结构长期存在;(2) 南半球Hadley环流双层结构较北半球更加明显,双层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呈现倾斜状,对Hadley环流强度和中心位置的变化进行研究时,应考虑双层结构的影响;(3) 4、5、6、10、11月南半球Hadley环流强度随时间都呈现强-弱-强的年代际演变特征,各个月份环流强度都存在20~30年和40~60年时间尺度的周期;(4) 4、5、6、10、11月南半球环流中心位置(双层结构平均位置)随时间一致地表现为向南移动,各个月份环流中心分别向南移动了5.18 °、2.11 °、2.50 °、1.79 °、5.76 °,平均向南移动了3.47 °。  相似文献   

7.
利用1981—2020年贵州省降雪日数、初始日期、终止日期资料,分析了贵州降雪的气候特征,以及降雪日数与海拔高度、纬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 贵州降雪日数西北多、南少,大值中心位于贵州西北部;降雪日数整体偏少,呈逐渐减小的趋势,2012年为突变点,整体上降雪日数每10 a减少1.6 d。降雪从11月开始出现,持续到次年3月,主要集中在冬季;开始时间集中在08—10时和20—21时;降雪具有明显的间歇性特征,降雪天气过程中仅发生1次降雪的占全部降雪过程的48.1%,主要在贵州南部,持续3 d及以上的过程集中在贵州中北部。2) 降雪初始日期集中在12、1月,最早11月;终止日期集中在2、3月,最晚4月。贵州中北部开始降雪多为12月,终止降雪多为2月;南部初始多为1月,终止降雪多为1—2月。贵州中北部降雪期更长,开始到结束间隔约为60—129 d,而南部大部为40 d以下,全省平均54 d。3) 降雪日数随着海拔高度每升高100 m增加2.3 d,纬度每增加1°增加11.4 d。  相似文献   

8.
李宗义 《气象》1988,14(3):35-36
甘肃省地处内陆,冬季降雪稀少,日降雪量≥2mm(中雪)的日数只占总日数的7%,且不同年份差异较大。为了做好隆冬(12月到次年1月)季节甘肃省黄河以东地区(以下简称河东地区)的中雪预报,本文使用天气图方法,首先根据造成中雪天气的冷空气路径和强度,把预报关键区(40—50°N、80—110°E,即图1—4中实线所围  相似文献   

9.
郭秀英  李少群 《气象》1987,13(12):34-37
一、概况 8607号强台风的初始扰动发生在13°N、162°E附近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并缓慢向偏西方向移动。7月1日发展成热带低压,4日02时,发展成台风,一直向WNW方向移动,5日08时加强成为强台风。7—8日发展得最强盛,中心附近最大风速达65m·s~(-1),中心最低气压为920hPa。9日  相似文献   

10.
根据统计,江南锋生以2—5月最多,是全年锋生次数的76%,其中3—4月为全年的43%。同时,锋生经常与降水相伴发生,有57%在锋生前先有雨区出现,锋生时出现雨区为86%。因此,对春季江南锋生的探讨,具有实际预报意义。 一、春季江南锋生的形势 我们规定,地面图上22—30°N,105—120°E范围内出现的新生锋面,称为江南锋生。对1960年—1977年3—4月历史天气图,进行了普查,共订出了70次锋生过程,发现有49次(70%)出现在江南(26—30°N)地区,其次是在南岭(24—26°N)地区有19次(27%),而南岭以南(24°N以南)地区最少,仅出现过二次(3%)。  相似文献   

11.
资料来源,日本JMH台播发的 FEAS09—19预报图。读数网格点按经、纬向交叉划分,其距离密度纬距×经距=5 ×10。读数范围为:25°N—50°N、90°E—120°E。所用资料年份为1984—1986年(9月10日—10月20日)。 依FEAS09—19的预报图日读取因子值x(i,j),设所读气压值为P,则x(i,j)=P—1000[i=1……6;j=1……4]。然后将全部的x(i,j)处理成x(K,L)[K=1……i × j, L= 9月10日至10月20日]  相似文献   

12.
王绍武 《气象学报》1963,33(3):361-374
本文是作者研究近10年大气环流特征及演变規律工作的第一部分。应用1951—1960年北半球500毫巴月平均图計算了历年逐月35°—55°N西风指数.主要結果如下: (1) 近10年中緯度西风强度比40年代約增强5—10%,西半球(180°—10°W)主要是夏半年(5月—10月)增强,东半球(0°—170°E)却在冬半年(11月—4月)增加最多.但比1900—1939年稍有减弱。 (2) 北半球西风指数(I)的半年平均值有明显的周期性振动,主要周期为10年、5.5年及26个月三种。前两种可能与太阳活动11年周期有关. (3) 东半球与西半球半年平均西风指数(I_E与I_W)之間,夏半年为正相关(0.77),多半年为負相关(—0.54).这可能与环极气流中心偏离北极有关。 (4) 夏半年与其后之冬半年I_E(I_W)有負(正)相关,由冬半年到夏半年变化趋势相反。 (5) 这种半年之間的联系实际即造成东西两半球西风指数的两年周期,因为半球之間只有90°位相差,故北半球亦有显著两年周期。 (6) 夏半年內或冬半年內西风指数經常維持同一特征.东半球高指数形势持续性强,西半球則低指数形势持續性强.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台风最佳路径数据集资料、地面-卫星-雷达三源融合逐小时降水产品(0.05°×0.05°)、FY-2G云顶亮温(0.1°×0.1°)、NCEP/NCAR FNL(1°×1°)再分析资料,对2019年9号台风“利奇马”影响期间2019年8月11日发生的山东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强降水主要受台风倒槽的影响,台风倒槽在山东中部暴雨区长时间稳定维持,台风东侧的低空东南急流把东海北部的水汽和能量向暴雨区输送,配合200 hPa高空急流的“抽吸作用”,在暴雨区上空辐合抬升,造成具有中尺度特征的暴雨。2)强降水区存在的正涡度区伴随强烈的上升运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结构和次级环流耦合发展,为此次台风暴雨过程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而且动力条件的演变在此次台风暴雨过程中的作用比热力条件更重要。3)850 hPa水汽通量辐合中心,以及相匹配的在垂直方向的强上升运动区,对强降水落区和雨强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肖琢静 《气象》1978,4(9):6-6
南海台风生成地点距我国大陆较近,生成后往往在较短时间内就会影响华南沿海。为了提前预报它的发生发展,我们对1967—1970、1972、1973、1975共7年5—11月发生在南海的84个热低压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确定热低压能否发展为台风的判别式。经1976—1977年验证,效果较好,现简要介绍如下。 规定:凡生成于或移入10—20°N、110—120°E范围内的热低压系统(不包括由台风在南海减弱后的热低压)均参加起报;起报时间定为热低压出现后的每  相似文献   

15.
采用数理统计、小波分析等方法,统计分析1962—2016年连平县寒潮和强冷空气过程的时间分布特征、强降温周期变化及环流形势。结果表明:(1)连平县的寒潮多发生在11月至次年4月,1和2月是寒潮发生最为频繁的时段;(2)强降温过程存在2、5、19和30年左右的周期变化,其中2和5年的周期最为显著;(3)对500 hPa环流场合成分析得,连平县冬季寒潮主要是处于两脊一槽的形势,尤其是在12月和次年2月,而1月主要是暖性脊显著偏强导致的寒潮爆发。  相似文献   

16.
2006年 7—9月的台风季节预报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NCEP/NCAR逐6 h分辨率为25°×25°GRIB资料,用WRF模式采用水平分辨率为27 km×27 km,垂直38层每6 h输出一次的时空分辨率,对2006年7—9月对西太平洋地区台风为主的天气系统进行季节预报试验。综合低层涡度、地面10 m处风速、海平面气压、暖心结构和持续时间对模式输出资料进行台风生成判定和路径追踪。7月1日—9月30日模拟吻合较好的台风、强热带风暴、热带风暴和热带低压的比例为4/9、1/3、0/1和0/1;模拟较差的比例分别为3/9、1/3、1/1和1/1;漏报率分别为2/9、1/3、0/1和0/1。模拟空报了2个台风、9个强热带风暴和3个热带风暴。模拟台风强度偏弱和吻合较差的原因可能与模式的分辨率、〖JP2〗微物理过程参数设置和积分步长有关。空报的台风、强热带风暴可能与模式自身特点、相关海区的特性和热带波动有关。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64—2016年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日照时数资料,使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乌鲁木齐市北部农区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分析日照时数与各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年日照时数平均每10 a递减95.5 h,1998年后日照时数急剧减少,连续19 a均为负距平。(2)3—10月日照时数变化不明显,11月—次年2月日照时数显著减少。(3)4—10月大田作物生长季光照条件稳定,冬季设施农业生产季11月—次年3月的日照时数显著减少、寡照日数增多,光照不足严重影响设施农业生产。(4)近53 a雾日增加、低能见度发生频率增大、低云量增多是造成米东区日照时数剧烈减少的主要气象原因,米东区和主城区相比,局地气候特征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8.
李天雄  叶榕生  陈伯林 《气象》1979,5(8):15-16
龙海县气象站利用时间剖面图与大型环流结合预报台风,效果较好,取得了一些经验,现将其预报方法介绍如下: 一、分型 用该站每天8次观测的气压时间剖面图分型,截取台风进入起报区(15—28°N,113—130°E)的当天和前4天(共5天)的气压剖面图型。将历史上所有进入起报区的台风个例都截取出来进行分型。按历史上出现的图象特征,共分为五型:横贯型、低压型、纵贯型、台风型和混合型(见图1)。  相似文献   

19.
姚祖庆  朱翠英  杨露华 《气象》1988,14(11):35-37
在卫星云图的分析应用中,对流云团及MCC云团是分析强烈夫气的重要依据。对发生在中国的一些MCC云团,李玉兰、过文娟及陈乾等同志已做过一些比较深入的研究。为了弄清长江三角洲地区对流云团及MCC云团的发生情况及云团性质,我们对上海中心气象台有增强显示云图的1982、1983、1985及1986年4—6月的卫星云图,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和分析工作。凡进入或在28—33°N、115—122°E范围内初生(下面简称为统计区),并至少有一次进入长江三角洲地区(29.5—32.5°N、118—122°E)内的较强对流云团,除明显的飑线云系外,均统计  相似文献   

20.
吴富山 《气象》1979,5(3):18-20
一、特点概述 7805号台风是一个历史上很少见的异常路径台风。1978年7月11日14时,在西北太平洋上生成一热低压,后发展成台风。中央气象台于15日02时编号为7805号台风。15—18日,台风一直在137°E以东洋面上回旋,后来一度向东北方向移动,19日08时移到了146°E以东,19日14时又折向西北方向,从20日08时起,台风在28—30°N之间快速西行。23日08时前后在浙江象山县南田登陆,登陆后12小时减弱为低气压。这个台风低压自24日08时开始,大致沿115°E北上,直到26日才在冀北填塞消失(见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