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杨  李胜涛  金晓琳  邱耿彪  李健  王辉 《冰川冻土》2012,34(5):1200-1205
出于降低高速公路坡度的目的, 团结桥连接线高速公路路基开挖在Ⅱ级阶地前缘处排水盲沟最大开挖段基本将原来连续的天然含水层切穿, 导致地下水排泄基准面下降, 使得地下水流场发生改变, 部分民井出现水位下降或干涸现象. 得出路基开挖排水是导致工程区附近地下水含水层结构及流场改变、 水位下降或局部疏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城市的发展对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引发了地铁的快速发展, 而地铁车站的存在, 会对原本稳定的地下水流场产生阻挡效应, 因此, 很有必要研究地下结构物对地下水流场造成的影响。本文采用数值方法研究地下结构物对地下水流场的影响, 基于单元中心有限差分法软件Visual, MODFLOW。为了明确地下结构物影响地下水流场的因素, 对计算模型进行了简化, 模型计算针对的是单层土层中地下结构物对地下水流场的影响。研究表明:地下结构物不仅能够影响地下水流场的稳定时间, 而且使得迎水面水位上升, 背水面水位下降, 其中, 对背水面的影响程度大于迎水面。地下结构物左右侧上下游之间的水位差, 也是其中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开采导致的水位下降是含水层系统流场变化的关键,也是地面沉降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上海目前深部含水层开采日趋集中水位持续降低,浅部含水层大规模工程降:水以及邻省地下水开采等,使地下水渗流场出现新的变化,并对地面沉降控制造成不利影响。切实加强地下水管理,严格控制地下水位,是深化地面沉降有效防治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在冲积层厚度较薄、地下水埋藏较浅的山区河谷地带,边界条件对地下水可开采量和可利用能量(温度)影响较为明显。为此,以一医院水源热泵系统为例,在建立耦合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TOUGH2软件,模拟评价河流边界对潜水水热运移的影响过程与程度,定量研究河流边界附近潜水水量与能量的动态变化规律。为研究该条件下地下水环境变化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峰峰煤矿区岩溶地下水流场演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振岭  白喜庆 《地下水》2009,31(1):23-27
运用大量详实的数据资料,揭示了峰峰矿区近30年岩溶地下水流场的演变规律。反映了煤炭开采排水对地下水流场的影响特征,认为长期的矿井排水与地下水过量开采,是地下水流场发生改变和水位下降的主要因素,建议随着煤层开采水平的不断延深,加大力度解决好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建立排水、供水、生态环保三位一体优化结合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基于地下水流场数值模型的矿井突水量预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井发生特大突水后,第一时间掌握突水水源,并预测突水量的大小,可以为制定水害治理方案提供有力支持。利用前期通过放水试验获取的水文地质参数及建立的井田奥陶系灰岩含水层数值模型,对峰峰矿区九龙煤矿的突水水源及突水量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发现:突水初期与突水点相距2 350m的奥灰观测孔的水位下降趋势与前期奥灰放水试验的基本一致,因此,判断突水水源为煤系地层基底奥陶系灰岩含水层水。实测瞬时突水量为2 778m3/h;利用比拟法得到的Q-S方程预算突水量为2 879m3/h;通过数值模型预算的突水稳定涌水量为2 280m3/h,三者相差不大,以此说明数值模拟在矿井突水量预算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淄博市大武水源地地下水流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武水源地是我国北方罕见的特大型地下水源地,其地下水源流场的演变与补给来源,排泄方式有密切的关系,而上游水库的放水则使这种关系变得不明朗。加强补给边界的水位监测,进一步研究补给边界的非自然影响是提高该区地下水资源评价,预测和管理精度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张元欣 《中国岩溶》1994,13(4):321-329
本文在划分岩溶含水介质类型的基础上,对坝区岩溶地下水流场受降雨和库水位因素影响的动态特征、流场性质及与工程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建立地下水动态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9.
以某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工程为例,依据工程场地实际抽水-回灌试验数据,建立研究区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分析该地区适宜的井群布置方案,并定量研究不同井群布置方案对地下水流场的影响范围与程度,为确定合理的井群布置方案提供技术支撑。研究表明:对于同一含水层回灌,随着抽水-回灌时间的延长,就有利于抽水-回灌能力及尽量减小对周边地下水开采的影响而言,抽水井、回灌井交叉布置,部分回灌井集中布置的方案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0.
煤矿底板突水灾害地下三维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底板突水实例的统计资料,研究了突水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通过综合分析煤层底板内应力测试三维有限元电算及相似材料模拟结果探讨了底板突水灾害地下三维空间分布规律形成的原因,为深入研究底板突水的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任晓波  武强  吴瑞芳  刘守强 《地球科学》2021,46(8):3019-3027
为了分析将子域解析元素法应用于煤矿地下水流场模拟的可行性,并探究如何提高此方法的模拟精度,首先推导出了强度非线性变化的高阶线汇的复势表达式,分析了其流量势与流函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应用python语言构建了基于子域解析元素法的煤矿地下水流场模型并应用于求解某煤矿放水试验后水位分布问题.模拟结果显示,模拟水位与观...  相似文献   

12.
堤防治理是提高水利工程防洪能力的重要手段。黄盖湖流域洪涝灾害频繁,而堤垸矮小且多破损,急需综合治理。分析工程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环境现状,并利用数值模拟预测了堤防加厚对研究区地下水渗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和地下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如Fe,Mn,总磷,总氮超标。堤防治理工程,对地下水流场影响不大,堤身中心在堤防加固前后水位波动最高0.28 m。  相似文献   

13.
鲍店煤矿突水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影响鲍店3煤安金井采的3煤顶、底部砂岩和红层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对其突水特征作了简明讨论,应用突水判别模式对本矿十采区作了安全开采评价,划分了可能突水的工作面,对今后的安全开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能精确识别降水和开采对石家庄地下水流场影响强度,应用小波变换和相关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区域平均地下水位、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及中心水位与降水和开采变化之间的互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 1961—1973年期间,平均地下水位随降水量增大呈幂函数递减趋势;1974—2010年期间,降水量每减小100 mm,漏斗中心水位下降速率增大7.35 m,平均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增大2.15 m;② 1961—1973年期间,开采量每增加1亿m3,平均地下水位下降0.28 m,漏斗面积扩大11.74 km2,中心水位下降0.52 m,1974年以来累计超采量每增加1亿m3,漏斗面积增幅1.52 km2,中心水位降幅0.18 m;③ 降水量每减小100 mm,降水贡献度减弱3.0%,人类开采影响强度增大2.76%。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三江平原部分区域地下水位呈持续下降的态势,引起广大学者和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为了查明三江平原地下水流场时空演化规律,揭示其主要影响因素,以三江平原1980年72组及2019、2020年同期1 092组地下水位统测数据和44组国家地下水监测数据为基础,应用ArcGIS插值分析、栅格代数运算、对比分析等方法,查明了三江平原地下水流场时空演化特征,阐明了不同影响因素对地下水流场演化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与1980年相比,三江平原地下水位整体呈下降趋势。西部平原区地下水位累计降幅1~5 m的区域面积2.6×104 km2;东部建三江垦区累计降幅大于5 m的区域面积为1.17×104 km2,其中,累计降幅大于10 m的区域面积为3 400 km2,地下水位年均降幅约0.29 m。地下水开采引起地下水流场变化,“西砂、东黏”的水文地质条件促使区域地下水降幅的时空演化差异;水田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引起地下水超采,浅地表黏土层阻挡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无法实现以丰补欠自平衡,造成了建三江垦区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本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查清三江平原地下水变化规律和现状特征奠定了基础,为科学指导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矿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以冯家塔煤矿1201工作面为例,论述了府谷矿区矿井突水因素,认为大气降水、岩溶水和地表水是矿井充水的主要水源,断层、采煤形成的裂隙带是矿井充水的通道,小煤矿采空区是未来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隐患。运用突水系数和水文地质实验法,对矿区的突水危险区域进行了评价,指出井田西北部突水系数大于0.6,可能存在突水危险;清水川地堑断裂带内富水性及导水性弱,对煤层开采不会造成威胁。最后提出了加强矿井水文地质勘查、做好矿井涌水量观测等矿井防治水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承担的该课题,于1989年12月27日由煤科总院组织专家进行的评审认为该项目应用电力、水力网络模拟和计算机数值模拟,对煤矿床典型物理因素的不同种类、性状和组合施于地下水流场势的控制作用,进行了大量试验,获得  相似文献   

18.
19.
祁东煤矿突水灾害成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介绍了皖北矿务局祁东煤矿第四系含水层特大突水灾害过程,并根据水位、水质和防水煤岩柱的构成,分析出水水源为第四系“四含”水;导水通道为:工作面上方隐伏的南北方向的古河床切割深沟或垂向导水裂缝带;同时对治理技术方案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冯琳  陈峰  王金山 《地下水》2007,29(4):58-59,79
阐述了滩小关水源地周围的自然环境条件及水源地开采当中所引起的地下水流场变化、地下水位的变化、地下水化学态征的变化,明确指出地下水位的变化是区域地表土壤盐渍化的主要因素.提出合理开采浅层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是改良土壤盐渍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