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勇 《地理科学》1999,19(2):171-175
围绕当前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工作中需要先行搞清的一些理论和方法问题进行了议论。讨论了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评价标准,在概括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目的,内容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加快我国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研究工作纵深化发展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了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和湿地资源合理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将指标分为5个等级,并运用层次分析法以及DPH方法对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生态健康评价得分为1.02分,属于较健康的临界值,接近疾病;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合理利用评价得分为0.73分,为一般合理,主要压力来自于人类对湿地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和土壤盐碱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53,自引:1,他引:52  
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成为当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 用研究的前沿课题。文章诠释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概念, 并且对当前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的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提出了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机理研究、土地资源生态安全 评价和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设计研究整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的体系框架, 即在系统分析土地资源 生态安全影响机理的基础上, 构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进行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 价, 识别生态危机和生态安全的土地利用模式, 设计生态安全条件下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和 土地利用安全格局, 这种整合研究将成为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趋势。其中土地资源生 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生态安全标准的判定以及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仍是非常具 有探索性的工作, 也是未来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周侃  李九一  王强 《地理科学》2021,41(2):280-289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农业生产空间评价是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中农业空间优化调整的前提,是科学划定农业空间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必要依据,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农业生产空间评价指标体系,提出资源环境承载力集成方法和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模型,并以福建省为案例开展应用研究.研究表明:农业生产功...  相似文献   

5.
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按照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可行性和可接受性五个目标,构建了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框架;并研究了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过程及方法,提出了江苏锡山市基于过程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和河北曲周县基于状态的评价方法。通过分析比较,县级尺度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评价应侧重于基于过程的评价方法,采用综合指数法与单指标多角度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6.
区域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度评价--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现状分析,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出发,具体阐述了可持续发展度的评价方法。从资源禀赋、资源利用效益、资源利用结构、资源外部依赖性和资源管理5个方面选取22项具体指标构建区域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度评价的指标体系系统,应用层次分析法从可持续发展水平、能力和协调度3个方面对区域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度进行定量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水平较高,能力和协调度较低,整体可持续发展度较低。  相似文献   

7.
绿洲持续利用评价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因子出发构建了绿洲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并以民勤绿洲为例,对该模型的实用性及可信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农业的出路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函数法,从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社会发展、资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环境安全5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南省2007年两型农业生产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湖南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建设的最大障碍在于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发展可持续性不强,化肥、农药、水等农业生产资料与资源使用过度。  相似文献   

9.
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该文按照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可行性和可接受性五个目标,构建了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框架;并研究了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过程及方法,提出了江苏锡山市基于过程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和河北曲周县基于状态的评价方法。通过分析比较,县级尺度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评价应侧重于基于过程的评价方法,采用综合指数法与单指标多角度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0.
开展高等学校保留老校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研究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高等教育资源有效利用和优化整合的基础。提出老校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的思路,即老校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应在对校区土地开发强度现状评价的基础上,着重进行学校主体搬迁后学校实体建筑和无形资产利用等变化的评价,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特尔菲法和实地调研法的评价方法,构建了包括学校土地开发强度、实体建筑利用程度和综合影响力3个指标层16个评价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控制搬迁后老校区土地资源利用率下降,建议明确完善老校区功能定位,进行资源优化重组,提高校区综合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上海都市农业生态安全定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构建都市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选用相关数学方法与计量模型,对上海都市农业生态安全进行定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1993~1998年,上海市农业资源安全指数处于平稳状态,上海农业环境安全指数波浪式交替增减,农业经济社会发展指数持续小幅下降,农业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交互升降.(2)1999~2008年,农业资源安全指数...  相似文献   

12.
能量转化效率是评价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一个综合性指标。本文在分析现代种植业系统特点的基础上,以河北省栾城县为例,研究了现代种植业系统的投入和生产特点。对系统能流分析结果表明,进入90年代后,随着人工辅助能特别是工业辅助能投入的增加,系统能效逐渐降低。因此改进系统生产结构和投入结构,充分利用现代生物和工程技术,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实现现代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农业资源开发优势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海霞  封志明 《地理研究》2007,26(5):1013-1020
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是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对农业资源优劣势现状的排序可以为有效地开发农业资源提供参考。本文提出了以农业资源开发潜力和利用效率为基础的农业资源开发优势度的概念和计算模型,并以甘肃省为例,分析计算了甘肃省各县市农业资源开发的优势序列。结果显示:农业资源开发优势度模型很好地拟合了甘肃省农业资源的现状和区域差异。作为农业资源综合开发优势度指标,陇南、陇东和陇中等雨养农业区以及甘南州光能资源优势区耕地资源开发优势度处于4~5级水平。河西绿洲灌溉农业区耕地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很好的开发,耕地资源开发优势度处于1~2级水平,但是由于民勤、金昌两个地区生态系统的退化,耕地资源开发优势度处于3级 (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14.
"绿岛模式"研究--一个循环农业企业案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肖玲  林琳 《地理科学》2006,26(1):107-110
指出潮州市绿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通过先后实施“果林开发”战略、“种养结合”战略和“旅游带动”战略,经历了“绿岛名、优、稀水果产业基地”、“绿岛猪—沼—果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和“绿岛循环农业生产基地”三个阶段的发展,形成了“绿岛模式”。认为“绿岛模式”是基于循环经济理念构建的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循环农业生产系统,在形态上表现为以生态农业旅游区为载体的循环农业生产基地,是一种资源节约型农业企业模式,属于先进的现代农业企业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5.
在西部大开发中广西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韦善豪 《盐湖研究》2001,9(1):19-24
在分析广西自然资源特点的基础上 ,探讨了广西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问题提出了 1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 ,充分发挥广西自然资源优势 ;2加强对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 ;3对农业自然资源进行集约化开发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4充分开发旅游资源 ,创建旅游大省 ;5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 ,为广西自然资源的开发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撑 ;6改善生态环境 ,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李斌 《热带地理》1997,17(4):327-333
市场经济的基本模式,是以效率为特色,兼顾市场,政府和社会作用“三位一体”的模式,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分析了肇庆地区在市场经济导向下,尤其在珠江三角洲市场的作用下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优势,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原则,方向与途径,并提出相应的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17.
全国综合农业区划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79年至1980年间,作者参加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组织的“全国综合农业区划编写组”,分工负责草拟全国综合农业区划分区方案和组织编写分区报告。现在,全国综合农业区划报告已经定稿出版[3]。作者仅就工作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全国综合农业区划的若干理论与方法问题,提出一些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业地域分异与现代农业区划方案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过程的统一,农业地域格局取决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等要素的综合影响,而且伴随着这些要素的长期变化而产生时空演化和区域分异,由此奠定了综合农业区划的科学基础。本文探讨了中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新战略,剖析了现代农业发展环境的时空转变及其动态特征,建立了农业自然要素与农业地域功能耦合测度指标体系,应用聚类分析和定性评判综合手段提出了新时期中国现代农业区划原则和方法,制定了全国现代农业区划方案。该方案包括15个农业一级区、53个农业二级区,并与1981年农业综合区划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深入揭示了快速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中中国农业生产结构、地域功能、格局动态和发展趋向,为新时期加快各地区现代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创新发展现代农业与乡村地理学,促进地理学综合研究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