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满足国内空间天气监测预报研究,建立自主的空间天气数据获取系统,正在开发太阳软X-EUV空间成像望远镜。CCD作为空间望远镜的成像器件,在研制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其基本特性,对其进行标定测试。介绍了在热真空罐中使用Fe55放射源进行CCD增益标定的实验和实验数据的两种处理方式,得到了-8℃至0℃温度范围内的增益值,结果表明两种处理方式的结果符合较好,温度变化对增益的影响较小,并以这些温度下增益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的增益值结果。  相似文献   

2.
我国第一台二维CCD天文探测系统已经在云南天文台正式安装成功。经过试测,结果令人满意。这台系统目前暂定名为“云台一号”CCD系统。 云台一号CCD系统采用RCA 53612 XO CCD器件。其主要特性大致可归纳如下: 光谱响应;3,000—10, 000埃 量子效率;75%(极大波长6,000埃处) 噪声:小于90电子 满阱电荷:1.3·10~5电子/象素 线性:优于1% 暗流:小于0.05电子/秒/象素(-120℃工作时) 象素数:512×320 象素尺寸:32×32微米 收集和控制计算机为DEC PDP 11/23。外部设备包括:九迹磁带、温氏硬盘、实时显示器、高分辨率图象监视器和图象终端等。CCD控制及图象处理软件是用FORTH语言写成的。  相似文献   

3.
由我国访问学者在美国基特峰天文台组装的CCD接收系统在1983年9月完成系统的软件配置,1984年2月运抵上海,3月转运昆明。云台收到后立即进行硬件部分的实验室检查,联机及安装工作。3月下旬经检验认为CCD接收机、LSI11/23计算机、磁带机,80M温氏硬盘等均良好无损,杜瓦瓶二次24小时抽气达到4×10~(-6)Torr的真空度,半升液氮在工作状态(CCD温度—120℃)可保持12小时48分,超过在美国检验时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云台Ⅱ号CCD系统在云南天文台一米望远镜上进行照相测光试观测的初步结果。通过对观测结果的分析,对云台Ⅱ号CCD的实用性能进行了讨论并与云台Ⅰ号CCD的实用性能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为了测试用于中国南极小望远镜阵的CCD控制器视频采样电路的性能并对其进行低温可靠性验证,设计了一款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的CCD视频波形发生器,它能产生CCD探测器输出的视频波形。上位机通过USB2.0接口与视频波形发生器进行指令通讯,可以改变波形的幅度、周期、上升沿时间以及叠加的噪声。通过设定不同参数的波形输入CCD控制器的视频采样电路,可以在不同温度下对电路的性能进行充分测试,不仅提高了测试效率而且有效地避免了安装CCD测试造成的风险。测试结果表明,CCD控制器的视频采样电路性能满足要求并可以在低至-80℃下稳定工作。  相似文献   

6.
1 .5 6m望远镜新CCD系统是在里克天文台用其控制电路组装而成的。该系统能在MPP模式与非MPP模式之间自由快速转换。我们比较了两种模式的性能差异 ,得到 :(1)增益和读出噪音不变。 (2 )在 - 10 0℃温度 ,MPP模式的暗流对短的或中等长度的露光可以忽略 ,并且暗流对CCD芯片的温度变化不太敏感 ;非MPP模式的暗流有确定的图案 ,对CCD的温度变化比MPP敏感。因此稳定的低温是必须的 ,并且使用时须减暗流。 (3)使用MPP的代价是 ,相对于非MPP模式 ,动态范围至少减小约 90 0 0adu(增益 4 .6e- /adu)。用户使用时应按照科学目的选择模式。  相似文献   

7.
CCD以其诸多优点,在天文观测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了提高CCD性能,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国家天文台已有的CCD控制系统BIRAC,进行了温度对CCD采集电路性能影响的实验,以及板上A/D转换器误差校正,参考电压对噪声影响的研究。根据实验数据,得到上述各因素对CCD最终输出结果的影响程度,并提出与之对应的解决和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近一年来,云台一号CCD系统在云南天文台一米望远镜上试用的初步结果,包括用于直接照相、定位测量、跟踪观测及面源观测等。鉴于我国还是初次试用CCD系统作天文观测,本文还简要地介绍若干特有的基本问题。 从1984年4月起,云台一号CCD系统在云南天文台的一米望远镜上试用将近一年了。在这段期间,我们对这一系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已进行的项目包括:用作天体直接照相的精度,用作天体测量定位精度,跟踪观测对于发现运动目标的可能性,以及面光源观测的情况。这些试测结果都显出这套CCD系统的特具性能。虽不能说它能全面代替传统的照相乳胶,但和其它的探测器相比,在许多天文应用中,它确实有很大的优点。这套系统的使用将为我国光学观测天文提供一种新的探测手段。 本天从天文观测的角度介绍我们所用的观测和处理方法以及所得到的初步结果,目的是帮助有关天文工作者考虑他们的选题。鉴于国内还是初次使用这种CCD系统,我们对一些和其他观测手段不同之处讨论得详细一点,使读者容易了解。  相似文献   

9.
简述了一种面向天文应用的CCD相机系统的设计要求,详细介绍了该相机系统电路的基本结构及设计原则,包括CCD及其周边电路、模拟前端、时钟驱动电路、电源电路以及用VHDL编写的植入FPGA的CCD时序发生器电路等一些技术细节.对系统中一些关键电路模块进行了仿真和实测,并对仿真和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最后给出该CCD相机的图像采集结果.  相似文献   

10.
在常规照相天体测量工作中 ,对暗天体的定位是采用逐级定标星过渡的方法实现的。由于星表系统差和局部差的存在 ,最终定位结果可能包含难以把握的误差积累。在CCD小视场观测情况下时常难以找到足够数量的定标星。鉴于此 ,推导了CCD观测联合平差方法的严格矢量表达式 ,以期通过共同星的过渡 ,实现大天区统一平差。原理上此方法可实现相对于河外天体的定位 ,以削弱星表系统差和局部差对定位结果的影响。讨论了CCD联合平差方法实现中的问题 ,包括底片常数模型选择、切点位置改正、共同星的较差改正和法方程解算方法等 ,并分析了具体的处理措施。用实例初步检验了CCD联合平差方法的效果 ,表明通过对多张CCD观测的联合平差 ,可以削弱单张CCD观测参考星数目过少、单张CCD观测参考星分布不均、个别参考星存在位置偏差和局部区域参考星存在系统性位置偏差等不利因素对归算结果的影响 ,进而达到扩大视场和提高归算精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