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应用加卸载响应比的理论原理,对广东地下水位网的观测数据进行加卸载响应比计算,以广东及周边地区数次MS4.0级以上地震作为震例,提取可能的中期至短期的响应比异常变化,研究其异常特征以及与地震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在中强地震前响应比存在增大变化,大多数井的水位固体潮响应比在发震前1~4个月出现升高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2.
应用加卸载响应比的理论和方法,根据从岩石的应变与应力的非线性响应,分析了井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机理,并研究出利用地下水位对固体潮响应来计算加卸载响应比的方法。凤此方法计算了我国大华北地区部分井水位的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分析了张北1998年6。2级地震前地下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变化,结果显示大多数井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在张北地震前3到9月出现异常增大。  相似文献   

3.
罗贵安  宋治平 《地震研究》1996,19(2):134-139
本将加卸载响应比理论与地震活动性结合对永善地震前的时间域和空间域的加卸载响应比特征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李强  张绍治 《华南地震》1997,17(3):30-33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是在非线性力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坚实的物理基础。把它应用到地应力应变学科中,为该学科在地震预报中闯出一条新路,是对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应用的延拓。本文选用了徐叶、溧阳台近年来的体应变观察资料,着重研究了黄海6.1级、苍山5.2级及射阳4.6级地震。结果表明,震前响应比均有不同和蔼的异常显示,异常反应的程度与震级的大小、台站与震中的距离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加卸载响应比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地下水位潮汐资料计算中来,从岩石的应变与应力的非线性响应分析了井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物理。  相似文献   

6.
井水位气压加卸载响应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加卸载响应比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地下水位资料中.根据承压井水位的气压效应,将地球表面大气压的随机变化做为加载和卸载的力源,从理论上论征可以应用大气压变化而引起的井水位变化来计算加卸载响应比,并给出了计算方法.以此方法计算了1995年9月20日山东苍山Ms5.3地震前后鲁14井、鲁15井水位的气压加卸载响应比,分析了其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加卸载响应比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本文较全面地介绍了加卸载响应比理论的基本概念、震例检验及预报实践,并展望了该方法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汶川地震前地下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异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汶川地震前地下水位中短期异常信息比较不明显这一问题,选取受地震影响严重的川、滇、陕、甘及渝等5个省市为研究范围,依据加卸载响应比理论,采用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对地下水位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前中短期时间内,地下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存在着明显的异常现象,异常时间相对集中在震前半年左右或1~2个月,且随着地震孕育活动的增强,异常井的空间分布也逐渐由四周向龙门山断裂带附近靠拢,尤其在震前1~2个月时间内,震源区异常井数量明显多于其它地区。  相似文献   

9.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在以磁报震中的应用探索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具有雄厚的物理基础,把它引用到以磁报震中,即有利于以磁报震工作的发展,也是对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应用的延拓。我们取太阳日照为加载,地磁垂直分量Z为响应,研究了利用北京台1970-1986年资料所计算出的响应比与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关系。结果发现1976年地震前约半年时间内的响应比明显高出其他各年。通过地震前后共17年的资料分析,确认这正是地震前兆。  相似文献   

10.
运用加卸载响应比方法,计算和分析了山西省2008年以来数字化地下水位固体潮观测数据,并选取大于2倍加卸载响应比值作为异常判定指标,将山西及周边地区发生的ML≥4.0地震的参数与井水位固体潮响应比异常变化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山西地区9口数字水位观测井的地下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异常变化与附近的地震活动存在不同程度的对应关系。从而说明,利用井水位固体潮观测的加卸载响应比是一种能有效识别和提取地震前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三原井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地震异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三原井水位在泾阳4.8级地震前的变化特征,重点是泾阳地震前水位对固体潮响应的变化,即固体潮加卸载响应率与加卸载响应比的变化,对水位观测资料的计算分析表明,震前加卸载响应率及响应比有“平稳-升高-恢复”的特征,说明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方法有可能捕捉5级左右近震的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12.
加卸载响应比的自然概率分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陈棋福  尹祥础 《中国地震》1996,12(3):269-274
从Gutenberg-Richter的分布关系出发,以应用最多的以√E为响应量的Y3为例,对模拟生成的满足G-R关系和均匀随机分布的事件探讨了加卸载响应比的自然概率分布,同时,还与首都圈地区的一组实际资料得到的自然概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样本量有保证的情况下,反映系统临近失稳程度的加卸载响应比Y3的自然概率分布基本稳定,随机出现加卸载响应比高值的自然概率很低,因此,实际观测到的高响应经值确  相似文献   

13.
根据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对福建省5个水位观测资料进行加卸载响应比计算,发现在多次福建4级地震前出现多井同步异常,在形态上表现为高值突跳,时间上表现为短期或短临异常,空间上与地震所处的构造部位有关.说明地震前近源区含水层系统确实处于临近失稳状态,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可能捕捉到4级以上地震前应力失稳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利用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在1994年底对中国大一年左右尺度的地震趋势预测,总体上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在1995年还发展了基于高响应比区向未来震中延迁移、全聚的规律对地震的时空强参数进行预测的方法。并据此对云南孟连地震作了中期预测,该次地震的时空强参数都在预测范围内。  相似文献   

15.
将加卸载响应比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地下水位潮汐资料计算中,根据岩石的应变与应力的非线性响应分析了井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物理机理,从理论上论证了用地下水位观测资料计算加卸载响应比的可行性并研究出利用地下水位对固体潮的响应来计算加卸载响应比的方法.以此方法计算了我国大华北地区近20 a 来地下水位的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分析了1989 年大同6 .1 级地震前后地下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变化.多数井的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在地震前6 ~12 个月出现升高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6.
陈玲  王道  张洪斌 《内陆地震》2000,14(1):71-77
根据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利用1990~1997年新疆04井水位动态观测资料,分析了井水位对地球固体潮汐的响应。通过彼尔采夫滤波、气压和水位相关分析,剔除水位长趋势变化和气压的影响,计算出井水位固体潮体应变的响应率,合理地选取加载和卸载的时段,得出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其值为1左右。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变化特征为年变平稳、幅度小,在中强地震活动时出现比值短期增高现象,异常大多出现在震前1~3个月内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重点研究了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演化特征 ,并利用震例研究了长期地震活动性的时空演变特征的普适性。为了理解以上特征及地震前兆综合特征 ,应用解析、数值模拟等方法对二维圆形包体、二维硬软复合包体进行了研究 ,并推导出半无限流变介质中三维包体产生的粘弹性位移、应变、地倾斜解析表达式 ,详细地计算和分析了球形包体在地表产生的体应变的时空演变过程 ,从而使孕震模型理论化。应用理论研究结果 ,对地震前兆的时空演化进行了解释 ,提出了长期预测和中短期预测方法 ,并应用于实践 ,取得 5次地震的长期、中期预测的成效。主要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和大陆构造应力场研究结果 ,对加、卸载判定准则作了进一步改进 ,在此基础上 ,重点对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从多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取得了一些有益的进展。在许忠淮、汪素云等人取得的大陆构造应力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 ,结合区域构造及断层运动特征 ,针对走滑断层、逆断层、正断层等3种主要断层运动形式 ,分析研究了库仑准则的解析表达式 ,对加、卸载判定准则作了进一步改进 ,取代了以往基于用历史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进行加卸载判定的方法 ,重新编制了加卸载响应比计算程序。改进后的加卸载响…  相似文献   

19.
将加卸载响应比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地下水位潮汐资料计算中来,从岩石的应变与应力的非线性响应分析了井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物理机理,从理论上论证可以应用地下水位观测资料来计算加卸载响应比,并研究出利用地下水位对固体潮响应来计算加卸载响应比的方法。经此方法计算了河北省万全、昌黎和河间3口水井多年的B井水位的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分析了1996年包头6.4级地震前后地下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新疆地区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地区是中强地震高发区 ,而地磁观测台站较少 ,仅有乌鲁木齐、喀什 2个Ⅰ类台。它们分属北天山地震带、帕米尔 -西昆仑地震带两个不同的构造带上 ,间距上千公里 ,致使在地震预测中地磁分析预报方法的应用受到影响。自 1 96 6年邢台地震之后 ,我国逐步建成较完善的地磁观测系统 ,在对震例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 ,总结出在地震预报中较为实用的方法。综合来看 ,这些预测方法一般需要在地磁台网分布密集、有 3个以上观测台、且较小台间距条件下才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对于新疆特殊的台站条件 ,只能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新疆观测条件的分析方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