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报道和描述了中国东海双栉虫科颈栉虫属一新记录种,沃氏颈栉虫。本文标本与沃氏颈栉虫的原始描述非常吻合,包括具有两对鳃,胸齿片刚节具有两对加长的腹疣足和具有12个腹部齿片刚节。本文的标本具有长的须状的鳃,可延伸到胸部第9刚节,这在原始描述中没有提及。本文首次在中国海域记录本种。  相似文献   

2.
中蚓虫是小头虫科较为常见的属,中国海区的样品过去常被鉴定为加洲中蚓虫Mediomastus californiensis Hartman。本研究中,来自东南沿海四个不同海区的118条中蚓虫样品被鉴定为一个新的种类,在此给出具体描述。这个新种具有如下特征:(1)第1至9刚节表皮双环型,刚毛束位于体节中间位置,而后的刚节多环型,刚毛束位于体节后半部;(2)后腹区具有疣足突起;(3)前4个胸刚节仅具双羽型翅毛状刚毛,其它体节仅具巾钩刚毛;(4)胸区巾钩刚毛的柄长且直,巾长为宽的3至5倍;(5)腹区巾钩刚毛不同于胸区,较短且具收缩部;(6)甲基绿染色模式独特。这个研究表明了中国海区的中蚓虫可能被误鉴定为加洲中蚓虫,而这个新种M.chinensis sp.nov.在东南沿海广为分布。  相似文献   

3.
1987~1991年在黄海进行小型多毛类调查时,采到的裂虫科小型种标本,经鉴定有18种,其中9种在我国是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在黄海首次发现的多毛类3种小型砂问海女虫(其中有两个是亚种),对其形态、地理分布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历年收藏的欧努菲虫属Onuphis标本的系统研究,发现我国被广泛报道的多毛类物种欧努菲虫O. eremita Audouin&Milne Edwards, 1833为错误记录,该种在在中国海并无分布,绝大部分标本应鉴定为入江欧努菲虫O. iriei Maekawa&Hayashi, 1999,少数为中华欧努菲虫O.chinensisUschakov&Wu,1962、福建欧努菲虫O.fujianensisUschakov&Wu,1962、乌氏欧努菲虫O. uschakovi Wu&Xu, 2017及色斑欧努菲虫O. variolata Shen, 1987。本文回顾了O. eremita和O. iriei的分类研究历史,对我国入江欧努菲虫的头部、疣足、刚毛等形态结构及地理分布进行全面研究,同时对上述欧努菲虫复合种做了形态比较,澄清了欧努菲虫长达30年的分类学误识。  相似文献   

6.
日本(虫寻)[Charybdis(charybdis)japonica]系大型海产食用蟹类之一。它遍布我国沿海,日本、朝鲜、马来西亚、红海等地也有分布。这种蟹属沿岸种类,移动性小,且生长快,繁殖期长,系多次产卵的种类,是一种经济海水增殖品种。 关于日本(虫寻)苗种生产及增养殖的研究,在国内尚无所闻,在国外也未见有关苗种生产及增殖的系统报道。我们于1986年7月上旬至  相似文献   

7.
本文为中国海缨鳃虫科(多毛纲、缨鳃虫目)的麦缨虫属 Megalomma 物种的报道。除模式种麦缨虫 M.vesiculosum (Montagu, 1815)外, 异眼麦缨虫 M.heterops Rerkins,1984和双眼麦缨虫 M.bioculatum (Ehlers, 1887)为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8.
鳍缨虫属 Branchiomma 物种隶属于缨鳃虫科(多毛纲、缨鳃虫目)。除斑鳍缨虫B.cingulatum (Grube, 1870)和锯鳃鳍缨虫B.serratibranchis (Grube, 1878)外, 黑斑鳍缨虫B.nigromaculata (Baird, 1865)和珠鳍缨虫B.pereraide Silva, 1965为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9.
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外套膜组织原代培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外套膜为材料,采用几种除菌方法进行除菌处理后,应用自己设计的培养基对其进行了原代培养。实验结果表明,以青霉素、链霉素和复方洗必泰混合溶液除菌,对组织损伤小,除菌彻底。在此培养条件下,栉孔扇贝外套膜细胞能正常迁出和生长。  相似文献   

10.
2015年5月,我们从天津近海分离出一株黄绿色具鞭毛的单细胞藻。这珠藻细胞形态不规则,从圆形到细长型都有出现。绝大多数细胞具有很强的运动能力,一些细胞也可以形成静止的群体。结合形态学、超显微结构观察以及分子生物学分析,我们将这株藻鉴定为定鞭藻门,巴夫藻纲的膨胀巴夫藻。在此之前,中国近海只有绿色巴夫藻的记录,绿色巴夫藻对于水产养殖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巴夫藻纲的其他物种尚无中国海记录。这是膨胀巴夫藻在中国海的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导了巨螯蟹属在我国东海为首次记录。记述一种巨螯蟹(原名高脚蟹)。  相似文献   

12.
1986年4月24日在南沙群岛海域采集到2尾灯笼鱼类标本,确认为一新种——南沙虹灯鱼Bolinichthys nanshanensis sp.nov.。本种与虹灯鱼属其它各种的区别在于腹部发光器(VO)数目较少,只有4个,其它均为5个。除此以外,本种与眶暗虹灯鱼B.pyrsobolus(Alcock)及尼氏虹灯鱼B.nikolayi Bekker两近似种的主要区别还分别在于尾柄下部发光鳞数目较多和鳃耙数较多。  相似文献   

13.
于1988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南沙群岛进行综合考察,在采集到的多毛类标本中,发现了背褶沙蚕Tambalagamia的一新种,其与代表种背褶沙蚕T.fauveli和东方背褶沙蚕T.orientalis在眼、双背须出现的刚节数以及背须的形状等有明显的区别,故定名为中华背褶沙蚕Tambalagamia sinica,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4.
东海春季初级生产力与新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于1994年4月8-30日运用14C,15N同位素示踪法现场观测东海的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结果表明,初级生产力变化在200-2770mg/(m2·d)之间,高值出现于开阔深水区和近海富营养区,低值出现于近岸浑水区和外海贫营养区;东海初级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子是营养盐可得性和光照条件,在不同海区二者的作用地位有所不同。新生产力的变动范围在15-1372mg/(m2·d)山之间;剧烈的波动主要取决于氧化态、还原态氮的供给比例。f比变化在0.05-0.70。  相似文献   

15.
南海玉螺科两新种记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素萍 《海洋与湖沼》2009,40(6):808-812
在整理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收藏的玉螺科标本时,经形态分类和齿舌解剖学研究,发现了属于玉螺科的2个新种,即:马氏玉螺Natica maxiutongi sp.nov.和南海窦螺Sinum nanhaiensis sp.nov.。两新种均分布于南中国海,其中马氏玉螺采自海南岛陵水和黎安的潮间带至潮下带浅海砂质海底,壳面褐色或栗色,体螺层上有3-4条深褐色的螺带;南海窦螺分别采自广东近海和南沙群岛海域水深105m和102m的泥质沙海底,贝壳小,呈长卵圆形,壳面白色或淡黄褐色,表面螺肋和生长纹细密。  相似文献   

16.
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反映的古环境演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东海内陆架闽浙沿岸泥质沉积体的MD06-3040孔进行粒度及年代测试,重建了东海内陆架1万年以来的古环境。认为研究区的沉积环境曾发生过3次变化:孔深18.6m至底部(10~10.7kaBP)对应近滨环境;15.13~18.6m (7.1~10kaBP)为过渡带环境;0~15.13m (0~7.1kaBP)是海侵结束后高海平面的浅海环境,自10kaBP以来东海沿岸流开始影响本区并不断输送河流来源物质,7kaBP起形成稳定的泥质沉积体。根据该孔沉积物的沉积速率与粒度组分特征,说明不能简单地应用平均粒径指示冬季风强度,在东海地区,不仅冬季风控制着沿岸流强度,夏季风也会影响河流入海物质的搬运沉积作用。  相似文献   

17.
吴宝铃  陈木 《海洋与湖沼》1981,12(4):354-357
龙介虫科(Serpulidae)具钙质栖管,常附着在牡蛎的贝壳上,俗称龙介或石灰虫。除少数种外,均营固着生活。海港设施、船舰、浮标和经济贝类是它们的附着基,是附着生物的主要种类之一。最近我们对中国近海龙介虫科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在南海采集到的大量标本中,发现了盘管虫属Hydroides的两个新种,现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通过92个样品分析,发现南海北部陆坡末次冰期以来2物中有机壁浮游藻类输入通量在新仙女木期和早全新世明显高于其它时期新仙女山的输入通量峰值及不同于Spiniferitesspp.组合(较暖期)和Pro-toperidinioid类孢囊组合(较冷期)的Operculodinmium cetrocarpum组合,表明当时表层少环境较为特殊,可能是水温偏低且较富营养的条件,早全新世的有机壁浮游藻类高输入通  相似文献   

19.
南海北部中更新世0.78~1.0 Ma期间的陆源碎屑粒度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海北部陆坡大洋钻探计划(ODP)1144站的高速堆积体为高分辨率的古环境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材料。通过分析1144站陆源碎屑的粒径分布,高分辨率地(200a)研究了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0.78~1.0Ma)东亚夏季风演变在南海北部的记录。结果显示,陆源碎屑的粒径比值(3.5~8.2μm)/(9~23μm)可以作为东亚夏季风演化的替代指标,高值代表强盛的夏季风。这个比值指示了夏季风在920ka时突然增强,表明中更新世转型以夏季风突然增强为起点,此后夏季风处于不断加强和减弱的循环状态,说明了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东亚夏季风演化的强弱与北半球夏季日射量基本呈线性关系,显示东亚季风演化的天文驱动机制。频谱分析发现,夏季风演化存在3.3ka和1.2ka左右的千年尺度周期,且在转型前后千年尺度周期也发生变化,说明中更新世的气候转型不仅表现在轨道尺度的气候周期变化上,也体现在千年尺度气候波动的特征变化上。  相似文献   

20.
南海铁锰结核(壳)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1987年5—6月间,中、西德在南海进行地球科学调查,获得5个铁锰结壳、6个铁锰结核样品。本文在利用X荧光法测定15个稀土元素的基础上,对南海铁锰结核(壳)的稀土丰度、配分模式与伴生元素的关系以及稀土的来源作了较为详细的探讨。研究表明,南海铁锰结核(壳)的平均丰度为1625×10~(-6),铁锰结核为2167×10~(-6),分别要比太平洋结核高1—2倍,比太平洋北部沉积物高3—4倍,比南海沉积物高10—20倍;结核和结壳的稀土经球粒陨石标准化后的配分模式基本相同,Ce正异常,Eu亏损不明显;与伴生元素、沉积物及岩石稀土对比研究表明,结核(壳)中稀土主要来自南海中酸性岩类风化、淋漓后缓慢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