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孔虫在海洋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岩 《海洋科学》1984,8(1):30-30
有孔虫是一类有硬壳的海洋原生动物。由于有孔虫化石对沉积环境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因此一直是古生物学家研究最多的生物化石类群之一。对于海洋生态学者来说,有孔虫却又是微-小型动物群的重要成员,在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有孔虫的食物包括细菌、真菌、颗石藻、硅藻、  相似文献   

2.
从动物群化石看渤海晚第四纪的古环境演变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对渤海BC-1孔240余米的柱状岩芯中的动物群化石,采取417个样品进行了较为详细地研究,其中包括软体动物群、有孔虫与介形类.本文根据动物群组合特征及其分布,结合年代资料,探讨了渤海晚第四纪以来的古环境演变史.  相似文献   

3.
冲绳海槽中部晚更新世以来的有孔虫动物群及古气候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本文以冲绳海槽中部22个柱状样中有孔虫动物群的定量分析为基础,结合岩性、孢粉以及邻近钻孔的~(14)C测年资料,讨论了有孔虫动物群特征、古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对南海34个站位表层沉积中的钙质超微化石进行了氧碳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钙质超微化石δ^18O化范围为-2.656‰~0.006‰,平均为-1.517‰;δ13C值变化范围为-1.510‰~0.778‰,平均为0.140‰.通过与有孔虫同位素分析结果相比较,发现钙质超微化石δ^18O高于浮游有孔虫而低于底栖有孔虫,δ13C值低于浮游有孔虫而高于底栖有孔虫.从平面分布来看,南海表层沉积钙质超微化石氧同位素在东北和西南各存在一个小于-1.5‰的低值区,碳同位素在东北存在一个小于0的低值区.钙质超微化石与有孔虫同位素值的差异性可能与其生命效应及生活环境有关.而钙质超微化石与有孔虫同位素平面分布规律上的不同也揭示了海水温度、盐度、营养水平等海洋参数可能对超微化石和有孔虫同位素的分馏起不同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方惠瑛 《台湾海峡》1998,17(1):43-49,T001
调查及综合研究了台湾海峡表层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的分布特征,调查海区根据优势种类组成可以划分出10个底栖有孔虫动物群,其经峡东侧所划分的6个义栖有孔虫生物相有机相连。动物群的分布与现代海洋环境有密切关系,从而对台湾海峡的古地理环境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第四纪有孔虫动物群的古生态、古气候、古地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中国的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漫长而曲折,全程约32000公里(包括岛屿岸线).沿海除辽河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下游平原三大平原外,还有许多狭长的小块沿海平原,它们与中国坦荡的大陆架相连,伸向太平洋.在第四纪期间,这些地区有海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如台湾西部云林县北港地区第四系海相沉积厚达686米;华北平原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也厚达400—500米左右.这些海相地层中有孔虫动物群的研究,对中国及其沿岸地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古气候、古地理变迁的解释、新构造运动的判别,都有很大意义.近年来作者对辽宁、河北、浙江和福建等省区45个钻孔(图 1)的微体动物群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为了配合对这些有孔虫动物群的研究,还对我国24个现代陆上水域进行了有孔虫概略调查,同时参考了兄弟单位大量资料,对中国第四纪有孔虫动物群的古生态、古气候、古地理及上新世与更新世的界线进行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闽南-台湾浅滩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底栖有孔虫计有132属、328种。根据种类组成及分布特征,可将海区划分为6个动物群区,每个动物群区各有自己的环境特点。文中分析了动物群种类组成特征与其所赋存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并讨论了浅滩西南303站底栖有孔虫的分布与上升流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对西太平洋边缘不同纬度带的WP7、Ph05-5和Z14-63个柱状岩心进行了超微化石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MIS6期以来这3个岩心中超微化石δ18O值都呈现明显的冰期-间冰期旋回变化特征,冰期δ18O平均值重于间冰期(Z14-6岩心倒数第二次冰期旋回除外),这与冰期时表层海水温度低于间冰期相对应。MIS6—1期超微化石δ18O平均值从WP7岩心到Ph05-5岩心再到Z14-6岩心依次变重,对应于3个岩心所在海区位置年平均SST依次降低。同一岩心样品中浮游有孔虫温跃层种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 δ18O平均值重于超微化石δ18O平均值,这与超微化石和浮游有孔虫N.dutertrei δ18O值各自所代表的不同水层温度特征相吻合。MIS6期以来从WP7岩心到Ph05-5岩心再到Z14-6岩心,超微化石与浮游有孔虫N.dutertrei δ18O平均值之间的差值越来越小,这与3个岩心所在位置上部水体扰动越来越强对应。WP7和Ph05-5两个岩心中超微化石和浮游有孔虫N.du-tertrei氧同位素差值与超微化石下透光带属种Florisphaera profunda百分含量变化特征共同表明MIS6期以来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和西菲律宾海黑潮源区的温跃层间冰期比冰期深。  相似文献   

9.
依据渤海中、南部底质样品的分析资料,探讨该地区现代沉积中有孔虫的分布特征;结合聚类分析,讨论有孔虫动物群的组合分布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A distinctive feature of the mysidacean fauna of the inshore waters of the China Seas is that it is rich in species of two genera, viz., Acanthomysis and Neomysis. Five new species of Acanthomysis are found in the zooplankton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continental shelf region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in 1959—1960. In this paper an account of the new species (Acanthomysis laticauda sp. nov., A. crassispinosa sp.nov., A. leptura sp. nov., A. rotundicauda sp. nov., A. serrata sp. nov.) are presented. The type materials of new species are deposited in the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Academia Sinica.  相似文献   

11.
随着石油地质勘探工作的开展,南海北部新生代海相地层被大量钻孔揭露出来,并在其中发现丰富的浮游有孔虫化石,本文通过浮游有孔虫在地层中的分布特征和规律,建立南海北部新生代晚期浮游有孔虫分带序列及其对比.  相似文献   

12.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临夏盆地沉积了厚层的新生代地层,含有丰富的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准确确定其地层年代对研究我国西北地区哺乳动物分布格局、演化过程和生态环境变化以及高原隆升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盆地南缘黑林顶剖面含有两个层位的哺乳动物化石,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沉积物的主要载磁矿物是磁赤铁矿、磁铁矿和赤铁矿,剖面年龄约为12.1~5.2Ma,依据沉积速率推算出剖面上部的三趾马动物群地质年代为6.3Ma,下部铲齿象动物群年代为11.1Ma。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南海东北部(12°~22°N,116°~122°E)表层沉积中的浮游有孔虫、底栖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硅质与钙质生物丰度和比值的定量分析以及碳酸盐含量的测定,发现碳酸盐含量、浮游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丰度以及钙质生物比值随水深的增大迅速减小,而底栖有孔虫占有孔虫全群的比值和硅质生物比值以及底栖有孔虫胶结质壳类的百分含量却随水深的增大迅速增加.研究表明,调查区内微体化石丰度和比值以及碳酸钙含量的高低,与碳酸盐溶跃面(lysocline)和碳酸盐补偿深度密切相关,碳酸盐溶跃面和碳酸盐补偿深度南、北还存在一定差异,碳酸盐溶跃面南部较北部深,南部在2 600 m上下,北部则在2 200 m上下;碳酸盐补偿深度也是南部的较深,南部为3 600 m上下,而北部在3 400 m上下.  相似文献   

14.
本区已发现十几处象化石,均产在上更新统上部冲积相砂层中,经研究确认,属真象科的诺氏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naumanni Makiyama,1924),其时代属晚更新世末期,与其共生的尚有猪、虎、鹿等动物,他们可能与山顶洞哺乳动物群相当,代表大理冰期内的一个间冰阶段的喜暖动物群.  相似文献   

15.
浙江海岸带表层沉积物中有孔虫的分布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浙江沿岸潮间带和水深小于20m浅海区的102个表层沉积样品的有孔虫分析,发现研究区内有孔虫的数量和组合存在明显差异。潮间带底栖和浮游有孔虫的数量明显低于浅水区,底栖有孔虫数量分布趋势是由北向南逐渐增加,而浮游有孔虫恰好与底栖有孔虫相反。除杭州湾外,潮间带的浮游有孔虫相当稀少。根据有孔虫动物群的数量及分布特点,研究区的底栖有孔虫可分为3个组合和5个亚组合。文中还叙述了玻璃状壳,似瓷状壳和胶结壳等各类壳的分布特点。最后讨论了有孔虫分布与水深、温度、盐度、搬运作用和“稀释”作用等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6.
楚科奇海与白令海表层沉积中的钙质和硅质微体化石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通过对北冰洋楚科奇海和令海41个表层沉积样品中的有孔虫、介形类等钙质微体化石和硅藻、放射虫、海绵骨针等硅质微体化石的定量分析,发现表层沉积中浮游有孔虫几乎缺失,这可能与该区表层生产力相对低、碳酸盐溶解作用较强有关,而底栖有孔虫和硅质微体化石的丰度分布则明显受表层沉积物类型、表层初级生物生产力和碳酸盐溶解作用所控制。其中,北冰洋楚科奇海陆架区有孔虫丰度和分异度低,含少量浅水介形类,放射虫在陆架浅水区缺失,但含有较多硅藻和海绵骨针等其它硅质微体化石,反映该区由于海冰、表层海水温度较冷而导致表歧初级生产力相对低。白令海陆坡区底栖有孔虫丰度比较科奇海高一个数量级,底栖有孔虫分异度也相对高,硅藻、放射虫、海绵骨针等硅质微体化石的丰度与钙质化石一样,其丰度比楚科奇海明显高,反映表层初级生产力相对高。根据白令海陆坡区底栖有孔虫和硅质微体化石丰度、底栖有孔虫胶结质壳比值的水深变化,推测该区碳酸盐溶跃层和补偿深度(CCD)相对浅,分别位于水深2000m和3800m处。  相似文献   

17.
在沾4孔650m岩芯中共发现海相软体动物化石29属37种,淡水种5属5种分布在8个层位,另有2个疑似海相小双壳的层位。凡出现海相软体动物化石的层位,同时含有孔虫化石。另有3—5个层发现有孔虫等海相生物化石。表明本地300万年来受到8—13次海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现在普遍认为,有孔虫是海生生物。极少数属种生活于泻湖、河口等半咸水环境中。因而,在地层中发现一定数量的有孔虫化石,往往被视为海侵的证据。若在连续的地层剖面中,均发现有孔虫化石,可根据化石组合所反映的古环境推断一地区海进、海退过程。我们从这点出发,讨论渤海湾西北岸全新世海侵的范围及其表现形式。为此,我们对蓟县青甸洼南缘的崔辛庄、宁河县北部的岳龙庄、宝坻县北部的牛道口、西部的朝霞村、东部的黄辛庄以及丰润县南部的油葫芦泊等地,厚约5米的地质剖面进行了有孔虫化石分析。分析结果表  相似文献   

19.
刘师成 《海洋学报》1994,16(2):95-100
本文用光镜(LM)、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观察了在光镜下难以分辨的主要采自海南省西沙群岛的硅藻共6属13种,其中有4个新种,3个新记录种和1个新记录属(以*号为记),它们是:Synedracy clophoroides sp.nov.,* Cyclophera tenuis,Plagiogramma parva sp.nov.,Plagiogramma pandurata sp.nov.,P.atomus,P.reimeri,Opephora elliptica sp.nov.,O.martyi,O.olsenii,O. sp.*Fragilaria brevistriata var,elliptlca,*F.construens和Pseudostaurosira brevistriata.  相似文献   

20.
南海西部表层沉积物钙质浮游生物分布与碳酸盐溶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海西部300多个表层沉积样品中的浮游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定量分析表明,几乎所有样品均含浮游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但丰度相差十分悬殊,浮游有孔虫丰度介于0.5~36673个/g之间,钙质超微化石丰度为0~1725个/10个视域,两者的分布规律相似。在陆坡区钙质浮游生物最富集,尤其在西沙群岛西南、南沙西部礁滩附近海区丰度最高;向深海盆区和陆架浅水区,钙质浮游生物丰度均下降。但从两者的丰度分布来看,其溶解程度不同,浮游有孔虫更容易溶解,在200~2000m水深区,丰度最高,2000m以下丰度锐减;而钙质超微化石的最富集区在500~3000m,且3000m以下仍较丰富。从碳酸盐的分布来看,本区碳酸盐的临界补偿深度(CCrD)为3500m,而CCD大于4300m,碳酸盐的溶解主要由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