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气象软科学》2007,(4):156-156
孙绵涛、康翠萍在《教育研究》2006年第12期撰文指出,教育机制是教育现象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包括教育的层次机制、教育的形式机制和教育的功能机制三种基本类型。三类机制以及每类机制中的三种机制各自有着不同的内涵,又有着必然的联系。教育的层次机制主要包括宏观教育机制、中观教育机制和微观教育机制;教育的形式机制主要包括行政一计划式机制、  相似文献   

2.
吴国雄  董步文 《大气科学》1990,14(4):385-394
本文研究强迫耗散系统的时间积分特征。从各态出发的积分最终都跌入吸引盆。由于能量和角动量的约束,大气向稳定平衡态的跌入成为非随机的、确定的物理过程。由于山脉矩和摩擦矩的相互调整,大气向高能级跌入时伴有次临界的、周期为2—3天的高频次振荡;向低能级跌入时伴有跨临界的、周期为1—2周的低频主振荡。振荡的频率受地形的影响明显。研究还指出,所谓“突变”,实质上是由于大气的能级出现季节性变化,大气状态从一个吸引域转移到另一个吸引域,角动量平衡重新调整的伴随现象。  相似文献   

3.
1997年春天 ,原中国气象局局长温克刚在郑州听取了漯河市气象局局长赵规划的工作汇报后 ,欣然命笔 ,为漯河局题词 :“拼命干 ,大胆闯 ,创一流。”这是对漯河局的激励 ,也是对漯河局奋斗历程的概括。漯河局的发展速度位于沙、澧河畔的漯河市气象局 ,1990年底由原郾城县气象局改而建成 ,1994年度综合目标考评中 ,在河南省 17个市 (地 )气象局中是仅有的两个B级单位之一。1995年 ,在新一届班子领导下 ,当年目标考评跃居全省市 (地 )气象局第三名 ,1996年夺取冠军 ,1997~ 1999年连续 3年卫冕。 5年来 ,因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防灾抗灾服务中贡献…  相似文献   

4.
适应气候变化政策机制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高度重视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实行减缓与适应并重的应对气候变化原则,已出台适应气候变化相关的战略、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但总体来看,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法规制度缺位、监测评估不足、组织协调机制不完善等挑战,适应气候变化政策的类型、数量和力度都明显弱于减缓。为完善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与机制的框架设计,文中梳理了相关研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适应气候变化国际机制及主要国家经验,提出了一套完整闭环的适应气候变化核心决策流程及关键支撑机制,并重点从开展法制建设、制定适应战略(计划)、建立监测评估机制、构建协调机制和完善资金机制等五方面,归纳了主要国家的经验与启示,最终研究提出完善我国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与机制框架设计的建议,包括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应气候变化法制建设、加快构建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体系、加快完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机制设计、加强适应气候变化支撑能力建设、推动适应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等。  相似文献   

5.
飑线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飑线是一种线状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时破坏力大,可以产生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在我国,几乎每年都会出现由飑线引起的巨大损失。近年来,国内外对飑线的研究不断发展,无论是从大尺度环流背景、形成机制、组织形式、内部结构还是维持机制都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深入研究飑线的形成过程,对于预报和灾害预警、防护,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2023年5月17日,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法规正式生效,年底就要进入试运行阶段。法规要求出口特定产品到欧盟的企业为产品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支付费用。根据各国学者的建模分析,这将增加所有销往欧盟市场的相关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成本,对欧盟以外国家的生产、贸易、就业和收入产生不利影响,而欧盟国家的企业则获得相对的竞争优势,这引发了诸多争议。对此,中国应在多边主义框架下积极与欧盟开展磋商,争取全球各国在公平的前提下提升减排雄心,同时加紧全国碳市场建设,促进国内的碳价提高到足以反映国内减排成本的水平,促进相关行业的碳排放核算能力建设,以求降低增加的管理成本,并推动低碳技术的发展,以降低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利用2011年7月11—19日的过程降水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从降水持续性方面展开探讨,分析了致使本次降水产生的中高纬度阻塞形势、低纬度形势、南海低压维持和移动机制。研究表明,中高纬度稳定超长波和超长波形势下阻塞形势的建立和稳定少动在持续降水过程中起到很好的基础作用。索马里的越赤道西南暖湿气流加强、正压不稳定形成条件的存在和第二类条件不稳定机制的反馈作用的持续对南海热带低压的维持起到关键作用。鞍型场的形成和南海低压的北上是持续强降水发生的直接影响因素,这些因子的分析和再认识对江淮持续性强降水的预报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2010年2月3-5日和3月12-13日广州白云机场各发生一次持续时间较长的低云、低能见度天气过程,两次过程的出现形式和持续时间不同。从环流形势、假相当位温、温度平流和地表热量通量等方面入手,揭示它们不同的发生机制和维持机制。两次过程,不同的环流形势使逆温层在出现时间、持续时间和强度等方面存在差异,环流形势均有利于低层水汽输送,当逆温层存在,使其底部汇集大量的湿空气,而较弱锋面附近的抬升作用和冷空气的冷却作用,使近地面附近的水汽抬升并在逆温层底部凝结成云;下沉干冷气流,使近地面的暖湿水汽冷却凝结并形成雾,凝结释放的潜热使地表热量通量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
利用40 a的实测数据分析艾比湖的演化特点及机制。研究表明:艾比湖气候恶化,干旱少雨,蒸发量大,特别是与特殊的地形地貌相匹配,风多风大,沙尘暴和浮尘活动频繁。入湖水量逐年减少,湖面蒸发量大,湖泊面积处于萎缩阶段。影响湖泊演化的因子主要是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10.
11.
《气象软科学》2007,(3):184-184
任勇、俞海等在2006年12月8日《中国环境报》撰文指出,在我国构建一个发挥路线图作用的战略与政策框架非常重要。针对我国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存在的政策障碍和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战略与政策框架应该包括7个部分:战略定位、目标、原则和步骤,优先领域,法律和政策依据,补偿依据和标准,政策手段,责任赔偿机制和管理体制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13.
杨洪斌  王明康 《气象》1989,15(7):49-51
本文分析讲座了成核、氧化和云下清除过程对硫酸盐清除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成核和氧化过程对硫酸盐的清除作用一般在95%以上;而当云内硫酸盐浓度较小,云底以下浓度较大时,云下冲刷作用才较明显。  相似文献   

14.
徐乐林 《青海气象》2006,(9):50-51,53
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要不断满足干部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努力适应新形势,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机制,使创建工作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从而为气象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15.
朱乾根 《山东气象》2002,22(3):3-5,9
使用正斜压涡度拟能方程对一次乌拉尔山阻塞过程的研究表明,虽然正、斜压涡度拟能向阻塞区内的净输送、阻塞区域内正斜压涡度拟能的净生成以及β效应是阻塞环流建立、维持和崩溃的基本能源,但正斜压涡度拟能相互转换机制则是阻塞过程得以形成的根本原因。如果没有正斜压涡度拟能相互转化机制,则阻塞环流不但不能形成,反而使大气的斜压性不断增强,正压性不断减弱。  相似文献   

16.
电视媒体与气象灾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概括媒体报道“气象灾害”的基础上,指出了现存问题,并对日本电视台的自然灾害预警信号发布机制进行了评述,从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及电视传播机制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运用昌邑市下营水文站和寿光市羊口水文站的资料,对莱州湾风暴潮的形成机制和影响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诱发莱州湾风暴潮的天气系统主要有热带气旋、温带气旋及冷锋.由于莱州湾特殊的地理构造和地形条件,风暴潮在爆发过程中,有3个比较明显的天气机制,即爆发前的东南大风、爆发中的东北大风及其持续时间、天文大潮.对风暴潮各阶段的增水量值进行了定量的估计.  相似文献   

18.
分析海南暴雨产生的水汽条件、能量条件、抬升条件、环流形势的演变及主要影响系统,发现副高西南缘的东南气流和西南季风带来的西南气流的双辐合是暴雨产生的有利机制,由于迎风坡效应,海南岛在西南季风期间的降水,南部明显大于北部,低空急流是暴雨形成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降雹天气预报方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李一平  薄玉华  金恒泰 《气象》1999,25(7):37-40
首先从大气能量学的观点出发,阐述了有利于冰雹产生的几个因子和动力条件;尔后通过对内蒙古中西部地区1980 ̄1987年降雹的84次个例的计算分析,获得了适于内蒙古中西部冰雹天气的预报指标,在业务预报中收到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瓦克环流、哈德莱环流、副热带高压、台风等的分析 ,结合广西降水和气温异常状况 ,认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升高 ,使瓦克环流和哈得莱环流发生变化 ,引起副热带高压增强 ,台风生成数减少 ,从而产生广西前汛期偏涝 ,后汛期偏旱 ,全年气温偏暖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