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2016年起,地理国情信息获取进入了常态化监测阶段,而作为地理国情信息获取的主要手段之一,外业调查与核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地理国情监测技术需求,融合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图库一体化技术、抗多路径干扰技术、通道时延一致性技术以及云平台技术等,研发外业调绘系统。从关键技术、装备算法、信息系统平台、工艺流程和推广应用等方面开展研究和创新。为日后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结合测绘行业的实际需求, 从覆盖范围、数据精度、坐标系统、通信功能、安全可靠性等方面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技术特点进行了分析;然后从泛在精确定位、智能信息服务、应急服务等几个方面归纳了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体系框架, 并在此框架的标准规范目录中, 明确区分了内容扩展、修改和新制定几类需求, 为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标准化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自主式水下无人潜水器(AUV)在工作时应用的不同导航定位技术的特点与优势,介绍了北斗导航系统以及基于北斗导航系统的AUV基本定位原理。对应用北斗导航系统的AUV机械结构模块化设计的四个模块进行了较详尽的阐述,对AUV导航控制段的控制流程逻辑以及基于此逻辑的硬件系统进行了设计与搭建。通过应用北斗导航系统的AUV平台验证,从自主定向巡航和自主定速巡航来看,运行平稳,与期望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近日,中海达全新推出能够实现"快、干、好"的地理国情普查系统——调绘宝,助力国情监查外业调绘工作。据介绍,中海达全新推出的地理国情普查系统调绘宝是采用基于Himap移动GIS开发平台搭建的终端应用系统,可弹性扩展业务应用,扩展多应用子系统,节省80%的时间与资源,有效地发挥电子化作业系统  相似文献   

5.
茹晨 《北京测绘》2014,(4):144-146
在介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成、原理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公路测量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重点对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RTK技术在公路测量应用中的技术特点及优势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所面临的机遇,在公路测量领域给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前,中小比例尺航测成图的外业调绘工作模式主要是基于影像图与线划图叠加形成调绘底图进行全野外调绘。这种调绘模式存在容易遗漏信息、图面混乱不易清绘以及内外业一体化程度不高等诸多弊端。基于平板电脑的数字调绘系统出现,极大地弥补了传统调绘模式的缺陷,进一步提高了作业效率。本文以辽宁省1∶10 000地形图更新项目为工程实例,对平板电脑数字调绘系统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其系统完善和普遍推广提供了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7.
便携式小型移动全景地理国情调绘核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国情调绘核查关系到地理国情普查的可靠性和现势性,目前地理国情调绘核查以人工外业为主。本文提出了一种便携式小型移动全景调绘核查技术,以车载或人工背负携带式对地理国情调绘核查进行全过程360°实景记录,通过手持GPS终端实现全景影像自动地理参考;进一步与正射影像关联进行地理国情普查要素的室内核查与调绘,提高地理国情调绘核查乃至质检的效率和质量;另外在其他调查类业务中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的快速发展,已由初始建库、经历全面更新、进入动态更新,传统外业调绘的作业模式与技术方法已难以满足地理信息快速更新的应用需求。本文结合GIS,GPS,3G等技术,集成地理信息采集、无线数据传输、数据保密处理等功能,设计了集中式管理与分布式作业相结合的在线调绘作业模式和技术系统,为地理信息的快速更新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基于Android的地理国情普查外业调绘系统实现数据采集、离线存储的开发技术和实现方法;实现了影像数据和内业解译数据的浏览、查询、核查及GPS定位以及与数据库同步更新等功能。转变传统纸质调绘方式,起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有效控制信息获取质量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标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也是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项目依托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和北京市地理国情常态化监测工作,编制适合北京市具体特点的地理国情监测内容与指标、内业采集、外业调查、调绘底图制作、质量检查和统计分析等系列标准,并在数据建模理论与方法、城市监测技术体系、统计分析单元与计算方法、产品体系和应用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保证其实用性、针对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对地理国情监测的开展具有指导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针对传统管线信息采集方式依赖纸质地图、手记采集信息、采集效率低下和项目管理复杂的问题,研究了多源管线信息采集平台.平台将移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技术和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相结合,涵盖了基于切片地图Web服务的地理信息快速发布、多源GNSS设备与移动端的数据通讯、云服务的移动系统搭建、平台...  相似文献   

12.
李思谕  龚竞  杨军 《测绘通报》2021,(1):130-137
目前,测绘地理信息生产方式还是以传统的大规模、周期性、全要素生产为主,缺少覆盖更新数据采集、处理入库、提取分发、配图切片、发布全过程的数据标准、生产协调机制、工艺流程和支撑软件系统。本文从重要地理信息要素标准、地理信息变化发现、更新生产调度、外业要素采集、数据库更新与发布等地理信息更新全流程进行研究,提出了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及天地图数据动态更新工艺流程和生产组织模式,形成省级地理信息动态更新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数字孪生地球的起源、概念、构建和发展,重点探讨了北斗、高分、数字孪生与数字地球的融合. 基于通信和计算机等共性信息基础设施,将数字孪生地球的构建分为6个步骤:全链可信时空、全息精准映射、实时泛在感知、多模数据融合、单体时空智慧和全域共智共治. 针对时空大数据从采集到应用都具有分布式特点,提出了利用“北斗+区块链”技术解决业务协作中的信任问题. 指出了高分实现虚实地球间的全息镜像,北斗作为高分产品传递时空基准,实现了虚实地球间的精准映射;另外,北斗和高分也是实现时空态势感知的主要技术. 针对海量时空大数据对数据操作和融合带来的挑战,指出了北斗网格位置码是更有效的数据组织模式. 介绍了利用时空大数据驱动人工智能(AI)和模拟仿真,可为规划、设计和决策提供最优方案. 分析了单体智慧的存在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等问题,指出了数字孪生地球是跨界融合各种异构单体智慧,实现全域共智共治的时空底座.   相似文献   

14.
孙靖 《测绘通报》2019,(4):125-129
新时代,自然资源已成为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建设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测绘地理信息服务社会管理与经济建设的新领域。本文从测绘地理信息服务角度,立足自然资源数据采集、技术流程优化、综合信息平台搭建等多个阶段,探讨了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中的技术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5.
测绘地理信息是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的基础性关键信息,对应急测绘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随着应急地理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与共享应用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信息采集技术难以满足应急救灾地理信息快速实时采集的需求,因此,本文针对应急救灾行业,建立了基于"天地图·黑龙江"应急救灾地理信息采集平台,为行业提供应急救灾信息快速采集更新的手段,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辅助和技术支持,同时也对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增强测绘地理信息对公共安全的应急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和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面向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新型测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建祥  董震  郭王 《测绘通报》2021,(7):131-134,139
城市数字化转型、“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城市治理、“新基建”的落地和数字经济的发展都迫切需要空间地理数据向“全域、全息、全空间、多维、高频”推进,实现物理空间的数字孪生。本文结合上海市城市数字化转型对地理信息的新需求,从空天地数据获取手段、全息空间数据内涵、二三维一体的成果形式、泛在测绘更新方法和按需组装服务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构建以基于地理实体的智能化全息测绘为核心的新型测绘体系,形成了城市数字化转型地理信息新服务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完成组网,除了传统测绘领域之外,目前北斗正在各行业普及,落实相关应用。本文针对输电线路地质灾害监测应用,从北斗原始观测值数据质量、定位精度两个角度探究输电线路电磁环境对北斗卫星监测数据的影响。长达23d的500kV输电线路北斗监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强电磁干扰、无电磁干扰两种情形下,数据完整率差异小于1%,多路径效应差异小于0.1m,信噪比差异均小于0.3dBHz,周跳比差异均小于150;定位精度的相对差别小于5%。综合而言,输电线路电磁环境对北斗变形监测数据质量及定位精度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一站式地理大数据智能化平台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基于地理大数据体系,探讨了“GIS+BI”的研究思路,通过对地理大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共享、关联分析和可视化展示,建立一种新的地理信息数据管理和分析模式,满足国情监测、基础测绘、地籍调查、资源审计等多元应用需求。并以“地理大数据仓库”为建设理念,构建数据生态模型,建成一个“标准统一、信息全面、富有活力、随需而变、方便易用”的以地理大数据为核心价值的一站式地理大数据智能化平台,实现地理大数据可视化、动态化的智能分析,快速响应,最大限度地发挥数据的价值,让数据成为生产力。  相似文献   

19.
Since 1990, the Center for Mapping at Ohio State University has been developing mobile mapping systems to automate and accelerate the collection of digital map data. These systems integrate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with inertial navigation units and imaging sensors to produce digital geographic data. They are modular and can be installed on various platforms, such as vans, trains and aeroplanes. New developments with the imaging system and the fully integrated data-processing environment ar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The stereovision system enables the user to obtain three dimensional co-ordinates of any object in the field of view of the camera. Digital and video images, together with GPS positions, are stored in an object-oriented database, which merges data collected by airborne and terrestrial mapping platforms. Exploiting the enormous amount of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e digital stereoscopic imagery is a challenging topic of current and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20.
Mapping technologies have made considerable strides in recent decade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 (GPS),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s, Web-based mapping service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have facilitated the collection, distribution, analysis, and ultimately interaction with geospatial information. In particular, portable GPS have altered how individuals participate in mapping. Individuals can use GPS to collect tracings of their personal interactions with the environment. These interactions can then be uploaded to one of many available Web-based mapping services. Once uploaded, the geospatial data can be mapped and shared among the broader community of users. Such 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VGI) exemplifies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an individual collecting, mapping, and sharing person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challenges surrounding VGI. To help place these challenges in a broader context, specialized Web services and GPS technologies developed for the bicycling community will serve as examples of the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VG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