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针对从单一层面对地理实体增量信息表达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变化类型、动态更新操作和图形数据差的居民地要素增量信息表达模型。通过对居民地空间变化进行分类,建立了空间变化类型、动态更新操作和图形数据差之间的关联,最终建立了居民地增量信息表达模型,并利用实验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空间数据匹配是空间数据更新与维护的基础和关键。针对空间数据匹配中不同匹配指标的权值确定困难的特点,以居民地为例,从空间数据最基本的图形数据差入手,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建立一种多指标居民地几何匹配权值自动确定的方法。该方法利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自动确定居民地实体间的位置、面积、方向等类型的图形数据差权值,得到综合图形数据差计算模型,通过计算待匹配数据综合图形数据差得到匹配结果。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4.
5.
6.
针对居民地数据对形状变形比较敏感,从而导致水印不可见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保持形状的居民地数据高保真水印模型。利用几何图形相似变换,基于量化索引调制(QIM)思想,将水印信息调制于多边形对象的空间关系中。同时,通过数据哈希分组及水印位重复嵌入的方式,将水印信息散布到整个数据集中。水印检测时,基于QIM思想及投票机制提取水印位。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水印模型在对居民地数据添加水印时,很好地保持了水印的不可见性。同时,在抵抗各种常见矢量数据水印攻击方面也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利用多边形相似变换对居民地数据添加水印,对矢量地图数据鲁棒水印算法的设计,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8.
不同变化信息提取方法在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结合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试点项目的实践,探讨不同遥感数据组合类型变化信息的提取方法,并分析实践中变化信息错误提取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以南京市江宁县为研究区域,首先分析了该区域居民地的影像特征,然后研究了居民地及其背景地物在SPOT—4(Ⅺ)卫星影像4个波段上的光谱特征,并由此探讨了它们在光谱特征上的可分性。研究发现,除道路在光谱特征上与居民地差异不大而难以完全分开外,其它背影地物均可以依据各波段亮度值的大小关系或适当的阈值与居民地分开。但道路和居民地在形状上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可以利用形状指数的差异加以去除。最后分析建立了基于光谱特征和形状特征的简单决策树模型,对研究区域居民地信息进行了提取并对结果进行了精度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总体提取效果较好,特别是对于面积大于10000m^2的城镇和集村。其提取精度与通常的监督分类方法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只是在水际交界处和道路两侧有误判现象。因此,利用该模型可以将背景地物类型复杂的江南地区的城镇和集村居民地自动提取出来,并且模型受时相影响较小,只是在域值大小上会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10.
融合区域分割和边缘信息的居民地提取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一种集成边缘和区域分割信息的目标识别方法,其目的是在中小比例尺的航空影像中提取集团式居民地。在实际的航空影像上的实验表明,融合区域分割和边缘信息能够提高居民地提取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12.
针对视频数据虽然能高效、逼真、详细地展现地理信息,但是因不具备地理框架而不能直接与GIS结合,参与空间分析的问题,该文通过多次真实环境条件下的尝试性实验,探索出一种从视频中提取地理信息的方案:采用运动目标检测技术自动识别出视频帧中实体的轮廓;通过半自动的处理清除提取数据的干扰轮廓;借助数据变换技术为视频帧及其提取的数据赋予准确的地理框架。基于真实环境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取视频中的地理信息参与空间分析,还能够实现其空间分析结果的多视角可视化。本研究针对视频与GIS结合问题做出初步探索,为视频GIS的深层次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14.
15.
本文总结了GIS空间数据模型的发展历程,通过对比分析当前主流的GIS数据模型的优缺点,指出对象关系型数据模型能够更好地组织和管理地理数据。并探索将对象关系型数据模型应用到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管理和利用中,提出全国1∶100万数据库模型,并以政区为例证明该模型可以对空间数据进行有效地组织管理。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2002年陕西省ETM卫星影像及相关植被地理信息,在其影像上选取覆盖全省包含不同地物类型的85个地面样地(Ground Truth),通过2003年陕西省MODIS卫星影像获取所选样地全年的NDVI时间序列曲线。采用决策树分类方法,结合NDVI时间序列曲线,实现基于时相和波谱信息的植被分类。最后通过混淆矩阵与Kappa系数等方法对分类结果进行正确率评价,结果表明,文中所给方法优于传统分类方法,所得结果与其他调查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