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陕南镇巴下寒武统西蒿坪段和水井沱组下段的碳酸盐地层中含有大量保存完好、类型多样的海绵骨针化石。基于形态描述法,对海绵骨针化石进行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及产地与层位判断。结果表明:根据与其共生的小壳化石和三叶虫等生物地层学资料,发现这些海绵骨针化石属于筇竹寺期;该区海绵骨针类型不仅包含有形态规则的二轴四射骨针、三轴六射骨针、三轴五射骨针,而且还有形态不规则的四轴四射骨针、五轴五射骨针、尖头星状骨针、二歧分叉式骨针等;其中的四轴四射骨针、五轴五射骨针、五刺尖头星状骨针、二歧分叉二射式骨针为本次发现的新类型,极大地丰富了海绵骨针的类型。陕南镇巴筇竹寺期海绵骨针化石的数量以及分异度快速增加,充分说明海绵动物在陕南地区寒武纪早期开始大量繁盛并且迅速演化。 相似文献
2.
陈会鑫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1993,(2)
由秦洪宾指导,丁莲芳、张录易、李勇、董军社等著的《扬子地台北缘晚震旦世—早寒武世早期生物群研究》一书,已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16开本,共156页,240千字。 本书扼要介绍了研究区地层分布、研究意义及简史,选择了七条典型剖面作了系统的介绍,将在这些地层中新发现的生物化石综合研究,建立了三个生物群,即庙河生物群、高家山生物群和宽川铺生物群,并对震旦系的顶底界线进行了讨论。三个生物群研究表明,晚前寒武纪的生物已发展到相当高级的程度,为人们探索生命的起源、生物的发展演化历程、了解后生动物早期演化、揭示带壳动物与其它后生动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提供了极好的材料。该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供地质教学、科研人员及地层古 相似文献
3.
中国和澳大利亚早寒武世带壳软体动物(软舌螺、单板类、腹足类、双壳类等)演化可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早寒武世早期,出现在扬子板块的云南、四川、湖北的梅树村阶和筇竹寺阶。第二个阶段为早寒武世中期,出现在华北板块南缘的安徽、河南、陕西的沧浪铺阶以及澳大利亚板块南部。第三个阶段即早寒武世晚期,出现在澳大利亚板块南部新南威尔士。早寒武世初期带壳软体动物首先在扬子板块云南出现,并在扬子板块内发展成为第一演化阶段,而后动物群迁移到华北板块南缘,并经此迁移到澳大利亚板块南部,在两地各目繁衍成第二演化阶段。最后,在澳大利亚板块南部动物群又短距离迁移,也可能动物群由华北板块又迁移到澳大利亚板块南部,发展成第三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重研究了扬子地台北缘上震旦统陡山沱组、灯影组及下寒武统下部岩家河段的微古植物组合特征。初步建立了Ⅰ、Ⅱ两个微古植物组合,分别与陡山沱村阶和灯影峡阶相对应,分析了微古植物组合在地层划分与对比及在震旦系-寒武系界线的划分上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华北陆台北缘分布的前寒武系是我国境内古老、复杂而且规模宏大的岩性构造带。这个岩性构造带记录了前寒武纪众多的地质信息,赋存着大量与之有关的多金属、贵金属及非金属矿产,同时还控制着中国北方前寒武纪以后的地质演化和成矿作用。因此,正确认识华北陆台北缘早期地壳演化,评价区内成矿作用和矿产分布规律,具有十分特殊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采自陕南镇巴地区下寒武统水井沱组中一类形态奇特的骨板化石的详细研究,认为它是属于生物内部构造的一部分,而不是完整的生物个体。它们的功能及在生物体中的存在方式与海绵骨针类似。关于这类骨板化石确切的分类位置现在还很难定论。目前暂将其置于海绵动物门中,作为一个形态属进行描述和讨论。现描述一属,7种。 相似文献
7.
利用1∶20万区域重力资料,结合航磁,电磁测深、遥感、天然地震等丰富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根据断裂的地质、地球物理标志,在华北地台南缘发现并确定了控制火山喷发的裂隙—中心式古火山通道,即隐伏的北西西向的上戈—铁炉坪—付店超壳断裂带。该断裂属华北地台南缘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近东西向的地缝合线。研究认为:该断裂及其次级断裂不仅是重要的长期多次活动的控岩、导矿和容矿构造,而且也为矿床的多次改造、叠加和再富集提供了热源。它的发现,对重新认识豫西地区大地构造的演化特征,建立新的成矿模式,拓宽该区的找矿前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根据对铅石山榴辉岩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元素、变质岩相及变质作用等特征,该类岩石形成时代可能为中元古代后期,并经历了四堡期、晋宁期、加里东期三次快速折返及相应的退变质作用叠加,进一步证实了柴北缘地区高压变质带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10.
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在柴达木陆块北缘首次发现古元古代变质镁铁—超镁铁质岩,获得成岩年龄为1952±15Ma,其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出岩浆来源于亏损地幔,反映出该地区克拉通在古元古代(19亿年)发生了一次强烈的裂解(洋)事件,对于研究柴达木盆地北缘元古代结晶基底地质构造演化及进一步探讨柴达木盆地的起源及构造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地质线索。 相似文献
11.
从地形地貌特征、重磁地球物理场、深部构造与断裂构造以及地震活动、震源机制等多方面论述北东东向构造是南海北缘的主要活动构造。对于长期以来认为新华夏系北东向构造是该区主要活动构造的观点来说,这是一种新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利用天然地震的PS转换波研究了北部湾陆缘地区的地壳结构特征.PS转换波测量表明:本区地壳内部存在4个明显的转换界面:PSC、PSG、PSM、PSM1,分别代表上地壳、中地壳底界以及Moho面(下地壳底界)和上地幔顶部的第一转换面.计算结果表明,本区上地壳厚约12 km,中地壳厚约9 km,下地壳厚约11 km,Moho面深约32 km.地壳厚度(或Moho面深度)由海向陆变厚(或变深),由内陆的灵山到海陆交界处的北海、合浦,Moho面深度(或地壳厚度)由34 km变为30 km左右.PS转换波测深结果还表明,本区内NE向钦防-灵山断裂、合浦-博白断裂以及NW向小董-合浦断裂向深部延至中地壳,属壳断裂性质.北部湾陆缘地壳性质上仍为陆壳,由陆向洋明显减薄,北部湾盆地发育于这一减薄陆壳的前缘,是由地壳进一步伸展减薄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华北型寒武纪—早奥陶世地层可分为7个组、21个生物带、10个阶。各组均为向北东、北西向的穿时体。向北东向穿时较高,反映向北东向的海侵较慢。自晚寒武世起,南西方向开始抬升,海水向北东方向运移。向北东方向抬升比北西方向慢,结束沉积晚。 相似文献
14.
王宗起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1992,(3)
陕西商洛及河南卢氏、栾川地区上元古界和下古生界地层中发育有滑塌堆积物,其主要类型包括岩崩、滑动、滑塌和沉积物重力流,其中后者主要见到碎屑流、颗粒流和浊流沉积。它们多从下到上构成了由粗到细由浅水到深水的退积序列,呈海相扇三角洲沉积在晚元古代冰川边缘及早古生代碳酸盐台地边缘的两种大陆斜坡上,其沉积特征反映了中朝板块南缘从晋宁期到早加里东期呈强烈抗张断陷的大陆边缘环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