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浙江马鞍列岛附近海域浮游植物与赤潮生物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90年5月和11月在马鞍列岛附近海域进行两次采样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80种,隶属于36属。春季浮游植物的平均丰度为6.4×104个/m3,最高达208.6×104个/m3,优势种为夜光藻和角藻;秋季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7440.4×104个/m3,最高达20761.2×104个/m3,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其丰度已达到赤潮发生的临界状态。由富营养化综合指数分析表明,5月该水域未处于富营养化,而11月则完全处于富营养化状况。该水域春秋两季均存在多种赤潮生物。  相似文献   

2.
2003年8月、12月,2004年2月、5月对茂名放鸡岛海域进行了浮游生物调查,分析了浮游植物物种组成、优势种及其细胞丰度分布和物种多样性.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6属57种(硅藻46种,甲藻11种),其中赤潮类生物22种.角毛藻属以及丹麦细柱藻、脆根管藻和尖刺伪菱形藻为全年主要优势种,在早春季节冰河拟星杆藻成为季节性优势种,5月份和8月份角毛藻属以及尖刺伪菱形藻和丹麦细柱藻的细胞丰度在放鸡岛周边局部水域超过107 m-3.放鸡岛海域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偏低,在合适的条件下,有可能形成硅藻赤潮.  相似文献   

3.
南麂列岛附近海域的浮游植物和赤潮生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0年4月和10月在南麂列岛附近海域进行了两个航次的浮游植物采样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97种,隶属于36属。春季同样浮游植物的平均丰度为29.7×104个/m3,水样浮游植物平均丰度达52760×104个/m3。优势种有三鳍原角藻Prorocentrumtriestinium、夜光藻Noctilucascintillans和威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wailesii。秋季浮游植物同样的平均丰度为32.5×104个/m3;水样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928×104个/m3。优势类群有角刺藻Chaetocerosspp、圆筛藻Coscinodiscusspp、角藻Ceratiumspp、海毛藻Thalassiothrixspp、根管藻Rhizosoleniaspp、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等。该海区春秋两季均存在多种赤潮生物。  相似文献   

4.
象山港水域浮游植物与赤潮生物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根据2002年6—7月对象山港进行生态调查的资料,报道了象山港水域目前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4个门25属43种)和分布特征及赤潮生物的分布现状,并与1988年同期资料进行比较,认为象山港浮游植物数量在增加,赤潮发生的时间和赤潮种类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象山港赤潮多发生在春末夏初;赤潮生物的变化:硅藻类-甲藻类-原生动物)。  相似文献   

5.
天津港驴驹河附近海域的浮游植物与赤潮植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 2 0 0 3年 7月在天津港驴驹河附近海域设 5个点采样。鉴定表明 ,共有浮游植物 19属 31种 ;优势种类有星脐圆筛藻 (Coscinodiscusasteromphalus)、太阳双尾藻 (Ditylumsol)、菱形海线藻 (Thalassionemanitzschioides)、链状亚历山大藻 (Alexandriumcatenella)等。天津港浮游植物密度较高 ,各站点平均总生物量为 1.2 16× 10 5个 /m3,各站点生物量与叶绿素含量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经单项营养指数和营养状态综合指数分析表明 ,除一个站点的COD和两个站点的无机磷略高外 ,所有站位均未达到富营养化水平。调查期间 ,共发现赤潮生物 14种 ,其中主要有星脐圆筛藻、链状亚历山大藻、叉状角藻 (Ceratium furca)、窄隙角刺藻(Chaetocerosaffinis)等。  相似文献   

6.
南海港湾浮游植物与赤潮生物研究:Ⅰ.水东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7.
南海港湾浮游植物与赤潮生物研究:Ⅱ.广海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8.
浙南海域的赤潮生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2—2004年浙南海域浮游植物的多次调查资料,对发生在浙南海域常见的赤潮生物进行分析整理,为赤潮的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提供背景资料。共检测到47种赤潮生物,其中有8种曾发生过赤潮,浙南海域主要的赤潮生物有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dentatum、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mininum、米金裸甲藻Gymnodiniummikimotoi、夜光藻Noctilucascintillans、长耳盒形藻Biddulphiaaurita等。此外,布氏双尾藻Ditylumbrightwellii、圆海链藻Thalassiosirarotula、掌状冠盖藻Stephanopyxispalmeriana、小等刺硅鞭藻DictyochafibulafibulaEhrenberg以及一些角藻属种类等赤潮生物也存在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9.
于2014年夏、秋两季在舟山海域进行了浮游植物拖网采集和环境理化因子测定,共鉴定浮游植物6门92属184种,其中硅藻门127种,甲藻门30种,为调查海域主要浮游植物类群。夏季骨条藻Skeletonema spp.为绝对优势种,秋季优势种由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虹彩圆筛藻Coscinodiscus oculus-iridis、蛇目圆筛藻Coscinodiscus argus、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 asteromphalus、骨条藻Skeletonema spp.、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并基角毛藻Chaetoceros decipiens、伏氏海毛藻Thalassiothrix frauenfeldii及中间肋缝藻Frustulia interposita等9种硅藻构成。调查海域夏季浮游植物平均丰度(1 713.58×104个/m3)高于秋季(1 430.30×104个/m3)。冗余分析表明,温度、盐度、悬浮物、溶解无机磷及溶解无机氮等环境因子对夏、秋两季浮游植物群落影响较大。结合历史数据分析可知,舟山海域近30 a来富营养化程度严重且日益加剧,富营养化指数明显升高;同时浮游植物群落变化也十分显著,主要体现为细胞丰度增加和优势种更替。  相似文献   

10.
广西涠洲岛海域浮游植物和赤潮生物种类组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6年3-11月期间对涠洲岛海域进行赤潮监控监测获得的调查资料,对该海域调查期间的浮游植物组成和各月的优势种变化作了分析.结果显示:涠洲岛水域浮游植物有5属103种,其中蓝藻1属2种,硅藻34属83种,甲藻8属16种,着色鞭毛藻门1属1种,绿藻门1属1种;赤潮生物有29属60种,其中蓝藻1属2种,硅藻18属40种,甲藻8属16种,着色鞭毛藻1属1种,原生动物1属1种;浮游植物优势种有球形棕囊藻、红海束毛藻、菱形海线藻、旋链角毛藻、洛氏角毛藻等,均属赤潮物种.调查期间涠洲岛海域浮游植物优势种更替现象明显,与水温等环境因子的变动有关.  相似文献   

11.
浙江沿岸的赤潮灾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浙江沿岸海域是我国沿岸赤潮灾害的多发区之一。统计表明,在过去的60年间,浙江沿岸曾有34次赤潮记载。赤潮已对浙江近海的渔业和养殖业构成严重威胁。文章简要地分析了赤潮形成的几种可能原因,指出浙江沿岸海域随时都可能发生大面积赤潮。为此。笔者呼吁应加强和重视浙江沿岸赤潮灾害的监测、监视和防治研究工作。提出的几点预防对策,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2.
2013年我国近海赤潮引发种种类和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13年全国海洋环境监测1626个站位生物数据进行分析, 以近2001年~2013年在我国近海海域明确发生赤潮的生物作为赤潮引发种, 开展其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研究。结果显示: (1)我国近海赤潮引发种隶属于8门60种, 其中产毒种12种, 甲藻27种, 硅藻20种。(2)2013年共监测到上述赤潮引发种50种, 各监测站位种类数在0~25种之间, 平均密度在84~1.16×1011个/m3之间, 赤潮引发种种类数、密度分布大致都呈现近岸至远海递减的趋势, 但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 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3)2013年各海区赤潮引发种种类数在36~42之间, 平均密度渤海>东海>南海>黄海, 多样性指数渤海>黄海>南海>东海, 都以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为优势种。(4)作为高频赤潮引发种,2013年中肋骨条藻(S. costatum)主要分布在我国近岸及近海海域; 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在我国近岸、近远海海域都有分布; 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主要分布在黄海和东海的近岸和近海海域; 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分布较为广泛, 但出现的站位较少; 红色中缢虫(Mesodinium rubrum)、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红色赤潮藻(Akashiwo sanguinea)只在很少区域有分布。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摸清我国近海海域赤潮生物种类和分布状况, 可为赤潮的预警及其防灾减灾提供基础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研究了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及象岛邻近水域小型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共鉴定了小型浮游植物54属201种,平均细胞丰度为4406×10~3个/m~3,大部分为硅藻类,数量最大的为扭链角刺藻、长形环毛藻、克革伦氏菱形藻和翼根管藻等种类。小型浮游植物最高丰度分布在南设得兰群岛近岸、陆架水域,这是由近岸冷水性的小型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小型浮游植物的密度与硅酸盐浓度呈正相关(r=0.438,n=28,P<0.05)。  相似文献   

14.
环境要素与连云港海域赤潮发生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4—2013年连云港海域赤潮事件记录和赤潮监控区监测数据,采用相关性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连云港海域赤潮特征及其与环境要素的关联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10月为连云港海域赤潮频发时段,每次过程持续大多在3—7天之间;赤潮发生前三日叶绿素a、溶解氧、海温、化学需氧量和p H等要素与赤潮发生表征指标浮游植物总量相关性显著;在赤潮发生发展消亡过程中,海温、叶绿素a、溶解氧和p H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化学需氧量则表现为相反变化态势;赤潮发生前期和发展维持阶段,以东到东南向风为主,风速较小,赤潮消亡前夕,常伴随偏西大风过程。  相似文献   

15.
浙江南部海域富营养化和赤潮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探讨了浙江南部海域1990年春季发生赤潮期间的水化学特征和富营养化状况,及与赤潮生物的线性回归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出现高营养盐以至形成富营养化乃是江浙沿岸流和瓯江等河流径流及远岸区盐度锋辐聚的综合影响的结果。根据回归分析,NO_3-N,SiO_3-Si与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负相关。亦即N,Si和高N/P比(35:1左右)可能是导致浮游植物(夜光藻)异常增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使用《天津市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中的数据,分析天津沿海赤潮发生的特征。通过分析发现2005—2017年天津海域共发生赤潮30次,累计发生面积4 695 km2。天津沿海赤潮发生主要集中在夏季,又以8月最多,占赤潮发生总数的30%。通过赤潮优势种的分析发现近年来天津海域赤潮生物的优势种类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同时本文从水文气象条件诱发赤潮的角度分析得出了天津沿海最易发生赤潮的天气形势,天津沿海25~27℃水温范围内赤潮发生较多,最适宜赤潮发生的风速为3、4级风,风向为东南风、西南风。  相似文献   

17.
甲藻赤潮与水体中营养盐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林昱 《台湾海峡》2001,20(1):77-79
作者在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的陆基水池中,应用围隔实验技术,排除了水动力、盐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动性的干扰,人工诱发甲藻赤潮.在这个围隔实验的两个围隔体中,分别发生了一种裸甲藻(Gymnodinium sp.)和海洋原甲藻(Prorocentum micans)的赤潮.在赤潮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所监测到的营养盐数据表明有些甲藻增殖不一定需要水体中高营养盐;营养盐供给的多寡会导致甲藻赤潮优势种的差异和赤潮规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