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目前在线震中分布图存在的问题,提出瓦片式地震震中分布图。使用ArcGIS Engine开发瓦片切图工具及局部瓦片自动更新程序,结合Google Maps实现瓦片式震中分布图的展示。基于Web GIS的瓦片式震中分布图在显示历史地震和最新地震方面较以往在线震中分布图有很大改善,瓦片局部自动更新程序也克服了瓦片式地图本身更新速度慢的缺陷。  相似文献   

2.
王耀祖 《地图》1991,(1):25-27
《甘肃省森林分布图》是我省建国以来首次印刷出版的大型林业专题地图。出版几年来,在科研、生产、教学中广泛应用,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它在编绘方面为林业制图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将编绘过程简介如下。本图以1:100万《甘肃省素图》为编绘底图,以省“四五”期间森林资源清查成果资料为依据,以林业部《林业地图图式》(以下简称《图式》)为规范,采用“编稿法”成图工艺编绘而成。全图为全开四拼幅,甘肃省辖区位于全图正中,呈西北一东南走向。  相似文献   

3.
祁彩梅 《地图》2003,(5):38-39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尤其是55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分布更有特点,全国2.1万多千米长的陆地边境线地区,基本上都居住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占到整个国土面积的64%。  相似文献   

4.
罗漾明 《地图》1994,(4):56-57
《中国林业地图集》介绍罗漾明(长沙市林业部中南调查规划设计院410014)概述由林业部组织编纂的一本大型综合性专题地图集─—《中国林业地图集》,已由测绘出版社出版。该图集是我国首次公开出版的林业综合性图集,内容新颖而丰富,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当前我国林业...  相似文献   

5.
舒颖 《中国测绘》2008,(3):10-10
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强烈地震。当天夜里,谷歌中国紧急启动了“地震形势图”,让大家可以实时看到四川汶川当地的地理位置、全国各地最新的抗震救灾情况和捐赠链接。谷歌的工程师在包括谷歌地图、资讯、来吧、移动搜索在内的谷歌产品上还增加了一些特性,帮助人们及时获得跟地震相关的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我国气候工作者与地图制图工作者密切合作,利用我国丰富的历史文献,展系统的古气候研究工作,编制成《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文中阐述图集编制工作概况,编图的原则与方法,并论述图集编制的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7.
周振鹤 《地图》2011,(6):126-129
关于最早的中国语言地图什么时候出现,似乎学术界没有过专门的研究。一般认为,1934年申报馆为纪念《申报》出版60周年而出的《中华民国新地图))里的一幅《语言区域图》是最早的了。但其实早在1914年,就有151本学者画出了中国的语言分布图,足见中国境内语言与汉语方言的复杂性早就引起了国外学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8.
利用环境卫星(Environmental Satellite,Envisat)的升、降轨数据在地震破裂模型约束下获取2007年阿里地震的高质量同震地表三维形变场。首先,对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影像进行差分干涉处理,得到地震造成的视线向同震地表形变场;然后,以地震破裂模型为约束条件,采用赫尔默特方差分量估计法来解算阿里地震的高质量地表三维同震形变场。结果表明,震中区域最大下沉达约4.7 cm,东西向位移较小,南北向呈挤压趋势。总体上,三维形变的特征表明阿里地震是一个以正倾滑为主兼少量右旋走滑运动的地震事件。  相似文献   

9.
我国BDS-3卫星导航系统于2020年7月建成,并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自此开始,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简称“实验场”)的GNSS测站相继接收BDS-3卫星数据,目前已经积累了2年多的观测数据,为BDS-3应用于川滇地区地壳运动监测提供了重要平台和数据保障。为评估实验场BDS-3观测数据的精度及其应用于地壳监测的可行性,本文首先根据各测站所记录的BDS-3的B1I和B3I两个频点的多路径效应和信噪比与卫星高度角之间的关系,对BDS-3的数据质量进行评价。然后,基于高精度数据处理软件GAMIT/GLOBK (10.7版)对各测站同期记录的BDS-3和GPS数据分别进行处理,得到BDS-3和GPS坐标时间序列。基于包括线性项、年周期项和半年周期项等分量的函数模型,利用极大似然法分别对BDS-3和GPS时间序列进行拟合估计,得到各测站的线性速度、年周期和半年周期信号,并对拟合结果对比分析,评定BDS-3和GPS的定位精度。最后,讨论BDS-3定位精度的影响因素和BDS-3水平速度场的区域性特征。研究表明:实验场BDS-3与GPS原始数据质量相当,BDS-3坐标时间序列的均方根残差(RMS)的平均...  相似文献   

10.
空间信息技术用于汶川地震救灾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近年来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给世界各国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空间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救助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5·12"汶川地震灾害发生后.全国相关涉灾部门充分利用空间信息技术为汶川地震救灾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支持,在灾害应急响应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地震灾害快速响应的空间信息需求以及汶川地震救灾的空间信息技术支持2个角度,从高时空分辨率遥感数据获取、遥感数据快速处理、灾害信息变化检测与次生灾害监测等3个方面,分析了空间信息技术在救灾中具体发挥的作用.总结了空间信息技术辅助汶川地震救灾中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空间信息如何更好地服务于自然灾害救助,提出了中国空间信息技术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12.
编制地震社会学地图是调整布局以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就1∶65万《北天山西段地震及社会经济要素分布图》(以下简称《分布图》)编制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一、编制目的具体分析每个地震活动带,发现人口分布和地震分布存在一定程度的吻合,存在着人口在地震带上相对集中的现象。破坏性地震大多发生在地形变化的急剧地带,如山间盆地、山前地带、谷地走廊等。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长城资源分布图》是甘肃省首次利用长城资源调查资料编制的系列专题图,该图系统地表达了甘肃省境内历代长城的分布、走向、构成、类型、保存现状,以及长城沿线关堡、单体建筑、相关遗存的分布。本文介绍了该系列地图设计和编制的总体思路、内容结构、编辑技法、质量控制等,对其他长城分布图的编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主要介绍中国大陆流动重力监测网布局、重力测量数据处理及重力前兆信息提取方法、流动重力监测结果所反映的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及所揭示的构造活动特征。在大量观测资料的基础上,研究重力异常变化与地震孕育发生关系,探索地震预测的研究思路、途径和方法,并积极利用重力观测资料进行地震中期危险性预测研究,及时将研究成果用于震情会商及年度地震趋势预测,为强震预测和年度危险区划定提供了重力学前兆依据。指出了流动重力监测中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利用时变重力监测资料推进地震预测研究的设想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地图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大量的文学史料和考古发掘出的实物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图学的国家之一。研究、介绍和提及我国地图史的文章及著作,为数不少,但应首推由卢志良编、测绘出版社出版、1984年2月第一版的《中国地图学史》(下文简称《学史》)和出金应春、丘富科编著、  相似文献   

16.
黄素丽 《现代测绘》2007,30(4):44-45
介绍《中国文物地图集·福建分册》县(市、区)文物分布图组的设计与编制,包括设计思想及地理底图、专题内容的设计.图集编制采用新技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以1999-2004年间中国西部地区近650个GPS站点的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二维“高张力样条”函数内插算法获得了连续地壳形变场。结果表明,相对于稳定欧亚参考框架,中国西部现今地壳运动西强东弱,北向运动从西向东逐渐减弱,东向运动逐渐增强,青藏高原东缘及附近地区是东向运动的消减区带;主应变从西向东由压缩应变转变为拉伸应变;最大剪应变主要位于喜马拉雅地块及其东部地区;中国西部地区地震活动在空间分布上似乎集中发生在印度板块北东向挤压欧亚板块的两条共扼带内,与地壳形变场有一定对应关系,地壳形变的高应变率区为中强地震多发地带。  相似文献   

18.
自1978年邓小平率领中国走上经济改革的道路以来,中国以年平均增长率9%以上的速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并重新制定了中国的经济改革政策,继续保持当前超常的、激动人心的发展速度,加快中国从以农业为主的社会进入现代化市场经济社会的步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于1992年12月30日发布了年终统计数字: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12.8%;建筑与制造业增长20.5%;商品零售指数增长10.8%;外贸出口增长18.2%、进口增长26.4%,进出口总值  相似文献   

19.
根据GPS观测的Tokachi-Oki地震及强余震引起的地表位移,采用基于敏感性探测的方法反演了两次地震分别引起的断层滑移。反演过程中,考虑了更切合实际的分层地球模型和断层面几何形状。主震和强余震滑移量的最大值分别为3.07m和0.33m,相应的矩震级分别为Mw7.94和Mw7.1,与地震波形反演的结果基本一致。另外,从主震和强余震的滑移分布来看,强余震的滑移主要分布在主震破裂较小的区域,一种合理的解释是,主震的破裂过程增加了邻区断层面上的能量积累,导致了强余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高精度重力观测是地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在中国地震预测预报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简要介绍了重力观测仪器的发展现状与分类,然后从重力观测网规模、重力数据处理流程、重力观测结果解释等方面对中日两国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对比,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中国地震重力观测研究面对的挑战,力争为后续工作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