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景志刚 《资源导刊(河南)》2018,(10)
正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赖以生存的土地。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创造出璀璨的农业文明,留下五千年的历史印迹。从原始部落的开荒垦田,到当今时代的填海造陆,人们对土地的渴求从未歇止。打破天然束缚,获取更多资源,拓展生存空间,中华儿女战天斗地,演绎着沧海桑田的世事传奇。愚公移山宁不智,精卫填海未必痴正如鸟儿离不开天空、鱼儿离不开水,人类对土地的依赖是与生俱来的。 相似文献
2.
景志刚 《资源导刊(河南)》2019,(10)
<正>"因人见风俗,入境闻方言。"方言又称地方话、土话、乡音,特指通行于某一地区的语言。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不同地域的方言林林总总、相映成趣,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也养成一方文化,而最能体现地域特色和人文气质的,莫过于口口相传的方言。那荡漾在唇齿之间的乡音,早已成为烙印在生命中的符号,相伴终身、世代传承。 相似文献
3.
景志刚 《资源导刊(河南)》2019,(1):56-57
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劳作,到精耕细作的现代农业,从筑土为城的诸侯封邑,到鳞次栉比的工业都市,在这片生机无限的大地上,人类征服自然和开发资源的脚步从未停歇。了解脚下的这片土地,掌握不同地类的位置、分布、数量、质量和权属,是保护与合理利用土地的前提。开展土地调查和统计分析,历来是土地管理的基本职责。 相似文献
4.
景志刚 《资源导刊(河南)》2019,(9)
<正>人有人名,物有物名,地有地名。对于一方土地来说,地名不仅是人类赋予大自然的标记,更是铭刻历史的活化石,积淀着悠悠岁月的年轮,见证着文明进步的轨迹。神州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壮丽的河山、富饶的平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众多的民族……蕴藏在浩如烟海的地名之中,成为承载华夏文明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5.
景志刚 《资源导刊(河南)》2020,(3):56-57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千百年来,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抒情感怀、怡心咏志,成为人们最古老、最有激情、也最美妙的语言。“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从塞北草原到江南水乡,从黄土高原到白山黑水,不同的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孕育出不同的民族音乐,构成了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6.
景志刚 《资源导刊(河南)》2018,(9)
正正如儿女不能选择生己养己的父母,人们同样不能选择繁衍生息的土地。大地就像一位喜怒无常的神祇,带给我们的不仅有风调雨顺的璀璨文明,也有山崩地裂的灾难记忆。从上古传说中的旷世洪水,到世纪之初的汶川地震,天灾地灾从未断绝,考验着人类历史的韧性。而对灾害的预防、治理和赈济,也成为历代治乱兴衰的焦点和治国理政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资源导刊(河南)》2016,(12)
正"夫国家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上之人民,而治其所居土地之事。"土地与国家、人民、政权历来密不可分,土地不仅是历史的舞台,也是治国的载体。封建,本义指封土建国。封土,划分土地疆界;建国,建立诸侯封国。分土而治的思想,不仅贯穿着商周、两汉、魏晋诸朝的衰荣,还深刻影响着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进程。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与近代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封建社会"概念不同,"封建"一词源于古时的分封制。"封"本义始于"丰"字,甲骨文、 相似文献
8.
景志刚 《资源导刊(河南)》2018,(5)
正九曲黄河,源远流长;万里长江,奔腾不息,润泽着富饶的神州大地,孕育出璀璨的华夏文明,哺养了亿万的中华儿女,更负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寄托着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明之源。水与土地,共同塑造了人类繁衍生息的环境。从古至今,识水、治水、引水、给水、节水、用水、护水……贯穿于历史文化发展和土地开发利用的始终。一方水土生万物"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如果把土地比作承载万物的肌体,那么水便是贯通生命的血脉。正是缘于 相似文献
9.
《资源导刊(河南)》2020,(6)
正"白玉金边素瓷胎,雕龙描凤巧安排;玲珑剔透万般好,静中见动青山来。"在大清乾隆皇帝的御笔之下,制瓷工艺的巧夺天工、瓷釉绘画的精湛功力,形诸笔端,跃然纸上……如果说泥土可以化腐朽为神奇,那陶瓷当之无愧。古朴典雅的彩陶缶,英姿威武的兵马俑,精美华贵的唐三彩,晶莹剔透的青花瓷……中华陶瓷源远流长,成为东方文明的载体和图腾。 相似文献
10.
《资源导刊(河南)》2018,(11)
正"忆昔虞舜德动天,象为耕地鸟耘田。"从三皇五帝时的上古传说,到商周礼乐下的井田风韵,华夏农耕文明像一首悠长而厚重的古曲,萦萦然飘过五千年的历史长河。粮食是民生之本,农业是立国之基,而土地则是农耕之根。无论是盛世明君,还是乱世枭雄,保护耕地、培育良田、发展农业、储粟囤粮,一直是历代统治者治国安邦的根本。 相似文献
11.
《资源导刊(河南)》2019,(11)
<正>黄帝史仓初作书,依类象形书亦疏。古老的方块汉字,记载悠久历史,传承厚重文化,寄寓民族精神,镌刻世代交替,以其独一无二的魅力,成为华夏文明的图腾。土地是人类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人们对土地的依赖和情感,深刻影响着汉字创制的过程和结果。透过众多的土部汉字,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古人对土地的理解、认知与体验。 相似文献
12.
《资源导刊(河南)》2019,(12)
<正>"诗词温厚新成格,道论精微近入禅。"古往今来,中华传统诗词以其严谨的格律、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意象,汇聚成华夏语言文学艺术中最璀璨的星河。中华诗词之美,在文、在意、在景、在情。美丽而富饶的中华大地,不仅为诗词创作提供了空间和土壤,且土地本身也化作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凝结成数千年古老文明的缩影。 相似文献
13.
景志刚 《资源导刊(河南)》2019,(9):56-57
“人生不可无田,有则仕宦出处自如,可以行志;不仕则仰事俯育,不致丧失气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土地早已超越生产生活的物质层面,而上升为立身处世的精神依托。正是缘于土地之重要,因占有土地所引发的纠纷、诉讼乃至争斗,从古至今,从未歇止。 相似文献
14.
景志刚 《资源导刊(河南)》2019,(5)
<正>"人生不可无田,有则仕宦出处自如,可以行志;不仕则仰事俯育,不致丧失气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土地早已超越生产生活的物质层面,而上升为立身处世的精神依托。正是缘于土地之重要,因占有土地所引发的纠纷、诉讼乃至争斗,从古至今,从未歇止。"所争之田不满一亩,互争之讼不止数年",不仅困扰当事各方,也带来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成本。 相似文献
15.
《资源导刊(河南)》2017,(12)
<正>"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从夏禹商汤到秦皇汉武,从唐宗宋祖到明清民国,古老华夏文明的巨大车轮,在东方大地上隆隆碾过五千年的历史辙痕。土地维系民生冷暖,事关人心向背,连接国运起伏。纵览万里江山、王朝更替,土地如同一面千古不易的铜镜,映射着治乱兴衰的岁月轨迹,透析着改天换地的命运密码。 相似文献
16.
《资源导刊(河南)》2020,(4)
正庄严肃穆的菩萨佛祖,形态各异的鬼怪神仙;慈眉善目的白发老翁,憨态可掬的垂髫孩童;栩栩如生的花草树木,活灵活现的飞禽走兽……一团泥巴,捏尽世间万象;一双巧手,塑出百态人生。古老的中华泥塑艺术,取之于泥土,赋之以生命,在化腐朽为神奇的天工之作中铭刻岁月的记忆、印证历史的传承。 相似文献
17.
景志刚 《资源导刊(河南)》2019,(7)
<正>"万里山河唐土地,千年魂魄晋英雄。"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在这片古老大地上砥砺前行,不仅留下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也创造出灿烂的科学技术,以东方智慧点亮了文明的星空。在众多的科技成就中,测量作为一项古老的技术,成为历代了解土地、认识土地、利用土地的重要手段,贯穿于地图绘制、工程建设、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乃至国防军事等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18.
《资源导刊(河南)》2016,(10)
正祭祀,鸿蒙时代的人文盛典,华夏文明的重要篇章,也是儒家礼制的经典内容。"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祀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和推崇。"天地至尊,次则宗庙,又次则社稷。"尊天地、敬鬼神、拜祖先,构成了中华祭祀文化的主体脉络。依照古制,天神称祀,地祇称祭。祀天祭地,无疑是所有祭祀活动的源头。 相似文献
19.
景志刚 《资源导刊(河南)》2018,(7)
正辽阔的平原、险峻的山岭、蜿蜒的河谷、茂密的森林、浩瀚的草原……中华大地幅员辽阔、物华天宝,万物生灵相依相伴、互惠互生,共同奏响一曲波澜壮阔的生命之歌。"植物斯生,动物斯止。"从创世神话到部落传说,从民族图腾到宗庙祭祀,从游牧渔猎到农耕家畜,从土木建筑到衣冠纹饰,动物文化伴随着华夏文明,走过悠悠五千年岁月历程。地载万物,生生不息自上古神话到民间传说,动物便是人类从未离开的伙伴。女娲拈土造物,相传也是初一造鸡、初二造狗、初三造猪、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马,初七 相似文献
20.
景志刚 《资源导刊(河南)》2019,(13):56-57
“万里山河唐土地,千年魂魄晋英雄。”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在这片古老大地上砥砺前行,不仅留下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也创造出灿烂的科学技术,以东方智慧点亮了文明的星空。在众多的科技成就中,测量作为一项古老的技术,成为历代了解土地、认识土地、利用土地的重要手段,贯穿于地图绘制、工程建设、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乃至国防军事等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