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江源: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态诞生在水中。水是中华民族文明之源。中国有三条大江河从青藏高原的腹地出发,带着生命和活力,百万年来不倦地向东、向南波飞浪卷、穿峡越谷一泻万里,滋润和养育着中华大地的风华万物,催生出灿烂的中华文明,这就是长江、黄河、澜沧江。我们习惯地把发源这三条江的地区叫"三江源"。水的世界,生物的乐园在最近赴青藏高原的采访活动中, 国家级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李若凡先生,热情接待了笔者的采访。开  相似文献   

2.
正土地,是生命的起点,也是万物的归宿,就像一本内容丰富、寓意神圣的大书,记录着每一个生灵的精彩与轮回。女娲捏土造人的神话,跨越千年的农耕文明,诉说着中华民族对于土地的敬畏与感恩。"土能生万物,地能产黄金。"千百年来成为农耕民族的信仰。古往今来,安守田土、依时而行、击壤而歌成为中华民族发自心底吟诵的桃源诗篇。耕种和收获,祈祷和满足,这个过程在土地当中得到了最终和最完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引言 (重耳)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日:"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左传> 中国人历来敬重土地,爱护土地. 在古老的自然崇拜中,土地崇拜占据着重要位置.几千年前,土地常常作为国家的象征,所以国家也叫社稷,这里的"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土地神和谷神构成了一个农耕国家的主干.在漫长的农业文明中,土地的崇拜情结成为深厚、凝重的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底蕴和特征.  相似文献   

4.
<正>"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从远古华夏的刀耕火种,到当代中国的城乡建设,土地与百姓衣食住行息息相关,与社会和谐稳定紧密相连,与国家治乱兴衰相伴相随。中华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土地在政治、经济、社会乃至家庭生活中至关重要,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开发地力、分配地权、保护地产、保障民生,向来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正"夫国家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上之人民,而治其所居土地之事。"土地与国家、人民、政权历来密不可分,土地不仅是历史的舞台,也是治国的载体。封建,本义指封土建国。封土,划分土地疆界;建国,建立诸侯封国。分土而治的思想,不仅贯穿着商周、两汉、魏晋诸朝的衰荣,还深刻影响着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进程。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与近代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封建社会"概念不同,"封建"一词源于古时的分封制。"封"本义始于"丰"字,甲骨文、  相似文献   

6.
<正>"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古往今来,人类在认识和利用土地资源的实践中,深悟其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土为粮之母。守护土地,就是守护自己的生命线。中国拥有着广大的疆域和繁多的土壤类型,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青、红、白、黑、黄五种色彩,交相辉映,相融相生。而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华民族,缔造了五千多年繁衍兴盛的历史,成就了源远流长的土地文化。  相似文献   

7.
正辽阔的平原、险峻的山岭、蜿蜒的河谷、茂密的森林、浩瀚的草原……中华大地幅员辽阔、物华天宝,万物生灵相依相伴、互惠互生,共同奏响一曲波澜壮阔的生命之歌。"植物斯生,动物斯止。"从创世神话到部落传说,从民族图腾到宗庙祭祀,从游牧渔猎到农耕家畜,从土木建筑到衣冠纹饰,动物文化伴随着华夏文明,走过悠悠五千年岁月历程。地载万物,生生不息自上古神话到民间传说,动物便是人类从未离开的伙伴。女娲拈土造物,相传也是初一造鸡、初二造狗、初三造猪、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马,初七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6月25日是第24个全国"土地日"。今年全国"土地日"宣传周的主题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土地是万物生存之源、立国富民之本,承载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然而,我国土地资源十分有限。资料显示,现全世界人均耕地为3.38亩,而我国由于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及世界人均的一半,只有1.52亩,具体到河南省就更加少了,人均耕地只有1.23亩。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快速发展,用地需求持续刚性增长与土地供应刚性约束之间的矛盾将更加尖锐。面对人多地少、土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节约集约用地"是缓解土地供  相似文献   

9.
正仿佛被时间长河打磨得满目沧桑的大理石,又像是因为风雨侵蚀而变得岁月斑斑的汉白玉,当"青海简史"四个字映入眼帘时,它已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高原纵深之地的历史门扉。这就是自然造化和人类文明共同营造的青海。显而易见,青海绝不是一片停留在人类文明史空白之页的蛮荒之地,在这片充满神奇和神秘的土地上,遍布着令人遐想并为之迷醉的文明足迹。这是一片崇尚宽容和接纳的土地,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和现代文明在这里交织、共存与发展;这是一片崇尚自然与和平的土地,  相似文献   

10.
<正>"黄帝史仓初作书,依类象形书亦疏。"古老的方块汉字,记载悠久历史,传承厚重文化,寄寓民族精神,镌刻世代交替,以其独一无二的魅力,成为华夏文明的图腾。土地是人类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人们对土地的依赖和情感,深刻影响着汉字创制的过程和结果。透过众多的土部汉字,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古人对土地的理解、认知与体验。  相似文献   

11.
今年4月22日是第44个世界地球日,“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一足进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是今年的主题。万事离不开土地,土地是发展之基,民生之本、财富之源。耕地是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我国以世界上7%的耕地承担着养活世界上22%的人口的重任,这一人多地少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既要保护维持生命的红线,又要保障科学发展的用地,这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圆梦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有关"和"字,《说文解字》口部书作"",解为"相应也",系与入口之饮食有关;"禾"乃是"和"的观念的基本喻象,"和"同"禾"一起诞生于土地之上。而如今,"和"又被株洲国土资源文化引用为核心价值观。《孙子兵法》曰:"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不诡也。"文化建设即可理解为传"道"途径之一。株洲国土资源文化通过以"和"为"道","令民与上同意",从而"上下同欲者胜"。  相似文献   

13.
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苑.在生命繁育鼎盛的夏日,我们迎来了第19个全国"土地日".今年6月25日全国"土地日"的宣传主题是"保障科学发展,保护耕地红线".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新形势下,确定这样的主题,目的在于让全社会进一步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压力,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土地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认清保障科学发展和保护耕地红线的辩证关系,推动改革创新,更新发展观念,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提升统筹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4.
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苑.在生命繁育鼎盛的夏日,我们迎来了第19个全国"土地日".今年6月25日全国"土地日"的宣传主题是"保障科学发展,保护耕地红线".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新形势下,确定这样的主题,目的在于让全社会进一步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压力,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土地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认清保障科学发展和保护耕地红线的辩证关系,推动改革创新,更新发展观念,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提升统筹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5.
正当第一缕春风掠过黄河两岸,当隆隆春雷唤醒沉睡的大地,当黝黑的铁犁划开凝固的冻土,早起耕作的人们便开始用勤劳的双手,绘制新一圈生命的年轮。"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自古以来,土地与农耕如同一对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土地带给农民的不仅是丰收的硕果,更有世代子孙的繁衍生息,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九州之土与南稻北粟○土壤,山川之根、万物之本也。在古语中,土与壤是不相等同的两个概念。"土无块曰壤","壤,柔土也"。从  相似文献   

16.
正2020年6月25日是第30个全国土地日,6月23日上午,广西自然资源厅围绕"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的土地日宣传主题,联合广西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广西自然资源厅二级巡视员熊伟出席活动并致辞。熊伟指出,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是万物生存之源,是国之命脉、民之根本,深刻地影  相似文献   

17.
正"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元代诗人戴表元曾经由衷感慨。浙江湖州,具有4700多年文明史和2300多年建城史,是丝之源、笔之源、茶之源、瓷之源,自古便是人文荟萃、商贾云集、贸易繁荣的富庶之地,历史人文沉淀深厚,王羲之、王献之、苏东坡、赵孟頫等大量文人墨客在湖州留下遗迹,素有"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的美誉。多少年过去,山川秀丽、人杰地灵的湖州演绎出新的传奇——习近平同志几度莅临,使这片土地散  相似文献   

18.
一、研究生态环境用水的目的和意义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本。陆地水文过程与生态环境变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区域水文状况与水文环境的好坏,而区域水文情势则对生态平衡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长期以来,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往往没有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水资源分配问题,致使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出现退化,  相似文献   

19.
今年6月25日是第23个"全国土地日",历史上,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曾说过——"土地是财富之母"。确实,土地是财富之源,也是大家的"衣食父母",是全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为了提高国民对稀缺土地资源浪费和挥霍这一不合理现象的认识和重视,促进全社会倍加珍惜和合理节约利用土地,特作此诗。  相似文献   

20.
土地,财富之母,万物之本。6月25日,我们迎来了第23个全国"土地日"。今年土地日的宣传主题是"珍惜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着力突出这一主题,目的在于让全社会进一步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土地资源压力,进一步认清保障发展和保护耕地的辩证关系,进一步唤醒珍惜土地的意识,更新发展观念,切实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推动改革创新,不断提升统筹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土地资源的能力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