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简要介绍涉震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指出在正确应对涉震网络舆情过程中存在的诸如相关的法律法规未形成体系,缺乏相应的监测和预警机制、正确的处置和预防措施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提出为实现最大限度地消除涉震网络舆情危机、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客观真实地反映地震事件和地震工作及相关的信息,要采取完善监测机制、处置预案、快速反应机制、信息沟通渠道等应对措施,保障涉震网络舆情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网络交流平台被广泛运用的新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采集者和传播者。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地震相关信息倍受公众关注,震情和灾情有时会成为网民在各类平台热议的话题。该文以网络交流平台上涉震舆论的传播为研究对象,分析涉震舆情的演化机理,并就新媒体传播下涉震舆情工作如何开展提出几点思考,为涉震舆论的引导和管控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简述涉震舆情的范畴和类型,探讨涉震舆情与防震减灾宣传的关系。认为涉震舆情可以从侧面反映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成效与薄弱点,而持续、深入有效的防震减灾宣传对于减少负面舆情事件的发生,控制舆情发展态势,引导社会舆论向正面、理性、健康的方向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介绍了涉震网络舆情的管理现状,详细分析了全年涉震网络舆情的走势,并就舆情信息来源作具体阐述,从媒体活跃度、舆情演变规律等方面进行剖析,同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探讨,最后提出可行性的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了总结四川省地震局在新媒体时代的涉震舆情引导处置经验,给相关部门提供借鉴案例,本文以四川省地震局官方微博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2019年长宁MS6.0地震后虚假信息、燕子群飞、2020年绵阳老井升温、2018年“古天文学家王笑冬”预报地震4个典型涉震舆情事件中的应对策略,并提出5点新媒体时代涉震舆情处置的建议:把“化危为机”作为舆情应对的“战略考量”,把团队培养作为舆情处置的“储备考量”,把实时监控作为舆情操作的“决策考量”,把科普宣传作为舆情优化的“手段考量”,把“战时思维”作为舆情引导的“意识考量”。  相似文献   

6.
对常见的地震预报预测、浮夸灾情、“乌龙”类涉震舆情举例说明,给出相应识别方法,并指出,在涉震舆情应对中存在缺乏监控平台、完整应对方案、联防联控合作等问题,可以采取追查谣传源头、加强普法宣传、公布灾情查询方式、及时删除并解释原因等措施,尽量减少或避免并有效处置涉震舆情。  相似文献   

7.
各类地震前兆异常群体信息熵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昭栋  苏鸾声 《中国地震》1994,(A00):141-147
本文利用“专家系统”的思想对和地震前兆异常事件进行综合评估,以每一异常的最可能发震时间来计算发震概率,利用各类地震前兆常群体信息熵研究了系统熵值与地震的关系,研究表明,在震前熵值减少,系统向有序方向发展。对山东和山西地区的各类地震前兆异常群体信息熵研究表明,在泽5.9级和大同-阳离6.1级地震前,都出现了明显的减熵有序变化。  相似文献   

8.
列举2018年云南通海2次M_S 5.0、2020年云南巧家M_S 5.0地震中网络舆情引导与应对实例,总结思考地震网络舆情引导与应对的有效做法,从迅速抢占第一阵地回应公众关切、完善地震网络舆情监控手段、加强震前震后科普宣传、强化横向纵向信息沟通渠道4个方面,提出地震舆情引导与应对中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地震重复间隔及震时位移与无震位移比值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马瑾  许秀琴 《地震》1989,(1):10-18
了解地区地震重复间隔对地震区划与地震预报均十分重要。鉴于在自然条件下研究地震重复间隔的艰巨性,本文利用实验方法探讨影响粘滑事件重复时间间隔的因素。实验表明,粘滑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准周期性。岩性、围压和应变速率不同,事件的周期不同。高围压下周期长。应变速率对粘滑事件周期的影响较复杂,在100MPa围压下,位移速率变化,每次事件的位移量不变。在300 MPa围压下,由于位移速率减慢,每次事件的位移量增大。 定义一个事件过程中震时位移量和无震位移量之和为全过程总位移量,并且定义α为震时位移量与总位移量之比值。实验表明,每次粘滑事件中存在无震位移量。微密岩石的α值比疏松岩石的大;同种岩石高围压下α值比低围压下小;断面上随着粘滑次数增多,α值变大。α值的变化范围为0.1—0.5。  相似文献   

10.
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在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 km。地震发生后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热议,迅速成为热点事件。本文主要分析在震后24小时内的网络舆情趋势、关注热点、谣言类型、舆情特点等方面,仅对突发类地震舆情事件的掌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利用山东省每年地震会商报告给出的地震前兆异常(不是取地震后的震例总结或论文给出的异常),按“专家系统”思想对每一地震前兆异常事件进行综合评估,以每一异常的最可能发震时间来估算发震概率,计算了各类地震前兆异常群体信息熵,研究了苍山MS5.2 地震前综合信息熵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震前熵值减少,系统向有序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唐山地震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毛桐恩  王铁城 《地震学报》1995,17(4):505-510
依据唐山大震地电总结组汇编的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地电观测资料(地电阻率),定义了一个无量纲的量S来表征地电阻率的各向异性,计算了孕震过程的S值,分析研究了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唐山地震在孕育、发展和发生整个过程中存在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其形态变化特征较为典型.S作为一新的地震前兆因子,与其它无量纲前兆因子结合使用,对地震综合分析预报研究具有应用价值.文中对孕震过程中S的变化特征给予了物理解释.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陆8级巨震群体活动的盛衰起伏,紧随全球整体活动的变化而变,并明显地受到太阳活动长期变化的调制。就个体巨震孕育而言,其供能机制可造成周围数千公里构造应力场持续多年的剧烈增强。因此,对于震级为8级的巨大地震的预测问题,必须在极为广阔的研究视野中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详细分析了1999.11.29岫岩-海城地震前后岫岩水氡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在整个孕震过程中,岫岩水氡表现出了完整的长、中、短、临异常变化及震后效应。对异常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山东地球物理台网地下流体测网及数据跟踪分析概况,对2017—2020年数据跟踪分析工作产出的6大类事件记录归纳和梳理,并对地球物理事件中的同震效应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影响山东流体跟踪分析质量的主要原因在于观测系统;跟踪分析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可以通过相应措施加以解决;极少数水位观测井具有同震效应,多数观测井监测地壳应力变化的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16.
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在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 km。地震发生后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热议,迅速成为热点事件。本文主要分析在震后24小时内的网络舆情趋势、关注热点、谣言类型、舆情特点等方面,仅对突发类地震舆情事件的掌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薛杭  赵烽帆  荣华 《中国地震》2022,38(3):425-431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 MS6.8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和舆情引导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信息公开效率的影响甚至决定了事件处置的舆情发展。本研究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为舆情引导主体,对四川泸定 MS6.8地震舆情进行分析研究,总结舆情引导经验,探讨突发地震舆情引导对地震部门有效开展震后应急的促进作用,以期为今后的防震减灾新闻宣传工作带来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地震网络舆情监测与应对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网络舆情伴随网络媒体平台发展已经成为地震舆情监测中重要的一部分。为了强化地震网络舆情监测,科学应对地震网络舆情,有效传播地震信息,从地震网络舆情内容、地震舆情特点、舆情监测和地震舆情应对机制进行分析,如何评估地震网络舆情处置效果,为地震网络舆情处置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运用合成地震图方法研究了1995年7月22日永登Ms5.8地震过程中各向异性介质参数动态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各向异性介质参数的动态演化特征可以描述地震的孕震过程;各向异性介质参数的微观变化反映了孕震区域应力场的宏观变化;通过研究各向异性介质参数的变化有可能监测地震孕震过程.  相似文献   

20.
考查强震孕育区在主震前一段时间内广义前震的发震时刻与太阳和月亮地方时角的关系,其群体特征表明:某一震级以上地震的发震时间受到太阳和月亮地方时角的控制,且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从抑震的角度探讨了地震预报的可能,并对日、月地方时角差随时间的变化与中强地震的关系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