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远场地震电磁辐射强度与孕震震级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垂直电偶极子激发源模型,首先研究了远场地震电磁场辐射场及其分布特征,其次分析了远场地震电磁辐射强度与孕震震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垂直电偶极子激发源可以解释孕震区激发电磁辐射现象,是激发地震电磁辐射最有可能的激发源之一;远场地震电磁辐射强度的对数与地震震级呈线性关系,直线的斜率与孕震区裂隙特性分布及其电磁特性有关.研究结果对进一步认识地震电磁辐射现象和拓宽地震监测预报思路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介绍一种接收震前电磁辐射方法毛浦森李玲芝(中国北京100080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卫星预报自然灾害研究中心)减少地震损失,关键要有地震短临预报,地震短临预报的失误会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要想实现可靠的短临预报,必须有可靠的地震短临信息。自本世纪70年代,...  相似文献   

3.
云南地区中强与强烈地震电磁辐射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全喜  张明灿 《地震学报》1992,14(3):325-331
通过一年之内的地震电磁辐射前兆的连续观测,总结了中等强度地震电磁辐射前兆的统计对应率及信号与地震的关系.分析研究澜沧-耿马强震序列的电磁辐射特征,并与中等强度地震的前兆进行了比较.对该前兆作为地震短临预报的可行性及应继续深入研究的有关问题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强地震前,在震区产生先兆电磁现象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测量记录证实,地面直接电磁辐射异常和电离层异常扰动是地震前最显著的前兆现象,而且具有较稳定的时间尺度。除了卫星观测方法外,地震先兆电磁信息的观测方法有多种。根据接收的信号来源途径不同,地面观测方法可划分为:①被动观测:在地面观测附近孕震区直接辐射的ULF/ELF/VLF的电磁波;  相似文献   

5.
以米古林为首在苏联科学院地磁、电离层、无线电波传播研究所进行了震中区电磁辐射研究的实验。用安在“宇宙19号”卫星上的仪器进行观测,在几条连续环形轨道上在主震前0.5—2小时(所谓前兆)内和主震后8—10小时(震后效应)内记到了电磁辐射。选定了一些浅源较强地震(震级不小  相似文献   

6.
地震和火山活动是具有相同属性的自然现象,观测表明,在大地震及火山喷发之前的几天或几小时,均呈现有非常宽频谱的电磁辐射和电离层异常现象。本文重点描述了地震前后存在从零开始相当宽频谱的地震电磁辐射以及电离层异常等现象,并提出可利用电离层异常的观测和采用不同频段上地震电磁辐射的立体监测网,作为地震的短临预测、预报手段是现实、可行的。同时还提出了加强我国地震电磁辐射观测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地震电磁辐射与地震预报的观测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参加了30多年的地震电磁辐射观测实践和震例研究,总结了中国地震电磁辐射信号在频率域、时间域和空间分布的特性。为了探索地震电磁辐射的物理机制,作者做了一系列的岩石破裂实验研究(室内和野外实验)。企图模拟在观测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岩石破裂不同阶段产生电磁辐射信号的机理。  相似文献   

8.
汶川M_S8.0地震前ELF异常电磁辐射传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法国DEMETER卫星记录的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前10天连续轨道的电磁数据进行了时-频功率谱分析,发现在震前第6天存在低于截止频率的窄带电磁辐射.为进一步分析该电磁辐射的传播特性,采用奇异值分解方法在时-频域下分析了电磁辐射的极化特性、波矢量特性等电磁波传播特性,发现该电磁辐射呈现出很强的平面波特征,传播方向呈现上行传播.而在震前10天连续轨道数据的分析中,在非震区上空并未发现类似的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9.
首都圈及其邻近地区电磁辐射映震效果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关华平  陈智勇  余素荣 《地震》2000,20(1):65-70
首都圈及共附近地区多年观测的电磁辐射资料表明,地震电磁辐射异常与300km范围内5级以上地震,200km范围内4.5~4.9极地震和100km范围内4.0~4.4级地震具有比较明显的对应关系,其变化规律和映震特点是震中距愈小,地震愈大,信息持续时间愈长,异常幅度也愈大;异常面积(即异常台站数)与地震大小成正相关。统计表明,中等以上地震与异常信息对应率约76%。  相似文献   

10.
电磁辐射与地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地震台电磁辐射数字化观测资料,分析ML3.5以上地震前电磁辐射的变化,结果表明,3.5≤ML≤4.9、ML≥5.0地震前电磁辐射异常信息量、异常起始时间及持续时间与震中距、震级有关。  相似文献   

11.
自从1976年唐山地震后,我国开展电磁辐射观测以来,大量的地震电磁辐射异常事实,再次说明了电磁辐射作为地震短临前兆研究的科学意义。我国在“八五”期间,研究和总结了大量的震例,提出了一些预报的判据(时空强方面),成为一种地震短临预报的新方法。在此基础上,“九五”期间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研究中心研制了超低频数字地震电磁辐射仪(EMAOS-L)。根据该仪器的性能和特点,浙江省地震局在“十五”前兆项目期间,  相似文献   

12.
例举了杭州地震台投入超低频数字地震电磁辐射仪(EMAOS-L)以来的两组临震前电磁辐射观测异常资料现象,并对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电磁辐射与孕震过程的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1994年青海共和的几次强余震和1999年河南县Ms5.1,玛沁Ms5.0,以及2000年甘肃景泰Ms5.9,兴海Ms6.6级地震前后平安电磁波资料的分析,总结了电磁辐射在进入短临阶段后的一些特征,得出了在孕震过程中电磁辐射异常与地震的关系,并初步探讨了地震电磁辐射源的形成与影响电磁辐射的可能因素。  相似文献   

14.
电磁辐射异常信息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大丰市地震台地震电磁辐射观测仪1993-11 ̄1195-10的观测记录资料进行了整理,对出现的异常信息和地震的对应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提出了几点思考和认识,对从事地震电磁辐射的观测人员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七十年代初,中外地震工作者先后发现震前有震源电磁辐射现象。由于震源电磁波信息对于地震的临震预报有意义,引起一些多震国家的关注。国内外的现场观测和岩石破裂模拟实验的结果表明,孕震区的电磁辐射伴随岩石块体破裂过程而产生;在一定的距离和接收频段上能够记录到震源辐射的电磁波;只要震前电磁辐射现象存在,就必然存在它的辐射源,这个辐射源可能就是正在孕育中的震源体本身。只要震源电磁辐射的这种波具有电磁波特性,就可以运用测向技术测定辐射源与观测点之间的相对方位角,然后通过几个不同的观测点在地图上交  相似文献   

16.
地震前和地震时的电磁辐射和发光现象,已被多次震例所证实,这些地震资料的分析与岩石样品的实验室研究相结合,对解释地震发生的过程会有积极意义。本文介绍的岩石破裂过程中的宏观发光现象对研究震前地光和电磁辐射的成因可能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正>1研究背景临震地质构造活动将引起大气层、电离层和磁层带电粒子的产生和运动,以及电磁环境的异常扰动。利用法国DE-METER卫星研究发现,国内外许多强震发生前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电离层扰动异常,异常大多出现在震前15天内,且有多参量同步出现异常的特征,如2008年汶川MS 8.0地震前,震中附近电子密度、电子温度和氧离子密度出现剧烈变化,且电磁辐射增强;2005年苏门答腊8.6级地震前在赤道区域的多个参量均出现电离层扰动现象;2008年于田MS 7.2地震前,震中附近电离层离子温度、离子密度、磁场等出现多参量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中国地震局卫星通信系统的基本情况,以及面临的诸多问题与挑战。提出借助社会资源力量解决地震通信发展的战略思想,建议地震行业应抓住机遇,转变观念,从"买装备"向"买服务"转变;同时应构建多模互通平台,适时改革目前地震卫星系统的发展建设与运行维护模式;积极参与国家卫星技术发展项目,拓展政府部门与企业间的合作,探索地震卫星通信融合发展机制,争取卫星通信在防震减灾、应急救援方面发挥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地震与电磁辐射关系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关华平  陈智勇 《地震》1996,16(2):168-176
利用河北省地震电磁辐射台网连续12a的观测资料,研究了地震强度与台站接收的电磁辐射的能量、周期、幅度的关系,并由此总结出5-6级中强地震和4.5-4.9级中等地震的短临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20.
地震卫星和卫星地震应用系统建设已写入了<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十一五"规划>等多项重要规划中.根据防震减灾业务发展对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需求,卫星地震应用系统总体包括几个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