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新疆于田7.3级地震灾区建筑物主要结构类型和特点,分析了典型震害现象及特征,阐明了新疆先后实施的抗震安居工程和安居富民工程在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总结抗震安居工程和安居富民工程建设成效的基础上,结合于田多民族聚居的实际情况,对城乡居民房屋的抗震设计和施工提出了一些建议,可为灾后恢复重建以及其他地区的民居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2015年7月3日新疆皮山M_S6.5级地震灾区地处塔里木盆地南缘,该地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极为落后,灾区农村的民房除了抗震安居工程建设的房屋外,还有大量抗震性能较差的民居,在地震中受损严重,经济损失较大。灾区大部分位于山前溢出带,地下水位浅、地基土层软弱等场地条件对地震动有放大作用,震害影响范围较大。灾后重建中应继续加大安居富民工程的经费投入力度。灾区北部人口密集,地基土层软弱,工程地质条件差,建议在今后的安居富民建设中加强地基处理。  相似文献   

3.
2015年7月3日新疆皮山MS6.5级地震灾区地处塔里木盆地南缘,该地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极为落后,灾区农村的民房除了抗震安居工程建设的房屋外,还有大量抗震性能较差的民居,在地震中受损严重,经济损失较大。灾区大部分位于山前溢出带,地下水位浅、地基土层软弱等场地条件对地震动有放大作用,震害影响范围较大。灾后重建中应继续加大安居富民工程的经费投入力度。灾区北部人口密集,地基土层软弱,工程地质条件差,建议在今后的安居富民建设中加强地基处理。  相似文献   

4.
新疆农村抗震民居房屋结构类型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张勇 《震灾防御技术》2006,1(4):359-364
新疆从2004年开始实施的城乡抗震安居工程,对农村民居建设提出了相关技术要求,在实际工作中采取相关技术措施,确保新建房屋达到相关技术规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几种主要结构类型民居的基本技术要求和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2004年,新疆地区开展了安居工程。自开始实施以来主要分为2004~2010年的抗震安居工程和2010年至今的安居富民工程两个阶段。至今,已经整整10年。在这10年里,安居工程在抗震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于田地区近10年地震活动背景,重点对比2008年和2014年2次于田MS7.3地震中安居工程破坏的相关参数,最终通过参数对比认为安居富民工程的建设不但降低了房屋的破坏程度,减少了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救灾的安置成本和政府抢险救灾的投入相对减少。同时,由于安居房在地震中表现出好的抗震性能的客观鲜明的示范作用,增强了农民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新疆承灾体抽样调查情况,重点描述了新疆农村民居的典型结构及特征,通过对抽样调查数据初步分析,对不同区域的农居抗震设防水平进行了评估,认为新疆农居抗震能力区域特征明显,安居工程切实提高了全区农居的抗震能力。  相似文献   

7.
王斌  雷利  梁雪萍  周健 《高原地震》2008,20(3):53-57
根据盐城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分析了地震灾害严重的多种原因,提出了在城市建设规划、农村民居建设中应采取的抗震设防措施。  相似文献   

8.
以张家口地区市抗震设防要求相对较高的宣化区为对象,对宣化区14个乡镇的住宅民居抗震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重点调查农村民居的结构特点、抗震性能等。利用综合分析方法,建立研究区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模型,并对每一个评价单元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抗震性能参数值的计算,发现研究区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普遍较差,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防震减灾的措施和对策,为提升农村民居的抗震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成都市防震减灾局按照上级要求,自2004年开始着手对成都市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并配合规划、建设、民政、国土等部门加强了对农村民居的防震抗震普及工作。经调查,部分农村民居建设达到了当地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要求。经受住了汶川8级大地震的考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重点介绍了高原村38套修建在极震区的农村民居的防震抗震经验。  相似文献   

10.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是新疆开展抗震安居(安居富民)房建设以来首次产生较大规模成灾破坏震例,以震区抗震房不同结构类型破坏程度和抽样调查数据确定震区抗震房Ⅵ度区和Ⅶ度区的破坏比,与新疆历史破坏性地震相似结构类型房屋的破坏比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新疆实施的安居工程现状及其在地震灾害中减轻房屋破坏程度、减少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减少临时转移安置人口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分析了新疆皮山6.5级地震灾区各类结构建筑物典型震害现象和特征。根据皮山县安居工程概况,对比分析了安居富民房震害特征和各类结构建筑物震害特征,总结安居工程在本次地震灾害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对今后的震后重建以及安居工程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2014 年2 月12 日17 时19 分(北京时间),新疆于田县发生7. 3 级地震。根据现场调查,本次地震最大烈度为Ⅸ度。灾区曾遭受过2008 年于田7. 3 级地震灾害的严重影响,之后近6 年来大力推进的安居富民工程发挥的重要作用,是本次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通过将2008 年、2014 年两次于田7. 3 级地震抗震安居房和安居富民房面积替换为安居工程改造前的简易房屋计算抗震房减灾效益可以看出,相对于2008 年于田7. 3 级地震,本次地震由于灾区覆盖率较高,居住房的经济损失减少3. 8 亿元,恢复重建经费减少12. 9 亿元,失去住所户数减少1 万户。  相似文献   

13.
周安  孙洁  杨勇 《地震学报》2009,31(1):100-107
在安徽省的皖北、皖中和皖南地区,分别抽样4个乡镇总计781户农村民居,进行抗震性能调查,得出安徽省农村住宅在建筑年代、结构形式、建筑材料、地基基础及构造连接等方面的统计数据.在此基础上,运用建筑物地震易损性的概率分析法,对所调查的民居进行震害预测.分析表明,安徽农村民居在基本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尚不会发生毁灭性破坏,但中等破坏将较大面积发生.提出了农村民居防震减灾的政府管理和技术措施等对策.经济分析认为,增加约3%——4%建房投资,即可基本实现国务院的防震减灾目标.   相似文献   

14.
广州市农居建筑物现状及抗震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萍  王挺  傅冠华 《华南地震》2010,30(3):63-68
根据2008年广州市的农居普查资料,从建筑物结构、建筑年代、建筑物的设防情况等几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广州市农村民居的现状。并通过建立简单的群体农居抗震性能指数模型,对广州市各区的农村民居抗震性能进行了估算,并给出了农村民居防震减灾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南华县农村民居抗震性能现状调查,找出农村民居抗震性能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提出了提高农村民居抗震性能的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16.
湖北农村民居抗震性能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农村民居由于严重缺乏抗震设防技术,村民缺乏抗震防灾意识以及缺乏抗震设防政策的监管,地震发生时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小震致灾"、"大震大灾"是我国农村地震灾害的显著特点。汶川地震的教训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本文通过对湖北农村民居建筑结构、抗震性能以及居民抗震意识的调查,揭示了湖北农村民居的结构特点和抗震性能现状,对当前湖北农村建筑抗震设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辽宁省抗震设防监管的现状,对抗震设防监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提出强化抗震设防监管的对策与建议。认为强化抗震设防要求监管的对策是: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强化抗震设防意识;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进一步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等。  相似文献   

18.
通过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得到丹江口市农村房屋建筑基本资料的统计数据。在此基础上,运用建筑物地震易损性的概率分析法,对该市农村房屋建筑进行震害预测。预测结果表明,丹江口市农村房屋建筑基本能到达Ⅵ度的抗震设防要求,但当遭遇到烈度为Ⅶ度的地震作用时,发生毁灭性破坏的可能性极小,可能会大范围发生中等破坏,并导致较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通过抗震措施经济分析认为,增加约6%的建房投资,即可实现三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民居防震减灾政府规划管理建议和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农村民居抗震措施与加固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本文通过对常熟市、扬州市、姜堰市和邳州市部分村镇的农村民居抗震措施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阐述了江苏省农村民居结构类型、集中住宅区建设、抗震性能的典型问题等,提出了江苏省农村民居经济、合理、有效的加固方法和改善抗震性能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针对我国中西部广大农村民居广泛采用的木构架房屋进行了抗震性能分析,并研究了抗震技术措施,意在实现"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首先针对我国中西部广大农村民居常用的木构架房屋,进行了震害和构造特点分析,说明其抗震性能;其次对南疆地区村镇民居木板夹心结构房屋的抗震试验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论证其结构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最后,对木构架房屋抗震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应采取的有效抗震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