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对研究区典型金矿床的矿化地质特征、围岩蚀变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四川锦屏山地区金矿床的成矿机理和矿床成因。锦屏山地区金矿床的含矿围岩以浅变质的三叠系粉砂质片岩为主,金矿床围岩中广泛发育碳酸岩化(早期)和硅化(后期),前者以铁白云石化为特征,后者以黄铁绢英岩化、绿泥石化和石英脉发育为特征。碳酸岩化主要发生在碳酸岩脉与泥质粉砂岩的接触带上的粉砂岩一侧,由碳酸岩脉侵入时的热液交代岩石中的泥质矿物而形成。金矿体的走向与碳酸岩化带的产状基本一致,金主要富集于硅化强烈、黄铁绢英岩化发育地段。碳酸岩化地层中具有较高的含金背景,指示成矿物质金来源于地幔,而矿化主要发生在黄铁绢英岩化和硅化带及石英硫化物脉中。结合矿床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认为研究区金矿的成矿作用主要是后期热液的改造作用中金元素发生再次富集的结果。金矿的形成经历了碳酸岩脉侵入、地层发生铁白云石化并初步富集形成矿源层(岩)阶段和以硫化物石英脉为代表的热液期的大规模富集成矿两个阶段,矿床的成因类型因属于改造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渭北煤田的新构造运动特征,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状况。认为内力型地质灾害(地震及活动断裂)是新构造运动的直接反映,外力型地质灾害(滑坡、崩塌、土壤侵蚀、地面裂陷、奥灰水害及瓦斯突出等)一般多与人类活动有关,但其地质背景也是新构造运动。所以,研究煤田内地质灾害,必须全面认识煤田内的新构造运动的性质及其表现。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活动频繁,直接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破坏资源环境,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造成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在气候、地形、地质构造和社会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下,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的种类、强度和破坏程度差异甚大。该文将全国分为东部和西部两大灾害区,每个灾害区又划分若干亚区。地质灾害活动具有不规则的周期性和累进性特点。多数地质灾害在强弱变化中显示不断增强的趋势。未来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防治地质灾害乃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研究区残缺不全的新构造运动语气系统化,进而总结新构造期的地壳变形,变位特征,并将新构造与现代生产实践相结合阐述新构造运动与地灾害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研究区新构造运动强烈,环境地质灾害频繁,差异上升运动明显.除第四纪色龙盆地、定日盆地表现为相对下降外,其余均表现为上升,反映在环境地质灾害上,山洪、泥石流在雨季经常毁坏盆地内的公路。冰川后退形成的多达4级冰积埠阶地,佩枯错水面从67.9万年(P.B.)到12.6万年(P.B.)下降速率为0.021mm/a,从12.0万年(P.B.)到1.8万年(P.B.)下降速率为0.067mm/a,有加速下降的趋势,附近草地沙化严重,说明藏南面临十分严重的干旱形势,这可能与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臭氧层变薄和温室效应等有关。雨季,第四纪盆地易发生洪流、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则容易产生雪崩。旅游、登山要避开7、8月份。 相似文献
6.
锦屏山地区推覆构造带滑移面均为韧性剪切带,而且整个推覆构造带由多个岩片推覆堆叠在一起,在其前缘则出现飞来峰群。通过对韧性剪切带和飞来峰群的精细研究,厘定其缩短距离约30km。同时厘定了扬子西缘的边界断裂——茶铺子-巴折区划性("槽-台"边界)复活断裂带(韧性剪切带),修正了锦屏山断裂为扬子西缘的边界断裂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四川锦屏山地区碱性杂岩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其岩体的主要岩石类型为霓石英碱正长岩、英碱正长岩、含萤石霓石钠闪-钠铁闪石碱性花岗岩、霓石(碱性)花岗斑岩、碱性伟晶岩脉。为确定该碱性杂岩的形成时代、成因及地质意义,对其进行了岩相学、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碱性杂岩中的锆石为岩浆成因,锆石 (206)Pb/(206)Pb/ (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7.06±0.51Ma,侵入时代属于渐新世。该岩石具有富碱,高钾,贫镁、钙的岩石化学特征,属于碱性岩石系列。其稀土元素总量极高,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Eu异常不显著。微量元素相对富集Th、Zr、La、Nd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P、Ti等高场强元素的特征。综合以上数据、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背景,说明该碱性杂岩为扬子地块插入到龙门山地壳的过程中,俯冲陆壳发生变质、脱水后形成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四川锦屏山地区碱性杂岩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其岩体的主要岩石类型为霓石英碱正长岩、英碱正长岩、含萤石霓石钠闪-钠铁闪石碱性花岗岩、霓石(碱性)花岗斑岩、碱性伟晶岩脉。为确定该碱性杂岩的形成时代、成因及地质意义,对其进行了岩相学、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碱性杂岩中的锆石为岩浆成因,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7.06±0.51Ma,侵入时代属于渐新世。该岩石具有富碱,高钾,贫镁、钙的岩石化学特征,属于碱性岩石系列。其稀土元素总量极高,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Eu异常不显著。微量元素相对富集Th、Zr、La、Nd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P、Ti等高场强元素的特征。综合以上数据、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背景,说明该碱性杂岩为扬子地块插入到龙门山地壳的过程中,俯冲陆壳发生变质、脱水后形成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东北缘银川盆地及盆地以南的弧形山地,是研究青藏高原新构造运动与古环境变化的重要区域。位于银川盆地与弧形山地交界的牛首山,记录了上新世以来盆地南缘与黄河中宁-青铜峡段的演化过程。上新世干河沟组具有盆地边缘相及河流相两种不同的沉积,其中河流相沉积呈带状分布于牛首山南麓;西麓山前台地缺失干河沟组,仅覆盖山麓相胶结砾石;南麓及北麓发育完整黄河阶地,最高阶地拔河低于胶结砾石平均高度;西麓断层右旋走滑导致新生界褶皱并错断干河沟组。对上述牛首山构造地貌特征分析表明,上新世时期古黄河经牛首山东麓入银川盆地;早更新世牛首山西麓支流抢夺主流水量发育壮大,切青铜峡入银川盆地,东麓古黄河废弃,形成现今研究区地质地貌现象。 相似文献
10.
四川锦屏造山带主要由锦屏山陆内逆冲-推覆带、前陆逆冲-推覆带和前陆隆起带组成。本文通过分析其构造单元的特征,认为:茶铺子—巴折复活断裂带为分区性边界断层;扬子准地台西缘实为经前震旦纪基底形成之后,继而转化为震旦纪—三叠纪大陆被动边缘,相继卷入中生代碰撞造山,最终在新生代发生陆内造山而成的造山带。 相似文献
11.
根据湖北省1950~2003年726个山洪地质灾害样本,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征。滑动t-检验显示,逐年灾害数在1974年、1988年前后出现两次显著性突变增多(其中山洪、滑坡增多最明显),逐年降雨量也相应有两次增加,二者相关系数可达0.3。表明我省年降雨量趋势性增加是灾害增多的主要诱因。进一步分析表明,暴雨以上强降雨是山洪、滑坡、泥石流、塌陷的主要诱因,连阴雨是崩塌的主要诱因,同时对滑坡、泥石流、塌陷有重要影响,对山洪灾害影响则较小。 相似文献
12.
地质灾害对建设项目造成破坏,因此,在项目建设前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就显得特别重要。在评估过程中,只有对灾害体类型、规模、影响范围、稳定性、危险性和危害程度做出准确的评估,评估结论才能成为拟建项目后续工作的科学依据。文章以某山区道路改造项目为例,探讨了山区崩塌危岩、泥石流灾种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定性、半定量评价方法,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方案。本文提出的评估方法在类似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青海全吉山地区煤炭勘查工作的关键是对构造控煤作用的分析研究。为有效指导研究区煤炭勘查工作,通过对近年来最新物探、钻探等地质资料系统的整理,在分析研究区内构造特征和构造演化过程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构造控煤作用。研究认为:全吉山地区NWW向压性、扭性逆断层发育;断层交错,形成沿NWW向展布的一系列条带状断块,对含煤地层改造影响强烈;研究区内控煤构造经历了4个演化阶段,各阶段控煤作用不同且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4.
活动断裂带的地质灾害效应是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川西甘孜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区内新构造运动强烈,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起到了破坏作用。文章从活动断裂与地质灾害点空间分布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两者在空间分布的规律。认为活动断裂是川西甘孜地区地质灾害孕育的内动力条件之一;在空间位置上关系密不可分,在主要活动断裂0~1 km范围内0.095处/km2、1~2 km范围内0.050/km2、2~5 km范围内0.029处/km2频发。在活动断裂沿线开展针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防范工作亟待落实,可为减轻或避免地质灾害提供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马尼干戈第四系盆地河流阶地具有"砾石分选、磨圆差,分层结构不明显"的物质组成、"沿玉曲河南岸单侧发育、具菱形状阶地"的分布和形态及"第Ⅲ级阶地因次第升降而裂解"的构造特征等。因此推断马尼干戈盆地可能是区域上三大构造单元—"南部义敦群域辗掩系统(义敦岛弧带)、中部结合群域原地系统(甘孜-理塘结合带北段)和北部西康群域辗掩系统(西康群)"晚近期不均衡抬升(块断升降)引起局部断陷成盆、并叠加左行走滑拉分而形成的。这一发现对松潘-甘孜造山带第四纪新构造期活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深地生物圈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潜在功能研究对于探索生命生存极限,安全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具有重大意义。锦屏隧道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上覆地层为三叠纪的大理岩和灰岩,其最大埋深可达2525m,该隧道的开挖为研究陆地深地生物圈微生物群落提供了宝贵的机会。为了探究锦屏隧道细菌群落组成、潜在功能及群落组装机制,分别采集锦屏隧道内松散的表层岩壁和沉积物样本进行16S rRNA扩增子的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锦屏隧道细菌群落具有较高的多样性,香农威纳指数变化范围为5.19~8.71。群落组成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所有样本中占主导地位,其次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纲水平上,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占绝对主导,在大部分样本中的相对丰度超过61.4%,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和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也有较高的相对丰度。代谢功能上,锦屏隧道中化能异养细菌类群在锦屏隧道中占绝对主导,而以H2和CH4为能源进行代谢的细菌类群相对丰度极低,经岩溶裂隙进入隧道内的地表有机质是这些异养细菌类群的潜在物质和能量来源。此外,与深地基岩和地表土壤环境研究结果对比发现,锦屏隧道内动物寄生及人类潜在病原体细菌类群的相对丰度较高(分别达到6.4%和6.3%),这表明深地生物圈潜在的生物安全隐患及人类活动对深地生物圈的扰动不可忽视。锦屏隧道细菌群落的共发生网络具有良好的模块性,Ralstonia、Planctomyces和Woodsholea是维持网络结构稳定的关键类群。群落构建分析表明锦屏隧道细菌群落构建以确定性过程为主导,其中异质性选择贡献最大,在岩壁微生物群落构建中占52.8%,对沉积物微生物群落构建以及对所有样本微生物群落构建的贡献分别为61.1%和61.4%,这可能是由锦屏隧道黑暗无光且寡营养的极端环境特点所决定。该研究结果揭示了四川锦屏隧道深地生物圈细菌的群落组成以及化能异养为主的生态功能特征,明确了环境条件对细菌群落构建的决定性作用,也为更好地开发利用锦屏地下空间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安全参考。 相似文献
17.
皖南山区山高坡陡,是安徽省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多发、频发、易发地区,也是安徽省地质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地区。研究结果表明,脆弱的地质环境是该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的基础,强降雨是主要诱因,人类工程活动是加剧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每年的六、七月份,在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地区,尤其是砂页岩和千枚岩分布地区,地质灾害呈集中、群发态势。开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精度、减缓人类工程破坏强度、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将是该地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通过野外实测剖面和镜下薄片观察,于通过野外实测剖面和镜下薄片观察,在川南柏香田剖面早志留世石牛栏组下部发现一套风暴沉积,具有侵蚀底面、砾屑层、粒序层理、丘-洼状交错层理、沙纹层理以及风暴与平静天气形成的沉积物互层等风暴沉积特征。理想风暴沉积序列由6个沉积单元组成,根据剖面不同沉积单元间的排列组合,将其划分为4种风暴沉积序列,各序列间存在一定继承性,由下向上表现为远源型风暴向近源型风暴的转变、风暴强度逐渐增强的过程。结合更靠扬子东南缘的深水剖面重力流沉积的缺乏,可以推断早志留世石牛栏期研究区的沉积模式为碳酸盐缓坡。结合风暴的形成机制以及石牛栏组风暴沉积的发育特征可知(尤其是正粒序层理和典型丘状交错层理):研究区早志留世处于中低纬度的古地理位置,可为上扬子区古气候及古扬子海盆演化提供依据;上扬子区早志留世同期异相地层存有争议,风暴沉积特征为石牛栏组、小河坝组、罗惹坪组等地层提供等时性对比标尺;川南早志留世石牛栏组沉积环境意见不一,风暴沉积为其碳酸盐岩缓坡环境提供证据资料。通过总结前人对风暴岩物性认识,结合上扬子区同期地层油气地质条件,可提供油气勘探新途径。川南柏香田剖面早志留世石牛栏组下部发现一套风暴沉积,发育侵蚀底面、砾屑层、粒序层理、丘-洼状交错层理、沙纹层理以及风暴与平静天气形成的沉积物互层等风暴沉积特征。理想风暴沉积序列由6个沉积单元组成,根据剖面不同沉积单元间的排列组合,将其划分为4种风暴沉积序列,各序列间存在一定继承性,由下向上表现为远源型风暴向近源型风暴的转变、风暴强度逐渐增强的过程。结合更靠扬子东南缘的深水剖面中重力流沉积的缺乏,可以推断早志留世石牛栏期研究区的沉积模式为碳酸盐缓坡。结合风暴的形成机制以及石牛栏组风暴沉积的发育特征可知(尤其是正粒序层理和典型丘状交错层理):研究区早志留世存于中低纬度的古地理位置,可为上扬子区古气候及古扬子海盆演化提供依据;上扬子区早志留世同期异相地层存有争议,风暴沉积特征为石牛栏组、小河坝组、罗惹坪组等地层提供等时性对比标尺;川南早志留世石牛栏组沉积环境意见不一,风暴沉积为其碳酸盐岩缓坡环境提供证据资料;总结前人对风暴岩物性认识,结合上扬子区同期地层油气地质条件,提供油气勘探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根据多次的调查资料分析,埕岛海域现在的海底上主要存在5种微地貌形态区即冲蚀地貌区、滑动挤压脊和塌陷凹坑地貌区、侵蚀残留岗丘或台地、斑状海底地貌区、粗糙和平滑海底。三角洲特殊的地貌演化结果对海底管线、座底式平台稳定造成很大危害,在构筑物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0.
地质灾害具有点多、面广、规模大、成灾快、爆发频率高、延续时间长等特点。通过对龙泉山区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本文提出了区内产生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诱发因素,并结合野外考察,提出了具体的防治对策,为如何有效避免或减少因灾造成的损失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