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调整和规则重构,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为中国轮轴式产业集群升级提供了一扇“区位机会窗口”。基于对以奇瑞汽车集群为代表的轮轴式产业集群实地调研,通过企业半结构式访谈和问卷调查,研究了2014年集群内部企业间的产业联系网络、创新合作网络和社会交流网络,深度刻画了企业网络结构特征和形成机理。研究发现:① 企业网络中心性较为突出,呈现显著的“核心—边缘”结构。说明以QR为代表的核心企业在集群内部拥有绝对的“市场权利”“技术权利”和“网络权利”,对企业网络形成具有重要的支配作用;② 企业网络整体发育层次较低,差异较大。其中产业联系网络发育水平相对较高,创新合作网络最低,说明企业间交往仍以产品垂直供货和水平分工协作为基础,虽然在核心企业主导下外围节点间存在社会交流现象但程度相对较弱,同时汽车生产系统技术差异及“小团体”“俱乐部”等现象也导致企业间创新合作网络的发育迟缓。③ 企业网络建构是地理临近性、关系异质性和认知互动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企业地理空间接近和面对面交流为网络形成提供了基本条件,企业关系资产和行动者网络为网络形成提供了介质条件,企业技术关联和路径创造为网络形成提供了保障条件。  相似文献   

2.
农业产业集群创新是多种关系集聚作用的过程,而现代农业集群发展离不开地方与全球背景下的前后联系,因此研究地方与全球联系下的农业集群创新及其溢出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论文以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为例,利用实地调研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集群创新联系的作用通道及溢出效应,研究表明:① 集群地方联系包含强关系的本地企业网络和弱关系的官产学研网络,其中本地企业网络集聚现象较突出,企业间联系紧密,两关系网络中核心企业对资源信息均具有较强控制作用;② 全球通道作为集群外部弱联系,网络联系密度较低,其网络整体显示出结构洞特征,且网络核心节点企业对海外异质性资源表现出较强控制性。在测度集群创新溢出效应方面,空间误差模型较其他模型更优,其中集群本地企业联系、企业间空间邻近、全球关系通道在集群创新中均会起到一定促进作用。进一步机理分析表明,地方联系和全球关系通道在集群创新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强弱关系互动是异质性创新资源扩散、吸收与利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中国产业集群研究及进展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系统论述了产业集群的概念及思想渊源,说明产业集群在中国的实际应用比理论研究更加扎实,已经取得非常瞩目的成绩,尤其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在区域发展中已成为主导推动力量。近几年,中国关于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受到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及社会学等专业领域的高度重视,召开了各种类型的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出版几十部专著,发表4900多篇论文,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结论认为,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在我国还比较薄弱;按照产业性质可将其分为传统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资本与技术结合型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创新效应主要表现在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创新氛围,促进知识和技术转移扩散,降低企业创新成本;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一种充满活力的区域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煤炭产业集群中煤基型企业与非煤基型企业之间的关系与生物种群中物种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煤炭产业集群要实现自身的完善与发展,其内部互利共生关系的企业间必须达到利益上的均衡.通过对Logistic生态模型法的推广,将煤炭产业集群互利共生关系的企业分为中心—卫星型企业组与低共生型企业组两种.研究得出:中心—卫星型企业组要实现均衡,中心煤炭企业规模要足够大,周边非煤基型企业规模要小且专业化程度要高;中心—卫星型企业组中的非煤基型小企业间以及低共生企业组中企业之间要实现竞争与共生合作并存;并且集群要与外界不断地进行物质、文化、技术信息的交流.  相似文献   

5.
集群政策是产业政策在集群层面上的集合,是促进集群提升的重要手段.因此,探索适宜的集群政策成为长期以来集群研究的重点目的之一.作者认为,由于企业集群的发展路径、组织结构和制度环境不同,引发了弹性实施集群政策的思考.从分析集群演化规律入手,首先按照集聚力不同的产生因素划分集群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指出集群发展将经历外生集聚力内生化、内生集聚力创新化这样的演化路径;分析在不同阶段集群中企业的主要行为模式和发展障碍;然后由此推断出不同发展阶段下对集群政策的需求,最后有的放矢地提出适合不同阶段的集群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基于现 代信息技术所形成的网络联系逐渐成为产业集群关系网络的主要内容之一, 是深刻理解产业集 群演化和升级机制的重要方面。特别是, 信息技术可以使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空间联系的范围扩 大、时间成本下降, 为其走向全球市场提供便利的条件。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企业信息技术应用 的发展过程与具体形式, 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影响中小企业集群中信息技术应用的主要因素, 最 后以浙江省温岭市鞋业集群为案例分析了这些因素的具体作用。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群与浦东集成电路产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的形成是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浦东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是“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的核心,产业集群的形成对浦东集成电路产业提高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浦东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指出目前浦东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的建设还处于一个初步阶段,无论是企业间,还是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或者其他组织机构间的创新合作交流都十分有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集成电路产业整体学习能力和竞争力的提高。文章针对这些问题,从产业链、区域性产业发展政策、环境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加强浦东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河南乡镇地域上的中小企业集群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大量企业集群的实地调查数据,首先对河南乡镇地域上的企业集群发展特征和形成初始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规模、数量以及主要驱动力,把企业集群发展分为孕育阶段、发生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并分析了集群各演化阶段的主要特征和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创新集群的构成与创新机制的基础上,从外部环境、构成主体等4个方面讨论了创新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区别。以日本创新集群发展为例,分析创新集群的关键创新要素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区域化发展背景下,区域创新集群已成为促进区域产业升级与提升竞争力的核心力量;在创新集群发展中,领先企业的创新主导与示范作用突出,但又通过技术权力以技术锁定、标准控制等各种不同方式实施技术控制,影响中小型企业及其他研发机构发挥创新作用;在技术传播中,技术扩散、技术转移、技术溢出同时存在,在不同主体、不同阶段、不同空间尺度之间的途径与作用效果不同,畅通的技术通道保证了创新的共创共享;社会网络以社会文化、制度基础保障了各成员主体间经济学意义上最经济的创新合作与交流;创新平台构建了多要素、多功能、多层次的创新系统,体现了创新集群的整体创新优势。此外,行业协会也是创新集群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群韧性:技术创新、关系治理与市场多元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俞国军  贺灿飞  朱晟君 《地理研究》2020,39(6):1343-1356
区域经济如何抵御外部冲击并实现再发展是近年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热点。以产业集群为切入点,批判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区域韧性理解方法,并提出“技术-关系-市场”三位一体的集群韧性理解框架。以中国S省D市石油钻采设备集群为案例,研究该集群在先后两次遭受外部冲击后集群韧性反馈过程。通过访谈D市相关政府部门、集群关键企业和分析多种文本资料后发现,集群韧性通过技术创新、关系治理、市场多元化三种途径表达。研究结论对以外部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区域韧性理解方法构成挑战,认为内部技术创新也是区域韧性的重要来源,同时更不能忽视关系治理、市场多元化对区域韧性的重要作用。研究结论对地方政府如何应对区域外部冲击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The author utilizes recent work in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to examine the television cluster in Manchester, UK. A path dependency approach is used to trace the evolutionary phases of the cluster, and to reveal the shifting dynamics of the cluster and the role of key actors.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role of two lead firms – the BBC and Granada. Based on qualitative interview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data, supplemented with contextual quantitative data collection, the study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longitudinal research conducted between 2000 and 2014. The author finds that the role of lead firms varied according to the evolutionary phase of the cluster. The role of the broadcasters was most significant during the emergence and growth of the cluster. Both the lead firm and the cluster have been impacted by exogenous factors, particularly regulatory changes. A key trigger point in 2003 led to the evolutionary trajectory of the cluster shifting into decline and stagnation.  相似文献   

12.
Sea Level Pressure(SLP) data for the period 1950–2012 at 61 stations located in or around the Balkan Peninsula was used. The main concept is that intra-annual course of SLP represents the best different air masses that are situated over the Balkan Peninsula during the year. The method for differentiation of climatic zones is cluster analysis. A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technique–average linkage between groups with Pearson correlation for measurement of intervals was employed in the research. The climate of the Balkan Peninsula is transitional between oceanic and continental and also between subtropical and temperate climates. Several major changes i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over the Balkan Peninsula have happened over the period 1950–2012. There is a serious increase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Azores High in the period January–Marchwhich leads to an increase of SLP and enhances oceanic influence. There is an increase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north-west extension of the monsoonal low in the period June–September. This leads to more continental climatebut also to more tropical air masses over the Balkan Peninsula. Accordinglythe extent of subtropical climate widens in northern direction. There is an increase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Siberian High in the period October–December. This influence covers central and eastern part of the peninsula in October and Novemberand it reaches western parts in December. Thusthe climate becomes more continental.  相似文献   

13.
吕可文  苗长虹  王静  丁欢 《地理研究》2018,37(7):1320-1333
集群演化是经济地理研究的一个前沿方向,演化经济地理学和新生命周期理论可用于解释集群从形成、成长、成熟到衰退或再生的过程。与已有文献强调企业—产业—网络的协同演化不同,本文构建了以企业为核心的技术—制度—政府—市场协同演化的分析框架,通过对禹州钧瓷产业集群的案例分析,结果发现:① 集群的浮现与成长是一个多因素、多机制协同演化的过程,技术—制度—政府—市场的相互作用以及内在的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知识外溢与企业衍生、规模报酬与循环累积等机制,在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着各自不同但彼此协同的作用。② 以本地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传统为基础的制度—技术的协同,具有路径依赖机制,塑造了钧瓷产业发展的初始优势,是集群浮现和生命力维持的基础。③ 由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转型与国企改革等制度转型,通过企业衍生机制促成了民营钧瓷企业的兴起;而钧瓷消费市场扩大与新市场空间拓展所形成的市场规模效应,则为企业衍生和规模扩张提供了有效的需求;政府—市场的协同在循环累积机制作用下,形成了钧瓷生产规模与市场规模相互强化机制,促进了钧瓷产业集群的快速成长。④ 集群演化是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复杂自适应过程,钧瓷烧制技术、工艺、釉料、产品和造型及功能创新成为企业生存和竞争力的根本来源,地方独特的产业氛围使知识外溢和路径创造成为钧瓷产业集群持续壮大的核心动力。  相似文献   

14.
红色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全球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趋势,是当前经济文化一体化浪潮的必然结果。本文在对河北省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条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之后,提出了河北省红色文化产业集群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发展模式,以期推动河北省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韩凤清 《盐湖研究》1995,3(1):21-27
应用数学地质中常用的点群(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柴达木盆地盐湖的地球化学分类,并与其它学者盐湖水化学分类法进行了对比研究,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并且对新的分类中各类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6.
重化工业集群式创新机制与空间响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林兰 《地理学报》2016,71(8):1400-1415
本文从集群权力分层视角出发,以德国化学工业和汽车、光伏重工产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方法,研究重化工业创新模式及其空间组织形态变化。理论研究结果表明,重化工业分布的弱地理邻近与空间尺度扩大是基于其产业技术特征和创新合作特点的“必然”:由于集群技术权力分层导致其创新外部性发生根本性改变,地理邻近非再必需,创新合作空间尺度由集群向区域层面拓展。德国实证研究分析揭示:重化工业空间布局呈显著弱地理邻近分布效应;其空间集聚形态已非传统意义上的产业集群,而是依托更大空间尺度的产业集聚带;重工与化工产业有着基于对综合性知识和共性技术扩散共同需求的区位指向;其核心企业因对创新合作者的高度选择权而呈现“孤岛效应”布局。研究指出,重视重化工业技术创新垂直扩散能力的培育、建立多生产环节的共性技术联盟、重视大工业区区域创新协同合作将有助于促进中国重化工业创新升级和空间布局优化。  相似文献   

17.
刘炜  李郇  欧俏珊 《地理研究》2013,32(3):518-530
产业集群企业之间建立在各种正式与非正式联系上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是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础。然而,长久以来产业集群的非正式联系在西方主流的技术创新的研究文献中一直被忽视。本文通过对顺德家电产业集群30家企业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总结了产业集群的非正式联系的三种类型,即企业衍生形成的非正式联系、人才流动形成的非正式联系、长期合作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非正式联系。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非正式联系对于集群企业技术创新有着不同的影响。前两者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技术信息与知识的传递,而后者主要体现在使企业之间产生了一种技术上的共同理解和认识,能够提高企业之间技术合作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We present a new technique for the efficient measurement of the traveltimes of long period body wave phases. The technique is based on the fact that all arrivals of a particular seismic phase are remarkably similar in shape for a single event. This allows the application of cross-correlation techniques that are usually used in a regional context to measure precise global differential times. The analysis is enhanced by the inclusion of a clustering algorithm that automatically clusters waveforms by their degree of similarity. This allows the algorithm to discriminate against unusual or distorted waveforms and makes for an extremely efficient measurement technique.
This technique can be applied to any seismic phase that is observed over a reasonably large distance range. Here, we present the results of applying the algorithm to the long-period channels of all data archived at the IRIS DMC from 1976 to 2005 for the seismic phases S and P (from 23° to 100°) and SS and PP (from 50° to 170°). The resulting large data sets are inverted along with existing surface wave and updated differential traveltime measurements for new mantle models of S and P velocity. The resolution of the new model is enhanced, particularly, in the mid-mantle where SS and PP turn. We find that slow anomalies in the central Pacific and Africa extend from the core–mantle boundary to the upper mantle, but their direct connection to surface hotspots is beyond our resolution. Furthermore, we find that fast anomalies that are likely associated with subducting slabs disappear between 1700 and 2500 km, and thus are not continuous features from the upper to lower mantle despite our extensive coverage and high resolution of the mid-mantle.  相似文献   

19.
中原城市群的空间组合特征与整合模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城市群已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城市群的空间整合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战略性问题。目前,中原城市群发展形势良好,被认为是我国将形成的十大城市群之一。本文运用分形、城镇化不平衡指数、城市网络、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等理论和方法,对中原城市群城镇的空间组合状况进行分析;构建促进中原城市群9城市协调组合发展的空间整合机制;依据中原城市群自身发展特色,对其空间整合模式进行选择,并由此提出其空间整合的总体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