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笔者于今年暑假偕董申保君在曲靖宣威一带叙昆铁路线以西地区工作三阅月,在野外填就五万分一地质图一幅,觉该区地质颇有数点,足记述者: 相似文献
4.
在国家高速公路G56杭州至瑞丽公路宣威-曲靖段前期选线研究中,以日本ALOS卫星遥感图像为主要信息源,对其进行遥感数据处理。依据遥感解译结果,结合野外调查验证资料,对宣威-曲靖段进行了工程地质区划分与评价,确定地质灾害较易发区:滑坡区、地表岩溶塌陷区、隐伏岩溶区、煤矿采空塌陷区;依据公路工程评价因素,将工程区划分为4个工程地质区、9个工程地质亚区。通过对线路走廊带及主要工点工程地质条件的评价,对工程设计推荐线与三段局部比较线(C、D、E)方案进行优选,最终确定了在推存线方案中可考虑采用C、E局部方案的理想线路。 相似文献
5.
石笋是高分辨地记录古气候环境变化的主要信息载体之一。本文通过对宣威下水龙洞 1号石笋进行α能谱铀系测年及碳、氧同位素分析,获得了距今 46.1ka至 2.75ka高分辨率的古气候演变信息。其年龄与δ18O值的记录在纵向上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韵律性特征,可与深海岩芯V2 8~ 2 3 8同位素记录所揭示的第 3阶段、2阶段和 1阶段进行对比。反映 46.1ka以来宣威地区的气候波动与全球的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但是,区内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是东亚季风与印度洋季风交互作用的特殊区域,存在有明显的地区性气候变化特征,在整个末次冰期时段 (4 6.1~8.1ka)气候总体偏温暖,10.2 5ka为新仙女木冷事件的最冷终止点。在全新世大暖期时段的 7.1~ 3.7ka间显示气候温暖湿润,而在 3.7~ 2.75ka间伴随太阳辐射和印度洋西南季风强度的减弱,气候有明显的降温趋势。此外,石笋的碳、氧同位素显示的气候冷暖变化是,主沉积旋回以万年级、千年级和百年级为周期性变化;亚旋回以千年级和百年级为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6.
7.
据《中国地质矿产报》报导,云南省地矿部门近期相继在滇西、滇中及昆明等地,发现三处花岗岩风化壳淋积型轻稀土矿产地或矿点。其中两处经初步勘查评价达中型矿床规模。这些产地或矿点具埋藏浅、品位高、稀土元素齐全、矿床类型简单、易采、选冶、能耗与运量小的特 相似文献
8.
9.
11.
随着贵州西部地区毕节、威宁、赫章等地玄武岩风化壳中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点的发现,广泛分布于川滇黔三省的峨眉山玄武岩成为一个新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重点找矿远景区。本文初步探析了云南宣威地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成矿条件,结合赣南地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找矿经验,提出了云南宣威地区快速圈定稀土矿找矿靶区的思路。通过云南宣威地区某项目找矿实践,在区内共圈定4个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找矿靶区,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12.
棋子山运动是一次强烈的地质构造运动。它使老黄土下部及其同期异相的湖积层发生了一系列的构造变动——断层、褶曲(向斜、背斜)等;使我国北方的地貌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变,许多大的湖泊如泥河湾古湖、三门古湖等都在此时灭亡;桑干河、汾河、渭河、黄河等都在此时形成。棋子山运动发生在老黄土下部堆积之后,老黄土上部堆积之初;在地磁柱上属安比拉亚时,其绝对年龄为距今049~050 Ma。由于棋子山运动的发生,在河谷地带和山前平原生成了非常良好的蓄水构造,成为许多大、中城市的供水水源地和矿产生成地;同时也由于棋子山运动的发生,使断裂的复活、地震的发生、边坡的坍塌,给许多工程带来了不利因素和造成了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3.
云南昌宁早泥盆世地层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正> 云南省西部昌宁城西南近南北向分布的一套碎屑岩,以往被划入昌宁—永德鱼塘寨的下石炭统。近年来找到了早泥盆世的笔石、竹节石、植物等,从而证明了这一套碎屑岩的时代属于早泥盆世。 该地层由昌宁城西,经凤庆营盘、永德大雪山及其以南地区延展,产丰富的动、植物化石,为我国泥盆系的划分对比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14.
云南元谋发现的猿人牙齿化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是世界上人类化石极其丰富的国家之一,继北京猿人和蓝田猿人之后。又在我国南方云南元谋发现了一个新的猿人化石产地。 1965年5月1日,原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研究所钱方同志等,于云南元谋上那蚌西北,在“元谋组”褐色粘土层中采到一些哺乳动物化石和两颗猿人的牙齿。动物化石经程政武同志初步鉴定如下: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与煤共生的有益矿产,过去只知道有油页岩、铝土矿、耐火粘土、菱铁矿、赤铁矿、黄铁矿、锰矿、磷矿、石墨、粘土、石灰石、建筑石材以及分散元素和放射性元素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四平山岩金矿床的发现过程了简要回顾,通过实例说明了该矿勘查的成功经验在于找矿方法的综合性、灵活性和找矿人员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20.
一九二零年叶良辅在北京西山首建“九龙山系”;以后彭世福在一九五八年定为“九龙山组”。但在关沟以东及以北的十三陵地区,从未发现过“九龙山组”地层。一九八四年我们在这一地区通过填图,发现原划髫髻山组底部的一套地层不应属于髫髻山组,笔者将这套地层划为九龙山组。现将情况介绍如下。一、本区九龙山组层序主要分布在十三陵水库东西两侧,以东出露较好,出露厚度为154.89m。其层序如 相似文献